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九号货运飞船
搜索文档
太空千日 收获满满
人民日报· 2025-11-04 11:02
中国空间站运行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已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000天,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7] - 空间站内设施持续优化,采用最新一代商用无线通信技术确保通信稳定畅通,并升级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以节省航天员精力[8] - 空间站更换睡眠区门以提升隔音隔光效果,并新增核心肌肉锻炼装置等健身器材以保障航天员健康[8][9] 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 - 空间站拥有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可满足未来10年科研需求[11] - 空间应用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部分项目进展超出预想,例如高质量铟硒单晶研究使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电子迁移率比地面器件提高3至4倍[11][12] - 空间站开展了斑马鱼、拟南芥等动植物实验,以及脑类器官芯片等研究,探索微重力对生命体的影响[10] 空间站技术升级与智能化 - 空间站引入人工智能助手,如"悟空"大模型、管道检测机器人和"小航"机器人,为航天员工作提供智能化支持[9] - 团队建立天、地、数字"三个空间站结合"的运营体系,包括电性空间站和数字空间站,为在轨运行提供全方位支撑[13][14] - 地面保障支持团队坚持365天×24小时值守模式,通过天地视频通话协助设备更换、科学实验和出舱活动等任务[14]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空间站计划开展舱段扩展,建成"十"字构型以增加对接口,提升驻留和载荷能力,并迎接更多样性的来访飞行器[9] - 团队将发挥空间站"太空母港"的独特优势,通过制定标准化服务模式及接口,开展各领域飞行器在轨服务[15] - "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任务正在扎实推进,预示着空间站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16]
"星景房"的一千余个日夜
人民日报· 2025-11-03 17:22
国家战略导向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被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 [1] - 该主题被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空间站运营与设施升级 - 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并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000天,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 [3] - 空间站完成无线通信系统升级,采用最新一代商用无线通信技术保障天地通信稳定畅通 [4] - 空间站开展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升级,通过安装智能门禁系统自主记录物资位置,大幅提高管理效率 [5] - 空间站更换睡眠区门体,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实现更好的隔音隔光效果 [5]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运送了新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减缓航天员肌肉萎缩 [4] 在轨科学实验与应用成果 - 空间站累计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 [3] - 空间站拥有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 [8] - 实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多个领域,部分成果超出预期并带来惊喜 [8] - 在微重力条件下成功生长出高质量铟硒半导体单晶,其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的电子迁移率较地面器件提高3至4倍 [9] - 空间站内建立了小型二元水生生态系统,实现了斑马鱼在轨培养与产卵的突破 [7] - 除斑马鱼外,空间站还开展了拟南芥、水稻等植物以及果蝇、小鼠等动物的在轨实验 [5] 智能化与技术支持 - 空间站引入了“悟空”人工智能大模型、管道检测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助手,为航天员提供智能化专业帮助 [5] - 地面运营体系由天上的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和“数字空间站”共同构成,为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11][12] - 地面保障支持团队采用“365天×24小时”全天候值守模式,进行数据监视、健康趋势判读和任务支持 [12] 未来发展规划 - 中国空间站未来将进行舱段扩展,建成“十”字构型,增加对接口以提升驻留和载荷支持能力 [6] - 团队计划持续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空间站智能化与自主性水平 [7][13] - 将发挥空间站“太空母港”的资源丰富、有人值守优势,通过标准化服务接口开展各领域飞行器在轨服务 [13] - “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任务正在按规划扎实推进 [13]
太空千日 收获满满(科技视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中国空间站运行成就 - 中国空间站已全面建成并安全平稳运行超过1000天,累计支持7个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支撑20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8][9] - 空间站采用最新一代商用无线通信技术,确保航天员舱内及舱外无线通信稳定畅通[10] - 空间站开展了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升级,安装智能门禁系统以自主记录物资转移位置,大幅节省航天员精力并提高物资管理效率[10] 空间站设施升级与优化 - 空间站为航天员设置了专门的锻炼区,并新增“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强化核心肌肉功能,减缓肌肉萎缩[9] - 空间站更换了睡眠区的门,采用新型材料、新结构及锁合设计,实现更好的隔音隔光效果[10] - 空间站内建立了“太空菜园”,成功在微重力环境下培育生菜、水稻、拟南芥等植物,以及果蝇、斑马鱼、涡虫、小鼠等动物[10] 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 - 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共有25个标准实验空间,其中14个实验柜由中国科学院研制,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的2倍以上[13] - 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领域,部分项目进展超出预想并带来额外惊喜[12][14] - 