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装备
搜索文档
邢台答卷——跨越赶超的五年 | 积极扩大内需,激活投资消费双引擎
搜狐财经· 2025-11-13 13:51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 - 去年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争取资金7.3亿元,拉动消费63.7亿元 [1] - 今年截至9月底争取资金9.16亿元,拉动消费近75亿元 [1] - 政策覆盖汽车、家电、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领域,通过公开遴选承办企业和发放消费券平台实施 [3] - 通过制作政策图解、操作指南和设立24小时咨询电话等方式推动政策落地 [4] 促消费活动与成效 - 去年全市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2000余场,直接拉动消费6.7亿元 [3] - 今年以来举办促消费活动近千场,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共举办283场活动 [3] - 活动主题包括“甜蜜经济”、“泉城骑行”、“假日经济”等,利用春节、五一、十一等节点开展 [3] - 消费者在促销活动中可获得近千元实惠,有效释放消费潜能 [3] 消费新场景构建 - 全市48个特色街区获“河北省夜经济标志性打卡地”称号,数量居全省第一 [6] - 打造邢州古城好南关街区、1979邢襄创意小镇、冀e985艺术街区等与文化旅游业态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6] - 启动“新体育新生活”2025体育消费季,“泉城骑行”全民积分赛结合自行车厂家折扣促销 [7] - 创新“赛事+消费”模式,将球票与景区门票、商家折扣、酒店优惠绑定 [7] 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 - 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位 [1] - 今年1至9月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8.49亿元,投资完成率112.13%,居全省第二位 [1] - 总投资约132亿元的邢钢转型升级搬迁改造项目轧钢大盘卷生产线成功试车,将生产用于风电、核电的特高级钢种 [9] - 总投资53亿元的中车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项目4条生产线已投产,将形成风电装备产业链 [9] 设备更新与工业投资 - 今年1至8月全市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52.6%,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4% [10] - 企业通过设备更新,生产效率提升40%,钢材消耗减少30%,年产轧辊达1.2万余吨,年产值超1.2亿元 [9] - 争取6.53亿余元用于14个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争取1亿余元投资城市更新领域7个项目 [10] - 在交通、农业机械领域推进设备更新,对老旧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给予补贴 [10]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个“合理”咋理解
人民日报· 2025-11-13 13:43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要战略任务[1] - 制造业合理比重指既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过高比重,也不能因放松懈怠导致过低比重,需避免重蹈西方国家“脱实向虚”的覆辙[2] - 保持合理比重需聚焦“先进”、注重“提升”、实现从大到强,通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来实现目标[6][7] 制造业比重变化与定义 -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0.2:46.8:43.0转变为2024年的6.8:36.5:56.7,制造业比重相对降低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2]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13年首次超过50%,制造业增加值体量规模逐步壮大但占GDP比重不可能过高[2] - 合理比重需防止“产业空心化”,必须吸取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2] 保持合理比重的必要性 - 制造业是日常生活物质基础,百姓吃穿用住行等基本需求样样离不开制造业[3] - 制造业是产业发展坚实依托,农业和服务业水平高低都有赖于制造业实力,文化产品如电影也依赖先进装备仪器[3] - 制造业是吸纳就业重要载体,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超1亿人,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24.4%[3] - 制造业事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事关亿万人民美好生活[3] 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制造业 - 中国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的机遇与挑战[4] - 国际舞台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脱钩断链”“小院高墙”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4] - 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4] 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 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0多年居全球首位[7] - 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7] - 中国生产全球70%以上锂电池和光伏组件,60%以上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装备[7] - 存在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关键产业领域技术缺口、传统产业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等短板[7] - “十五五”将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7]
逯世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政策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11-12 18:02
中国清洁技术全球地位与贡献 - 中国是全球最大清洁技术出口和投资国 [1] - 中国政策行动推动全球风电、光伏等装备技术成本大幅下降 [1] - 为全球尤其是南方国家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低成本、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1] 能源转型进展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9.8% [2] - 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2024年的53.2% [2]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21.6亿千瓦,占全球总量40%以上 [2] -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6.7亿千瓦,占全球总量近一半 [2] 产业转型成效 - 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2] - 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2]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2] 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 - 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约70% [2] - 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绿色疏运比例约88% [2]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 [2] - 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98% [2] 建筑与生态系统碳汇 - 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97.9% [3] - 2024年完成国土绿化任务786.5万公顷 [3] - 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3] - 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首位 [3] 碳市场建设与气候治理 - 全国碳市场完成首次扩围,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 [4] - 正式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4] - COP30是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实施的关键节点 [4]
全国计划建成约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中国为全世界提供70%风电装备
新浪财经· 2025-11-08 22:10
