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综艺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国网络视听金橙指数正式发布
央视网· 2025-10-27 19:03
金橙指数概况 - 金橙指数是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研发的网络视听综合评价体系 [2] - 该体系以大数据为主,结合算法与人工评价,反映作品及创作者的网络综合影响力 [2] - 一级指标为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公信力,下设11个二级指标及30余个三级指标 [2] - 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客观指数,占整体指数70%;引领力为专业指数,占整体指数30% [2] - 2025金橙指数评价覆盖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全网上线的超2万部网络视听作品 [2] - 累计处理近千亿级观看数据、500亿级用户行为数据及2亿条新闻报道 [2] - 特邀近百位行业专家对作品内涵立意、表达手法等进行评价 [2] 行业用户规模与使用习惯 -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接近11亿,连续3年超越即时通讯,位居互联网应用首位 [6] - 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3小时 [6] - 庞大的用户群体需求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锚点 [6] 微短剧发展趋势 - 微短剧发展呈现“荣、容、融”三大特征 [7] - 内容创作上高度包容多元,能将中式叙事与在地文化符号巧妙融合 [7] - 2025年我国微短剧出海应用APP数量超200款,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 截至2025年8月,微短剧全球市场收入达15.25亿美元 [7] - 内容形态与传播生态上呈现边界融合趋势,与AI、AR/VR等前沿技术深度结合 [7] - 微短剧融入多元生活场景,成为串联文娱、消费、旅游等多产业的“超级接口” [7] - 2024年微短剧创下504亿元市场规模,创造64.8万个就业机会 [8] - 2024年1月到2025年3月,全网共上线约4.4万部作品,其中3万余部为微短剧 [8] - 2025年9月,全国重点微短剧规划备案作品共318部、11691集 [8] 长视频发展趋势 - 精品化创作成为长视频取得市场突破的最大法宝 [9] - 长视频通过“经典IP系列化开发”与“新题材探索”双向发力 [9] -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长视频用户规模达7.52亿,创2018年以来新高 [9] - 2024-2025年第一季度,累计有效播放破千万的长视频作品近2000部,正片有效播放率破亿作品376部 [9] 技术对视听行业的影响 - 数智技术深刻变革视听生产与形态 [10] - 8K超高清技术显著提升画面细节 [10] - 实时渲染技术实现“所见即所得”,制作效率提升45%以上 [10] - 虚拟制作技术节省35%特效成本 [10] - AI辅助创作覆盖全链路,带动整体效率提升50% [10] - 微短剧“竖屏美学”体系成熟,通过垂直画幅聚焦情感、上下分屏强化张力 [10]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举行主题研讨,共话网络综艺新发展
新京报· 2025-07-03 19:14
行业发展趋势 - 网络综艺正成为大众文化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娱乐需求并反映社会风貌[1] - 行业经历从"流量追逐"到"价值深耕"转型,内容创作进入多元阶段[1] - 大小屏共生、横竖屏融合的生态变迁推动业态创新[1] 创作理念与价值导向 - 创作需从现象本质、群体关联、历史维度、理性思考构建节目价值[1] - "体验"是创作内核,"传播"是关键,跨媒介探索将激发戏剧与综艺融合[2] - 综艺应挖掘文化价值,在"流量"与"留量"间搭建文化生态[2] 内容生产方法论 - "破题"是创作关键,需深挖底层逻辑和叙事支点[2] - 技术为手段、创作为灵魂,需通过记录理想讲好中国故事[2] - 节目需投射内在意义,为观众创造瞬间美好体验[2]
引领视听文艺新浪潮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09:30
行业活动 - 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开幕 聚焦人工智能 内容价值 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 [1] - 大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作家协会 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 北京市广电局主办 [1] - 大会以"视听潮涌 文艺生辉"为主题 为期两天 包含6场主题研讨 创作者之夜等多元活动 [3] 内容发布 - "2025北京大视听网络视听精品项目"片单发布 共80部作品 分为六大篇章 涵盖网络剧 网络电影 微短剧 网络综艺等类型 [1] - 北京市广电局发布"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阶段性成果 共征集1070部作品 239部入围复赛 包括138部"好作品"和101部"好故事" [1] - 开幕式举行重点网络视听文艺作品推介仪式 发布《2024北京微短剧报告》 [2] 行业趋势 - 微短剧成为重要内容形式 北京市广电局推动"微短剧+"跨界融合 设置十二大主题赛道 [1] - 网络视听作品带动文旅效应 如《长安十二时辰》推动西安旅游 《长安的荔枝》带动广东荔枝销售 [3] - 创作者关注"当下性" 强调古今共鸣 打通线上线下内容与现实通道 [3] 创作理念 - 马未都提出通过微短剧传播文物知识 传达民族历史成就 [3] - 马伯庸认为创作者需理解如何将专业文化与普通老百姓连接 [3] - 大会旨在推动网络视听文艺提质升级 培育文艺精品 发掘优秀人才 [3]
超越情绪价值 促进情感升华(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24 06:10
情绪价值的兴起与影响 - 情绪价值成为网络流行词,指代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反映了人们对倾听理解、包容共情的渴求 [1] - 情绪价值源于营销学概念,强调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后被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 [1] - 网络综艺、微短剧、网络小说和网络主播通过密集情绪"爽点"或情绪陪伴吸引用户沉浸和"涨粉" [1] 情绪价值的社会需求与网络文艺 - 情绪价值是高强度、快节奏社会中个体的"刚需",尤其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寻求情绪纾解和平衡 [2] - 网络文艺凭借敏锐触角抓住情绪脉动,情绪价值成为评判作品和文艺获得感的标志 [2] - 网络文艺商业化特性使其善于总结"人设""套路"和计算"情绪""卖点",情绪被规约为几种模式进行程式化表达 [2] 情绪与情感的深层关系 - 仅以商品属性衡量情绪或堆砌情绪博眼球值得警惕,情绪问题不能仅靠"爽"解决 [3] - 情绪之上有情感,情感升华、价值沉淀和境界提升是深层次需求 [3] - 刺激情绪千篇一律,打动人情感万里挑一,情感比情绪更具稳定性和深刻性 [3] 文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 中国传统文论"诗缘情"强调情感是文艺作品为人所需的重要原因,情感内涵唤起美感、道德感等 [4] - 经典作品如《庆余年》《人世间》《小巷人家》将个体情绪升华为群体时代情感 [4] - "素人写作"和普通人生活短视频"出圈"因将个人情绪提升为对劳动、生活、命运的思考 [4] 文艺创作的更高追求 - 文艺创作需在情绪价值基础上促进情感升华,创造健康、持久的精神食粮 [5] - 网络为大众提供表达情绪通道,更应激励创造高质量文艺作品 [5] - 高质量文艺作品能让人获得自我超越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契机不可辜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