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二甲酸
搜索文档
苯二甲酸市场规模逼近7714百万美元:行业报告预览
搜狐财经· 2025-10-22 12:38
文章核心观点 - 苯二甲酸作为重要有机化工原料,在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下游产业持续扩张的推动下,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53.03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77.14亿美元,2025-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6.2% [1] 产品类型与细分应用 - 苯二甲酸主要分为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三大类,不同异构体结构决定其应用方向侧重 [3] - 对苯二甲酸是产量最大品类,作为生产聚酯(PET)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矿泉水瓶、涤纶纤维和食品包装材料 [3] - 邻苯二甲酸是增塑剂核心成分,用于提升聚氯乙烯(PVC)柔韧性,常见于电线电缆绝缘层和医疗器械外壳 [3] - 间苯二甲酸凭借优异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在高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中表现突出,应用于船舶外壳和化工设备防腐涂层 [3] - 苯二甲酸衍生的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性好且染色性能佳,成为服装和家纺领域重要原料,其在染料、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3] 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苯二甲酸市场呈现多区域竞争格局,国际化工巨头与区域领军企业各有优势 [3] - Lotte Chemical拥有成熟PTA工艺,产能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为亚洲及全球聚酯产业链提供稳定供应 [3]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在间苯二甲酸领域深耕,产品以高纯度和稳定性著称,服务于高端涂料市场 [3] - 中国企业如嘉兴石化、海南逸盛石化凭借规模化生产优势,成为全球对苯二甲酸主要供应商,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并大量出口至东南亚 [4] - 浙江恒逸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实现从原油加工到苯二甲酸、聚酯产品的全流程控制,提升市场竞争力 [5] - Reliance Industries(印度)、Petkim Petrokimya(土耳其)等企业在区域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发展 [5] 区域市场与驱动因素 - 亚太地区因聚酯产业集群效应,是全球苯二甲酸最大消费市场,中国、印度等国家需求增长尤为显著 [5] - 北美和欧洲市场更注重苯二甲酸产品环保性能,推动低毒、环保型苯二甲酸衍生物的研发与应用 [5] - 原油价格波动、环保政策收紧以及下游产业升级等因素,深刻影响着苯二甲酸市场发展节奏 [5]
2025年中国间苯二甲酸行业产业链图谱、产能、进出口及发展趋势研判:聚酯瓶片产量增长持续拉动行业发展,但国产能力不足导致市场仍大量依赖进口补充[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3 09:27
行业概况 - 间苯二甲酸(PIA)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或针状结晶,易溶于醇和冰醋酸,微溶于沸水但不溶于冷水,几乎不溶于苯和石油醚 [2] - 工业制备方法包括以间二甲苯为原料低温液相氧化、间苯二甲腈水解或间二甲苯用高锰酸钾氧化 [2] - 聚酯瓶片是间苯二甲酸最大的下游需求市场,年消费占比超过40%,远高于醇酸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其他下游(占比均低于20%)[1][9]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原材料包括间二甲苯、乙酸钴、乙醛、乙酸、间苯二甲腈和高锰酸钾等 [5] - 中游生产制造环节代表厂商有燕山石化、恒逸石化和西力生物等 [5]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聚酯瓶片、醇酸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化工产品,以及涂料、聚酯纤维染色改性剂和医药等领域 [5] 产业现状 - 2020-2021年为行业扩能周期,恒逸石化与宁波台化完成新产能建设并投产,2022-2024年产能稳定维持在55万吨左右 [7] - 2024年聚酯瓶片产量同比增长18.17%至1549.25万吨,推动间苯二甲酸表观消费量增长13.52%,产量同比增长33.7%至44.6万吨 [9] -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酯瓶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为间苯二甲酸行业提供广阔空间 [9] 进出口情况 - 长期以来国内供给不足,进口量维持在20万吨以上,2024年进口量回落至23.46万吨,同比下降12.89% [11] - 2024年对外依存度降至34.47%,较2023年下降10.2个百分点,较2018年85%的高位显著改善 [11] - 进口依赖度下降主要源于国内生产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工艺优化 [11] 企业格局 - 行业呈现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态势,2024年恒逸石化和宁波台化两家企业合计掌控超90%的产能 [13] - 恒逸石化以30万吨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54.55%,宁波台化以20万吨产能占36.36% [13] - 2024年恒逸石化营业总收入为1254.63亿元,同比下降7.85%,但PIA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0.85%至17.65亿元 [15] 发展趋势 - 产能进入平稳阶段,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2024年产量大幅提升33.7%至44.6万吨 [19] - 聚酯瓶片产能稳步增长将持续拉动间苯二甲酸需求,医药和电子化学品等新兴应用领域提供增长点 [20] - 环保法规趋严推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投入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