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想笔记本电脑
icon
搜索文档
消费者对“双十一”祛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9:14
双十一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2009年,时任淘宝商城CFO张勇为提升成交额,决定在11月11日“光棍节”发起促销活动,初衷是“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他们上网来购物”[1] - 首次双十一促销仅有李宁、联想、飞利浦等27家商户参与,主打“全场五折,一元秒杀”的简单粗暴折扣策略,其公关意义大于销售意义[1] - 此次活动吹响了淘宝向B2C进军的号角,标志着与垂直B2C平台近10年竞争的开始,此后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2] 双十一的鼎盛时期与演变 - 双十一在消费者心智中与“全年最低价”画上等号,阿里巴巴成交额数字大屏不断刷新纪录,2018年曾创下2135亿元的成交纪录[2][3] - 活动演变为盛大的社会互动,消费者通过共享优惠策略、拼单凑单寻找归属感,全国数百名记者受邀至阿里巴巴媒体中心观看大屏直播并与高管互动[2][4] - 历经16年,昔日竞争对手如麦考利、凡客等独立B2C平台已不具备抗衡实力或消失,双十一促销周期延长至近40天,喧嚣减少[4] 当前市场环境与挑战 - 2024年电商渗透率从2023年的27.6%回落至26.8%,表明电商增速放缓[5] - 平台“价格约束”规则令品牌在渠道控价上左右为难,导致头部主播价格战激烈,维权、退货等问题频上热搜[5] - 埃森哲调研显示,接近七成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甚至反感,其中22%认为营销“甚至让我失去了购物欲望”,决策疲劳是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5] 消费者行为与零售生态变迁 - 理性消费回归,消费者从关注物质占有转向关注商品的情感价值、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旅行、机票等体验类产品大促数据火爆[6] - 直播电商崛起打破了双十一的集中性,将消费分散到日常;线下零售数字化使线上线下边界模糊;小众品牌挑战传统大品牌垄断地位[6][7] - 投资者对618和双十一大促销量占比过大的品牌保持警觉,更看重日销占比和利润,赔本赚吆喝刷榜单的行为不可持续[7] 未来趋势与行业展望 - 未来零售图景中,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将取代价格刺激成为消费决策关键,消费者渴望与品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7] - 在AI、大数据技术成熟的同时,行业面临保持消费人性维度、避免人被数据物化的挑战,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7]
双十一祛魅:当促销不再是集体朝圣丨力见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4:59
双十一购物节的起源与演变 - 2009年,时任淘宝商城CFO张勇为提升成交额,在11月11日光棍节发起首次促销活动,仅有27家商户参与,主打“全场五折,一元秒杀”[2] - 该活动标志着淘宝向B2C模式进军的开始,并与垂直B2C平台展开近10年竞争[2] - 淘宝商城后更名为“天猫”,双十一在消费者心智中与“全年最低价”画等号,成交额连年刷新,演变为一场盛大的社会互动和集体朝圣[3] - 2025年双十一大促周期延长至近40天,不再设置实时跳动的数字大屏,社交媒体上的集体亢奋消退[3] 当前市场环境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 电商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渗透率从2023年的27.6%回落至26.8%[4] - 消费理性回归成为显著特征,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的情感价值、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4][6] - 埃森哲调研显示,接近70%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或反感,其中近50%认为营销无影响,22%认为营销使其失去购物欲望[5] - 决策疲劳是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部分消费者在不购买后感到更轻松[5] 行业竞争格局与品牌策略调整 - 平台出台“价格约束”规则,要求品牌在其他平台的售价不得低于本平台,导致品牌在渠道控价上左右为难[4] - 品牌方试图摆脱大促冲销量的单一目标,更加注重日销占比和利润,而非赔本赚吆喝刷榜单[6] - 投资人对于618和双十一大促销量占比过高的品牌保持警觉[6] - 直播电商崛起将消费行为分散至日常,线下零售数字化使线上线下边界模糊,小众品牌挑战传统大品牌垄断地位[6] 未来零售图景与发展趋势 - 未来的消费决策关键因素将从价格刺激转向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消费者渴望与品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8] - 行业需面对在AI、大数据技术成熟的同时,如何保持消费中的人性维度,避免人被数据物化的挑战[8] - 双十一的演变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一种新型消费文化正在萌芽,既肯定物质改善价值又不为之所奴役[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