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秦岭深处“村光”闪耀
人民日报· 2025-11-16 07:15
天还没擦黑,秦岭山里的灯先亮了!陕西省宁陕县新场镇同心村文化广场,音乐一响,全场瞬间热起 来! 而她,也见证了"村光大道"的火热。 没明星大腕,没专业演出,全是老乡自编自演的乡土剧目。自今年5月启动,这个"群众即主角,山乡即 舞台"的"村光大道",在宁陕11个镇轮番上演。 "演的是庄稼人熟稔的劳作,赢的是田间地头的宝贝——700斤的牛、跑山羊、山珍礼包……从头到 尾,'村味'浓到化不开!"宁陕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李青山说,要把好山好水、老旧物件、文明 新风、非遗文化搬上台,既凸显宁陕特色,又激发大家共情。 "村光大道"开演后,常住人口仅7万的宁陕,接待游客180.11万人次,增长73.13%;旅游收入9.84亿元, 增长60.8%;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吸引游客15.45万人次,旅游收入6500万元。 舞台上,农民歌手石金玲开嗓《风吹麦浪》。这边小伙子扛着犁耙走台步,那边姑娘顶竹篮翩跹过,画 面美到心坎里。 更让人惊喜的是,各镇也组建了"懂农村、爱家乡"的文艺队。宁陕面塑、老城竹马、宁陕根雕、清真糕 点这些非遗文化,也走上了"村光大道"的舞台。城关镇的丰收节上,梯田成了农耕秀的秀场;健康骑行 挑战赛的赛道边, ...
河南漯河:非遗展演激发经济新活力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活动概况与核心目标 - 漯河市启动“非遗传承漯在其中”非遗展演年活动,计划全年举办非遗文化展演42次,旨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1] - 活动已举办34次,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达到216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人群3万余人次,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赢 [1] - 活动包含“传武沙澧、曲艺流芳”等九大主题活动,从4月持续到12月,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2] 非遗资源与文化内涵 - 漯河市拥有1项国家级、22项省级、1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构成中原文化基因库的璀璨明珠 [2] - 非遗项目包括心意六合拳、农民画、双人旱船舞、召陵区剪纸、赵氏面塑、豫剧沙河调等,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活态见证 [2] 活动形式与创新表达 - 活动通过舞台展演、互动体验、非遗市集等多元形式构建全方位展示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得好、“火”起来、“传”下去 [3] - 采用年轻化表达、时尚化演绎、沉浸式体验、数字化传播方式,以创新编排赋予传统艺术新活力 [2][3] - 活动邀请市豫剧艺术中心、市杂技艺术中心、市曲艺家协会等代表和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搭建展示互动平台 [3] 商业带动与文旅融合 - 非遗文化常态化展演吸引年轻化消费新场景入驻万达新商圈,助力商圈成为漯河市文旅消费市场新热点 [4] - 西城区万达广场拥有100余个首次进入河南的品牌、300余家优质商户 [5] - 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吸引全球660多家知名品牌、7000多款单品入驻,已接待国内外客商、游客市民30万余人次,国内外组织机构及企业合作伙伴来访200多场次 [5] 区域协同与发展战略 - 漯河市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将万达新商圈与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河上街景区、贾湖遗址等景区景点串珠成链、集链成势 [5] - 战略旨在聚人气、聚活动、聚品牌、聚业态、聚服务,探索“文商旅创”一体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豫中南地区文商旅体一体化发展新地标 [5][6]
茶底升级背后,甜啦啦让茶饮回归产品本身
贝壳财经· 2025-11-04 11:33
行业趋势 - 新茶饮行业联名热潮下降,品牌将更多目光回归到产品自身,回归产品成为行业共识 [1] - 新茶饮行业原料使用持续升级,从使用传统速溶茶粉、碎茶茶末,到使用名优茶、原叶茶,目前品牌开始挖掘小众优质茶原料并与非遗结合 [13] 公司产品升级举措 - 甜啦啦对畅销产品“一桶水果茶”和“一桶全家福”进行茶底焕新升级,采用“青韵乌龙”和“高山金红”茶底 [3] - 茶底升级邀请非遗传承人魏保军和江天祥进行茶文化指导,在原料溯源、制茶技艺、拼配技术等方面全面优化 [4][5] - “一桶水果茶”于2022年上新,以“桶装+鲜果+茶底”开辟新赛道,并衍生出系列产品,成为品牌拳头产品 [4] - 公司计划通过溯源纪录片、非遗制茶工艺展示等内容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持续传播品质升级信息 [7] - 此前“清风茉白鲜奶茶”于2023年11月推出,不到一个月售罄,同年12月29日到货上线后,3天卖出120万杯 [10] - “清风茉白鲜奶茶”升级包括更具山水意境的包装和茶底拼配升级,使花香馥郁成为主调,口感更清爽 [10]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不盲目跟风热门水果,而是聚焦西瓜、芒果、葡萄、百香果等大众款水果进行微创新,将大众款饮品做到极致 [12] - 公司持续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搭建完善供应链体系,实现全国冷链覆盖率接近100% [12] - 公司瞄准下沉市场,以产研为核心,在“好喝、好看、好价”基础上提出“好玩、好时”概念,推出多款爆品 [14] - 公司通过“品质普惠+情绪共鸣”实现茶底价值升维,让单价不到10元的茶饮具备高价值感 [17] - 公司秉承“低价格、高价值”品牌理念,茶底升级是品牌走向“品质化、专业化、长期化”的关键一步 [17] 产品与文化结合案例 - “黑桑葚系列”于2023年3月推出,2024年4月回归,产品结合非遗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对包材进行升级 [14] - 2025年3月,公司联名热播剧《雁回时》推出“贵气野心莓梅系列”,5天内爆卖100万杯,并策划“一日店长”活动拉近与粉丝距离 [16]
平陆运河风物志 | 岭头乐舞祝丰年
广西日报· 2025-11-02 1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跳岭头”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为描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跳岭头”的传承现状、文化内涵及其作为文旅节目的新发展 [1][4][5] - “钦州跳岭头”是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在平陆运河沿线村落举行的古老节日,具有数百年历史,明嘉靖版《钦州志》已有记载 [1] - 该活动包含“吃岭头”宴请亲朋和“跳岭头”舞蹈表演两大核心环节,寓意还愿祈祷和驱邪纳吉 [1][4] 活动仪式与表演细节 - 跳岭头表演通常在社树下的固定场地进行,从傍晚开始,包含十多个舞段,常跳至深夜或通宵,次日有送龙船焚烧的仪式 [1][4] - 表演由舞师穿戴代表神仙鬼怪、忠臣良将的服饰和傩面具,以舞蹈演绎人物事迹,乐师随后用方言演唱 [2][4] - 灵山傩面具以樟木雕制,分为文官、武将、娘、丑、精五类,有“三十六相”之说,其制作技艺于2016年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 [4] - 表演对舞师的体力、步伐协调性及手势变化要求高,主要由村中青壮年男子担任 [4] 传承与发展现状 - 灵山县目前约有200支岭头队,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传习基地、文化展演和民俗交流等方式推动传承 [4][5] - 近年来,随着大芦村水果种植和文旅开发的发展,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流,为队伍注入新活力 [4] - 跳岭头已从传统祭典转变为融合乡愁、欢聚的文旅节目,吸引青少年、外地工作者及专业学生参与,并通过直播、短视频广泛传播 [5]
凉山州发挥非遗优势,加大特色产业培训力度 上万残疾人“守着家、挣着钱”
四川日报· 2025-10-29 15:38
项目核心观点 - 在浙川东西部协作机制下援建的彝绣工坊成为当地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的重要平台 [1] - 项目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残疾人就业创业紧密结合 助力其实现“守着家 挣着钱”的梦想 [1] - 项目不仅提供就业增收 更帮助残疾人找回生活尊严和勇气 [1] 项目运营成果 - 指导老师沈晓英已指导560多名彝族残疾人姐妹通过彝绣获得收入 [1] - 以彝绣培训为例 项目目前已为4000人次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 [1] - 凉山州已帮助超1.3万名残疾人通过各类培训实现居家就业 [1]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在彝绣事业发展中加强系统化培训以拓宽残疾人视野 [2] - 在市场拓展上积极对接 用订单反向激发残疾人参与动力 [2] - 在典型引领上积极选树 培养一批“领头雁”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 [2]
昌江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海南日报· 2025-10-27 08:57
非遗传承活动 - 昌江文化馆于10月19日举办“百姓学堂”第三期公益培训亲子黎陶班,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黎陶制作 [2] - 9月22日至10月20日期间,在七叉镇尼下村和石碌镇保突村成功举办两期黎锦文创产品制作培训班,共有50名非遗爱好者及黎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 [2] - 在石碌镇东风路口袋公园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羊玉兰现场展示纯手工黎锦织造技艺 [3] 非遗产品与市场 - 非遗展示活动集中展销黎锦、黎陶、牛皮凳、藤编等非遗产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欣赏 [3] - 黎锦文创产品制作培训班有效提升学员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黎锦技艺传承储备新生力量,并拓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产品市场化的路径 [2] 文化推广成果与规划 - 今年以来昌江文化馆已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项,通过课堂体验和街头展示等多种形式让非遗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5] - 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昌江有刘败发、黄玉英、钟育德、何永兰和陈桂红等5人入选,涉及5个代表性项目 [5] - 昌江文化馆计划后续举办民歌专场表演、黎陶制作比赛和牛皮凳制作培训等活动,以推动非遗进一步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5]
