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能产业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圆满落幕,下届再会 | 2025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
DT新材料· 2025-07-25 23:43
论坛概况 - 2025年7月10-11日第五届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召开 由DT新能源主办 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协办 [1] - 论坛聚焦ALK/PEM/AEM制氢技术 涵盖20场专题报告 吸引近200位行业专家及产业链企业代表参与 [3] - 活动设置PEM制氢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研讨与对接会 近30名高管及学术带头人参与材料到应用的深度对接 [62] PEM电解水制氢技术 - 清华大学杨福源教授提出高电密为主路径 低贵化为辅路径的技术方案 采用非均匀担载催化剂和有序化扩散层实现高性能低成本 [6][7] - 复旦大学张波教授指出需通过低铱/无铱催化剂创新和双面直涂工艺降低PEM系统成本 同时提升集成可靠性 [22] - 嘉庚实验室王汉春研究员强调低铱催化剂开发及膜电极界面优化 已在风光制氢-氨醇耦合项目中实践应用 [24] - 世索科公司展示AQUIVION®离聚物分散液 可减薄膜厚度30%且保持高温机械性能 提升PEM系统效率 [19][20] 电解海水制氢技术 - 深圳清华研究院余恩德博士指出技术瓶颈在于氯离子腐蚀和析氯反应 氢致能源已开发抗波动电极材料及多段式电解槽 [9][10] - 电解海水技术在中海油 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开展示范 解决大规模制氢水源限制问题 [10] 碱性电解槽技术 - 双良节能韩世涛博士分析碱液泄漏主因包括热胀冷缩和材料老化 提出全支撑结构等改进方案 [16][17] - 中船派瑞氢能李海鹏强调需关注变功率负荷调节系统及余热回收管理 提升碱性电解槽离网适应性 [30] - 北京化工大学唐阳教授指出镍基多孔材料仍是主流商业电极 非贵金属电极耐久性不足制约工程化应用 [33][34] 阴离子交换膜(AEM)技术 - 赢创公司DURAION®膜具备高离子传导率 在德国投资数千万欧元建设AEM实验工厂 2025年底投产 [41] - 合肥工业大学魏海兵教授提出需探索阳离子稳定机理 建立80000小时耐久性评测标准 [42][43] - 佛山仙湖实验室李光福主任认为AEM融合碱性电解低成本与PEM高效性 但需解决波动电流稳定性问题 [45][46] - 浙江大学单冰教授指出传统AEM存在结构缺陷 需通过聚合物材料创新提升离子传输效率 [48][49] 氢氨醇一体化发展 - 中能建氢能王潇羽提出需突破电解水制氢与氨醇合成技术协同 构建完整产业链 [11][12]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张秀岩强调需开发生物质预处理及气化技术 打通全链条生产工艺 [14] 材料与测试技术 - 元泰能材李洋洋指出复合膜存在掉粉问题 AEM膜处于商业验证前期 需优化材料配方工艺匹配 [35][36][37] - 博世王秋实展示高精度测试设备及量产制造方案 保障电解槽系统可靠性 [26] - 国氢科技"氢涌"系列产品已应用于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 实现核心材料自主化 [28]
主席四提氢能,产业景气支撑底部布局
2025-07-11 09:05
纪要涉及的行业 氢能行业[1][2][3][4][5][6][7][8]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支持**:国家主席三年内四次点名氢能,与风电和光伏并列,显示其重要地位;2025 年 4 月 30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报告明确十五五期间发展定位,6 月 10 日强调通过 11 个试点推动商业模式成熟,全方位支持行业发展[1][2] - **基本面情况**:十四五目标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 10 - 20 万吨、汽车 5 万辆,2025 年产能达 11 万吨,汽车缺口约 2 万辆,下半年预计加速发展;6 月绿氢项目备案产能 760 万吨,开工率约 31%即 200 万吨开工,预计三年内陆续招标落地;电解槽价格降至 500 万元左右,利于绿氢项目平价[1][4] - **发展关键与应用场景**:关键在于拓展下游应用场景,绿醇绿氨和车端最具潜力;海外因政策需求和碳税价格可能率先突破,出口绿醇绿氨是重要方向;2025 年 10 月项目将增加船舶量级,带动绿醇需求,现有订单带动甲醇消耗 680 万吨、绿氢需求 130 万吨,2030 年绿醇需求超 4000 万吨;汽车端政策加码,城市群扩容,补贴资金回笼,地方减免过路费,降低长途运输成本,汽车放量确定性高[1][5][6][7] - **投资机会**:集中在制氢设备、运营商和下游应用;制氢设备先受益且弹性大,前六个月招标 780G 瓦,同比增长 35%,推荐华电科工等;运营商中率先落地绿色甲醇项目的厂商有盈利窗口期,如金风科技等;下游燃料电池系统推荐亿华通等,车载储氢瓶推荐国富氢能等[3][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际船舶组织 2027 年起对 5000 吨以上大型远洋船舶征收碳税,推动海外绿醇绿氨需求增加[5] - 绿醇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上优势明显,30 年后只有绿醇能满足不罚款要求[6] - 汽车每公里过路费约 2.2 元,减免后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20%,使长途运输成本低于 LNG 天然气重卡[7]
武汉未来三年氢能怎么做?
