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储氢容器
搜索文档
产业增绿能源向新生态共赢 “十四五”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成效卓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13 09:25
能源结构转型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当前用电量中绿电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2] - 单位GDP能耗在四年内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3] - 氢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例如甘肃的河西“绿氢走廊”项目,预计到“十五五”中期,特高压外送通道每年可输送1600亿千瓦时绿电 [3] 循环经济体系 - 工业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升,每年有近3亿吨钢材来自废钢循环利用,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 [4] -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覆盖全环节,2024年全国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80万吨,回收率超过95% [4] - 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例如甘肃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170余个,完成投资近500亿元 [4] 绿色消费生态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24年末达到3140万辆,较“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2025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55.2% [7] - 绿色智能产品消费旺盛,2024年有7000多万台(件)产品进入大众生活,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7] - 二手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全国闲置商品日均交易额突破10亿元,日均发布量达400万件,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7] 政策与制度支持 - 地方政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如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回收利用率达43% [6] - 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例如广东深圳通过制定指引鼓励高标准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5]
武汉发布13条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目标2027年氢能总产值达200亿
长江商报· 2025-10-09 07:36
总体目标 - 目标到2027年将武汉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中心和氢能枢纽城市 [2] - 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其中氢能汽车、应用装备及零部件产值达到120亿元 [2] - 培育引进国内氢能行业头部企业6家以上、氢能产业规上企业50家以上 [2] 产业规模与创新目标 - 计划突破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5项,创建6个省级及以上氢能产业创新平台 [2] - 氢气总产能目标达到40万吨/年,全市建成加氢站20座 [2] -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目标突破2500辆 [2] 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支持 - 将围绕"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重点环节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 [3] - 对纳入市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按规定给予最高80万元人民币支持 [3] - 对企业牵头承担的国家级氢能项目,按规定给予国家拨付资金最高50%、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人民币支持 [3] - 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按规定给予1000万元人民币支持 [3] 产业链与基础设施建设 - 瞄准燃料电池、制氢装备等优势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金种子""银种子"企业上市 [4] - 优先支持三环线、四环线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加氢环线 [4] - 对新建和改建的加氢站,按规定给予200万元人民币一次性建设补贴 [4] 应用场景拓展 - 发挥工业副产氢禀赋优势,推进工业副产氢就近消纳 [4] - 推动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示范应用 [4] -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国家能源领域氢能区域试点 [4] 金融与人才政策支持 -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产业基金撬动作用,对接省级氢能产业投资基金 [5] - 推动形成覆盖氢能科创、孵化、加速和上市培育全过程资金需求的基金矩阵 [5] - 引导国资和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形式参与全市氢能产业相关项目 [5] - 支持氢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申报"武汉英才"计划 [5]
武汉未来三年氢能怎么做?
势银能链· 2025-07-08 11:21
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 武汉计划构建"一核一都两翼"氢能产业集聚区,目标到2027年氢气总产能达40万吨/年,建成加氢站2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500辆 [4] - 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氢容器等环节,对市重点研发项目最高支持80万元,国家重大项目配套支持最高500万元 [4]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获批国家级实验室/中心给予1000万元支持,落实首台套装备推广政策并建设中试平台 [5] 氢能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 - 多元化制氢路径:扩大工业副产氢("灰氢"),鼓励离网制氢、生物质制氢等"绿氢"技术,支持化工园区外制加氢一体化试点 [5] - 加氢站建设:优先布局三环线/四环线环线,给予新建/改建站200万元补贴,站内制氢设备额外补贴50%(上限200万元) [6] - 运营补贴:日加氢量≥500kg且售价≤25元/kg的加氢站,按20元/kg标准给予年度最高300万元补贴 [6] 氢能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领域:支持钢铁企业研发氢冶金技术,推动深度脱碳 [6] - 交通领域:重点推广重载商用车、冷链物流车等燃料电池车辆,探索公交/配送/渣土运输等场景,落实高速公路通行费全返政策 [6][8] - 能源领域:示范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开展分布式发电、光氢储微网等应用 [7] - 创新示范:推动氢能无人机、燃料电池船舶、天然气掺氢燃烧等场景,鼓励景区/高校推广观光车及二轮车 [8] 政策与区域协同 - 简化加氢站审批流程,鼓励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建设 [6] - 协调黄石、潜江等周边城市构建区域氢气供给体系 [5] - 支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对市级示范区给予奖励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