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储能
搜索文档
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并进 规模世界第一
科技日报· 2025-10-16 07:20
"目前,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2024年全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相较2023年大幅提升,浙江、江 苏、重庆、新疆等多地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1000小时以上,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 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充分发挥'超级充电宝'功效,为顶峰时段电力保供贡献了关键力量。"国家能 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说。 多类型技术路线加快落地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突破,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国家 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约为"十 三五"末的20倍。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 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它如同电力系统的"超级充电宝",通过在谷时充电、峰时放电,有效提升新 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 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
全球新能源大变局下,长时储能何以成为决胜关键|独家
24潮· 2025-10-13 07:09
全球风光装机增长趋势 - 全球风光累计装机从2015年645GW增长至2024年3383GW,增幅达424.50% [2] - 全球风光合计装机占比从2015年10.3%增长至2023年31% [2] - 预计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长17%至143GW,光伏新增装机在中等展望情景下达655GW [2] 新能源消纳挑战与储能需求 - 当新能源发电量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成为刚需;占比达50-80%时,储能时长需达10小时以上 [3] - 2024年内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约35%,但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仅为2.3小时,4小时及以上装机占比仅为15.4% [4] - 预计2025年中国用电量超10万亿度,2030年超12万亿度,需配套200GW-300GW储能 [8] 长时储能政策支持 - 多项政策要求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建4小时以上调峰能力,并明确发展长时储能技术 [4][7]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设定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5] - 政策重点攻关长时储能≥8小时技术,包括新型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 [5] 全球长时储能发展趋势 - 美国加州征集高达2GW长时储能资源,其中1GW为多日/周持续时间储能(36~160h) [12] - 到2030年,意大利配储时长预计达约5.1小时,较2024年2.3小时增长一倍以上 [12] - 预计2030年全球长时储能累计装机达150-400GW,2040年达1.5-2.5TW [14] 主要长时储能技术对比 - 锂离子电池初始投资成本最低为500元/kWh,LCOE为0.26元/kWh;压缩空气储能为1250元/kWh,LCOE为0.24元/kWh;液流电池为2000元/kWh,LCOE为0.67元/kWh [20][21] - 压缩空气储能2024年新增装机同比增长超70倍至711MW;液流电池增长超10倍至368MW [17] - 液流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混合储能项目占比近六成,结合两者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缺陷 [23] 长时储能技术应用场景 - 抽水蓄能在日调节场景下为主流技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在周调节场景下成熟度较高;氢储能在季调节场景下最适用但商业化尚早 [16][17] -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从40-60%提升至75%,未来需进一步提升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27] - 截至2024年9月,内地投运、在建及拟建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共105个 [25]
10月10日 深圳 | CNESA储能生态对接会:储能+智能制造(珠三角专场)日程发布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10-07 08:14
会议概况 - 会议主题为储能生态对接会-储能+智能制造(珠三角专场)[2] - 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0日举行[2] - 会议地点位于深圳的欣旺达光明研发基地[2] - 主办单位是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协办单位包括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网、新华社智能零碳[2] 会议议程与核心议题 - 会议议程包括参观欣旺达展示大厅以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工作介绍[3] - 主题演讲涵盖锂离子电池储能的技术发展趋势[3] - 主题演讲涉及构网型储能在新能源以及离网市场中的应用[3] - 主题演讲包括储能系统优化创新与安全设计[3] - 主题演讲聚焦于降本增效双引擎驱动储能行业升级转型[3] - 主题演讲关注发那科机器人助力新能源锂电池智能制造[3] - 主题演讲探讨TM Al Cobot协作机器人技术[3] - 主题演讲分析自适应机器人如何重塑制造生产力[3] 参会企业与生态构建 - 参会集成类企业包括禾望、科陆、东方日升、鹏程无限、特变电工、卧龙、首航新能源、三晶、永泰等[5] - 参会智能制造类企业包括发那科、西门子、FESTO、川崎机器人、ABB机器人、节卡机器人、达明机器人、新时达机器人、非夕科技等[5] - 会议旨在深化储能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推动产业链协同突破[1] - 目标是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储能制造生态,助力企业实现从技术应用到价值创造的跨越[1]
宁德时代市值再超贵州茅台!能否将超越定格在收盘?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12:04
市值表现与市场地位 - 宁德时代A股总市值盘中达18184亿元,超越贵州茅台的18090亿元 [1] - 宁德时代在A股总市值排名中位列第五,前四位分别为工商银行(26018亿)、农业银行(23344亿)、中国移动(22618亿)和建设银行(22498亿) [2] - 宁德时代股价盘中创历史新高,达408.88元/股,对应涨幅2.90% [2] 历史性超越与市场趋势 - 宁德时代市值首次超越贵州茅台发生在9月25日盘中,但直至9月29日收盘市值均未能维持超越 [2][3] - 市场分析认为宁德时代市值“稳超”贵州茅台或仅是时间问题,标志着A股“科技牛”信号显现 [3] - 资本市场资金流向正映射中国产业经济转型,“科技牛”崛起势不可挡 [3] 行业前景与政策支持 - 中银证券分析指出A股市场正呈现“科技结构性牛市”,未来可能转入“全面牛” [4]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方案,提出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4]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为相关行业提供明确增长路径 [4]
