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碎片防护装置

搜索文档
在轨90天!神二十乘组的工作清单→
央视新闻· 2025-07-24 10:22
神舟二十号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90天,任务进程过半,乘组包括陈冬、陈中瑞、王杰[1] - 2025年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5] - 神舟二十号乘组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7] 空间站科研工作 - 乘组在轨期间重点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试)验[9] - 完成交会对接、医疗救护、应急救生等专业训练及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11] - 常态化进行站内环境监测、设备维护、物资管理及医学检查等工作[13][14] 舱外活动成果 - 5月22日完成首次出舱,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开展设备巡检[16] - 6月26日完成第二次出舱,历时6.5小时安装脚限适配器等设备[20] - 新安装设备预计可使后续出舱活动时间缩短40分钟[21] 货运飞船更替 - 7月8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23] -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运送6.5吨物资[25][27] - 物资包含两套舱外航天服、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及1.5吨190多种航天食品[27] 历史节点 - 问天实验舱发射三周年,指令长陈冬曾在轨见证[3] - 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关联耦合实施[18]
应对空间碎片,有啥招?(知与不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08:31
空间碎片防护技术发展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完成空间站舱外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及设备巡检任务[2] - 空间碎片主要来源于失效卫星、火箭残骸及碰撞碎片,地球轨道上可追踪的较大碎片超过4.4万个,1厘米以上碎片超100万个[2] - 空间碎片以7.9公里/秒速度运行,撞击破坏力巨大,防护技术成为全球航天领域重点[2] 主动规避策略 - 针对10厘米以上大型碎片采用主动规避,依赖监测预警网络、碰撞预测系统及推进变轨三环节协同[3] - 中国空间站优化碰撞预警流程,提升低轨目标轨道预报精度,多次实施主动规避[3] - 规避操作需精密计算以最小化燃料消耗和任务影响,考验地面响应与航天器性能[3] 被动防护措施 - 微小碎片通过多层复合结构防护装置应对,关键区域如密封舱防护等级最高[4] - 太阳翼等大面积部件采用冗余设计,避免单点故障影响整体供电性能[4][5] - 中国空间站舱外已进行7次防护装置安装,覆盖核心舱及实验舱外部重要管路与设备[5] 撞击应急与维修能力 - 舱体泄漏监测系统配合应急处置预案可快速定位撞击损伤,航天员可实施加固或线路更换[5] - 神舟十七号完成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维修,首次实现舱外设施在轨修复[5] - 柔性太阳翼采用模块化设计,单块电池片损坏不影响整体供电[5] 主动清除与国际合作 - 空间碎片治理向"躲防修+主动清除"升级,技术包括飞网捕捉、激光烧蚀和机械臂捕获[6] - 中国成立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定期发布轨道参数并参与全球飞行安全沟通机制[6] - 空间碎片问题需全球协作,中国与主要航天国家共享信息维护在轨安全[6]
310秒回顾神舟二十号乘组出舱全过程
环球网资讯· 2025-05-23 08:25
航天员出舱任务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完成乘组首次出舱活动 [1] - 航天员陈中瑞首次出舱前对照飞行手册熟悉流程 [1] - 航天员陈冬第四次出舱 成为空间站首位从问天气闸舱和节点舱双出舱口的航天员 [1] 出舱过程细节 - 航天员陈冬打开核心舱节点舱舱门 出舱口位于空间站背向地球一侧 [3] - 节点舱出舱口直径比问天气闸舱小15厘米 航天员需格外小心 [5] - 航天员陈中瑞于中午12时12分出舱 [5] 舱外任务执行 - 航天员协同安装前期通过货物气闸舱出舱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至预定位置 [7] - 开展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 [7] - 两名航天员经过约8小时舱外活动后返回节点舱 [9] 技术验证成果 - 首次验证操作设备先于航天员出舱的组装建造模式 [11] - 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验证节点舱出舱口功能 [11] - 新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提升空间站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11]
神舟二十号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又意味着什么?
央广网· 2025-05-22 23:06
神舟二十号出舱任务核心观点 - 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完成约8小时出舱活动,成功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开展舱外设备巡检[1] - 本次任务首次采用节点舱出舱而非气闸舱,缩短航天员转移距离并检验备用气闸舱性能[6][7] - 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首次实现关联耦合实施,操作设备提前通过机械臂转移至中转位置[8] 出舱技术细节 - 节点舱位于天和核心舱前端,靠近机械臂和实验舱,可减少太空移动时间[7] - 节点舱具备压力调节功能,航天员需进行"吸氧排氮"预防减压病[7] - 节点舱出舱程序较气闸舱更复杂,舱门和活动空间较小,需额外训练准备[7] 人机协作模式 - 大、小机械臂存在技术局限:环境感知能力有限、精细操作不足、缺乏自主维修能力[9][10] - 航天员具备三维空间认知、紧急应变和精细操作优势,与机械臂形成互补[10] - 本次采用"设备先行中转"模式,为未来大规模组装任务探索新方案[8] 空间站长期运营规划 - 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持续安装是为应对未来十年运营期的不确定性[8] - 三舱结构未来扩展后将提升应对风险能力[9] - 航天员出舱技能锤炼对深空探索和月球基地建设具有战略意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