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器

搜索文档
小米汽车概念股集体大涨,首款SUV车型YU7开售3分钟大定破20万台
金融界· 2025-06-27 10:24
小米汽车概念板块表现 - 6月27日开盘时段小米汽车概念板块强势上涨 凯众股份竞价封涨停板 海泰科、富特科技、禾昌聚合等个股涨幅均超10% [1] - 泰鸿万立、宁波华翔、中捷精工、电工合金等多只相关个股涨幅超5% 上涨行情催化剂为小米前一日发布首款SUV车型YU7 [1] - 板块整体表现强劲 资金流向显示增量资金明显关注 交易活跃度提升 成交量较前期显著放大 [2] 小米YU7车型市场表现 - YU7开售3分钟大定数量突破20万台 1小时后攀升至28.9万台 远超业界预期水平 [1] - 产品适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 技术路线具前瞻性 富特科技独家供应OBC车载充电器和DC/DC转换器 [2] 产业链合作细节 - 凯众股份为小米汽车重要供应商 在悬架减震元件领域保持同步开发合作 通过投资炯熠电子布局线控制动产品 小米智造持有炯熠电子18.18%股份 [1] - 海泰科承担内外饰注塑模具供应职能 为YU7提供仪表板、保险杠等关键部件模具 业务覆盖SU7及YU7等多款车型 [1] 生态布局扩展 - 小米同期发布AI眼镜产品 起售价1999元 进一步丰富生态布局 为概念股提供额外想象空间 [2]
干货分享 | AOS 6.6kW OBC Demo系统高效能解析
半导体芯闻· 2025-06-11 18:08
车载充电器技术 - 车载充电器是电动汽车电气系统的核心组件 负责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3] - 公司开发的6 6KW双向EV车载充电器采用通用单相输入 输出电压范围250-450VDC [3] - 充电器前端采用图腾柱双向PFC结构 后接对称CLLC转换器的双向隔离DC/DC级 [3] - PFC工作频率65kHz DC/DC级工作频率接近200kHz 通过直流母线电压调节输出电压 [3] 硬件配置 - 演示板在AC/DC级使用40mΩ和60mΩ的750V SiC MOSFET DC/DC级采用40mΩ器件 [6] - 电源板由PFC电感 直流母线电容组和谐振槽构成 控制板围绕DSP设计实现系统控制 [10] - 直流母线电容组包含5个并联电解电容和薄膜电容器 用于吸收高频波纹 [10] - 所有栅极驱动器由隔离DC/DC电源模块供电 栅极信号由DSP控制器产生 [10] 性能参数 - 输入电压范围85-265VAC(AC/DC) 320-450VDC(DC/AC) 输出250-450VDC(AC/DC) [15] - 最大功率输出6 6kW(AC/DC)和3 3kW(DC/AC) 峰值效率达96 5% [16] - 具备输入输出过流 过压 欠压保护功能 支持故障LED显示和模式自由切换 [16][19] 产品特点 - 采用宽输入电压设计(85-265VAC) 覆盖全球主流电网标准 [16] - 双向能量流动设计 同时支持AC/DC和DC/AC工作模式 [19] - 系统集成度高 包含电源板 控制板和辅助电源板的模块化设计 [10]
车展对话|马勒董事会主席Arnd Franz:已调整产能布局,中国业务高度自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16:02
行业背景与挑战 - 欧洲汽车制造业面临电动化转型和本土品牌销量下滑压力,导致博世、采埃孚、大陆等Tier 1供应商裁员 [1] - 马勒集团计划2025年对斯洛文尼亚生产基地裁员,并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波黑和匈牙利 [1] - 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事业部从5个合并为3个,管理董事会缩减至4名成员 [1] 中国市场战略 - 马勒每年投入营收的5.4%用于研发,转型后重点加强本地研发能力建设 [2][4] - 中国区被赋予高度自主权,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全覆盖,项目团队可独立运作 [5] - 在上海和常熟设立技术中心,通过本地化研发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2] 技术布局与创新 - 2030+战略聚焦电气化(智能充电、高效电驱动)和热管理业务,同时开发生物燃料/合成燃料技术 [2] - 