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神舟飞船
icon
搜索文档
总指挥为你讲述神舟飞天20年的技术跃迁
央视网· 2025-11-01 18:48
技术效率提升 - 测控通信技术进步实现数据共享与远程调度 工作岗位明显精简 [5] - 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实现机器自动发令与自动判读 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7] - 单艘飞船发射场测发周期从56天缩短至为两条船准备总共仅需45天 效率显著提升 [7] 飞船性能跨越 - 交会对接时间从两天缩短至3.5小时 返回时间从一天左右缩短至约5小时 速度更快 [9][12] - 货物上行能力提升20% 下行能力为以前两倍 载货空间为以前三倍 有效支持科学实验样品下行 [14] - 具备与空间站所有对接口交会对接的能力 并拥有地面应急救援待命能力 飞行能力更强 [14] 生产与研发能力 - 飞船生产从一到两年研制一艘 发展到具备一年执行两次发射的批量生产能力 [12] - 神舟飞船经过近30年打磨 被评价为非常可靠 [20] - 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正在研发中 其功能将更加强大 [20]
天津冲出一家航天IPO,年入超31亿,为神舟飞船、北斗卫星提供电源产品
格隆汇APP· 2025-10-26 22:0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为神舟飞船、北斗卫星等航天器提供电源产品 [1] - 公司年收入超过31亿元人民币 [1] 资本市场动态 - 公司正在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 [1] 行业地位 - 公司在航天电源领域具有重要市场地位,服务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 [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成立67周年:接过前辈战旗向更高远进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13:30
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1958年10月20日正式组建,仅用两年零六个月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3] - 1960年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3] -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完成"两弹结合"试验[5] -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其推进剂储箱和加注管路清洗工作在7天8夜内完成[7]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9] - 截至当前,已有二十艘神舟飞船飞向太空,26名航天员共41人次接力飞天[10] - 第一个一百次发射用了将近50年时间,第二个一百次发射仅用时不到5年,发射速度不断加快[16] 基础设施与技术能力 - 中心新建多个发射工位,可满足常规液体、多型固体等不同类型多种型号火箭发射[12] - 扩建总装测试厂房,实现不同型号火箭卫星并行测试,任务承载能力极大提升[12] - 创新发射模式,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发射周期持续缩短[12] - 建成航天发射场数智中心,开发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系统,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12] - 推行航班化航天发射管理理念,持续提升测试发射能力[12] - 新建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助力民商航天健康有序、快速稳步发展[12] - 测控通信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整体测控能力显著增强[14] - 数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试验各个环节,坚持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29] 行业精神与文化传承 - 航天前辈用忠诚与奉献创造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9] - 新时代航天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19] - 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大力协同是其鲜明特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2] - 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23] - 坚持"归零"文化,中国载人航天至今保持100%的发射成功率[26] - 无论发射频率多频繁,每一次都要有第一次的谨慎和认真,确保过程完美、结果圆满[27] - 年轻一代东风航天人昂首接过前辈的航天战旗,决心书写航天报国新答卷[30]
“十四五”以来四川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0.5%
新华财经· 2025-10-17 22:25
