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龙飞船

搜索文档
想和马斯克“分手”太难!特朗普政府难舍与SpaceX的合同
金十数据· 2025-07-21 09:16
特朗普政府审查SpaceX合同 - 特朗普政府启动对SpaceX与联邦政府数十亿美元合同的审查,旨在排查潜在浪费问题 [2] - 审查发现多数合同无法终止,因对国防部和NASA至关重要 [2] - 审查涵盖多家拥有丰厚政府合同的企业,由GSA联邦采购服务局局长牵头收集数据 [3] - 审查表格包含合同价值及竞争对手效率评估,被称为"记分卡" [3] SpaceX的政府合同依赖性与主导地位 - SpaceX合同对国防部和NASA任务至关重要,审查后多数协议未被终止 [4] - 政府难以减少对SpaceX依赖,因在火箭发射和卫星服务领域缺乏替代选择 [5] - SpaceX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推动各机构扩大合作,同时政府试图通过合同设计激发竞争 [5] - SpaceX近期赢得28次国家安全飞行任务,新协议价值59亿美元 [6] SpaceX的技术与市场优势 - "猎鹰"火箭成为政府太空任务主力,依赖可重复使用助推器 [6] - 载人"龙"飞船是目前唯一经认证可往返国际空间站的美国航天器 [6] - 通过"星链"卫星群为政府机构提供高速互联网,"星盾"部门获情报机构机密协议 [7] - SpaceX高管强调通过最优价格和高效执行赢得政府合同 [6] 行业竞争格局 - 竞争对手在研发自有航天器和卫星时面临延迟和技术挑战 [5] - SpaceX为竞争对手卫星提供发射服务,但行业对其主导地位不满 [5][6] - NASA长期希望拥有两种不同的宇航员空间站往返方案,以降低对SpaceX依赖 [6]
刚刚!马斯克,突爆大消息!
券商中国· 2025-07-20 11:34
特朗普政府对SpaceX的依赖 - 美国政府认定无法取消SpaceX大部分政府合同,因这些合同对国防部和NASA至关重要 [2] - 特朗普政府在火箭发射和近地轨道卫星服务上替代方案有限,SpaceX技术不可替代 [2] - SpaceX主导商业发射行业,猎鹰火箭是政府有效载荷发射的中流砥柱,载人龙飞船是唯一获认证的美国载人航天器 [8] SpaceX的市场地位与合同审查 - SpaceX作为全球领先火箭发射器和卫星互联网提供商,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4] - 公司负责超过90%的美国卫星发射,基本形成行业垄断 [11] - 审查发现终止合作将导致NASA依赖俄罗斯往返空间站,严重影响美国航天计划 [10] 公司与政府关系动态 - 特朗普政府启动对SpaceX数十亿美元政府合同的审查,但未终止关键合同 [3][5] - SpaceX总裁近期与白宫会面,审查过程严肃性凸显 [6] - 公司独立部门Starshield已获美国情报机构机密合同,星链网络服务多政府机构 [12] 安全隐忧与运营风险 - SpaceX星舰基地工伤率是同类航天制造机构的6倍,全行业平均的3倍 [14] - NASA合同包含安全条款,重大违规(如死亡事故)可触发合同取消 [15] - 前OSHA主任指出高事故率是严重安全问题的危险信号 [16] 行业技术壁垒与战略影响 - 更换SpaceX服务将推迟重要任务,包括"金色穹顶"等战略计划 [12] - 星际飞船项目是公司最雄心勃勃的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基地安全记录受关注 [15]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观察者网· 2025-06-20 08:12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技术解析 核心观点 - "梦舟"飞船采用逃逸塔设计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工程最优解,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优先确保航天员安全[4][6][17] - 逃逸塔系统在响应速度、分离可靠性和冗余设计上具有不可替代优势,尤其适合中国当前航天任务的高安全性要求[7][8][10] - 美国NASA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同样保留逃逸塔设计,推力达40吨级,高度近5米,证明该技术仍是深空探索的可靠选择[6][17] 逃逸系统技术对比 逃逸塔方案优势 - 逃逸塔可在火箭点火故障时0.3秒内启动,实现"拔萝卜"式快速分离,独立完成转向、开伞、软着陆全流程[6][7] - 系统解耦设计:正常任务中逃逸塔可抛弃,不增加飞船死重;故障时独立运作不受其他系统影响[12][14][17] - 采用固体推进剂,相比液体推进剂毒性更低,存储运输安全性更高[14] 集成推进器方案特点 - 载人"龙"飞船8台"超级龙"推进器需全程携带,单台推力7.1吨,总重达1.5吨,形成持续性死重[12][14] - 2019年地面测试中因推进剂管路泄露导致飞船爆炸,暴露高集成系统的连锁风险[14] - 设计初衷包含推进着陆功能,后因技术不成熟改为降落伞回收,导致系统功能冗余[12][15] 技术路线选择逻辑 中国航天发展策略 - "梦舟"采用"逃逸抓总"模式,飞船系统同时承担逃逸与救生职能,技术整合度高于传统设计[10] - 现阶段优先确保任务成功率,逃逸塔方案可分离测试验证,风险容忍度接近零[17][19] - 未来技术成熟后可能转向集成推进,但需建立在系统闭环和风险可控基础上[17][19] 商业航天差异化路径 - SpaceX为适应高频发射需求,选择紧凑型设计,逃逸系统复用率达10次以上[15] - "猎鹰9号+龙飞船"组合定位低轨运输,与"梦舟"载人登月任务存在根本差异[15][17] - NASA在载人登月任务中坚持逃逸塔设计,反映深空探索与近地轨道任务的安全标准差异[6][14][17] 工程哲学与舆论认知 - 舆论关注点易被视觉元素误导,实际工程评价标准应为系统可靠性和逃生成功率[4][19] - "梦舟"设计体现中国航天"稳-冗余-可控"的工程哲学,在技术积累期保持战略克制[17][19] - 逃逸塔高度5米级的设计经过气动优化,在最大动压逃逸阶段能保持姿态稳定[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