国家绿色发展规划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全国计划建成约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 [1] 可再生能源体系现状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装机总量占全球将近一半 [1] - 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智能高效的生产支撑起国内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 [1] 风电装备产业贡献 - 中国为全世界提供70%的风电装备 [1] - 10年来推动全球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下降超过60% [1] 未来挑战与方向 - “十五五”时期需应对新能源消纳和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等新挑战 [1]
全国计划建成约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 中国为全世界提供70%风电装备
新浪财经· 2025-11-07 23:03
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全国计划建成约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 [1] 可再生能源体系成就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 - 中国风电太阳能装机总量占全球将近一半 [1] 风电装备产业地位 - 中国为全世界提供70%的风电装备 [1] - 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智能高效的生产支撑了国内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 [1] - 10年来,中国风电产业推动全球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下降超过60% [1] 未来挑战与方向 - “十五五”时期需应对新能源消纳和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等新挑战 [1]
亮眼成绩系统回顾 第七部进博会蓝皮书发布
央视新闻· 2025-11-07 14:12
进博会蓝皮书核心观点 - 系统回顾前七届进博会亮眼成绩 重点分析第七届进博会在数字经济赋能下展现的新机遇与新趋势 [1] - 聚焦“数字经济赋能”与“实数融合”等核心议题 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1] 进博会成就与影响 - 前七届进博会累计展示近30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 [3] - 第七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金额超过800亿美元 较上届增长2.0% [3] - 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深度耦合 成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力量 [3]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 蓝皮书突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3] - 进博会将技术贸易与产品贸易有机结合 使最新技术发展尽快转化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全球影响 - 2024年中国风电、光伏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5] - 贡献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5] - 绿色基建新签合同额达493亿美元 同比增长13% [5]
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要性、理论内涵、已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重点任务,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物质支撑 [1][5][8][16]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定位与理论内涵 - “十五五”时期需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1]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建设被置于“十五五”规划分论第一部分,旨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1] - 产业体系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健全高效的产业体系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并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2] - 产业体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需随科技和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萌发 [3]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复杂系统,内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是大国博弈的基础 [5]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抓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机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5] - 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协调优化要素配置,绿色推动产业变革,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共享惠及全体人民 [6][7] - 体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需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8] - 体系需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夯实安全基础,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9] - 体系需体现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依托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持续技术范式创新,构建强大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10]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取得的重要进展 - 产业规模全球领先: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0多年居全球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 [11] - 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生产全球70%以上锂电池和光伏组件,60%以上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装备,拥有最完备物流和通信基础设施 [11][12]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0-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从10.2:46.8:43.0转变为6.8:36.5:56.7,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4.6%和16.3%,2024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超18% [13] - 创新主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从2010年3.2万家增至2024年46.3万家,累计培育超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万家“小巨人”企业和155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13] -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速: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超4500家人工智能企业,2023年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26%、46%、35% [13] - 产业安全根基巩固:粮食自给率超95%,能源自给率超80%,在芯片、航空航天等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14] 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与挑战 - 产业基础能力存在短板:源头创新能力不足,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产品依赖度高,“卡脖子”风险依然存在 [15] -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大,高端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与制造业融合不足 [15] - 产业绩效需提升:部分产业附加值创造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偏弱,许多传统产业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工业增加值率、人均增加值等指标处于中低水平 [15] “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避免“一刀切”退出,着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16]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 [17]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扩大服务业领域高水平开放 [17][18]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跨境交通基础设施 [18] 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力点 - 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高效自由流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堵点 [19]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攻克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创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 - 构建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供给,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科技产业金融高效联动机制 [21] - 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提升供给与需求匹配度,通过补链强链保障产业链安全,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满足品质化消费需求 [22]
绿色发展造福千家万户(我眼中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清洁能源项目效益 - 通泉风电场投运以来发电约17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超过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26万吨 [1] - 项目探索新能源开发与旅游结合模式,为周边居民带来经济效益 [1] 巴基斯坦市场动态 - 2024年巴基斯坦进口超过16吉瓦太阳能组件,约为2023年总量的两倍 [1] - 2024年前三季度太阳能组件进口量达12.7吉瓦 [1] - 光伏应用从工厂扩展至学校、医院、商场及农村地区太阳能管井,替代柴油发电机降低灌溉成本 [2] 中国技术与全球影响 - 中国为世界提供80%以上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 [1] - 近10年中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1] - 中国技术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获得稳定可负担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 [2] 国际合作与发展前景 - 中巴清洁能源合作推动民生改善、节能降碳,为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3] - 中国具备先进工业体系与技术能力,巴基斯坦有广阔市场和发展潜力,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 [3]
大金重工(002487):出口海工持续增长,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民生证券· 2025-10-30 15:31
投资评级 - 报告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 [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收入与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1] - 出口海工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是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海外订单充足保障未来收入 [2] - 公司积极拓展航运与造船业务,构建一体化能力圈,以支持大型海工装备的运输需求 [2] - 基于风电行业高景气度及公司“双海”战略深化与产能扩张,报告看好其未来成长性及全球市场份额提升 [3] 2025年三季报业绩总结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5.95亿元,同比增长99.25%;归母净利润8.87亿元,同比增长214.63% [1] - 单季度(25Q3)收入17.54亿元,同比增长84.64%,环比增长3.16%;归母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215.12%,环比增长7.98% [1] -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25Q3毛利率达35.91%,同比提升10.69个百分点,环比提升9.61个百分点;净利率约19.42%,同比提升8.04个百分点 [1] -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5.09亿元,同比增长173.60% [1] 业务进展与战略布局 - 出口海工业务表现突出,累计向欧洲市场供应单桩突破200套,前三季度出口收入占风电装备产品总收入近八成 [2] - 公司在手海外海工订单总金额超100亿元,主要集中于未来两年交付,项目覆盖欧洲北海、波罗的海 [2] - 公司长期锁产协议已规划至2030年,包含40万吨锁产计划 [2] - 航运与造船业务顺利推进,已成功设计3个特种船型,首条自建超大型甲板运输船已下水,预计2026年初投入首航;第三艘甲板运输船已举行铺底仪式 [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3.4亿元、87.8亿元、108.4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68%、39%、24% [3][4]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6.2亿元、21.6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41%、42%、33% [3][4] - 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PE)分别为28倍、19倍、15倍 [3][4] - 预测毛利率将持续改善,从2024年的29.83%提升至2027年的34.10%;净利润率从2024年的12.54%提升至2027年的19.95% [7][8] - 预测净资产收益率(ROE)将从2024年的6.52%显著提升至2027年的18.01% [7][8]
深度关注丨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27 17:28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核心框架 - 提出“1+3+3”一揽子目标体系,包括1个量化指标、3个关键定量指标和3个定性指标 [6]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为首次提出的总量减排目标 [6] - 首次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标志从相对减排迈向全经济范围绝对减排 [7][20] 关键定量指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 [6]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6]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6] 定性发展目标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6]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6] - 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6]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9] - 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全球市场供应占比分别超过80%和达到70% [9] - 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十年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9]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6%,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9]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进展 - 累计完成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及9.5亿吨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 [9] - 淘汰高排放车辆近5000万辆 [9] - 全国碳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已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9] 碳市场建设规划 - 碳市场将在电力、水泥、钢铁、电解铝基础上,进一步纳入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 [21] - 到2035年,碳市场将覆盖全国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主要高排放行业全覆盖 [21] 绿色低碳产业经济前景 - 未来十年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将超30万亿元 [22] - 将带动高质量绿色投资和消费,创造数百万高质量就业岗位 [22] - 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