势银能链· 2025-07-08 11:21
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 武汉计划构建"一核一都两翼"氢能产业集聚区,目标到2027年氢气总产能达40万吨/年,建成加氢站2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500辆 [4] - 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氢容器等环节,对市重点研发项目最高支持80万元,国家重大项目配套支持最高500万元 [4]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获批国家级实验室/中心给予1000万元支持,落实首台套装备推广政策并建设中试平台 [5] 氢能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 - 多元化制氢路径:扩大工业副产氢("灰氢"),鼓励离网制氢、生物质制氢等"绿氢"技术,支持化工园区外制加氢一体化试点 [5] - 加氢站建设:优先布局三环线/四环线环线,给予新建/改建站200万元补贴,站内制氢设备额外补贴50%(上限200万元) [6] - 运营补贴:日加氢量≥500kg且售价≤25元/kg的加氢站,按20元/kg标准给予年度最高300万元补贴 [6] 氢能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领域:支持钢铁企业研发氢冶金技术,推动深度脱碳 [6] - 交通领域:重点推广重载商用车、冷链物流车等燃料电池车辆,探索公交/配送/渣土运输等场景,落实高速公路通行费全返政策 [6][8] - 能源领域:示范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开展分布式发电、光氢储微网等应用 [7] - 创新示范:推动氢能无人机、燃料电池船舶、天然气掺氢燃烧等场景,鼓励景区/高校推广观光车及二轮车 [8] 政策与区域协同 - 简化加氢站审批流程,鼓励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建设 [6] - 协调黄石、潜江等周边城市构建区域氢气供给体系 [5] - 支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对市级示范区给予奖励 [8]
武汉:拟按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加氢站建设规划
快讯· 2025-07-07 10:18
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 武汉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公开征求意见 [1] - 加快氢能装备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1] 氢能装备制造 - 加快氢能装备智能制造零碳产业园和氢能科技产业园建设 [1] - 推动氢气储运配套装备发展 [1] - 加快液氢罐箱运输技术产业化 [1] - 支持液态有机溶剂储氢装备应用 [1] - 加大制氢电解槽、氢气压缩机等重点产品生产 [1] - 优化氢能装备生产企业奖励政策措施 [1] 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加氢站建设规划 [1] - 简化审批流程 [1] - 优先支持三环线、四环线加氢站点基础设施建设 [1] - 鼓励现有加油(气)站改建、扩建加氢设施 [1] - 建设"油气电氢"综合能源一体站 [1]
2030年或是氢能产业拐点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2 11:02
氢能产业现状与挑战 - 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技术、成本、商业模式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2] -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支撑 [2] - 全球氢能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国际标准缺失等阻碍,需政策、绿色溢价支持 [2] 氢能发展时间线与预测 - 中国新能源革命爆发期预计在2030年,2030-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发展,2050-2060年总产值达10万亿元 [3] - 低碳氢能预计在2030-2035年具备成本竞争力,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 - 2025年是氢能产业经济性拐点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年,中国正成为全球氢能创新领导者 [4] 技术瓶颈与经济性突破 -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面临规模小、经济性不足、竞争力低等瓶颈,需全行业协同降本至与传统燃油车持平 [6] - 需通过研发投入、运营补贴、税负减免等政策扶持缩小与内燃机汽车的总体拥有成本差距 [6] - 氢能产品需满足安全、经济适用、可持续和创新要素,尤其在长途重卡、冷链物流等场景优势显著 [7] 产业链协同与创新 - 氢能发展需产业链各方合作,包括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普及推广环节,当前检测环节挑战突出 [8] - 低压固态储氢和液氢技术是破解储运难题的有效手段,分别具备安全性和成本效率优势 [9] - 大功率氢燃料汽车已在港口物流、干线运输等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运营 [9] 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 氢能技术可延伸至轨道交通领域,未来或应用于高速列车动力系统 [9] - 氢燃料电池船舶发展需突破法规、工程化技术、储氢功率等瓶颈,并配套基础设施 [10]
湖南印发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中国化工报· 2025-06-20 10:23
