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理性回归
icon
搜索文档
2025双11战报消失,电商平台转向差异化增长
搜狐财经· 2025-11-17 11:44
双11 GMV战报消失现象 - 2025年双11平台不再公布成交总额,GMV战报的"记分牌"消失[1][3] - 平台自2022年起逐步取消公开GMV总额,2025年该行为更趋常态化[3] - 交易数据仍在增长,但全民狂欢气氛散去,情绪本身退场[1][3] 平台差异化增长策略 - 京东宣布下单用户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5] - 天猫双11近600个品牌成交破亿,34091个品牌同比去年增长翻倍,18048个品牌同比增长超3倍,13081个品牌同比增长超5倍[5] - 抖音电商6.7万品牌销售额同比翻倍,超过10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翻倍,中小达人贡献达人带货销售额超80%[5] - 平台转向发布用户增长、订单量、品牌表现等细化数据替代GMV大数字[4][6] 消费行为理性化转变 -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值得"而非"便宜"的产品,喜欢的品牌打折促销时购买比例为26%,多去折扣店或平价商店购物的比例为22%[7] - 55%中国消费者表示会频繁货比三家,相比2021年上升13个百分点,超过七成消费者将挑选过程视为购物体验一部分[10] - 双11战线拉长消解秒杀紧迫感,复杂规则消耗用户耐心,平日优惠满足低价需求[9][10] 平台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 天猫首次规模化启用AI"智惠引擎"决策发放,AI红包带动品牌日均下单用户数增长86%[12] - 京东数字人主播"JoyStreamer"双11期间带动品牌商家销售超23亿元,成本仅为真人1/10[12] - 抖音突出好内容对直播带货推动作用,算法推荐驱动源头好物破圈[12] 消费场景去中心化与即时零售崛起 - 95后、00后热衷随时下单即时送达,购买品类更广更新客单价更高[13] - 购物决策始于小红书笔记种草、抖音直播拔草或闪购即时需求,超过48%消费者购物旅程是线上线下融合体验[13] - 平台重点投入即时零售:淘宝闪购与门店联动、京东强化秒送、美团深耕闪电仓[13]
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16:10
品牌动态与市场表现 - 高端网红酸奶品牌Blueglass近期加入降价行列,其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的原价大幅下跌60% [1] - 品牌门店生意略显冷清,顾客寥寥 [3] - Blueglass一直走高端路线,门店扎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主打“精致女性”客群,单杯常年售价40元以上,被称为“酸奶中的爱马仕” [10] - 品牌近期因“窜稀营销”风潮被网友“骂上”热搜,社交平台出现大量关于饮用后出现腹泻、发烧、肠胃炎等症状的讨论 [5][6] - 品牌曾因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引发争议,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40万元罚款 [12] - Blueglass在2020至2021年完成了两轮融资,B轮融资额超2亿元,曾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门店数量仅约200家 [18] 产品与健康争议 - 产品主打0蔗糖、0乳糖、0卡糖、高膳食纤维,并添加100亿B420菌和7种益生菌,市场采购价约2.5万元/公斤 [7] - 记者实测饮用其小蛮腰系列产品后,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肠鸣,24小时内出现4次腹泻 [8] - 有医生指出,该酸奶益生菌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的5到10倍,膳食纤维含量也超出每日20~40克的上限,易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胀气、腹泻等不适 [14] - 产品存在热量陷阱,一杯550ml标准版小蛮腰酸奶的糖含量约为42g,超过每日糖建议摄入量,热量超500kcal,约等于5碗米饭 [14]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高端酸奶降价被分析师指出是一个普遍趋势,背后是消费理性的回归 [3][17] - 曾动辄售价二三十元的“酸奶刺客”们正悄然降价,如今普遍降至5-10元,并频繁参与促销活动 [17] - 网红酸奶赛道在经历短暂爆发后迎来深度洗牌,传统高端现制酸奶品牌正集体收缩 [17][18] - 多个传统高端品牌面临困境:茉酸奶产品减量降价且闭店数激增;一只酸奶牛被收购后业绩下滑,门店从3000家目标缩减至800多家;蓝熊鲜奶、宝珠奶酪等也面临相似困境 [18] - 行业竞争态势转变为“传统高端品牌退潮、新中式酸奶崛起”的分化,竞争核心转向供应链、品控、特色与性价比 [19] - 分析师认为,当前消费者对高端的定义已发生质变,不再只看价格,更会审视运营细节、产品口感和体感,仅靠营销包装难以服众 [15]
49元一杯的中产酸奶翻车,酸奶爱马仕部分产品降价6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6 15:58
行业趋势变化 - 高端现制酸奶品牌普遍加入降价行列,部分产品在第三方外卖平台售价低至19.9元,较线下49元原价大幅下跌60% [1] - 消费理性回归促使行业洗牌,传统高端品牌退潮,新中式酸奶崛起,竞争转向比特色和真本事 [19][21] - 行业经历"挤泡沫"的健康调整,品牌需靠供应链优势做平价高性价比或盯准细分需求做配料干净、功效明确的产品 [21] 品牌经营现状 - Blueglass近期在团购平台推出19.9元产品,较49元原价跌幅近60%,门店顾客寥寥生意冷清 [1][3] - Blueglass创立于2012年,2020-2021年完成B轮超2亿元融资,曾计划三年开千店但目前仅约200家门店 [20] - 茉酸奶2024年3月起酸奶奶昔系列从520g减至420g、价格从30元降至20元,上半年闭店数超过去四年总和 [20] - 一只酸奶牛被新希望乳业收购后业绩下滑,2024年退出财报并赔偿4460万元,门店从3000家目标缩减至800多家 [20] 产品问题与争议 - Blueglass部分产品添加100亿B420菌和7种益生菌,市场采购价约2.5万元/公斤,但记者实测饮用1小时内出现肠道蠕动,24小时内出现4次腹泻 [9] - 医生指出该酸奶益生菌含量远超日常推荐用量5到10倍,膳食纤维含量超出每日20~40克上限,易致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胀气腹泻 [14] - 产品含糖量惊人,550ml标准版小蛮腰火龙果西梅花青素味糖含量达42g,超过每日建议摄入量,热量超500kcal约等于5碗米饭 [14] - 今年5月Blueglass因"男友力"系列饮品宣传文案涉嫌低俗擦边,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40万元罚款 [12] 品牌定位与市场认知 - Blueglass一直走高端路线,门店扎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主打"精致女性"客群,单杯常年40元+,被网友称为"酸奶中的爱马仕" [10]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指出高端酸奶定价存在虚高嫌疑,"现制"更多是噱头,整体偏向"智商税",消费者已难被营销包装忽悠 [17]
消费者对“双十一”祛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9:14
双十一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2009年,时任淘宝商城CFO张勇为提升成交额,决定在11月11日“光棍节”发起促销活动,初衷是“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他们上网来购物”[1] - 首次双十一促销仅有李宁、联想、飞利浦等27家商户参与,主打“全场五折,一元秒杀”的简单粗暴折扣策略,其公关意义大于销售意义[1] - 此次活动吹响了淘宝向B2C进军的号角,标志着与垂直B2C平台近10年竞争的开始,此后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2] 双十一的鼎盛时期与演变 - 双十一在消费者心智中与“全年最低价”画上等号,阿里巴巴成交额数字大屏不断刷新纪录,2018年曾创下2135亿元的成交纪录[2][3] - 活动演变为盛大的社会互动,消费者通过共享优惠策略、拼单凑单寻找归属感,全国数百名记者受邀至阿里巴巴媒体中心观看大屏直播并与高管互动[2][4] - 历经16年,昔日竞争对手如麦考利、凡客等独立B2C平台已不具备抗衡实力或消失,双十一促销周期延长至近40天,喧嚣减少[4] 当前市场环境与挑战 - 