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首日暴涨次日回落 长风药业超额认购背后有何隐忧
搜狐财经· 2025-10-10 07:17
公司IPO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于10月8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发行价为每股14.75港元,开盘价达48港元/股,较发行价大涨225.42%,市值逼近200亿港元 [1] - 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近6700倍的超额认购,在年内港股IPO市场中名列前茅 [2] - 截至10月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38.50港元/股,10月9日收盘报33.12港元/股 [1] 公司财务业绩与盈利状况 - 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达6.08亿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2] - 公司于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从2022年的-4939.9万元转为2023年的3172.6万元 [2] 募资用途与研发投入 - 本次上市募资净额约5.25亿港元,约40%将用于国内及国际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开发 [2] - 约20%募资用于支持其他管线及技术的临床前研究,约30%将投入生产设施、设备采购及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2] - 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0%以上,为管线持续迭代提供动能 [6] 产品管线与市场地位 - 公司拥有近40条研发管线,其中4款产品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1款产品(阿福特罗雾化溶液GW006)获得了美国FDA批准 [6] - 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成功打破了外企垄断 [6] - 2024年按销量计,CF017在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中约占16% [6] - 产品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于2023年12月纳入医保目录后快速放量,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1034万元)已达2024年全年销售额的43.3% [6] 产品依赖与市场竞争风险 - 公司对单一产品CF017存在过度依赖,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其销售收入占总收益的比例分别高达96.2%、98.4%、94.5%和91.6% [7] - CF017增长已显乏力,其销量增速从2022年的63.97%大幅回落至2024年的5.66%,销售额增速由63.05%降至4.88% [7] - 2025年一季度,CF017的销售额和销量同比分别下降8.95%和1.95% [7] - 中国已上市9款布地奈德混悬液相关产品,其中7款为国产,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7]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国内吸入制剂市场长期被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垄断 [5] - 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剂市场前五大品种合计市场份额占比为69.6%,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为国内销售额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 [5] - 公司曾于2021年底首次冲击科创板后选择撤回材料,并于2024年6月再次递交科创板上市招股书 [5] 港股IPO市场环境 - 2025年前三季度,港交所完成68宗IPO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23家,增幅为51.11%;募资总额达到1823.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228% [10] - 2025年港股IPO市场呈现分化特征,优质企业受追捧,而传统行业或业绩波动企业遇冷 [3][11] - 港交所于2025年8月修订新股定价机制,旨在提升定价效率与市场透明度,优质项目的定价能力增强 [11]
申万宏源香港助力长风药业 (2652.HK) 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上市概况 - 长风药业于2025年10月8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股份代号2652 HK,最终发行定价为每股14.75港元,发行规模约6.08亿港元[2] - 申万宏源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担任本次发行的联席账簿管理人、联席牵头经办人及资本市场中介人[2] 公司业务与产品管线 - 公司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与商业化,主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3] - 公司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和美国FDA的六项产品批准,并已实现销售收益[3] - 公司正在推进超过20款候选产品在中国、美国、欧洲及新兴市场的开发,并探索脂质体、siRNA等创新剂型,将治疗领域扩展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抗感染领域[4] - 公司开发了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的潜在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疗法,并开发支气管内活瓣等新治疗方法[4] 核心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产品GW006(阿福特罗雾化溶液,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于2024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4] - 公司产品CF017自2021年5月获批后,已成功覆盖中国超过10,000家医疗机构[4] - 公司产品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作为中国首个获批同类产品,在纳入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后,已进入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4]
长风药业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上涨超200%,吸入制剂龙头加速全球布局
IPO早知道· 2025-10-08 10:30
上市概况 - 公司于2025年10月8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2652" [2] - 全球发售4119.8万股,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6698倍认购,是港交所修订新股定价机制后超购倍数第二高的新股 [3] - 挂牌首日报每股44.4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01.15%,市值超过183亿港元 [4] 公司定位与技术平台 - 公司定位为全球吸入给药技术的新兴领导者,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5] - 公司是全球少数掌握吸入制剂全链条技术的企业,拥有全剂型技术平台和面向全球的生产设施 [7] - 公司在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产品评估、生产工艺和临床开发等能力平台处于全球前沿地位 [7] 产品管线与市场覆盖 - 公司产品组合覆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过敏性鼻炎等治疗领域,可实现多专科覆盖 [7] - 公司布局近40条管线,4款产品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1款产品获美国FDA批准 [7] - 公司在中国、美国、欧洲及新兴市场进行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 [7] 核心产品表现 - 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2024年按销量计占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约16% [9] - CF017销售额从2022年的3.49亿元增至2024年的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9] - 产品CF018于2023年12月获纳入医保目录后快速放量,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1034万元,已达2024年全年销售额的43.3% [10] 在研产品与市场机会 - 复方制剂CF006/CF043已完成中国注册临床试验,公司是国内唯一开发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气雾剂的企业,有望填补原研药Seretide®的市场空白 [10] - 在研产品GW008/GW013是全球首个噻托溴铵软雾剂,瞄准原研药Spiriva®的百亿级全球市场,已在中美欧同步开发 [10]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吸入性药物是治疗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的金标准,其应用范围正不断拓展到其他治疗领域 [5][6] - 吸入制剂属药械结合产品,技术门槛高,需综合考虑药物配方、粒径分布、递送设备和患者使用习惯 [12] - 公司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证明了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该赛道与跨国药企同场竞技 [12] 投资者背景 - 公司获得高特佳投资、基石资本、远翼投资、金浦投资、中金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 [12] - 投资者认为公司已发展为技术平台全面、产品管线丰富的龙头企业 [12]