提前5-7年布局800V高压平台,已开发车载充电器、DC转换器等系列产品 [6] - 应用AI技术加速开发流程,部分步骤效率提升100-1000倍 [3] 成本控制措施 - 建立"作战室"机制持续分析市场并改进,通过技术迭代平衡成本与性能 [4] - 整合本地与国际供应链资源,避免单纯降低材料成本带来的质量风险 [4] - 在热管理领域研发双系统解决方案,降低30%成本的同时减小体积和重量 [3] 全球供应链调整 - 实施区域化管理模式,亚洲市场以中国为核心,印度等地区同步调整 [5] - 公司支持自由贸易,认为长期关税战将损害全球汽车产量和经济网络 [5] - 无线充电技术已成为世界标准,被列为电动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6]
超16亿!新增4起车规SiC订单、合作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4-28 17:48
碳化硅(SiC)行业动态 - 多家公司确认参编《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和《2025碳化硅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包括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11家企业 [1] - 全球电动化浪潮下,车规SiC技术加速产业化落地,国际零部件巨头与车企密集披露合作及订单动态 [2] - 德国马勒获得豪华车企超16亿元SiC车载充电器订单 [2] - 采埃孚SiC电驱平台进军印度商用车市场,已拿下"数千套"订单 [2] 企业合作与技术突破 - 德国马勒中国团队开发800V/11kW碳化硅双向三合一车载充电器,获豪华电动车制造商2亿欧元(约16.5亿人民币)订单,2025年中期量产,2028年起批量交付 [4][6][7] - 采埃孚AxTrax 2电驱桥平台提供210kW连续功率,采用SiC技术减少30%能量损耗,优化体积与重量,适配长续航需求,计划2025年在中国批量生产 [8][10][12] - 麦格纳与奔驰共同开发eDS Duo电驱系统,集成SiC功率模块实现能效突破,应用于奔驰电动越野车,功率240kW,续航提升7% [13][14] - CISSOID与Hyperdrives合作开发SiC逆变器控制模块,集成SiC功率模块和Intel T222芯片控制单元,功率密度提升,材料成本降低40% [16][17][18] 产品性能与市场应用 - Hyperdrives推出面向汽车和航空领域的SiC逆变器产品,One型号搭载800V电压平台,峰值功率400kW,重量36.3kg,功率密度达15kW/kg(峰值)和12kW/kg(持续) [20][21] - SiC技术在高频特性和低损耗方面表现优异,结合空心导体冷却技术,使电机在高温环境下维持75 Arms/mm²电流密度,效率提升10% [21] - SiC技术正从高端乘用车扩展到商用巴士,从三合一充配电到创新电驱平台,改写电动车行业技术格局 [4] 行业活动与趋势 -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展示SiC技术应用成果 [4] - 2023年5月采埃孚在先进清洁运输(ACT)博览会展示AxTrax 2电驱桥平台 [11] - 行业呈现SiC收入超13亿、3家Tier1厂商公布车规级GaN技术进展、超30款SiC新车型亮相等新风向 [24]
罗姆开发出电力效率提高50%的EV功率半导体
日经中文网· 2025-04-25 15:12
碳化硅半导体模块技术突破 - 新产品通过内部电路设计改进,用电效率显著提升,与单独使用半导体相比安装面积减少50%,实现轻量化 [2] - 采用碳化硅材料使节能性能优于竞品,效率提升50%,有助于缩短纯电动车充电时间并延长续航里程 [2] - 模块化设计将4-6个功率半导体组合,支持22千瓦级大型电动车充电需求,推出13种不同耐压规格产品 [2][4] 市场应用与生产规划 - 产品覆盖车载充电器及充电站场景,样品定价1.65万日元/个,已获两家海外企业订单 [4] - 前工序在日本福冈县和宫崎县工厂完成,后工序在泰国工厂组装,目标月产能10万个 [4] - 公司碳化硅业务战略明确,力争年销售额达100亿日元 [2] 产业链合作与技术延伸 - 2024年开发出用于驱动装置"E-Axle"的马达控制模块,已向法雷奥集团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供货 [5] - 碳化硅技术持续拓展至电动车核心部件,强化在动力系统领域的布局 [5]
