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艺创作
icon
搜索文档
超越情绪价值 促进情感升华(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24 06:10
情绪价值的兴起与影响 - 情绪价值成为网络流行词,指代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反映了人们对倾听理解、包容共情的渴求 [1] - 情绪价值源于营销学概念,强调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后被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 [1] - 网络综艺、微短剧、网络小说和网络主播通过密集情绪"爽点"或情绪陪伴吸引用户沉浸和"涨粉" [1] 情绪价值的社会需求与网络文艺 - 情绪价值是高强度、快节奏社会中个体的"刚需",尤其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寻求情绪纾解和平衡 [2] - 网络文艺凭借敏锐触角抓住情绪脉动,情绪价值成为评判作品和文艺获得感的标志 [2] - 网络文艺商业化特性使其善于总结"人设""套路"和计算"情绪""卖点",情绪被规约为几种模式进行程式化表达 [2] 情绪与情感的深层关系 - 仅以商品属性衡量情绪或堆砌情绪博眼球值得警惕,情绪问题不能仅靠"爽"解决 [3] - 情绪之上有情感,情感升华、价值沉淀和境界提升是深层次需求 [3] - 刺激情绪千篇一律,打动人情感万里挑一,情感比情绪更具稳定性和深刻性 [3] 文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 中国传统文论"诗缘情"强调情感是文艺作品为人所需的重要原因,情感内涵唤起美感、道德感等 [4] - 经典作品如《庆余年》《人世间》《小巷人家》将个体情绪升华为群体时代情感 [4] - "素人写作"和普通人生活短视频"出圈"因将个人情绪提升为对劳动、生活、命运的思考 [4] 文艺创作的更高追求 - 文艺创作需在情绪价值基础上促进情感升华,创造健康、持久的精神食粮 [5] - 网络为大众提供表达情绪通道,更应激励创造高质量文艺作品 [5] - 高质量文艺作品能让人获得自我超越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契机不可辜负 [5]
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济济一堂探讨文艺创作 “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
解放日报· 2025-05-23 09:41
行业现状 - 舞剧行业经历长期低迷后呈现井喷式爆发[1] - 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快速制作舞剧,违背艺术创作规律[1] - 传统经典剧目在评奖中命中率显著高于新编戏[1] 艺术创作 - 优质舞剧需要长期打磨,《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代表作验证十年磨一剑的价值[1] - 新编戏剧本存在主题先行问题,压缩演员表演空间[1] - 过度使用声光电和舞美道具会淹没角色本质[1] 表演艺术 - 演员需具备传统程式解构力、当代审美表达力和观众共情力[1] - 一流演员应达到自然表演境界,二流依赖嗓音条件,三流仅靠高音调[1] - 转台等舞台设计不当会导致表演艺术退化[1] 演员发展 - 从舞蹈演员到真正演员需要漫长职业历程[1] - 演员需深入理解剧本创作意图而非机械表演[1] - 获奖演员应保持进取心态,将批评转化为动力[1]
“名场面”不能“有句无篇”(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行业趋势分析 - "名场面"已成为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大众文艺的普遍现象,通过精心打造经典片段赢取关注 [1] - 短视频、短剧等创作领域积极总结"名场面"打造公式,试图复制经典成功经验 [1] -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注意力稀缺,"名场面"承担着传播突破口和引爆点的角色 [2] 创作模式转变 - 文艺创作从"如何讲好故事"转向平衡故事性与注意力吸引 [3] - 微短剧以弱化情节、强化情绪见长,"名场面"体现类似的叙事自觉 [2] - 部分作品基于大数据分析反向设计"名场面",导致脱离剧情的错置感 [3] 市场反馈与问题 - 观众因《只此青绿》中"青绿腰"片段进入剧场观剧,显示"名场面"的引流效果 [2] - 存在"有句无篇"现象,部分作品精华仅集中在几分钟的"名场面" [3] - 跟风模仿导致场景同质化,采用夸张煽情手法引发观众尴尬 [3] 创作价值导向 - "名场面"应建立在饱满的情节逻辑、情感逻辑和表演逻辑基础上 [4] - 创作者需平衡市场回应与艺术自觉,避免被流量迷惑 [4] - 优秀作品需通过扎实内容托举"名场面",串联时代文艺长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