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琼剧《黄道婆》
icon
搜索文档
原创琼剧《黄道婆》参评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7:25
中新网海口9月12日电 (古敏)由海南省琼剧院创排的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11日晚亮相第34届上海白 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舞台,悠悠琼韵回荡在上海临港演艺中心。该剧生动刻画纺织先贤黄道婆的传 奇人生,谱写了一部深情而坚韧的女性奋斗史诗。 9月11日晚,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舞台。 (海南省琼剧 院供图) 当晚,第3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审专家及观摩团一行50人到场观演。 这部原创琼剧聚焦宋末元初的传奇故事:松江黄四娘漂泊崖州,拜黎族峒主为师,苦学织锦,与木匠宋 五哥携手创制二锭纺车,三十余年如一日,种棉授徒,终使崖州布远销四海,被尊为"黄道婆"。此时童 年挚友千里寻来,泣诉松江百姓衣不蔽体、织坊凋零。黄道婆决然辞别崖州亲人,怀抱棉种,重返故 土,重燃江南棉业之火。 帷幕初启,琼音低徊,松江风雨扑面而来,一声悠长的黎族鼻箫将观众引入宋末元初的历史时空。少女 黄四娘立于江畔,江涛汹涌间,织出她被迫离乡的序章。 舞台亮起,黎峒风貌徐徐铺展,山林、藤蔓、船屋尽显热带海岛之美,演员们身着黎族特色服饰依次登 场。"崖州重生""黎锦织虹"两幕温婉隽永,织机轻响,纱线翻飞,黎 ...
琼剧《黄道婆》冲击白玉兰奖
海南日报· 2025-09-12 09:49
琼剧《黄道婆》亮相上海临港演艺中心。通讯员 梁学武 摄 三年打磨、九改剧本、"大咖"汇聚 琼剧《黄道婆》冲击白玉兰奖 据了解,第34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获奖名单,将于2026年3月公布。接下来,琼剧《黄道婆》还将 走进东华大学、上海艺海剧院等地演出,并赴浙江温州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展演。 海南日报上海9月11日电(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海南与上海,琼剧与白玉兰,9月11日,它们 被"黄道婆"用棉线串联。当晚,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上海临港演艺中心,代表琼剧首 次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当天21时许,演出在观众的掌声中落幕,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余韵绵长。上海市民方女士说:"原以为琼 剧会有语言隔阂,没想到我完全被剧情和表演打动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优秀琼剧来上海,让我们多感受这 种地方剧种的魅力!" "这部作品是海南省琼剧院历时近三年精心打磨、倾注全院之力打造的一部重点剧目。"海南省琼剧院院 长杨济铭说,从2022年初启动策划以来,剧本历经九次重大修改,同时特邀上海著名导演王青执导,汇聚了 国内一流的编剧、作曲、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等专业力量,还有两位梅花奖得主——林川媚、符传杰 ...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海南日报· 2025-08-20 09:20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南省文联在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锚定"五向图强"战略 通过挖掘四大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文艺实践 取得显著成效[1] - 省文联将全面贯彻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聚焦人民需求与火热实践 创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2][5] - 通过深化主题实践、聚焦人民关切、创新服务方式和挖掘本土特色四大举措 推动文艺创作与服务升级 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文化支撑[5][6] - 强化组织保障与价值引领 通过思想引导、优化激励机制、搭建平台和营造良好生态 筑牢文艺为民根基[7] 文化资源挖掘成果 - 历史文化方面:举办苏轼主题书法作品展 创作大型交响组歌《东坡九歌》 主办"清廉自贸港"书法美术展及"海瑞清风传扬海南"分享会[2] - 革命文化方面:创作大型交响组歌《海南颂》 举办"琼崖烽火红色传承"书法美术作品展[2] - 海洋文化方面:打造"海洋风"主题文艺品牌 连续四年主办"感悟大海、守护南海、走向海洋"主题歌曲作品展演[2] - 民俗文化方面:琼剧《黄道婆》入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导师剧目 开展民歌抢救工程 编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海南卷》获中国文联高度肯定[2] 文艺创作导向 - 坚持人民是文艺创作源头活水的理念 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三沙、五指山、博鳌、洋浦、航天城等一线地区捕捉鲜活素材[3] - 以人民满意度为最高检验标准 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4] - 将文艺作品定位为精神灯塔、情感纽带和幸福催化剂 通过作品增强人民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4] 具体实施举措 - 组织艺术家深入乡村振兴一线、重点项目现场、自贸港前沿、社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 建立深入生活创作基地[5] - 鼓励创作反映普通人奋斗、劳动者风采、城乡变迁、真善美的作品 聚焦自贸港建设中的平凡英雄与基层实践[5] - 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等品牌活动 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 支持群众性文艺活动[6] - 深入挖掘海南四大文化资源 将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与时代精神结合 创作具有海南印记的作品[6] 组织保障机制 -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和创作规划加强思想引领 引导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7] - 在评奖评优、项目扶持、人才培养中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和群众口碑 向深入生活的艺术家倾斜[7] - 组织优秀作品展演展示展播 推动作品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扩大影响力覆盖范围[7] - 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引导追求德艺双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