湖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 湖南省发布《湖南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目标打造氢能装备和材料高地、氢能应用示范区 [1] - 到2027年实现氢能全链条关键材料和设备突破,在交通运输、氢储能、氢冶炼、氢化工等领域规模应用 [1] - 构建"一港两廊多区"发展格局(一个氢能绿港、两条示范走廊、若干应用示范区) [1] 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 重点突破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大功率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 [2] - 加快突破高压气氢、低温液氢、液体介质储氢、长距离管道输氢、固态储氢等储运技术 [2] - 开发清洁高效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 [2] 应用场景规划 - 以工程机械领域(混凝土搅拌车、起重机、泵车、矿卡等)为示范重点 [2] - 推动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领域的应用,探索"风光发电+氢储能"新模式 [2] - 开发氢能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等化工产品的工业应用 [2] 产业发展布局 - 以氢能装备和材料产业为重点打造产业集群 [2] - 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 [2] - 围绕储能、发电、冶炼等领域实施重大示范项目 [2] 配套支持措施 - 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标准建设、壮大人才队伍 [3]
福建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企查查:相关企业存量突破3700家
企查查· 2025-06-19 14:16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 福建省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引导中央驻闽、省属重点企业通过投资收购、参股、重组联合等方式布局氢能产业 [1] - 规划强调加大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氢能产业专精特新企业 [1] - 支持国际氢能贸易、绿色航运及沿海工业开展平价绿氢替代 [1]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 [1] - 全国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已建成项目超9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 [1] - 中国已建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的51%,绿氢开发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1] 氢能企业数量及分布 - 截至6月中旬,国内氢能相关现存企业达3742家 [2][3] - 近十年氢能企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注册量达684家,同比增长40.16%,为近十年峰值,2024年注册量达616家 [3] - 今年已注册230家氢能相关企业,多分布在新一线城市(占比26.58%)和二线城市(占比18.92%) [4] - 现存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34.21%)、华北地区(20.82%)和华南地区(16.46%) [5]
新能源突发!刚刚,重大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6-18 18:13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 2025-2030年为起步发展期 目标形成3万吨/年绿氢产能 1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产能 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 [1][2] - 2030-2035年为快速跃升期 目标形成10万吨/年绿氢产能 10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产能 绿氢占比超40% 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1][2] - 具体发展路径包括建设1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 50座加氢站 10条运营示范线 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6000辆/年 [2]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 以福州 厦门为核心 漳州为保障 福州重点打造全产业链制造基地 厦门聚焦电解水制氢装备及燃料电池技术 漳州建设绿氢及氢基燃料示范工程 [3] - 打造沿海氢能经济走廊 辐射莆田 泉州 宁德等城市 加强制氢工厂 氢气提纯 氢基船舶燃料加注等基础设施建设 [4] - 重庆提出深化成渝氢走廊建设 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加大氢能汽车推广力度 [4]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2.8万辆 [6] - 发展建议包括推进干线物流等场景示范 优化政策支持方式 加强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拓展储能化工等应用场景 [7] 氢能行业整体前景 - 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600个 已建成产能12.5万吨/年 占全球51% 2024年新增产能4.8万吨/年 同比增长62% [8] - 氢能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23省将氢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9] - 预计2050年中国氢气需求接近6000万吨 终端能源占比超10% 产业链年产值达12万亿元 [10]
