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流电池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 预计三年内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
长江商报· 2025-09-16 07:46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9月12日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 《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 居全球前列,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 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 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方案》同时要求通过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加快新型 储能价格机制建设等举措,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完善。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 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要求各地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推动 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 在应用场景上,拓展新型储能在电源协同运行、电网稳定支撑及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在 技术上,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 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及其他创新技术示范应用。在产业方面, 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在重点 ...
【电新】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发布,储能行业有望加速发展——碳中和领域动态追踪(一百六十二)(殷中枢/和霖)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9-15 07:03
点击注册小程序 查看完整报告 特别申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研究所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 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 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 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报告摘要 事件: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下文简称《方案》)。 在"十四五"期间各类技术路线的降本中,锂电储能的降本尤为显著,在之后的大规模建设中,大概率持续 占据主流位置。但考虑到应用场景的丰富,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 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技术路线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方案》致力于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 此前储能电站利用率较低一直是影响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方案》中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调控方 式创新,合理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电力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地区应综合考虑系统需求、安全性、调节 经济性等因素,优化各类调节资 ...
事关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两部门发布重磅通知
中国基金报· 2025-09-12 12:40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总体目标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 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 景进一步丰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 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 《方案》指出,在促进新型储能应用场景拓展方面,一是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二是拓展 电网侧储能应用,推动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等关键电网节点,开展独立储能电站建设。三是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研 究推广新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或通过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需求响应。四是培育试点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应用 ...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9:3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 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 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 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 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充分发挥各技术路线优势,拓展新型储能在电源协同运行、电 网稳定支撑及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 ——多元技术逐步成熟。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 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 能及其他创新技术示范应用。 ——系统性能显著提升。新型储能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综合能量转化效率、循环寿命等经 济性指标及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应用场景 ...
南开大学陈军:引领全球储能新范式: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路径
