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8
2025-06-18 08:56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时间是2025年6月17日9:00 - 11:00,地点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 [1] - 参与方有180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还有徐汇区政府领导、高校教授,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及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1] 公司介绍内容 - 董事长介绍中美航空航天实力对比与挑战、超材料未来应用与产业延伸前景、超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公司在超材料产业领军地位、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成果 [1] 投资者关注问题及答复 基地产能相关 - 905、906、709基地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相互协同,单独核算产能不合理,905、906基地投产将提升中游零部件生产效率,让顺德基地有更多精力生产下游结构件 [1][2] - 709基地二期2024年10月建成并逐步投产,公司产能上中下游滚动协同,洛阳基地完成第三期扩建,905、906基地一期建设并投产将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与终端出货量 [2] 技术研发相关 - 超材料技术迭代基于自身技术及配套能力建设、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两方面考虑,第五代超材料技术尚处研发阶段,第四代已在航空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应用 [3][4] 盈利水平相关 - 公司产品盈利水平良好,经营目标兼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链共赢,成本端后续新基地投入使用有望提升原材料自供率、放大规模效应,收入端产品在尖端装备领域不可替代性高 [4] 行业定义相关 - 大部分投资者将公司归类在军工或航空航天行业,实际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多元,生产涉及多环节、多学科与行业,欢迎多领域投资者调研 [4] 收入影响与增长逻辑相关 - 公司超材料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与传统军工有区别,该领域投入持续增长,核心增长逻辑是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产业规模增长及公司解决方案重要性提升与不可替代性高 [4][5]
2025年新材料产业未来趋势展望:技术突破重构产业格局(10000字)
材料汇· 2025-06-01 22:59
产业变革背景 - 全球政策加速材料迭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实施,覆盖钢铁、铝等行业,倒逼材料低碳化转型,巴斯夫投资30亿欧元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年减碳10万吨 [9] - 中国"十四五"新材料专项规划落地,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较传统电池提升20%,支持快充技术突破 [10] - 技术交叉催生颠覆性突破:DeepMind的GNoME系统预测217万种新晶体结构,研发效率提升10倍;IBM与杜邦合作开发耐极端环境复合材料,性能提升50% [13][14] 六大核心赛道 固态电池材料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方案布局2025年量产,与丰田竞争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丰田全固态电池续航将超1000公里,充电10分钟 [17][19] - 清陶能源"无隔膜"技术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较液态电池翻倍 [20] 超导材料 - 西部超导液氮温区超导带材降低电网损耗30% [23] - IBM拓扑量子比特保护材料纠错效率提升300% [24]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 凯赛生物"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成本较石油基PA66降40% [26] - 蓝晶微生物PHA材料应用于医美缝合线,实现商业化 [27]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 天岳先进8英寸碳化硅衬底良率突破90%,电驱系统损耗降65% [29] - 华为氮化镓射频芯片使基站能耗降50% [31] 智能响应材料 - 歌尔股份电致变色智能眼镜透光率调节速度达0.1秒 [33] - 哈佛大学4D打印水凝胶实现靶向给药智能化 [34] 超材料 - 深圳光启技术隐身蒙皮雷达反射面积降99% [36] - 加州理工负折射率材料实现光学隐身原型 [37] 2025年战略方向 - 固态电解质商业化临界点临近,丰田计划2025年量产500Wh/kg电池,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 [40] - 钙钛矿光伏组件效率突破22%,协鑫光电推动商业化,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20亿美元 [41] - 分子级自组装材料推动生物医学革命,美敦力人工血管进入临床,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美元 [43] - 中国宝武氢脆抑制合金助力氢能产业链,预计2025年氢能市场2000亿美元 [44] - 南大光电极紫外光刻胶突破14nm工艺,菲利华高纯石英砂纯度达99.999%,打破国际垄断 [46][47] 企业突围路径 - 宁德时代构建"材料-电芯-回收"闭环,电池材料回收率超90% [50][53] - 陶氏化学数字孪生平台缩短复合材料研发周期60% [55][56] - 中国石墨烯联盟主导ISO/IEC标准制定,推动导电油墨市场份额从30%增至50% [59][60]