福建:拓展氢能应用市场特别是绿氢市场 逐步推进平价绿氢替代
快讯· 2025-06-18 13:25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 福建省发改委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1] - 规划提出引导龙头企业加速布局氢能产业[1] - 加大对氢能产业链配套企业支持力度[1] - 重点培育一批氢能领域专精特新企业[1] 氢能市场发展重点 - 拓展氢能应用市场特别是绿氢市场[1] - 逐步推进平价绿氢替代传统能源[1]
华源晨会-20250615
华源证券· 2025-06-15 22:34
报告核心观点 本周不同行业信用利差整体小幅压缩,少部分行业利差大幅走扩,信贷需求偏弱但社融增速平稳,医药 AD 诊疗有望迎来重磅进展,金属新材料库存持续去化铝价强势运行,公用环保十五五电量宽松电力趋紧且氢能试点工作开展,北交所已受理 25 家 IPO 且下周重点关注广信科技新股申购 [2][6][7][9][13][19][24][30] 固定收益 信用分析周报 - 本周传统信用债发行量、偿还量、净融资额环比上周均增加,资产支持证券净融资额环比增加,AA 主体产业债发行利率大幅下行,AA+主体金融债发行利率大幅上升 [6] - 本周信用债成交量环比增加 4580 亿元,换手率整体上行,收益率整体下行,5 - 10Y 等中长端表现好于短端,不同行业信用利差整体小幅压缩,少部分行业利差大幅走扩 [6] - 本周有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出现负面舆情,如展期、主体和债项评级调低、实质违约等 [7] - 本周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 9309 亿元,央行开展 8582 亿元逆回购操作,实现全周净回笼 727 亿元,DR001 由周初的 1.33%回升至 1.45% [7] - 建议继续关注收益率 2%以上的流动性较好的 3 - 5Y 产业债和高票息城投债、银行二永债机会 [2][7] 2025 年 5 月金融数据点评 - 5 月新增贷款 6200 亿元,社融 2.29 万亿元,5 月末 M2 达 325.8 万亿,YoY + 7.9%;M1 YoY + 2.3%;社融增速 8.7%,新增贷款同比少增反映信贷需求偏弱及隐性债务置换影响 [2][9] - 5 月 M2 增速环比平稳,M1 增速回升,社融同比多增,社融增速平稳,主要银行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降幅较大,对信用债利好 [2][9][10][11] - 看多收益率 2%以上的 5Y 信用债,攻守兼备,利差或进一步压缩,2025 年债市投资需关注股票及可转债投资机会和港股银行 [12] 医药 - 本周医药指数上涨 1.40%,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研发合作协议,总金额 53.3 亿美元,中国生物制药预告近期有标志性重磅对外授权交易,看好中国创新药出海潜力 [13] - 阿尔兹海默症创新口服化药琥珀八氢氨吖啶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建议关注通化金马,东诚药业用于诊断阿尔兹海默症的核素药物 APN - 1607 已与 CDE 进行 NDA 前的沟通交流 [15] - 建议关注创新药械、出海、国产替代、老龄化及院外消费、高壁垒行业等方向,本周建议关注组合为信立泰、华纳药厂、热景生物、三生制药、昆药集团 [16][17] 金属新材料 铜 - 美国 5 月 CPI 不及预期,铜价回落,海外铜库存转移继续,国内铜库存去化,受矿震影响,卡莫阿 - 卡库拉铜矿 2025 年产量指引下调约 15 万吨,本周铜下游需求小幅回落 [19][20] - 认为铜价短期维持震荡,金融属性更值得关注,建议关注紫金矿业、洛阳钼业、金诚信、西部矿业 [20] 铝 - 氧化铝运行产能回升,现货价格回落,电解铝库存持续去化,现货偏紧,支撑铝价上涨,铝价上行空间或受限于淡季需求及挤仓缓解,维持 2.0 - 2.1 万元/吨的判断,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21] 锂 - 锂价底部承压,部分锂盐厂开始减停产,但矿端未明显减产,碳酸锂周度产量仍环比增长,当前处于锂需求淡季,维持刚需采购为主,建议关注相关标的 [22] 钴 - 本周国内钴价小幅上涨,下游维持刚需采购,6 月份刚果金或有政策变化,关注政策变化带来的反弹机会,关注相关企业 [22] 公用环保 电力 - 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全国电力供需由局部紧张转为紧平衡与平衡,双碳战略下中期维度煤电利用小时或向下,十五五煤电电量及其增速核心与全国用电增速以及年度光伏新增装机有关 [24][25] - 后续三产、城乡居民用电占比持续提升、电动车等新兴用电主体大规模发展将推动最高用电负荷快速增长,传统电源在保证能源安全上的作用不可或缺,重点推荐和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26] 氢能 - 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氢能试点工作,行业有望逐步向成熟阶段迈进,建议关注相关企业 [27] 煤炭 - 进口煤连续 3 月同比下降,全年进口有望减量,国内低煤价有望持续抑制印尼煤及澳煤进口,国内煤炭进口供给改善信号明显 [28][29] 北交所 - 员工持股计划 + 产业背景资金等多方代表参与广信科技战略配售,6 月 17 日启动招股,发行价 10 元/股,拟发行股份 2000 万股,发行市盈率 7.59 倍,2025H1 公司预计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30] - 关注全球市场关税贸易和外部局势混乱对北交所的影响,市场可能继续震荡盘整,建议机构投资者稳扎稳打不追高,全年整体乐观,建议关注不同类型标的 [31] - 本周北证 50 指数有放量下跌趋势,市场指数周度下跌 3.11%,日均成交额回升到 328 亿元,科创板和北证 A 股整体 PE 估值有所回落,创业板 PE 有所回升 [31][32] - 本周 1 家公司提交注册,6 家公司已受理,下周北交所将审议 2 家公司 IPO 申请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