2024年电商渗透率从2023年的27.6%回落至26.8%,表明电商增速放缓[5] - 平台“价格约束”规则令品牌在渠道控价上左右为难,导致头部主播价格战激烈,维权、退货等问题频上热搜[5] - 埃森哲调研显示,接近七成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甚至反感,其中22%认为营销“甚至让我失去了购物欲望”,决策疲劳是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5] 消费者行为与零售生态变迁 - 理性消费回归,消费者从关注物质占有转向关注商品的情感价值、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旅行、机票等体验类产品大促数据火爆[6] - 直播电商崛起打破了双十一的集中性,将消费分散到日常;线下零售数字化使线上线下边界模糊;小众品牌挑战传统大品牌垄断地位[6][7] - 投资者对618和双十一大促销量占比过大的品牌保持警觉,更看重日销占比和利润,赔本赚吆喝刷榜单的行为不可持续[7] 未来趋势与行业展望 - 未来零售图景中,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将取代价格刺激成为消费决策关键,消费者渴望与品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7] - 在AI、大数据技术成熟的同时,行业面临保持消费人性维度、避免人被数据物化的挑战,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7]
双十一祛魅:当促销不再是集体朝圣丨力见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1 14:59
双十一购物节的起源与演变 - 2009年,时任淘宝商城CFO张勇为提升成交额,在11月11日光棍节发起首次促销活动,仅有27家商户参与,主打“全场五折,一元秒杀”[2] - 该活动标志着淘宝向B2C模式进军的开始,并与垂直B2C平台展开近10年竞争[2] - 淘宝商城后更名为“天猫”,双十一在消费者心智中与“全年最低价”画等号,成交额连年刷新,演变为一场盛大的社会互动和集体朝圣[3] - 2025年双十一大促周期延长至近40天,不再设置实时跳动的数字大屏,社交媒体上的集体亢奋消退[3] 当前市场环境与消费者行为变化 - 电商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渗透率从2023年的27.6%回落至26.8%[4] - 消费理性回归成为显著特征,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的情感价值、文化内涵与可持续性[4][6] - 埃森哲调研显示,接近70%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或反感,其中近50%认为营销无影响,22%认为营销使其失去购物欲望[5] - 决策疲劳是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部分消费者在不购买后感到更轻松[5] 行业竞争格局与品牌策略调整 - 平台出台“价格约束”规则,要求品牌在其他平台的售价不得低于本平台,导致品牌在渠道控价上左右为难[4] - 品牌方试图摆脱大促冲销量的单一目标,更加注重日销占比和利润,而非赔本赚吆喝刷榜单[6] - 投资人对于618和双十一大促销量占比过高的品牌保持警觉[6] - 直播电商崛起将消费行为分散至日常,线下零售数字化使线上线下边界模糊,小众品牌挑战传统大品牌垄断地位[6] 未来零售图景与发展趋势 - 未来的消费决策关键因素将从价格刺激转向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消费者渴望与品牌建立更深层次联系[8] - 行业需面对在AI、大数据技术成熟的同时,如何保持消费中的人性维度,避免人被数据物化的挑战[8] - 双十一的演变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一种新型消费文化正在萌芽,既肯定物质改善价值又不为之所奴役[7]
十七年从流量博弈到价值创造 今天我们还需要“双十一”吗
河南日报· 2025-11-11 07:19