在微重力条件下开展的铟硒半导体晶体生长研究获得高质量铟硒单晶,其场效应晶体管原型器件电子迁移率比地面器件提高3至4倍,关键指标显著提升[14] 空间站运营与技术支持 - 中国空间站运营体系由天上的空间站、地面的“电性空间站”和“数字空间站”共同构成,为长期在轨稳定运行提供强力支撑[16] - 地面保障支持团队坚持“365天×24小时”全年全天候值守模式,开展数据监视、健康趋势判读、重大任务支持及故障处置等任务[16] - 团队未来将探索发挥中国空间站“太空母港”作用,通过制定标准化服务模式及接口,开展各领域飞行器在轨服务,并扎实推进“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任务[17] 空间站智能化与未来发展 - 空间站引入了“悟空”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管道检测机器人、“小航”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助手,为航天员在轨工作提供智能化、专业化帮助[11] - 后续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更多样性的来访飞行器,面临更密集的交会对接任务,并开展舱段扩展以建成“十”字构型,增加对接口并提升驻留和载荷支持能力[11] - 团队目标是在下一个1000天持续引进更先进科学技术,提升空间站智能化、自主性水平,以更好地支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11][17]
新款舱外航天服+太空健身装置 天舟九号“太空快递”带了啥
央视新闻· 2025-10-09 10:52
发射任务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组合体于早上8时开始垂直转运,预计耗时2.5至3小时 [1] - 垂直转运完成标志着飞船和火箭前期总装测试工作结束,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 [1] 货运补给内容 - 天舟九号计划上行约6吨补给物资,用于保障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在轨生活与工作 [3] - 将上行2套全新的飞天舱外服,其设计寿命从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5] - 将上行1套全新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以升级太空健身房,帮助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避免肌肉萎缩 [5] - 将上行2套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装置 [5] 任务执行特点 - 天舟九号任务发射流程与以往基本保持一致,主要继承往次成功经验以确保可靠性 [7] - 各系统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随后择机实施发射 [7]
【科技日报】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科技日报· 2025-08-26 08:50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 截至8月25日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全部在轨实验[1] - 实验样品包含肝细胞、骨骼肌前体细胞和脑类器官芯片 成功实现在轨自动培养、给药、显微成像及样品固定操作 目前样品处于在轨低温存储状态 计划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1] - 截至8月22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完成实验26000余次 上行科学物资800余公斤 下行27种科学实验样品并获取110TB科学数据[2] 微重力环境生物医学研究 - 核酸脂质纳米载体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快速下降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地面环境[1] - 空间微重力环境可成为理想实验条件 为地面疗效受限疾病探索新生物干预手段或药物[1] - 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发现微重力导致细胞迁移受阻 可能引发功能异常并影响骨骼肌再生能力 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空间微重力导致骨骼肌萎缩的机制[2] 脑科学及器官芯片技术 - 脑类器官芯片实验证实可在轨进行长时间3D培养 神经元迁移速度较地面更快 表明在轨环境能加速3D脑组织细胞运动[2] - 样品返回后将分析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联 通过多组学分析寻找潜在干预靶点[2]
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还刷新一项新纪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09:52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 开展在轨实验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在轨任务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1] - 实验包括探索微重力对人脑类器官结构功能的影响、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行为及核酸脂质纳米药物细胞内转运规律 深化生物体生理病理认知 [4] - 科研人员通过生物技术实验柜完成自动培养、显微成像、样品固定等操作 航天员实施在轨取样和存储 样品位于低温存储柜 预计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 [13][15] 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发现 - 空间环境下脑细胞移动速度更快 可能促进脑组织细胞成熟或衰老 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治疗思路 [2][6] - 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变慢 骨骼肌再生时间整体推迟 不利于肌肉修复 [8] - 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的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快速下降 脂代谢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2][8][10] 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突破 - 中国空间站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超过3100摄氏度 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18][24] - 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使熔融钨形成标准球形 利于精确获取物理化学性质 并避免合金成分分层 实现组织和成分高度均匀 [22] - 该实验验证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优异性能 积累超高温材料在轨数据 为钨合金设计及核工业、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6]
美国航天系统,降本增“笑”!
