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时储能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交流沙龙成功举办
活动背景与核心观点 - 活动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与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关键时期举办,旨在探讨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2] - 长时储能是破解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难题、保障能源安全稳定的核心支撑,正迎来技术迭代与产业爆发的双重机遇 [2] - 活动由怀柔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联合主办,近80位来自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嘉宾参与,主题为“创新突破・产研协同” [2] 实地调研与科研设施 - 参会嘉宾参观了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该中心集成了展览展示、科普研学、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等全要素服务功能 [4][6] - 嘉宾访问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怀柔园区,该园区拥有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等关键设施 [8] - 通过实地探访,嘉宾直观感受了我国在能源领域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的坚实基础 [8] 领导致辞与产业方向 - 行业专家指出长时储能技术处于多路线并行发展的关键阶段,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技术不断迭代,但核心材料性能与系统集成成本等痛点仍需突破 [12] - 怀柔科学城作为全国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经过8年建设已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集中布局37个科学设施,汇聚25家科研单位,产出386项重大科技成果 [14] - 怀柔科学城正加速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设立33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打造特色产业空间 [14] 技术研究前沿趋势 - 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跨日、跨季节的长时储能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抽水蓄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氢储能等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19] - 全球终端能耗中冷热占比达51%,热能减碳是碳中和的关键环节,近十年我国热能储存产业新增装机功率和容量突破5GW/26GWh,2024年新增装机容量同比激增375% [21] - 报告针对高储能密度与高效率的协同难题,提出了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的具体路径 [19] 企业实践与项目成果 - 截至2025年9月,大唐集团已累计建成储能电站79座,总装机规模达3.597GW/8.666GWh,其中4小时及以上长时储能电站超10座,总装机容量0.702GW/3.268GWh [23] - 企业实践展示了湖北50MW/100MWh钠离子储能电站、内蒙多伦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宁夏中宁100MW/400MWh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典型项目建设成果 [23] 座谈交流与产业共识 - 座谈交流环节围绕长时储能核心技术瓶颈、产业政策支持、应用场景拓展、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25] - 现场互动氛围热烈,讨论话题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建设、液流电池技术应用、固态电池材料、热能储存经济性等 [25] - 活动搭建了科研与产业的高效对接平台,凝聚了行业共识,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29]
走进怀柔科学城: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交流沙龙活动通知
文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高比例可再生 能源并网带来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日益凸显,长时储能作为平抑电网波动、保障能源供 应稳定性的核心技术支撑,其战略地位愈发重要。当前,长时储能技术正处于多路线并行 发展、产业化加速突破的关键阶段, 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储热、氢储能 等技术路线不 断迭代,但仍面临核心材料性能待提升、系统集成成本偏高、应用场景匹配度不足等痛 点。 怀柔科学城聚集我国能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中试转化方面 积累了深厚成果。 本次活动聚焦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 旨在搭建怀柔实验室、 中科院科研力量与企业产业需求的对接桥梁,破解技术瓶颈、探索合作模式 ,推动长时 储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活动主题 创新突破・产研协同:长时储能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活动时间 2 0 25年10月2 4日全天 三、活动地点 北京 怀柔科学城 四、活动规模 8 0人 3 .合作模式探索:推动实验室科研成果与企业产业化需求结合,探索"联合攻关+中试转化 +市场应用"的 ...
长时储能争霸新时代|独家
24潮· 2025-03-20 00:21
行业趋势与政策驱动 - 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5%,远超20%的储能刚需阈值,但新型储能平均时长仅2.3小时,4小时及以上装机占比仅15.4% [1] - 政策密集出台推动长时储能发展,包括2021年要求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建4小时调峰能力,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2][3] - 2024年多地明确配置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河南、西藏等地区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 [2] 市场需求与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用电量预计超10万亿度,2030年超12万亿度,需配套200GW-300GW储能 [4] - 交银国际预测2025/2030年4小时以上储能占比提升至21%/50%,新增装机超100GW [4] - CNESA预计2030年长时储能装机2300万千瓦(占新型储能20%),2060年达1.5亿千瓦 [5] 全球发展对比 - 美国加州连续3年大规模采用长时储能(≥4H),计划2031-2037年部署10.6GW清洁能源技术,含1GW多日储能(36~160h) [7] - 欧洲大储项目配储时长延长,意大利2030年预计达5.1小时(2024年为2.3小时) [7] - 全球储能时长差异显著:美国3.3h、中国2.1h、欧洲及新兴市场2h [8] 技术路线与竞争格局 - 长时储能五大技术:氢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液流电池 [9] - 2024年压缩空气储能新增装机711MW(同比增70倍),液流电池368MW(增10倍),熔盐储能250MW(增250%) [10] - 锂离子电池初始成本最低(500元/kWh),压缩空气储能LCOE优势显著(0.24元/kWh vs 液流电池0.67元/kWh) [11][12] 技术痛点与未来方向 - 压缩空气储能效率从40-60%提升至75%,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16] - 液流电池与锂电混合储能占比71.8%,全钒液流电池+LFP组合弥补单一技术缺陷 [14] - 行业进入技术迭代期,解决效率、成本痛点的技术将重塑产业格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