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已成为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的重要支点 装机规模全球首位且技术多元化发展 但面临成本经济性和标准执行等挑战 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优化实现全球引领 [2][4][7][10][13] 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 - 政策体系全面构建 国家层面将新型储能写入《能源法》并列为政府重点任务 地方层面17省装机破百万千瓦 形成省级统筹到项目示范的实施体系 [3] - 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居全球首位 占全球40%以上 年均增速超130% 十四五以来增长20倍 技术路线以锂电池主导(占比96.4%) 多技术并行发展 [4] - 单站规模向10万千瓦以上集中 华北西北地区装机占比超55% 华东地区新增装机占比提升8.6个百分点 [5] - 技术创新突破显著 锂电池实现500安时大电芯量产和1.5万次循环寿命 压缩空气储能攻克30万千瓦级技术 液流电池电堆功率密度提升两倍 [6] - 2024年储能锂电池产量2.6亿千瓦时 总产值超1.2万亿元 关键材料产量同比增长超20% 电芯价格下降带动系统造价降低25%-44% [6] 发展瓶颈与挑战 - 长时储能(4小时以上)初始投资仍高 全钒液流电池成本为锂电池1.6-2.5倍 电价波动和补偿机制缺失导致部分项目收益率低 [7] - 标准执行存在差距 国际标准互认不足制约技术装备出海 欧美并网规范差异影响市场拓展 [8] - 产业链部分高端材料(如耐高温隔膜)依赖进口 产学研协同存在重研发轻工程现象 [9] 未来战略路径 - 推动锂电池向宽温域(-40℃至60℃)和长寿命(2万次循环)升级 加快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产业化 突破10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和10小时以上液流电池技术 [11] - 建设全链条创新平台 在青海新疆布局百兆瓦级构网型储能示范项目 验证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支撑能力 [11] -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市场三位一体收益模式 探索储能租赁和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12] - 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在沙特澳大利亚等市场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实现从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服务输出转变 [13]
专家解读丨坚持规划引领与创新驱动 积极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8-23 09:20
行业发展成就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从"十三五"末约300万千瓦跨越式增长至2024年底7376万千瓦,行业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3] - 构建新型储能发展政策"四梁八柱",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并针对项目管理、调度运用等领域制定专门政策[4] -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持续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建成30万千瓦、10万千瓦和单体兆瓦级示范项目[5] - 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接近1000小时,较2023年提升约300小时,迎峰度夏期间发挥重要电力保供作用[6] - 建立央地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绿色新引擎[7] 行业面临挑战 - 电力现货市场价差有限且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单一,无法充分体现新型储能调节资源价值,需加快完善价格机制与容量补偿机制[9][10] - 产业链条长且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大量跨行业企业进入需加强产业布局和产能规划引导[11] - 国际竞争加剧且各国加强自主产品研发,需持续鼓励技术创新以保持产业竞争力[12] 未来发展举措 - 编制《"十五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发展路径并统筹源网荷融合[14] -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跟踪宣传试点项目和典型案例,推动各类技术研发应用[15] - 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拓展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建立适应新型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16] - 推动新能源基地科学配置储能,探索光伏直流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及绿电直连等新模式应用[17]
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倍增 技术多元
中国化工报· 2025-08-12 09:55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 为"十三五"末20倍 同比增长超130% 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1] - 2024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大幅提升 浙江 江苏 重庆 新疆等多省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 [2] - 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充分发挥"超级充电宝"功效 为顶峰时段电力保供贡献关键力量 [2] 政策体系发展 - 新型储能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包括《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 [1] - 省级政策实现因地制宜 山东完善容量补偿机制 广东构建"1+N+N"政策体系 江苏建立独立储能"电价差+补贴+辅助服务"收益模式 西藏探索高海拔构网型储能试点 [1] - 国家能源局将编制《"十五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 加强政策衔接并指导地方制定规划 [4] 技术路线发展 - 锂离子电池占主导地位 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 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各占1% [2] - 2024年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 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 多个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 [2] - 锂离子电池储能聚焦大容量电芯 已发布500安时以上电芯和单集装箱6000千瓦时以上储能系统 电芯能量密度突破400瓦时/升 循环寿命达15000次 [3] 技术创新突破 - 全钒液流电池70千瓦级高功率密度单体电堆研发成功 体积功率密度提升近两倍 高效非氟离子膜实现连续化中试生产 [3] - 钠离子电池和铁-铬液流电池形成500千瓦电堆模块产品 单堆循环次数达20000次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电解液材料研发取得新进展 [3]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完成气-液互转亚临界技术系统设计 掌握二氧化碳压缩机和膨胀机等核心装备设计与制造工艺 [3] 成本下降趋势 - 2024年锂离子电池储能EPC中标价格较2023年下降约25% 系统中标价格下降约44% [3] - 全钒液流系统价格下降20% [3] 标准体系建设 - 2024年超过20项电化学储能标准发布实施 多项标准立项 覆盖规划设计 接入电网 运行控制 检修试验和后评价等环节 [2] - 12个新型储能项目入选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依托工程 为技术装备落地转化提供应用场景 [2] 未来发展方向 - 完善市场激励机制 推动新型储能通过中长期 现货 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补偿机制体现调峰与保供价值 [4] - 攻坚大容量宽温域锂电 高性能液流电池 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等核心技术装备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速成果转化 [4] - 加强产业链协同与国际标准合作 支持企业全球布局 推动中国技术"走出去" [4]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
