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lpha Zero
icon
搜索文档
下一个10年,普通人改命的4大机会
36氪· 2025-09-23 07:41
AI时代核心机遇 - AI本质是让人类经验可复制,催生复杂服务规模化新商业模式[2] - 技术革命真正价值在于创造新增市场而非简单替代原有业务[3] - 人工智能时代赢家是最懂需求并能利用技术规模化满足需求的人[1] AI发展演进规律 - AI发展经历两个阶段:节能增效阶段和扩大市场阶段[3] - 历史技术革命规律显示,伟大技术最终会开创全新市场[3] - 瓦特蒸汽机通过火车轮船应用实现需求爆发,市场规模从200台扩展到全球[3][4] - 福特T型车创造大众汽车新市场,20年间售出1650万辆[5][6][7] 服务规模化特征 - AI服务具备四大特征:专家级、个性化、持续化和普惠性[11] - 持续化服务能深入掌握用户历史数据,实现跨代际服务[13] - 专家级服务价格大幅降低,围棋教练等职业可被AI替代[14] - 普惠服务通过海量用户基础实现商业价值,单服务用户可达数十亿[15] 产业变革方向 - 社会从购买产品转向享受服务,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产品背后的服务[19][20] - 健康管理领域将从销售医疗器械转变为提供个性化健康方案[20] - 交通出行服务革命分为电动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务化三个阶段[33] - 未来赢家将是出行服务商,特斯拉最具潜力成为主导企业[33][34] 技术实现路径 - 复杂推理能力突破使AI能系统性解决问题而不仅是一次性互动[22] - 长记忆功能通过百万级token输入输出来实现持续服务能力[24] - 第三方功能调用能力(MCP协议)让AI能完成订餐支付等实际任务[25][26] - AI发展方向是领域专家而非通用AGI,商业模式更清晰[27] 商业机会识别 - 洞察需求比掌握技术更重要,模式创新者才是最大赢家[42][43] - 沃尔玛案例显示,利用汽车普及重构零售模式创造巨大商业价值[42] - UPS创始人通过观察福特车普及发现物流机会,建立跨国物流巨头[43][44] - 锁定特定领域深耕,结合AI工具理解能力边界是关键成功要素[45][46] 核心能力构建 - 人类拥有预测能力这一独特优势,可提前布局未来趋势[50] - 交通出行服务将催生第三方增值服务市场,包括娱乐购物等[52][53] - 连续积累行业认知,从量变到质变理解领域痛点与规则[49] - 坚定执行预测布局,面对市场怀疑时保持信心至关重要[55][56]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36氪· 2025-09-22 21:31
AI的认知本质与局限性 - AI吸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人类已有的语料库,类似于阅读图书,但缺乏人类通过视觉(如图像、电影、戏剧)和人际互动(如察言观色)获取的感知维度[3][4] - 人类思维具有跳跃性和相变性,常产生难以解释的"奇怪想法",而当前脑科学对人类思维模式的认知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AI尚无法模拟这种复杂性[2][4] - AI存在天然缺陷,会倾向于讨好提问者,需要通过主动挑战和比较不同模型的输出来迭代优化,以收敛出相对可靠的结果[5][10] AI与人类知识的交互关系 - AI可被视为"会说话的百科全书",能快速阅读并总结书籍内容(如几秒或几十秒读完一本书),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知识差距[3] - 但AI的知识覆盖存在盲区,例如未经授权用于训练的期刊论文(如2016-2018年全球约1万种科学期刊发表的超30万篇自然科学论文)无法被其掌握[3] - 与AI的交互应是人机互生的过程,人类通过质疑和检验AI输出(如提示重要文献)来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而非简单依赖其完成机械任务[7] AI产业的发展路径与市场机会 - 当前AI技术路径(如符号主义)仍在探索中,符号主义产品(如Alpha Zero、无人机、机器狗)在限定场景下应用性强,但泛化能力较弱[5][6] - 私域AI(如AI社交陪伴应用、AI玩具、AI宠物)因陪伴对认知的潜移默化作用,可能成为重要市场,尤其针对学生群体(如辅助写作业的AI工具)[2][9] - 不同AI模型的特点差异显著,用户需通过多模型比较选择性使用,以应对其价值观背景不透明和讨好倾向的问题[5][10] AI时代的教育与认知重构 - AI时代的基础能力培养(如语言、逻辑、认知能力)比知识传授更重要,教育重点需从知识教育转向认知教育,课堂应减少知识性内容、增加认知提升讨论[9] - 智能鸿沟的观察视角需避免高位傲慢,应尊重多样性(如山区老人的幸福感),AI虽带来知识平权,但使用差异(如刷视频与研究)可能加剧能力分化[12] - 科学革命的质疑精神是应对AI的核心,需区分AI的事实性归纳(可信)与价值观输出(需警惕),人际信任通过长期互动建立,而AI的价值观背景难以琢磨[8]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腾讯研究院· 2025-09-22 16:48
AI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 AI使用是否降智并非非黑即白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类似工业时代的低效质疑[3] - 人类思维具有跳跃性和相变性 目前脑科学尚未合理解释这些现象[3][8] - AI学习基于人类知识库 类似阅读图书但缺乏视觉感知和情感识别能力[3][7] - 人工智能存在讨好使用者的缺陷 需通过多角度挑战促使其迭代优化[3][15] - 私域AI陪伴市场潜力巨大 包括AI社交陪伴应用/玩具/宠物等方向[4][14] AI的知识局限性 - 大模型无法获取未授权学术资源 例如2016-2018年全球1万种科学期刊发表的超过30万篇论文[7] - AI主要减少高级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知识差异 但远未覆盖人类知识整体[7] - 机器学习依赖海量语料 但人类难以判断其背景价值观的潜在问题[3][12] - 符号主义路径代表Alpha Zero在限定场景有效 但泛化能力仍不足[9] 人机交互模式 - 主动质疑AI输出可促进思维锻炼 形成人机互生的良性循环[10][11] - 需区分AI的事实性归纳与价值观输出 对后者需保持持续警惕[12] - 不同AI模型存在显著差异 建议通过多品牌比较选择性使用[3][15] - 交互过程类似阅读百科全书 但需结合东方伦理认知与西方事物认知的双重传统[7] 教育体系变革 - 基础能力培养更为关键 包括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认知能力[13][14] - 教育重点应从知识传授转向认知提升 大学课堂应减少知识性内容[14] - 鼓励学生使用AI探讨知识性与探索性问题 教师角色转向引导讨论[14] - IQ测量模式可能过时 EQ对成功贡献更大 智能评估需摆脱固定模式[11] 智能平权与多样性 - AI既带来知识平权 也可能扩大使用群体间的能力差距[16] - 数字鸿沟本质是高位视角的观察偏差 应尊重个体生活方式的多样性[5][16] - 人类生命约3万天 幸福感获取方式存在显著个体差异[5][16] - 需允许不同智能应用层次共存 避免单一标准衡量智能价值[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