项目投资总体情况 -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项目投资年均增长10.5% [1] - 四川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万亿元 [1] - 纳入国家102项重大工程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万亿元 [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四川省铁路运营里程近7000公里 新增里程超1600公里 [1] - 已建和在建铁路覆盖全省21个市(州) [1] - 新建成高速公路超2000公里 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覆盖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 [1] 高技术产业与科技创新 -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8% [1] - 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通过国家验收 [1] - 深度参与国家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 为C919国产大飞机、神舟飞船等提供支持 [1] 社会民生项目 - 新增遂宁职业学院等9所职业院校 [2] - 建成养老服务机构2596家 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65万张 [2] - 新增托位18.6万个 [2]
22年前杨利伟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飞 神舟天舟已“航班化”运行
新京报· 2025-10-15 13:22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1] -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成功降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标志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 当前航天运营模式 - 神舟飞船与天舟货运飞船已进入航班化运行模式 [1]
产业一线科技大咖进高校,何以让台下大学生热血沸腾
搜狐财经· 2025-10-14 22:41
航天科技行业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师贾阳长期从事航天器系统设计和地外天体巡视探测器总体设计工作 [3] - 神舟飞船将中国人送入自己的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使月宫不再是神话,天问和祝融火星任务实现了九天揽月的壮举 [4] - 每一次航天任务的点火和跨越,都是将个人微光熔铸成国家集体成就的体现 [4] 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 - 小米汽车整车项目总监方侃负责新车型全生命周期项目开发和交付,并带领中国工程团队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取得全球量产电动车榜单第一的成绩 [6] - 小米汽车的研发历程被类比为大学科研项目,强调克服难题带来的成长,公司宣传语为“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6] - 行业代表鼓励勇于尝试和坚持,找到热爱的方向并追逐梦想 [6] 生物医药产业 - 北京艺妙神州生物医药公司CEO何霆致力于基因细胞抗肿瘤药物的自主开发,目标是让癌症不再是绝症 [8] - 公司专注于将基因细胞治疗从“奢侈品”转变为更多患者可及的“生命希望” [8] - 行业代表期待更多青年力量加入人类对抗疾病的伟大征途,刻下属于中国的答案 [8] 政策与产学研导向 - 强调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平台,为全国一体化发展树标杆、做示范 [1] - 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1] -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探索的结合 [2]
《窗外是蓝星》放映活动在蒙古国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10 11:49
电影技术成就 - 该电影是中国第一部8K太空实拍电影 [1] - 电影首次由航天员使用国产摄影机拍摄 [1] - 电影记录了中国人首次在中国空间站驻留6个月的旅程 [1] 航天行业发展 - 电影展现了天宫空间站和神舟飞船等中国航天成果 [4] - 中国航天通过天问探火和嫦娥揽月等任务持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4] - 中国的空间站向世界各国开放,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 [4] 国际合作与传播 - 电影首次在蒙古国放映并配备了蒙文字幕 [1] - 放映活动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蒙古国科学院及CGTN亚非中心乌兰巴托制作室共同举办 [4]
“梦舟”飞船头顶一根逃逸塔,证明了美国先进中国守旧吗?