【私募调研记录】恒泰永成调研光启技术、洲明科技
证券之星· 2025-05-27 08:12
光启技术调研纪要 - 公司在超材料领域具备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优势,解决了规模化量产的技术难点,强调全环节协同能力的重要性[1] - 未来五年将持续进行技术迭代,涵盖自身技术和客户需求两方面,同时推进智能汽车检测标准制定和无人机试飞等民用领域探索[1]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并提升生产效率,缓解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1] - 依靠超算中心和自主研发检测技术应对全球芯片短缺,确保产品交付[1] - 2024年和2025年Q1研发投入分别为9,615.12万元和1,908.48万元,占营收比例6.17%和5.13%[1] - 产品出口管制取决于具体应用领域和终端型号[1] 洲明科技调研纪要 - LED显示屏业务占总营收92.49%,广泛应用于广告、体育赛事等领域,是主要利润来源[2] - 积极推进高端Mini/Micro LED产品线研发,通过LED+I战略构建智能化、场景化创新生态体系[2] - 2025年初gent平台接入多套主流模型,推出I全息陪伴助手等创新产品[2] - 2024年研发人员1,124人,占集团总人数19.94%,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成果显著[2] 恒泰永成机构背景 - 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超十亿(截至2020年6月),注册资本2000万,覆盖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多元策略[3] - 具备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科创板打新等投资资格,核心团队经历多轮市场周期考验[3]
第四届超材料大会见证光启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6 12:51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吸引近3000名科技工作者参与 [1] - 超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关乎材料科学进步并影响众多行业变革 [1] - 我国在超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但仍面临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挑战 [1] 技术发展路径 - 光启技术董事长提出"底层重构"理论 强调超材料需对传统行业进行系统性变革 [1] - 超材料跨领域应用需从原材料到全产业链设备进行颠覆性创新 [1] - 技术路径需深度契合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1] 公司技术突破 - 光启技术在超材料设计、制备、测试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2] - 成功将超材料技术应用于多个先进制造领域 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大规模生产 [2] - 攻克新一代航空装备领域10项关键技术瓶颈 实现核心工艺国产化替代 [2] 产业化进展 - 近3年光启技术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合同金额累计突破46亿元 [2] - 建成覆盖超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工业化体系 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 [2] - 验证了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转化路径 提供可复制示范样本 [2] 行业认可 - 光启技术刘若鹏团队获颁"超材料规模化量产技术"奖 [3]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6
2025-05-26 08:54
投资者信息 - 参与单位及个人投资者共38位,包括深圳证券业协会、汇杰投资等 [1] - 活动时间为2025年5月23日15:00 - 16:30,地点在深圳软件大厦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科研项目部部长朱文君女士等 [1] 超材料量产与技术迭代 - 超材料规模化量产核心是产业链全环节协同能力,如某复杂功能结构单产品有36大类别功能、1917项性能指标,指标文件602页共26.85万字,产能提升需上中下游各环节同步增强,24年新增株洲905、天津906、乐山106基地 [2] - 超材料技术迭代基于自身技术及配套能力建设(完善电磁调制理论等多方面)和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面向极端条件和跟随新装备发展) [2] 民用领域应用 - 超材料产品已在航空尖端装备大规模生产使用,民用方面正推动在智能汽车检测和无人机领域应用,智能汽车检测国标已立项评审,正与中汽研推进起草和征求意见稿形成;无人机相关产品处于试飞阶段,但现阶段公司聚焦主航道满足尖端装备需求 [3][4] 营收与市场地位 - 2018 - 2024年超材料业务收入6年近11倍增长,公司认为当下探讨民用产品营收占比过早 [5] - 公司是全国唯一实现超材料产品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下设8大子公司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建立超级平台,有6000项专利等众多成果,产品技术应用覆盖所有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 [5] 财务与账款 - 2025年一季度销售回款收到现金流量4.89亿元,业务属国家重点项目,应收账款在正常信用账期内 [7] - 