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
搜索文档
穿越“中亚之门”,直通经贸“新丝路”
新华日报· 2025-09-23 07:37
平台定位与功能 - 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由江苏中亚中心升级而来 占地2.3万平方米 包含中亚五国产品展销区 贸易服务区 丝路电商区等五大展区 [1] - 平台功能定位为推动贸易合作 促进产业协作 助力产教出海 加强传播交流 服务国家战略 [7] - 平台通过自建独立站群模式研发苏豪通系统 培育跨境出口B2B生态 依托边境仓 海外仓及国际货运班列公司支持中亚业务 [8] 贸易与文化交流 - 平台以"文化圈+经贸圈"模式推动文化共享与经贸合作 如举办江苏—中亚青年联谊会 吸引中亚及周边10国近120名青年参与 [2] - 通过"中亚之家"直播间和实体展销区展示驼奶粉 蜂蜜 伏特加等中亚特产 促进文化交流与贸易联动 [2] - 文化贸易融合模式参考古丝绸之路 以文化纽带促进人心相通与自然贸易产生 [2] 国际合作与业务成果 - 哈萨克斯坦贸易政策发展中心驻南京办事处已促成对华技术项目合作 规模超500万美元 涉及化工与塑料行业 [4] - 平台推动中哈农产品 矿产品及二手车贸易 在手意向订单达数亿美元 [7] - 2025江苏(阿斯塔纳)进出口商品展吸引60余家国内企业 接待5000多位客商 促成8亿元订单 [7] 区域经济影响 - 平台坐落南京玄武区 依托央企及省级制造企业总部资源 链接全省制造业 形成高效贸易生态圈 [6] - 2024年1—8月苏豪控股集团对中亚进出口同比增长67% [7] - 2024年1—7月江苏对中亚五国进出口189.4亿元 同比增长3.4% [8] 平台发展规模 - 平台国际贸易服务机构预计从14家增至30余家 实现数量翻倍 [8] - 平台整合苏豪云跨境电商服务 亚欧互联等外贸企业资源 推动中亚物产与江苏制造双向贸易 [7]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建中心”到“搭平台”,这里可以“买遍”中亚五国
搜狐财经· 2025-09-22 21:42
平台定位与功能 - 中国—中亚贸易畅通合作平台由江苏中亚中心升级而来,坐落于南京玄武区,占地2.3万平方米,共7层空间 [2] - 平台包含中亚五国产品展销区、贸易服务区、丝路电商区等五大展区,链接江苏乃至全国的技术项目资源 [2] - 平台功能定位为“推动贸易合作、促进产业协作、助力产教出海、加强传播交流”,从区域性贸易枢纽升级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20][19] 贸易合作成果 - 通过平台链接,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展的农产品、矿产品及二手车等进出口贸易在手意向订单规模达数亿美元 [20] - 2025年6月举办的江苏(阿斯塔纳)进出口商品展览会吸引60余家国内企业参与,接待5000多位客商,促成8亿元订单 [22] - 2025年1—8月,苏豪控股集团对中亚进出口同比增长67% [22] -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5年1—7月,江苏对中亚五国进出口总额为189.4亿元,同比增长3.4% [25] - 哈萨克斯坦贸易政策发展中心驻南京办事处已促成技术领域项目合作,规模超过500万美元,涉及化工特别是塑料行业 [15] 运营与服务体系 - 平台运营方苏豪亚欧互联科技(南京)有限公司通过自建独立站群模式,自主研发苏豪通系统,培育跨境出口B2B生态 [23] - 公司依托边境仓、海外仓、海外团队及省国际货运班列公司,为传统贸易企业开展中亚业务提供支持 [23] - 平台推出“苏豪云”跨境电商服务型平台,发挥旗下苏豪云商、亚欧互联等外贸企业优势 [20] - 2025年9月11日,苏豪亚欧互联与智能清洁领域龙头追觅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以代理商身份助力“江苏制造”开拓中亚市场 [23] 资源互补与产业合作 - 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而江苏及中国在中亚所需的光伏组件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双方在贸易投资、绿色农业、国际物流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18] - 平台招引贸易和服务类型的节点式、枢纽式企业,依托玄武区的现代服务业支撑,形成高效贸易交往生态圈 [19] 平台发展预期 - 到2025年底,平台入驻的国际贸易服务机构预计将由目前的14个增至30余家,数量实现翻倍 [25]
四川通江:蚕桑产业“破茧成蝶”铺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中国经济网· 2025-07-22 16:40
行业分析 - 通江县以工业化思维改造传统农业,形成"桑-蚕-茧-丝"完整产业链条 [2] - 园区积极探索"蚕桑+玉米""蚕桑+红薯"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1] - 充分挖掘桑叶、蚕蛹、茧丝等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等领域的用途 [1] - 园区桑蚕养殖基地已扩大到8000余亩,预计年底突破1万亩 [2] 公司运营 - 春在镇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采用"公司+农户+小微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联农带农机制 [1] - 运用智能化测控系统精准控制感光、匀风、温度、湿度等条件,提升蚕卵孵化率和蚕茧品质 [1] - 与传统一年两次养蚕模式相比,现在每年4月至10月可实行不间断喂养,全年达十批次 [1] - 每批次养育120张左右蚕纸,一张蚕纸约合2.5万条幼蚕 [1] - 公司蚕茧年产值将超400万元 [1] 产能扩张 - 园区扩建1800余平方米蚕房和2600余平方米蚕茧烘干厂房 [1] - 扩建后每年可增加养蚕300张纸,新增50余个就业岗位 [1] - 经济效益可提升150万元以上 [1] 经济效益 - 全部投产后将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不少于20万元 [2] - 惠及300余户村民入园务工,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2]
贵州:小产业“储存”大能量 民营经济助力实现集群效益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9:48
农业产业化 - 贵州惠水县一家米产业生态数智化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专家指导"模式,带动2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7000元,2024年营业收入达1.1亿元 [1] - 公司拥有年产50000吨优质大米及10000吨干米粉的加工生产线,粮食仓储能力15000吨,并在广交会上签署120万美元米粉出口意向订单 [1] - 惠水县定位为环贵阳绿色农产品保供基地和特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 [2] 产业集群发展 - 罗甸县边阳镇工业园区聚集18家打火机生产企业,其中5家已投产企业日产成品打火机240万支,2024年规上企业产值1.13亿元,出口1700万元 [3] - 园区内某打火机企业年产值8000万元,80%产品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地,全面投产后园区年产能将超8亿支打火机 [3] - 园区内缫丝企业年消耗鲜茧1000吨,年产蚕丝110吨,年产值超5000万元 [3] 民营经济政策 - 贵州省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从2020年53%提升至2024年55% [4] - 截至2024年1月,贵州私营企业数量达101.5万户(同比+10.18%),个体工商户341.22万户(同比+3.46%),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2469.69亿元 [4] - 罗甸县通过以商招商策略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实现"引来一个、带动一批"的集群发展模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