匠心琼剧《黄道婆》在三亚精彩上演
海南日报· 2025-10-22 09:21
演出活动概况 - 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于10月21日晚8时在人大附中三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进行展演 [3][4] - 演出吸引了近千名现场观众观看 [4] - 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报以长时间掌声 [4] 演出内容与艺术特色 - 剧情以黄道婆的传奇一生为主线 涵盖其从年少坎坷到革新纺织技艺并泽被天下的壮阔历程 [4] - 演出运用琼剧的唱念做打 演员唱腔婉转悠扬 一招一式韵味醇厚 [4] - 舞美以抽象艺术语言再现黎族地区生活图景 服饰融入了黎锦经典纹样和上海松江布元素 [5] - 该剧是第四个版本 相较之前人物塑造更加丰满 [6]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 演出展现了黄道婆从崖州逆境重生到革新纺织技艺的故事 让七百年前纺织先驱的事迹焕发新生 [4] - 艺术创新将琼剧与黎锦两项非遗技艺结合 效果加倍 [5] - 创作团队通过舞台让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活”起来 旨在传播“黄道婆精神” [6] 演出历程与未来计划 - 该剧创作三年来已演出近三十场 [6] - 演出已逐步走出海南 赴上海 浙江等地展演 [6] - 演艺团队计划于本月底赴南宁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 [6]
海口:在非遗学堂感受文化魅力
人民网· 2025-10-13 10:21
活动概述 - 10月12日在海南省文化馆举办了一场东山草编技艺传承活动 [1][2][3] - 活动参与者包括家长和小朋友 [1][2][3] - 东山草编技艺传承人袁洁在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 [2][3] 活动内容 - 活动内容包括家长和小朋友学习东山草编技艺 [1][2] - 小朋友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东山草编技艺作品 [1] - 传承人袁洁为家长和小朋友们讲解东山草编技艺 [2][3]
东方市69名织娘参评黎锦工艺职称
海南日报· 2025-10-06 07:44
事件概述 - 东方市举办2025年度黎锦工艺职称评审活动,69名织娘参评,通过材料审核、现场织造、专业答辩进行考核 [1] - 该活动是东方市“乡村振兴人才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评审机制与标准 - 评审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资历的局限,重点考察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掌握程度、文创产品开发能力及文化传承成效 [1] - 评委专家团依据技艺熟练度、作品完成度、文化理解度等维度综合评分 [1] 参与情况与影响 - 本次为第二届黎锦专业职称评审,申报人数较去年增加29人,年龄最大的织娘已近70岁 [1] - 申请助理级职称的织娘占比超过半数,展现出基层从业者对专业认证的迫切需求 [1] - 活动是对现有从业者技艺水平的专业认证,也是推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 [2]
第六届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开幕 在非遗中感受京西古韵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17:37
文化艺术节活动概况 - 第六届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在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开幕,主题为“京西福地传古韵 柏峪燕歌谱新声” [1] 非遗体验与展览展示 - 活动现场设有戏曲妆造体验、盔头制作、非遗金润琉璃、戏曲主题咖啡、爨来爨往文创等非遗体验摊位,吸引游客参与 [3] - “燕歌戏时光长廊”、“京津冀戏曲年画展”、“灵水八德”等展览系统呈现了京西福地戏曲文化的发展脉络 [3] 开幕式演出内容 - 开幕演出节目《梨园风采》以精湛的戏曲表演展现梨园艺术的典雅韵味 [5] - 柏峪燕歌戏剧团呈现原创剧目《红心永向党》,保留戏曲韵味并传递家国情怀,以及由孩子们表演的《罗衫记》 [5] - 中国戏曲学院同学演出多剧种联唱《红梅赞》,诠释戏曲经典与未来 [5] 活动意义与创新模式 - 艺术节通过“非遗+文旅”和“非遗+教育”等创新实践展现京西福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