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技术系列产品

搜索文档
刘若鹏称形成5大超材料生产基地 光启制造大纲字数多达38亿
深圳商报· 2025-08-10 02:3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在超材料领域攻克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并在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应用[1] - 15年来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超材料设计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打造4641套专用设备和161款定制化基础材料[1] - 从研究院发展为"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技术自主可控[2]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 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件,授权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全球第一[4] - 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第四代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上实现跨代性能领先[4] - 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从团队组建到首飞仅耗时3.5个月[4] 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 - 2017年提出"深度垂直"战略,系统推进超材料产业链垂直整合,覆盖上中下游全链条[3] - 通过"深度创新+成本革命"双轮驱动,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2] - 形成深圳总部及佛山、洛阳、株洲、天津、乐山5大生产基地的全国布局[2] 人才体系与未来规划 - 自主培养13名产品技术大总师、134名博士后、649名研发设计人员,在职员工总数超4200人[6] - 计划成立新研究机构开发微观材料设计制造工具,探索超材料5.0与传感技术、新一代半导体的融合[6] - 未来15年将聚焦微观设计信息化、智能化及高分子结构的人为设计制造[6]
科创会客厅 |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从实验室创新到全球超材料赛道领跑
搜狐财经· 2025-08-06 01:1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成就 - 公司攻克超材料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世界级难题,在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全方位应用[1] - 15年来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大纲[5] - 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220万条实测成像图、8000万条实测曲线,定制4641套专用设备和161款基础材料[5] - 构筑"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6]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 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件,授权4000余件,超材料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9] - 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第四代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上实现跨代性能优势[9] - 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从组建团队到首飞仅用3.5个月[13] 战略与管理变革 - 2017年提出"深度垂直"战略,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整合[7][9] - 2021年推行"持续管理数字化变革",开发数字化平台覆盖全流程管理[15] - 通过AI大模型实现生产进度、质量、库存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控[15] 成本控制与运营优化 - 核心材料自主化使生产成本降低40%-97%[17] - 2024年单位收入成本较2020年优化:物料采购降55%、人力降33%、管理费用降81%、综合运营成本降56%[17] 人才与企业文化 - 自主培养13名技术大总师、134名博士后、649名研发设计人员、94名核心骨干[18] - 提出"深度创新以终为始"战略和"三能"精神(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20]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成立新研究机构开发微观材料设计制造工具[20] - 研发超材料5.0技术,融合传感技术和新一代半导体技术[20] - 目标开拓万亿新兴市场,推动超材料技术在全球领域的领先地位[20]
十五载!从实验室到全球领跑,光启技术用超材料定义中国创新力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19:1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公司用15年时间实现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批量的跨越式发展,发明并量产了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系列产品 [2] - 公司构建了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 [2] - 公司推行"深度垂直"产业发展战略,从底层技术突破到系统应用,持续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产品价格比行业低30%~50% [3] - 公司累计完成11.72万张设计图纸、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7.74亿字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 [3] - 公司开发1331万行源代码、220万条实测成像图、8000万条实测曲线,打造4641套专用设备、8646套特种工装、161款基础材料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公司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第三代与第四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动装备行业在设计、制造、材料应用层面的变革 [4] - 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在我国先进航空装备中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应用,提升装备性能并改写技术竞争局面 [4] - 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款低成本可量产超材料无人机,实现多种低可探测性兼具低成本、可量产及大航程优势 [5] - 无人机各项性能指标均达100%,完成多架次试飞任务,包括极端环境测试 [5] 知识产权与数字化管理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6000件,授权4000余件,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全球第一 [5] - 公司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覆盖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47768条制造流程、953795个工序、3877568个工步 [6] - 平台管理300多个研发产品、35516个研发节点、184723条供应链条目,汇总10.6万余条采购订单,自动生成21.98万份检验报告 [6] - 数字化使编制效率提升5~10倍,AI大模型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 [6] 人才建设与未来规划 - 公司自主培养13名产品技术大总师总工、134名博士后、649名研发设计人员、94名核心研发技术骨干、3607名大国工匠 [7] - 公司员工总数达4200人,构建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维激励机制 [7] - 公司提出未来15年将拥抱科技变革,与更多同行者共拓万亿新兴市场 [2] - 公司计划把超材料技术刻进祖国装备,用"中国方案"重新定义全球科技版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