双十一活动特征演变 - 活动启动时间显著提前,周期大幅拉长,主要电商平台最早于9月30日启动,最长活动周期达57天,最短为31天[10] - 电商平台竞争重点从价格和短时爆发转向供应链、物流效率、技术创新与服务等全生态综合能力较量[11] - 促销规则从复杂玩法回归简单模式,普遍采用“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直接优惠方式,以迎合消费者对透明和便捷的核心诉求[12] 消费行为与市场趋势 - 消费者心态从“冲动囤货”转变为“理性按需购买”,驱动平台策略调整,主要电商平台GMV增速持续放缓[12] - 消费者呈现“品质升级与消费平替并行”特征,对“质价比”的考量包含情绪价值、健康属性等多元附加值[13] - 行业关注点从GMV增速转向悦己经济、宠物经济、绿色消费、银发消费及特色小众品牌等领域[13] 即时零售的崛起 - 即时零售高调入局双十一,美团闪购联合上万个品牌建设“品牌官旗闪电仓”,淘宝闪购接入约40万家门店[15] - 商品品类从餐饮外卖大幅扩展至生鲜、商超、医药、数码、家具家电等生活全领域,实现“外卖送万物”[15] - 即时零售增长迅猛,美团闪购双十一首日800多个品牌销量同比增长超100%,上百个品牌官方旗舰店整体销量增长300%,淘宝闪购新用户在双十一期间电商订单数超1亿[16] - 预计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1.4万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达25%,“分钟级履约”重构消费者对配送速度的期待[17] 线上线下融合与实体消费 - 双十一活动从线上平台扩展为线上线下全域参与,实体商圈通过线上引流、线下打卡核销等方式接住流量[18][19] - 实体商场凭借产品体验、现场挑选、全程保价以及“吃、喝、玩、乐、购”一站式的情感链接能力吸引消费者[19] - 零售业进入全域发展阶段,线上线下从竞争走向融合,实体商业凭借体验价值和场景优势与线上平台构建良性多元的消费生态[20]
国庆只剩1天了!却发生5个大反常现象,和往年大不相同
搜狐财经· 2025-11-10 08:38
总体消费趋势 - 国庆假期消费市场呈现“消费静悄悄”现象,传统节日经济热度显著降温[1] - 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囤货消费模式终结,转向“吃多少买多少”的智慧消费[4] - 供给充足是消费理性的基础,生猪存栏量稳定,进口肉类补充,冷链物流完善,政府储备肉投放共同作用[6] 猪肉与生鲜市场 - 猪肉价格保持稳定,未出现节日性上涨[3] - 超市生鲜区牛奶价格纹丝不动,本地蔬菜因丰收出现降价[4] 大闸蟹市场 - 阳澄湖大闸蟹遭遇滑铁卢,普通河蟹价格不降反升但销量骤减三成[7] - 阳澄湖大闸蟹价格神话破灭,4两公蟹批发价从120元腰斩至60元,千元蟹券打折至百元仍无人问津[11] 婚宴市场 - 国庆黄金周婚宴预订量同比下降三成,部分酒店档期出现空缺[13] - 新人将婚期提前至9月以避开节日期间翻倍的费用,婚礼流程简化至二十分钟完成仪式[13] - 海底推出699元婚宴套餐咨询量暴增三倍,高端酒店推出“满十送三”等优惠活动[13] 白酒市场 - 白酒库存积压现象严重,某经销商仓库积压五百箱飞天茅台[15] - 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跌至1740元,较年初下降近三百元,五粮液普五价格跌破九百元大关[15] - 经销商主动打电话推销产品,年轻人聚会更偏爱低度果酒和预调酒[15][17] 餐饮行业 - 消费者将聚餐安排至假期前以享受优惠,口碑饭店节前座无虚席但商家利润未见增长[18] - 商务宴请减少,家庭聚餐成为主流,昂贵的硬菜和酒水少人问津[18] - 成都等地发放餐饮消费券使消费者享受实惠,但商家陷入“不搞优惠没人来,搞了优惠不赚钱”的两难境地[20] 旅游与零售市场 - 旅游市场诚信经营成为趋势,青岛海鲜摊位使用“公平秤”并公示进货价,成都发放数万张消费券[21] - 社交媒体监督力度加强,宰客行为会瞬间被曝光,38元一只虾的宰客事件难以重演[24]
劲酒预计今年业绩增长超20%
财经网· 2025-10-19 19:51
公司业绩增长 - 劲牌公司整体年度业绩增长约10%,其中劲酒品牌增长20%多但低于30%,而毛铺品牌出现约10%的下滑 [2] - 局部市场规模较小区域呈现翻倍或高速增长态势,但受限于酒体存量期要求及匹配酒体有限制,整体高速增长难以实现 [2] 增长驱动因素 - 健康养生潮流为劲酒带来新发展契机,消费理性回归使高性价比悦己类产品受青睐 [2] - 品牌因“中国的威士忌”和“大女人的酒”网络热梗获得增量用户,包括年轻用户、女性用户及高净值用户 [2] 用户结构变化 - 过去一年18-30岁新增用户超过900万人,改变以往以中老年为主用户画像,年轻人采用兑雪碧、旺仔、红牛等新调饮方式 [1][3] - 过去一年新增女性用户超过400万人,女性群体显著扩大 [3] 市场与国际化 - 劲酒在36个国家和地区有销售,非洲等地消费者偏好因中国制造和文化影响力提升,且35度酒精度易于入口 [2]
消费理性回归:2025抖音数据洞察,丰草牧场以超高复购率领跑驼奶市场
中国食品网· 2025-09-26 18:10