观察者网· 2025-06-20 08:12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技术解析 核心观点 - "梦舟"飞船采用逃逸塔设计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工程最优解,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优先确保航天员安全[4][6][17] - 逃逸塔系统在响应速度、分离可靠性和冗余设计上具有不可替代优势,尤其适合中国当前航天任务的高安全性要求[7][8][10] - 美国NASA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同样保留逃逸塔设计,推力达40吨级,高度近5米,证明该技术仍是深空探索的可靠选择[6][17] 逃逸系统技术对比 逃逸塔方案优势 - 逃逸塔可在火箭点火故障时0.3秒内启动,实现"拔萝卜"式快速分离,独立完成转向、开伞、软着陆全流程[6][7] - 系统解耦设计:正常任务中逃逸塔可抛弃,不增加飞船死重;故障时独立运作不受其他系统影响[12][14][17] - 采用固体推进剂,相比液体推进剂毒性更低,存储运输安全性更高[14] 集成推进器方案特点 - 载人"龙"飞船8台"超级龙"推进器需全程携带,单台推力7.1吨,总重达1.5吨,形成持续性死重[12][14] - 2019年地面测试中因推进剂管路泄露导致飞船爆炸,暴露高集成系统的连锁风险[14] - 设计初衷包含推进着陆功能,后因技术不成熟改为降落伞回收,导致系统功能冗余[12][15] 技术路线选择逻辑 中国航天发展策略 - "梦舟"采用"逃逸抓总"模式,飞船系统同时承担逃逸与救生职能,技术整合度高于传统设计[10] - 现阶段优先确保任务成功率,逃逸塔方案可分离测试验证,风险容忍度接近零[17][19] - 未来技术成熟后可能转向集成推进,但需建立在系统闭环和风险可控基础上[17][19] 商业航天差异化路径 - SpaceX为适应高频发射需求,选择紧凑型设计,逃逸系统复用率达10次以上[15] - "猎鹰9号+龙飞船"组合定位低轨运输,与"梦舟"载人登月任务存在根本差异[15][17] - NASA在载人登月任务中坚持逃逸塔设计,反映深空探索与近地轨道任务的安全标准差异[6][14][17] 工程哲学与舆论认知 - 舆论关注点易被视觉元素误导,实际工程评价标准应为系统可靠性和逃生成功率[4][19] - "梦舟"设计体现中国航天"稳-冗余-可控"的工程哲学,在技术积累期保持战略克制[17][19] - 逃逸塔高度5米级的设计经过气动优化,在最大动压逃逸阶段能保持姿态稳定[8][10]
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5位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标志着飞天梦圆,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和无数奋斗者的努力 [1] - 空间站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1] - 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自顶向下方法,先进行10个专业功能设计再逐级分解,确保方案最优 [1] 航天工程技术创新 - 载人航天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 [2] - 工程团队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追求系统优化,不重复走老路 [2] - 为降低风险,工程全线累计制定上万项故障预案,论证材料达几麻袋 [2] 航天员训练与执行 - 航天员在地面进行数百次甚至上千次训练,达到肌肉记忆程度 [4] - 航天员在轨期间日程安排紧凑,需要密切关注各项操作和监测任务 [3] - 航天员对飞行器设计充满信心,表示"没有必要害怕" [3] 着陆场系统改进 - 主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场区,地形由草原变为戈壁 [4] - 针对沙漠着陆风险,改用地面搜救分队承担主要搜索救援任务 [5] - 搜救团队开展百余次沙漠越野训练,克服高达百米、倾角超50度的沙山挑战 [5] 空间应用系统发展 - 空间站实验柜突破轻量化、大承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技术难题 [6] - 实验柜承载比达到国际空间站2倍以上,满足未来10年科学研究需求 [6] - 目前已在果蝇、斑马鱼、水稻、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
向着星辰大海逐梦前行
辽宁日报· 2025-04-28 09:14
航天员交接与校友激励 - 神舟十九号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中国空间站钥匙交接仪式,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航天员王杰正式开展工作 [1] - 王杰的母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因其出征太空消息而自豪,校园内"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蓝色情怀"标语被学生主动清洁焕新 [1] - 航天专业博士生赵文睿受激励频繁加班调试设备,直播观看学长王杰从酒泉出征的画面实现童年梦想 [1] 航天人才培养与榜样效应 - 王杰本科期间以严谨态度钻研飞行器制造专业,电工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名列前茅,车铣刨磨钳实践技能成为行家 [2] - 本科毕业设计期间反复模拟验证攻克关键问题,利用风洞设备、航电仪器等实验室资源持续打磨技艺 [3] - 其事迹激励同校研究生吴嵊洋明确航天职业规划,飞行器制造专业学生刘洪玮将"航天梦"具象化为专业学习动力 [3] 航天教育模式与产业联动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采用校企联合授课模式,《航空可靠性》课程通过实时视频连线企业专家传授行业前沿实践 [4] - 王杰2007年入校时对航空航天的纯粹热爱成为其职业发展起点,该校飞行器制造专业培养体系覆盖空气动力学理论到飞行器设计实践 [2][4] 航天精神传承 - 从杨利伟、张晓光到王杰,辽宁籍航天人形成代际传承,其空天报国事迹持续影响青年学子 [3] - 王杰本科辅导员李敬松通过讲述其成长故事强化在校生对航天事业的认同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