特斯拉专家访谈:GaN车载应用已成趋势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4-22 17:45
行业趋势 - GaN车载应用已成趋势 DC-DC转换器 车载充电器(OBC)将率先采用GaN方案 功率等级逐步从消费级(几十瓦)向汽车级(几十千瓦)跃升 [5] - 高频开关是GaN核心优势 开关频率可达100kHz以上 在OBC DC-DC中价值显著 但在主驱逆变器(10kHz低频场景)难敌SiC [6] - 应用场景持续扩展 住宅储能 充电桩及混动车(PHEV/HEV)的电气化升级将成为GaN新战场 [9] 技术对比 - GaN因横向器件结构和栅极脆弱性 可靠性较SiC略差 热性能也更弱 SiC因垂直结构优势已抢占先机 [17][18][19] - GaN在消费电子中已积累应用数据 有助于建立汽车领域信心 但需更多高压偏置相关栅极应力数据 [20][25] - 主驱逆变器开关频率仅10kHz GaN优势难以发挥 但在DC/DC和OBC(100kHz+)领域有望取代SiC [44][45] 成本与价值 - 硅基GaN供应链成熟 长期成本目标接近传统硅方案 短期需平衡量产规模与可靠性验证投入 [8][39] - DC/DC转换器中GaN价值约30-50美元 OBC中价值翻倍 主驱逆变器可达100-200美元 [33][34][37] - 消费电子GaN器件采用硅衬底 晶圆厂改造难度低 比SiC更具成本潜力 [39] 市场导入节奏 - 汽车产品开发周期需2-3年 GaN在2024-2025年难大规模导入 但Tier 1供应商可能早于OEM发布方案 [31] - 当前GaN在DC-DC OBC 充电桩渗透率极低 需通过量产数据积累解决百万分之几的失效率问题 [27][47] - 燃油车市场同样存在机会 尤其插混汽车(PHEV)和轻混汽车(HEV)的DC/DC和OBC应用 [51][52] 技术路线 - 垂直GaN技术若成熟或可填补SiC产能缺口 但主驱逆变器领域难以完全替代SiC [42] - 集成GaN器件(如纳微 英诺赛科)通过单片集成驱动实现超低开关损耗 更适合高频应用 [49][50] - 住宅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将成为GaN下一战场 高开关频率特性可发挥核心优势 [46]
关于汽车充电设计,我们都错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5 09:03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建立强大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是加速电动汽车过渡的关键 消费者期望电动汽车能完成传统汽车的所有功能 包括长途旅行 [1] - 研究表明发达市场90%充电发生在家庭 但剩余10%的公共充电对特定群体(如出租车司机、公寓居民等)至关重要 [1] - 62%的电动车车主因续航焦虑缩减旅行计划 国际能源署指出中国充电基建投资效果是购车补贴的4倍 [1] 充电技术现状与挑战 - 直流快充站成本高达47-72.5万美元/站(4端口) 高成本限制了运营商建设密度 [2] - 当前充电系统采用四级电力转换 隔离链路占电力电子设备成本的60%和功率损耗的50% [10] - 300kW快充端口的隔离链路成本达5.4万美元 四端口充电站的隔离总成本超20万美元 [10][11] 充电技术革新方案 - 提出取消电流隔离 保留有源整流器+降压调节器的直接功率转换(DPC)方案 可降低50%以上设备成本 [20] - 采用双接地电路+接地连续性检测替代隔离 通过独立双接地线使故障概率从P降至P² [18] - 方案可使能源效率提升2-3% 车载充电器体积缩小并支持3级快充(100kW+) [12][20] 充电技术等级比较 - 1级充电(115V AC)功率<2kW 充满100kWh电池需80小时 [15] - 2级充电(208-240V AC)功率达6kW 可夜间补充200英里续航 [15] - 3级快充(直流)功率50-360kW 新兴技术将支持600kW(每分钟充30英里续航) [15] 技术验证与历史案例 - AC Propulsion和初代Tesla Roadster已成功应用非隔离集成充电技术 电池电压400V DC [12] - 降压调节器解决市电与电池电压匹配问题 成本不足隔离链路的10% 功率损耗<20% [19] - 原型检测电路验证双接地可靠性 通过信号注入/检测实现故障安全机制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