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出炉!概念股名单出炉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09:09
行业政策与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规划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超过2.4亿千瓦,2035年超过3亿千瓦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技术路线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3] -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涵盖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机械储能、储热蓄冷、氢储能五项技术方向 [2] 市场发展态势 - 过去五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达11倍,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实现20倍增长,成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 [1] - 中国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据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 [1] - 2025世界储能大会期间宁德市新对接产业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367亿元,开幕式签约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45.8亿元,涵盖新型电池、新型储能系统、新材料等方向 [2] 企业动态与业绩 - 宁德时代股价大涨6.7%,盘中最高冲至381.88元创历史新高,公司2014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800亿元,2024年拥有及在申请专利合计达4.3万项,预计新增7000项左右,连续5年申请专利数行业第一 [1] - 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收入1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78%,营收占比升至40.89%,首次超过光伏逆变器业务,公司计划在埃及建立年产能达10吉瓦的储能电池工厂 [6] - 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收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归母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与沙特电力公司签署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合同,容量达12.5吉瓦时 [5][6] 财务表现突出的公司 - 上半年净利润规模逾10亿元的储能概念股包括宁德时代304.85亿元、比亚迪155.11亿元、阳光电源77.35亿元、德业股份15.22亿元和璞泰来10.55亿元 [5] - 杉杉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59%,锦浪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70.96%,骆驼股份增长69.46%,先导智能增长61.19%,阳光电源和万里扬净利润增速超过50% [6][7] - 负极材料需求攀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 [7] 行业前景与商业模式 - 华泰证券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未来储能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与风光装机耦合实现更优的经济性,调度更公平的情景下储能年循环次数有望提高 [3] - 中信证券测算在储能100元/千瓦的容量电价水平下,若储能新增装机保持30%增速,对终端用电价格影响仅有1.19%,储能容量电价具备可行性 [4] -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储能行业从成本竞争转向价值创造,有望实现行业竞争格局优化 [4]
行业路线图发布 储能概念股走势活跃
证券时报· 2025-09-18 02:54
行业政策与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规划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超过2.4亿千瓦,2035年超过3亿千瓦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2] - 政策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同时涵盖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机械储能、储热蓄冷和氢储能等多类技术 [1][2] 市场表现与投资动态 - 9月17日储能指数上涨1.35%,宁德时代股价大涨6.7%至381.88元/股,豪鹏科技涨停,欣旺达、杉杉股份、万里扬和孚能科技跟涨 [1] - 2025世界储能大会期间宁德市新对接产业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367亿元;开幕式签约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45.8亿元,覆盖新型电池、储能系统及零碳园区等领域 [2] - 华泰证券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储能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与风光装机耦合提升经济性,调度优化有望提高储能年循环次数 [2] 企业财务与业务进展 - 宁德时代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比亚迪归母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阳光电源归母净利润77.35亿元 [3] - 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收入178.03亿元,同比增长127.78%,营收占比升至40.89%,首次超过光伏逆变器业务 [3] - 杉杉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59%,主要受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高景气度驱动,负极材料需求攀升 [4] 行业数据与技术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 [5] - 中信证券测算显示,在储能容量电价100元/千瓦条件下,若装机增速保持30%,对终端用电价格影响仅1.19%,容量电价机制具备可行性 [3] - 行业从强制配储转向价值创造,竞争格局优化,头部厂商受益于技术优势和市场集中度提升 [3]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柳新岩:新型储能正向大容量、混合化、多元化演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23:25
