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

搜索文档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21:35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于6月25日开幕,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310件/组文物,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1][3] - 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3][9]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采用双线叙事,主线为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暗线为"龙"元素 [5][6] 文物亮点 - 展品包含16件玉龙,其中1件C形玉龙来自故宫博物院,15件玦形玉龙来自辽宁、内蒙古等地 [6][7] - 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为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由淡绿色玉雕琢,通体精磨,龙体卷曲如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 [9]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10] - 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长15.8厘米,为迄今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 [10] - 展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包括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玉器组合 [14][16] 文化意义 - 红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27] - 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本源,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2] - 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体现红山先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是后世礼仪之源 [16][18][20] - 红山女神头像复制件展出,原像因保存条件苛刻未出库,其微笑被称为"5000多年前中华'共祖'的微笑" [22][24][25] 学术价值 - 红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 [16][2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五六百年 [27][29] - 展览旨在从文明起源角度理解红山文化,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融合的特性 [14][27][29]
莫迪好尴尬:印度神,中国造
36氪· 2025-06-09 15:45
印度神像制造业现状 - 印度大量神像依赖中国进口 包括象头神、毗湿奴、湿婆等主流宗教造像 超90%半导体材料及锂电池组件同样来自中国 [1][6][7] - 中国神像凭借3美元均价形成超高性价比 泉州主攻玻璃钢材质 佛山擅长不锈钢镀金工艺 温州/义乌采用树脂镀铜和智能柔性生产线支持定制化生产 [9] - 印度本土制造面临原料短缺(80%高品质树脂及合金需进口)、审批繁琐(耗时半年)、成本高昂等问题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13] 中国制造在印度的渗透模式 - 印度政府高层项目如182米高的"团结雕像"70%由中国企业参与 江西桐青负责1700吨青铜覆层设计与制造 三一重工完成80%吊装工程 [16][22] - 中国技术优势显著 采用3D扫描分割6000个部件 专利合金使耐腐蚀性提升3倍 吊装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 [22] - 印度消费者默认选择中国产品 10%进口关税未转嫁至终端 宗教用品市场形成稳定供应链 [11][14] 印度制造业发展瓶颈 -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实施4年仅兑现8%补贴(17.3亿美元/230亿美元) 平均审批周期达196天 [26] - 制造业占比从15.4%降至14.3% 受纸币废除政策冲击及基建落后影响 输电损耗率高达17% [26][28][30] - 劳动力结构失衡 50%就业人口集中于农村 女性参与率低 教育水平制约自动化生产发展 [26][28] 中印制造业实力对比 - 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5.7万亿美元 为印度10倍 2000年已是印度3倍 [26][32] - 中国在圣诞礼品、体育用品、丧葬用具等细分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形成全品类供应能力 [32] - 印度火电厂等基建设施依赖中国技术 首个全年不停电的莎圣电厂由中国团队建设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