行业竞争与消费者洞察 - 驼奶粉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品牌通过营销手段争夺消费者注意力[1] - 抖音电商发布基于千万级真实消费行为的驼奶粉品牌回购榜,该榜单综合复购率、用户评价与消费周期等多重维度,反映品牌持续吸引力[1] - 回购榜过滤短期营销干扰,揭示经得起重复使用与长期信赖的品牌[1] -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健康礼品市场迎来销售高峰,有机纯驼奶粉成为礼赠新选择[8] 领先品牌分析 - 丰草牧场位居抖音驼奶粉回购榜榜首,该品牌深耕乳品行业47年,今年以自有品牌形象面向消费者[4] - 品牌实现高复购源于其作为"三有机驼奶开创者"的供应链实力,是国内率先获得"牧草、驼乳、加工"三大有机认证的品牌[5] - 品牌在新疆伊犁河谷世界黄金奶源带种植1200亩有机紫花苜蓿田,拥有11.41万亩自然草场[7] - 3.0智慧工厂实现从原料净乳到喷粉的全流程无人工干预,配备母婴和医药行业标准生产车间,采用低温喷雾干燥技术保留营养活性[7] - 每罐产品经过数百项检测并印有专属有机认证码,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可追溯[7] 产品优势与市场趋势 - 驼奶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优质乳铁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为人体提供营养支持,适合三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群饮用[8] - 有机纯驼乳粉天然零添加,保证食用安全并保留完整风味和天然营养,口感香醇无负担[8] - 随着2025年2月新驼奶国家标准(GB 19644—2024)正式实施,行业将向更规范化方向发展[8] - 在健康消费升级趋势下,兼具稀缺性与品质认证的丰草牧场三有机纯驼乳粉赢得消费者长期信赖[8]
如何应对行业周期?白酒企业集体转向“三低”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05 18:07
行业趋势 - 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企业将增长目光转向低度酒 低价产品和低线市场 [1] - 85后 90后及年轻女性成为最具潜力酒类消费人群 更倾向个性化 低度化 利口化 悦己化消费 [2] - 消费理念日趋理性 消费者更加注重酒体本身品质 口感和饮用体验 价值回归成为共识 [6] 低度酒发展 - 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5% [3] - 古井贡酒推出26度轻度古20 五粮液推出29度一见倾心 舍得酒业推出29度舍得自在 [2] - 泸州老窖38度产品占比跃升至50% 国窖1573系列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3] - 天佑德推出果味+产品包括28度柠檬风味青稞酒和43度雪莉青稞酒 [2] - 水井坊将把握低度化消费趋势 探索部分超低度产品 [2] 低价产品表现 - 五粮液其他酒产品生产量76650吨同比增长60.15% 销售量86005吨同比增长58.81% [7] - 舍得酒业普通酒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5.86% 中高档白酒收入19.73亿元同比减少24.15% [7] - 沱牌特级T68主流价格约60-70元/瓶 销售同比增幅较大 [7] - 1919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5月白酒销量top3价格带为300-500元 100元以下 800-1500元 [9] 渠道下沉 - 泸州老窖系统推进县级以下市场消费者培育 实现品牌白酒渠道下沉 [10] - 五粮液持续推进三店一家建设 合计新增242家 填补18个空白区县 [10] - 名酒企渗透大众价格带 通过光瓶酒 简装酒等高性价比产品进行挤压式销售 [9] - 地方酒企面临被高端白酒挤压市场风险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10] 企业应对策略 - 河南省12家酒企共同推出高质价比简装白酒系列产品 定价较同类精装产品低20%-40% [11] - 天佑德酒进行全价位段产品覆盖 导入百元及以下价位带渠道产品 [7] - 地方酒企可利用乡土优势开展酒庄 社群 互联网等差异化竞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