国家能源局· 2025-08-01 15:33
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形势 -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动新型储能需求增长,各国积极出台投资、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15][16] - 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同比增长98%,美国新增1100万千瓦,英国新增60万千瓦,澳大利亚新增90万千瓦[18][19] - 储能电池2024年全球出货量达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储能系统出货量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60%[19] - 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包括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金属空气电池、液态空气储能等创新技术[20][21] - 多个大型项目落地,如美国328.7万千瓦时锂离子电池项目、英国30万千瓦构网型储能项目、沙特130万千瓦时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21][22] 中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 - 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明确,《能源法》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新型储能功能定位,"发展新型储能"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5][25] - 出台《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文件规范行业管理[25][26] - 省级政策因地制宜,山东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广东构建"1+N+N"政策体系,江苏建立综合收益模式[26][27] - 市场机制持续完善,13省开展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近20省明确辅助服务市场规则,多地探索容量补偿机制[28] 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 2024年底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为"十三五"末20倍,同比增长超130%[6][29][30] - 华北(2224万千瓦)、西北(1871万千瓦)为装机主力区域,合计占比55.5%[32][33] - 内蒙古(1023万千瓦)、新疆(857万千瓦)、山东(717万千瓦)位列省份前三,17省装机超百万千瓦[34][35] - 单站规模1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占比62%,储能时长2小时及以上项目占比86%[38][39] 技术路线与产业进展 - 锂离子电池占据主导地位(96.4%),压缩空气储能(1%)、液流电池储能(1%)为主要补充路线[56][58] - 锂离子电池技术迭代加速,500安时大容量电芯、浸没式液冷技术、构网型储能电站取得突破[59] - 压缩空气储能实现30万千瓦级关键装备自主可控,液流电池70千瓦级高功率密度电堆研发成功[60][61] - 2024年锂离子电池总产量11.7亿千瓦时(储能型2.6亿千瓦时),产业链四大材料产量增长超20%[65][67] - 锂离子电池EPC价格同比下降25%,系统中标价降44%,全钒液流系统价格降20%[72]
专家学者齐聚银川 共谋新能源转型发展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04:42
行业动态 - 2025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在银川开幕,聚焦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路径及银川应用场景 [1] - 大会主题为"构建长时储能'新'生态",旨在搭建技术交流与产业对接平台,推动商业化应用难题解决 [2] -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强调高安全、长时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关键 [2] - 会上发布《势银长时储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分析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新型技术 [2] 技术发展 -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现状被系统解析,提出安全性能强化与储能效率优化的关键技术路径 [2] - 蓝皮书结合2024-2025年前沿技术动态,从发展概况、政策分析和产业链趋势等方面提供行业参考 [2] 区域产业布局 - 银川将长时储能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突破口,打造"三都五基地"发展格局 [3] - 苏银产业园聚焦"两新一算"主导产业,已启动宝丰100GWh电池及储能集装系统示范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 [3] - 锦洋绿储100MW/200MWh储能电站已并网,新氢动力氢能装备项目加快建设 [3] - 银川着力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
【酒店/议程更新】2025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7月2-3日)
势银能链· 2025-05-26 11:51
会议组织与背景 - 2025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将于7月2日-3日在银川立达深杭国际酒店举行,聚焦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路径 [4][11] - 指导单位为银川市兴庆区政府和苏银产业园,主办单位为势银(TrendBank),联合主办包括上海电气储能科技等企业 [4] - 会议背景源于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至60%-70%(2030年),全球长时储能累计装机量预计达150-400GW(对应5-10TWh容量) [4] 长时储能技术分析 - 抽水蓄能当前商业化程度最高,但受限于选址资源饱和(优质站点减少)、建设周期长(5-8年)和资本密集(单项目投资超10亿元) [7] - 氢储能具备跨区域储运优势,但电氢电转换效率仅35%,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成熟度不足,单位造价高达3-5元/Wh [7][8] - 全钒液流电池商业化最快,全生命周期成本低(0.3-0.5元/kWh),但能量密度不足30Wh/kg,初投成本超3000元/kWh [8][9] - 压缩空气储能单站装机10-300MW,效率65%-75%,但依赖地下洞穴改造导致建设周期长达2-3年 [9][10] 技术突破方向 -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迭代出绝热/液态/超临界等新路线,系统效率提升至70%+,摆脱化石燃料依赖 [10] - 全钒液流电池通过项目验证倒逼技术降本(2023年电解液成本下降15%),铁铬/锌基液流电池取得实验室突破 [8][9] - 氢储能聚焦固态储氢材料研发,目标将储运成本从6-8元/kg降至3元/kg以下 [7][16] 产业配套与政策 - 苏银产业园规划5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液流电池组装(产能规划1GWh/年)及光伏组件产业链 [12][14] - 园区提供"E站式服务",审批时效缩短50%(营业执照1个工作日内核发) [14] - 会议议程包含政策推介(银川市氢能补贴最高500万元/项目)及技术标准研讨 [16] 商业化进程 - 液流电池专场将探讨全钒电池痛点(钒资源价格波动超30%)及铁基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2元的路径 [17] - 氢储能专场分析商业化难点(加氢站建设成本1500-2000万元/座),探讨液氢储能可行性 [17] - 压缩空气储能聚焦大功率电机(单机功率突破100MW)及等温压缩技术应用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