行业发展蓝图 -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年~2035年)》,系统规划了至2035年的发展路径 [1] - 路线图提出了面向2035年发展的18类重点产品、33种关键材料和88个关键指标 [1] - 路线图绘制了总体技术发展路径以及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储热蓄冷和氢储能技术5个细分领域的路线图 [1] 全球市场格局 - 2024年中国、美国及欧洲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占比超90%,持续引领全球新型储能市场发展 [3] - 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3] - 美国通过长时储能攻关计划等政策支持10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4] - 欧洲将智能化、绿色化作为重点方向,提出到2030年实现锂回收率90%、钴和镍回收率95%的目标 [4] 中国产业现状与目标 - 中国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多元发展的格局 [3] -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绝对主导地位,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占比分别较2023年提升0.6%和0.5% [3] - 当前平均储能时长为2.3小时,4小时及以上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 [3][4] - 预计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超1.8亿千瓦,2030年超2.4亿千瓦,2035年超3亿千瓦 [3] 技术演进趋势 - 新型储能技术向大容量、混合化、多元化方向加速演进 [4] - 锂离子电池自商业化以来能量密度提高近4倍,循环寿命提高15倍 [5] - 相较于2020年,单体储能电芯容量和单方系统容量提高约2倍 [5]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监测、电站安全预警等环节,人形机器人实现电力巡检等初步应用 [5] - 混合储能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呈现长时加短时、低成本成熟技术加高成本前沿技术的混合态势 [5]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 固态电池包括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三条技术路线 [6] - 聚合物固态电池已实现小规模量产,能量密度达200-300Wh/kg,国内企业多布局复合聚合物路线 [6] - 氧化物固态电池因循环性能好、稳定性高、成本低等优势被国内多家企业选择,280Ah级别产品已量产交付 [6] - 硫化物固态电池电导率高但成本高、稳定性差,目前处于研发阶段,日韩企业领先,中国已成功研发20Ah级电芯 [6] - 未来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将向超高镍、锰基等高能量密度材料迭代,负极材料从石墨向硅基、金属锂升级 [6] 电化学储能产业数据 - 2024年全国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为260GWh [5] - 电池能量密度分布在200-400Wh/L区间,循环寿命5000-10000次,能量转换效率达90%-95% [5]
储能领域,又迎来好消息
证券时报· 2025-09-17 17:28
政策规划 - 工信部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 目标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 2030年超过2.4亿千瓦 2035年超过3亿千瓦 [1][3]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目标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6] 市场表现 - A股储能概念股集体走强 近20只相关概念股涨停或涨超10% 包括特变电工 富佳股份 金发科技 世嘉科技等 [1][3] - 宁德时代盘中一度大涨8% 收盘上涨6.7% 总市值突破1.7万亿元 [1][3] 行业地位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储能市场 过去五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达11倍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实现20倍增长 [4] - 中国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 拥有全球最完整 规模最大的储能技术和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 [4]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上调2025-2027年国内储能装机预测至140GW 190GW 230GW 认为实际装机大概率将超过政策目标 [6] - 招商证券指出国内储能政策持续加码 2025年8月国内储能市场招标规模达25.8GW/69.4GWh创历史新高 需求将超预期且可持续 [7] - 华泰证券认为行动方案目标符合市场预期 商业模式创新是未来储能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6] 行业挑战 - 储能行业存在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和无序扩张等问题 [4] - 需要守住安全底线 构建真实可信的市场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鼓励创新 [4]
新型储能专项方案+消纳新政落地,市场机制助力行业发展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17 09:12
事件点评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 (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行动方案主要涉及总体目标、应用场 景、利用水平、创新融合、标准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行动方案指出,2027年,全国新型 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 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 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 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以下简称《通知》)。文件明确,就近消纳项目电源应接 入用户和公共电网产权分界点的用户侧,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比例不低于 60%,占总用电量比例不低于30%、2030年起新增项目不低于35%。 聚焦技术突破,破解新型储能发展痛点。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刚需",当前 仍面临"成本高、寿命短、场景适配性差、安全隐忧"四大痛点。《方案》针对这些痛点,明 确要求"以技术突破驱动规模化应用",重点聚焦长时储能技术,解决风光电"间歇性"难题, ...
创业板指突破3100点 科技板块带动行情向好
金融时报· 2025-09-16 09:42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9月12日盘中最高达3892.74点创近十年新高 创业板指9月15日盘中最高达3106.88点创3年半新高 [1] - 创业板指近3个月涨幅达50%显著领先其他指数 深证成指9月15日报13005.77点上涨0.63% 创业板指报3066.18点上涨1.51% [1][3] 板块热点聚焦 - 人工智能 国产算力 芯片 光伏储能 创新药成为机构热议焦点 [1] - 华泰证券建议关注国产算力链 创新药 机器人 化工 电池及大众消费龙头 [2] - 科技板块受政策与资金面利好推动 中小盘成长股表现优于大盘价值股 [3] 科技板块驱动因素 - 政策面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企业形成利好 国产替代加速与AI产业周期发展推动科技股受益 [3] - AI产业从云端大模型向端侧智能持续进步 技术迭代及下游需求增加支撑发展 [3] - 北向资金成交维持高位 两融余额创新高显示资金结构调整而非退出 [4] 储能行业动态 - 国家发改委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5]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226GWh同比增长97% 中国企业占比超90% [6] - 宁德时代9月15日股价一度涨超14%至371.52元创2021年底新高 收盘报354.70元上涨9.14% [5] 资金流向分析 - A股融资流入额连续12周净流入 上周单周超500亿元 [7] - 居民资金通过偏股基金及ETF持续入市 外资净流出幅度较以往明显放缓 [7] -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强调权益类基金发展导向 机构资金加速流入市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