炸糕

搜索文档
我支持北方人组织自己的厨王大赛
36氪· 2025-08-01 11:49
北方菜系现状 - 河北菜在百年前因直系军阀个人口味被拔高地位,槐茂酱菜发展出50多个品种并行销海内外[1] - 当代美食竞技综艺《一饭封神》中北方菜系近乎绝迹,初选仅沈阳烤鸡架作为独苗,第一轮即被淘汰[1] - 鲁菜代表九转大肠未能"入局",节目中以江浙菜、闽菜、粤菜和法餐为主[1] - 北京代表性食材被选为豆汁儿,河北食材直接未能入选[3] - 北方菜系在厨王争霸和餐厅主理人热潮中缺乏存在感,但盛产吃播网红,尤以河北为最[3] 综艺节目表现 - 节目从84位"小厨"中选出16位进入下一轮,选手需在120分钟内完成拿手菜[6] - 川湘菜系以辣椒红和烟火暖为特色,71岁成都厨师用红油麻辣烘托蟹肉鲜甜[6] - 粤菜和淮扬菜以技法精致著称,清炖狮子头和客家龙虾泡饭体现食材本位美学[8] - 北方菜系呈现夕阳余晖之感,鲁菜九转大肠和沈阳炭烤鸡架成为刻板印象代表[8] - 节目虽涵盖西南、西北、东南菜系,但传统北方菜被明显忽视[8] 餐饮行业趋势 - 短视频时代催生大量北方碳水圈网红,如天津"团团记"和河北"大胖幸福生活"[9][14] - 北方网红擅长"吃做一条龙",兼具仪式感和科研精神,如煎饼果子和炸糕的复杂吃法[11] - 餐饮行业出现"主理人"泛滥现象,从咖啡馆蔓延至餐厅,强调商业噱头和流量密码[17][20] - 云贵川Bistro在全国野蛮生长,实为预制酸汤技术进步推动的无特色餐饮[21] - 行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如将普通菜品冠以"分子料理"等高端名称[17][21] 文化价值探讨 - 美食评价体系存在偏差,米其林标准无法衡量农家灶台美食,导致北方菜系"系统性消失"[22] - 在"香煎鹅肝配法棍切片"和"白洋淀杂鱼贴饼子"之间本无高下之别,需去除附加的文化偏见[22] - 北方美食虽被边缘化,但通过吃播形式展现了独特的碳水文化和地域特色[3][9][14]
北京最潮的人,怎么都爱这个“菜古里”
36氪· 2025-06-13 19:24
城市更新与商业改造 - 北京南城菜市口区域的大吉巷完成改造,形成三层环形下沉式商业街区,融合四合院建筑与现代商铺,被称为"南里屯"或"菜古里"[1][8] - 改造保留康有为故居和《每周评论》报社旧址并改建为博物馆,同时引入咖啡店和艺术展厅,实现历史与现代融合[9] - 街区吸引大量客流,奶茶店、服装店等商铺人气旺盛,显著提升南城商业活力[1][8]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 - 大吉巷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曾名"打劫巷",清末更名为"大吉巷",2016年启动拆迁改造后成为商业与古迹结合地标[8] - 法源寺作为千年古刹(始建于唐代),保留质朴氛围并举办"丁香诗会"等文化活动,周边形成非商业化游览区[16][21] - 绍兴会馆(鲁迅故居)及烂缦胡同等胡同保留历史风貌,同时新增咖啡店、手工艺品店等文艺业态[12][15] 文旅融合与消费场景 - 菜市口区域形成完整city walk路线:大吉巷→南半截胡同→烂缦胡同→法源寺→牛街美食街,覆盖历史、文化、美食多元体验[12][16][18] - 牛街作为回族聚居区,聚集聚宝源涮肉、白记年糕等清真老字号,日均客流量大,是南城核心美食目的地[16][17] - 商业改造引入网红打卡元素,如B1层全景拍摄点、艺术雕塑等,显著提升年轻客群到访率[1][8][22] 区域发展变迁 - 南城历史上因清代"旗民分治"政策形成平民区特征,商业基础深厚(同仁堂、全聚德等老字号发源于此),但近现代开发滞后于北城[4][6] - 当前改造通过"商业+文物"模式激活片区,如将刑场旧址转化为市民活动广场,扭转"不够洋气"的刻板印象[6][14] - 交通便利性提升(地铁4号线菜市口站直连商业区),推动南城从居住功能向文旅商业复合功能区转型[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