长风药业港股打新分析,估值很贵,但仍然一签难求
新浪财经· 2025-09-29 20:41
文章核心观点 - 三只新股(西普尼、紫金黄金、博泰车联)暗盘交易全部上涨,市场情绪积极 [1][2] - 长风药业作为即将上市的新股,其基本面呈现收入增长但产品依赖度高、估值偏高的特点 [4][8][12] - 港股IPO市场在新规下表现出筹码集中、中签率极低、上市后涨幅可观的特征 [12][13][14] 招股信息 - 公司名称:长风药业 (02652HK) [4] - 所属行业:医药 [4] - 招股日期:9月26日至10月2日,上市日期为10月8日 [4] - 发行细节:总发售41198万股,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招股价1475港元,公司市值60771亿港元 [4] - 申购信息:每手500股,最小申购金额7449港元,市盈率265倍 [4] 公司概况与产品管线 - 公司2013年成立,专注于吸入给药技术,研发生产平台涵盖定量吸入气雾剂等四大类型 [4] - 核心产品CF017(布地奈德吸入混悬液)于2021年5月获批,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2024年按销量计占据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约16%的份额 [5][11] - 产品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已于2023年12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6]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的34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19% [7]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36亿元,同比下降27% [7] -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31726万元,但2024年利润下滑至21088万元,同比降低3353% [8]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2815万元,同比增长1083% [8] 收入结构与风险 - 收入严重依赖单一产品CF017,其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别高达962%、984%和945%,2025年第一季度仍达916% [8][9] - 其他产品贡献有限,2024年CF018的收入占比仅为39%,其余产品合计收入占比仅01% [10] 行业竞争与发展前景 - 在核心产品CF017所属的布地奈德市场,中国已有9款上市产品,其中7款为国产,竞争激烈导致CF017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约20%降至2024年的约16% [11] - 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999亿美元增长至2033年的15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2% [11] - 中国市场增速更高,预计从263亿元增至4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1% [11] - 公司正在推进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并探索新治疗领域和疗法 [11] 市场估值与IPO情况 - 本次港股发行市值6077亿港元,对应2024年业绩的市盈率约为265倍,市销率约为91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2] - IPO募资608亿港元,发行股份占全部股份比例的10%,未引入基石投资者 [12] - 目前孖展1500倍,预计最终超购3000倍,预估一手中签率低于1% [14] - 乙组顶头槌申购(约3069万港元)才能稳中一手 [15]
长风药业(02652) - 全球发售
2025-09-26 06:25
股份发售 - 全球发售股份41,198,000股H股,香港发售4,120,000股,国际发售37,078,000股,均可重新分配[10] - 发售价每股H股14.75港元,股份面值每股H股人民币1.00元,代号2652[6][10] - 香港公开发售2025年9月26日开始,10月2日截止申请登记,预期10月8日H股开始买卖[17][20] 业绩表现 - 2022 - 2024年公司收益从349.1百万元增至607.8百万元,年复合增长率31.9%[33] - 2022 - 2025年3月各期净利润分别为 - 49.4百万元、31.7百万元、21.1百万元、12.8百万元[84] - 2025年Q1集中采购计划下CF017销售额较2024年Q1减少9.3%,净利润增加[95] 用户数据 - 自2021年5月获批,CF017覆盖中国超10,000家医疗机构[36] - CF018纳入医保后渗透到多省份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3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有87家经销商,遍布中国31个以上省份[65] 未来展望 - 预计2026 - 2030年至少五款新产品获监管批准并商业化上市[76] - 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999亿美元增至2033年15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2%[37]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推进20多款候选产品开发,构建五大关键技术能力[34][40] - 2024年5月,GW006获FDA批准上市[36]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销售及营销活动从推广商密集型过渡为经销商主导模式[67] 其他新策略 - 假设发售价14.75港元,公司估计收取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525.4百万港元,按比例分配用途[114][116]
新股消息 | 长风药业通过聆讯 CF017商业化推广成功 为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
智通财经网· 2025-09-23 15:15
公司上市进展 - 长风药业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及招银国际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治疗领域为呼吸系统疾病 [4] - 公司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5月获批,并迅速纳入中国集中采购计划,按销量计,该产品在2024年占据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约16%的份额 [4] - 公司另一产品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是中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鼻喷雾剂,在纳入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后,已进入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 [5] - 公司构建了五大核心技术平台,覆盖粒子工程、装置设计等吸入制剂开发核心环节 [5]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呼吸系统药物市场巨大,2024年市场规模估计为999亿美元(约人民币7,292亿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1,572亿美元(约人民币11,474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2% [4] - 全球有近25亿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且患者数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4] 研发管线与全球战略 - 公司正在推进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覆盖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以及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7] - 研发方向包括探索新型吸入制剂(如脂质体和siRNA),并进军新的治疗领域,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抗感染药 [7] - 公司正在开发支气管内活瓣等新疗法,并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开发潜在的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疗法 [7] 财务表现 - 公司收益从2022年的3.4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8] - 2024年毛利为4.91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约7.2% [8] - 公司于2023年实现除税前利润2,244.3万元,2024年实现除税前利润1,918.4万元 [8] - 公司受益于规模经济带来的营运效率,并预期随着业务扩张,行政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将持续下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