观察者网· 2025-08-21 14:35
特朗普政府降本措施 - 美国国防部启动裁员计划 削减5%至8%的职工编制[1] - 美国太空军裁撤14%文职人员 资金被转移至"金色穹顶"新计划[1] - 第18太空防卫中队因裁员损失20%人员编制[6] 第18太空防卫中队职能 - 负责操作空间监视网络(SSN) 跟踪编目在轨物体并维护数据库[2] - 运行Space-track.org网站 定期发布在轨物体两行根数(TLE)数据[4] - 承担碰撞风险计算 载人航天支持及在轨目标机动跟踪等核心任务[2] 运营失误事件 - 2025年2月太空栅栏雷达测量数据错误 未进行人工修正[6] - 1月长征六号A火箭发射后 部分卫星跟踪延迟达6天[6] - 4月错误标记神舟18号飞船为美国机密卫星并删除数据[7] - 5月Space-track系统停摆三天 影响数据发布服务[7] - 6月将中星9C卫星与火箭末级标识颠倒[8] - 7月将极轨道碎片错误标记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8] - 7月27日跟丢中国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一颗卫星[11] - 8月4日跟丢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一颗卫星[11] - 8月将再入大气碎片误标为时空道宇卫星[11] NASA预算削减 - 2026财年预算取消IMAP、COSI和UVEX发射计划[12] - 终止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运行[12] - 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预算削减50%并推迟[12] - 宜居世界天文台(HWO)拨款削减90%[12] - 行星科学项目取消火星采样返回(MSR)和金星探测任务[14] - 终止新地平线号、朱诺号等深空探测器运行[14] - 太阳物理任务终止磁层多尺度任务(MMS)等项目[14] - 核电池(NGRTG)开发和生产全面终止[15] NOAA预算削减 - 地球科学项目终止轨道碳观测站-2/3和TSIS-1[15] - 取消TSIS-2研制和哨兵-6C卫星[15] - 2026年中止GRACE-FO卫星运行 造成3年数据空窗期[15] - 地球静止轨道扩展观测系统(Geo-XO)载荷削减[15] - 2月27日起解雇800人 累计减员12%[16] - 叫停大型低轨星座残骸污染大气研究[16] 国会预算调整 - 参院为DAVINCI+、VERITAS和EnVision分别拨款9900万、3610万和6890万美元[18] - 土卫六直升机Dragonfly和OSIRIS-Apex获得全额经费[18] - 南希·格雷斯·罗曼望远镜获得3亿美元拨款[18] - 宜居世界天文台2026财年经费增至1.5亿美元[18] - 猎户座深空项目获14.4亿美元历史最高经费[19] - 门户空间站获8.5亿美元拨款[19] - 载人月球着陆器系统增加资金加速开发[19] 系统影响 - NOAA-18于6月6日退役 NOAA-15/19于8月12/19日退役[21] - 国防部停止处理DMSP/SSMIS数据 影响海冰指数产品[21] - 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可能推迟至2028年底执行[24] - SpaceX星舰载人着陆系统进度持续推迟[24]
神二十乘组携手新“助手”出舱 解锁“悟空AI”太空“出差”那些事儿……
央视网· 2025-08-16 11:36
神舟二十号乘组出舱任务 - 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历时约6.5小时 [1] - 航天员陈冬第6次出舱,成为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1] - 航天员王杰首次出舱,成为第二位舱外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4] - 任务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 [7] 悟空AI大模型应用 - 我国空间站首次应用专业领域AI大模型"悟空AI",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搭载上行 [7] - "悟空AI"基于国内开源模型开发,结合载人航天任务需求,采用预训练和指令微调技术 [9] - 构建专业领域大语言模型和航天飞行知识库,提供智能化、专业化支持 [9][13] - 航天员可通过"悟空AI"查询工作安排、操作指南等说明性知识 [9] - 天地协同智能问答系统包含地面和在轨两个模型,分别提供深度解析和重难点问题解决能力 [11] - "悟空AI"助力航天员复杂操作和故障处置,提高天地协同效率 [13] - 具备场景化数据处理功能,后续可拓展任务规划、数据分析、智能预测等功能 [15] - 在轨一个月运行状态稳定,航天员反馈良好,标志我国空间站在轨智能化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15] 舱外作业细节 - 航天员陈冬使用机械臂末端自动脚限位器,携带照相机和热成像仪对空间站外部巡检 [2] - 航天员王杰出舱后与陈冬协同作业,航天员陈中瑞在核心舱内提供支持 [4]
期待全新飞天舱外服“首秀” 神二十乘组即将第三次出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10:01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任务进展 - 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且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 已做好出舱准备 [1][14] - 乘组已完成两次出舱任务:首次于5月22日16时49分完成 创下空间站全面建成后入轨与首次出舱时间间隔最短纪录(不足一个月)[1][3] - 第二次出舱于6月26日21时29分完成 期间完成第7次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及舱外设备设施巡检任务 [7][9] 出舱活动里程碑与技术创新 - 航天员陈冬成为首位在问天气闸舱和天和节点舱两处完成出舱的航天员 [5] - 第二次出舱启用节点舱出舱口 为时隔3年多再次开启(上次为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任务)[7] - 全新飞天舱外服设计寿命从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由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送上行 [12][9] 空间站物资与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于7月15日8时52分对接天和核心舱 上行物资总量约6.5吨 包括1.5吨190多种航天食品及核心肌肉锻炼装置 [9] - 舱内启动新一轮植物栽培实验 开展骨代谢交互调控、航天整合组学等医学研究 [12] - 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参与人机协作实验 微重力物理科学实验按计划推进 [14]
神舟二十号乘组近日将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13:08
航天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三次出舱活动[1] - 乘组已成功实施两次出舱任务 包括5月22日首次出舱活动时长约8小时[1] - 自6月26日完成第二次出舱后 先后完成货运飞船交接及站内环境监测等准备工作[1] 空间站运营状况 -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 神舟二十号乘组身心状态良好[1] - 乘组承担的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等领域实(试)验任务稳步推进[1] - 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关联耦合实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