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9,615.12万元、1,908.48万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17%、5.13% [10] 合作与研发 - 公司与清华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形式有项目研究等 [8] - 公司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转变,应用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AI工艺师”发展,研发AI人形机器人超材料关键部件 [9] 供应与应对 - 原材料部分上游零部件供应紧张,正建设新基地补充产能;设备早年部分进口,现已全面国产化 [9] - 公司拥有自主研发超算中心,峰值计算能力4200万亿次/秒,利用其对超材料模拟分析,积累检测数据保障产品质量 [9][10] 出口管制 - 公司产品是否受出口管制取决于超材料技术应用领域和终端产品型号 [10]
第四届超材料大会举行 光启技术加速升级产业生态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5-20 13:57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在深圳举行,吸引近3000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是国内超材料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行业盛会 [2] - 超材料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关乎材料科学进步并影响众多行业变革 [2] - 我国在超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但仍面临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挑战 [2] 技术特性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编辑"人造物质",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2]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度特点,可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 [2] 产业化进展 - 刘若鹏深耕超材料领域22年,推动该技术在我国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先进装备核心性能 [2] - 2024年是超材料从学术研究迈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年 [3] - "底层重构"理论强调超材料需对传统行业进行系统性变革,实现跨领域应用需全产业链颠覆性创新 [3]
光启技术刘若鹏:中国在超材料领域最具创新活力
经济观察报· 2025-05-18 00:10
超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超材料学者群体规模全球最大且创新活力最强 在领域内已取得一定话语权 [2] - 超材料学科建立仅十几年(2006年英文术语出现 2008年中文术语确立) 中国起步略晚于欧美但发展迅速 [2] - 研究群体从物理系拓展至工程系、机械系、电子系等 多元化背景推动学者规模壮大 [3] 技术特征与应用前景 - 超材料是材料编辑技术而非特定材料 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 [2] - 可编辑出超越自然特性的"人造物质" 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特殊性能 [2] - 被公认为本世纪前沿交叉科技领域 是诸多颠覆性技术的源头 [3] 政策支持与产业进展 - 国家自"十二五"起将超材料列为战略发展领域 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重点扶持 [3] - 政策支持与学界努力形成合力 促成中国在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3] - 光启技术(002625 SZ)凭借"超材料规模化量产"技术获"中国超材料十大进展"奖项 [2] 行业活动与里程碑 - 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2024年5月在深圳举办 首次颁发行业十大进展奖项 [2] - 前三届大会分别于2019年(西安)、2023年(南京)、2024年(乌镇)举行 [3]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超材料将“从底层重构”传统行业,2025年成产业化关键之年
证券时报网· 2025-05-17 21:56
超材料产业化发展 - 2025年是超材料从学术研究迈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年 [1] - 超材料产业已从基础研究走向工业级量产,在尖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开万亿级蓝海市场 [1] - 超材料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将深刻影响众多行业的变革 [1] 超材料技术特性与应用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突破传统材料性能局限,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2]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度特点,可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 [2] - 超材料技术将"从底层重构"许多行业,需从原材料、中间件、成品设计到工艺流程进行颠覆性创新 [2] - 超材料的终极目标是推动声学、电磁、结构等多维度技术的"文明级"融合 [2] 超材料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中国产业升级带动超材料领域发展,现有材料无法解决的难题拉动了超材料从基础研究到量产应用的需求 [3] - 超材料产业发展依赖技术持续突破及产业界与学术界协同构建跨学科协作机制 [3] 超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 光启技术已实现超材料技术产品化,并深度应用于尖端装备制造领域 [4] - 超材料技术在国防、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形成万亿级新兴创新赛道 [4] - 光启技术攻克新一代航空装备领域十大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完整制造体系,实现核心工艺国产化替代 [4] - 光启技术独创的"功能结构一体化"超材料多功能结构件成为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核心解决方案 [4] - 近三年公司已披露的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合同金额累计突破46亿元 [4] 光启技术发展战略 - 光启技术提出"1+7+N"发展战略,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构建七大能力平台,赋能先进制造领域 [5][6] - 战略目标包括拓展飞机制造、电子装备、舰艇制造、无人机、智能汽车等多个行业的应用 [6] 产能与挑战 - 光启技术2025年一季度营收3.72亿元,同比增长15.96%,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0.82% [7] - 公司面临产能紧张问题,正在扩建五大生产基地以缓解订单积压压力 [7] - 株洲基地一期计划于2025年7月投产,天津基地同步推进 [7] - 公司引入海量机器人和AI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7] 行业合作与未来展望 - 光启技术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超材料产业发展 [8] - 科研工作者和企业需携手攻克超材料产业化难题,推动产业迈向新高度 [8]
从“底层重构”到“文明融合” 光启技术加速推进超材料产业生态升级
证券日报网· 2025-05-17 11:48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在深圳召开,吸引近3000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是国内超材料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行业盛会 [1]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出超常性能,具有轻质、高强度及电磁调制等功能特点 [1] - 超材料打破传统材料性能局限,为解决复杂科学和工程问题提供新思路,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 [2] 公司进展 -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表示超材料正从学术研究迈向产业化发展,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颠覆性技术领域 [1] - 公司攻克新一代航空装备十大关键技术瓶颈,建立"米级-微米级-纳米级"完整制造体系,实现核心工艺国产化替代 [2] - 独创"功能结构一体化"超材料多功能结构件成为航空航天装备复杂功能系统设计的核心解决方案 [2] - 近三年披露的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合同金额累计突破46亿元,领跑产业化赛道 [2] 技术产业化 - 公司建成覆盖超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工业化体系,形成理论设计-技术研发-智能制造-性能测试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2] - 创新实践验证了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转化路径,为学术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提供可复制示范样本 [2]
材料“基因编辑”用到AI,学者称产品设计时间可缩到一周
第一财经· 2025-05-16 18:18
超材料行业概况 -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制造复合材料,具有自然界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包括电磁、力、光、热控等分支 [1] - 超材料技术被称为材料"基因编辑技术",是本世纪初开始被业界关注的年轻学科 [1] - 国内产业化较快的企业包括光启技术(电磁超材料)、华秦科技(声学超材料)以及创冷科技(辐射制冷技术) [1] AI技术在超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 AI技术显著提升超材料设计效率,传统设计需要研究生一年训练才能入门,而AI可在几天至十几天内完成设计 [1][3] - 东南大学研究显示AI设计的结构性能超越传统经验设计,使研究者难以用原有经验解释 [3] - 光启技术使用AI模型跳过复杂方程求解步骤,每年AI技术投入持续增长,2011-2015年仅人造物质数据库建设就投入1亿元 [3] - 国防科技大学利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减少对专家经验的依赖,计划构建开源基础大模型作为智能体研究底座 [4] - 南京大学研究显示AI将声学超材料设计周期从2-3个月缩短至1周 [6] 超材料设计方法革新 - 超材料采用逆向设计流程:先拟定性能目标,再设计材料结构 [6] -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和实验数据构建数据库,结合AI算法和物理公式加速设计迭代 [6] - AI在科学计算领域不会产生明显幻觉问题,但计算结果与实际需求仍存在偏差 [6] 产业化现状 - 光启技术2023年营收15.58亿元,主要面向航空航天装备市场 [7] - 辐射制冷涂料领域头部企业预计2024年营收1亿元,全球5-6家企业中多数为近2-3年成立的国内企业 [7] - 超材料细分领域中热控、光电领域产业化相对成熟,但各领域能共享的经验有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