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icon
搜索文档
长风药业IPO“三战”成谜:核心产品失势、研发销售失衡与股权架构的复杂隐忧|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6-26 20:51
上市历程与融资背景 - 公司曾两次冲击科创板未果,分别于2021年2月撤回申请和2023年6月失败后,5个月内转战港股[2] - 2010-2020年完成A轮至F轮共8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14.12亿元,涉及40多家投资人主体[2] - 与多位投资人签订的对赌协议因科创板上市失败自动恢复生效,成为转战港交所的重要原因[2] 产品结构与收入依赖 - 已获6项产品批文,但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占总营收比重达94.5%-98.4%(2022-2024年)[4] - 其他5款产品中,CF018收入占比仅3.9%(2024年),其余合计0.1%,商业化进展缓慢[5] - CF017被列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政策监管趋严加剧经营风险[5]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20年前布地奈德市场由阿斯利康主导,2020-2021年国产仿制药企业(正大天晴、健康元等)进入推动进口替代[6] - 2024年新增南京力成等3家竞争者,CF017市场份额从2023年20%降至16%,销量增长4.88%但价格持续下滑[7] - CF017单位售价从2022年2.78元降至2024年2.74元,销量增速从63.97%放缓至5.66%[7] 财务表现趋势 - 营收从2022年3.49亿元增至2024年6.08亿元,但增速从731.53%大幅放缓至9.23%[8] - 2023年扭亏为盈(3172.6万元)后,2024年利润下滑33.53%至2108.8万元[8] 研发与销售投入对比 - 研发开支2024年萎缩至1.22亿元,费用率从30.66%降至20.07%,低于可比公司均值(31.82%)[10][11] - 销售费用2024年达2.36亿元,费用率38.83%高于可比公司均值(38.28%),业务发展开支占比78.8%[11][12] - 科创板申报时披露的"医院拜访费"(占销售费用25.49%)在港股招股书中被合并至"业务发展开支"[13][14]
长风药业港股IPO:收入依赖单一产品,2024年利润下滑
搜狐财经· 2025-06-16 16:27
上市进程与财务表现 - 公司曾于2024年11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但聆讯资料集失效,此前两次冲击A股上市未果,2024年6月因A股上市时间不确定性和国际资本市场需求撤回第二次A股计划[1]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从3.49亿元(349,127千元)增长至6.08亿元(607,752千元),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172.6万元(31,726千元),但2024年利润下滑至2108.8万元(21,088千元)[1][7][8] - 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持续高企,2022-2024年分别占收入的38.8%、40.0%和38.8%[8] 产品结构与市场地位 - 收入高度依赖单一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其销售收入占比2022-2024年分别为96.2%、98.4%和94.5%[2][4][6] - CF017为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2024年占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份额约16%,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并推动市场增长[3] - 其他产品贡献有限:CF018收入占比从2022年0.1%提升至2024年3.9%,健康消费产品收入占比从2.8%降至0.8%[6] 研发与股东结构 - 当前推进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覆盖中国、欧美主要市场及东南亚、南美新兴市场[6] - 研发开支占比逐年下降,从2022年30.7%(107,227千元)降至2024年20.0%(121,849千元)[8] - 单一最大股东集团持有27.2%已发行股本投票权[9]
两次冲A未果,长风药业身患“单品依赖症”转战港股!销售费用逐年增长
深圳商报· 2025-06-12 12:40
上市申请与历史 - 长风药业于2024年6月11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招银国际 [1] - 公司曾于2024年11月递交港股招股书但6个月后失效,此前两次冲击A股科创板均失败(2021年2月和2023年6月)[1][3] - 科创板撤回原因涉及2020-2022年持续亏损、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及仿制药研发要求等问题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49亿元(+59.3% YoY)、5.56亿元(+9.3% YoY)、6.08亿元 [3][4] - 同期净利润从-4939.9万元扭亏为3172.6万元,2024年回落至2108.8万元 [3][4] - 毛利率持续提升:76.6%(2022年)→82.2%(2023年)[4] - 销售及分销开支三年累计5.94亿元,2024年达2.36亿元 [9] 产品结构 - 吸入产品CF017贡献超94%收入:96.2%(2022年)→98.4%(2023年)→94.5%(2024年)[4][6] - CF017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系公司首个获批产品 [4] - 其他产品占比不足6%,包括过敏性鼻炎用药CF018(2023年占比0.2%)[6]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07亿元、1.33亿元(+24.3% YoY)、1.22亿元(-8.3% YoY)[4][9] - 2024年研发费用下降主因GW013设备第三方服务完成,测试费减少1490万元 [9] 销售模式与客户 - 经销商渠道贡献98.8%(2022年)→99.5%(2023年)→99.3%(2024年)的销售收入 [7] - 五大客户集中度达60.2%(2022年)→69.4%(2023年)→66.4%(2024年)[8]
国产吸入药物龙头长风药业闯关港交所 CF017放量驱动业绩高增
智通财经· 2025-06-12 07:04
据港交所6月11日披露,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风药业)递表港交所主板,中信证券、招银国 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长风药业主要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 病。该公司已开发出覆盖广泛患者、医学专科及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 CF017,即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为长风药业的首 个获批产品。2021年5月获批后,CF017迅速纳入中国集中采购(VBP)计划,并实现了市场增长。根据弗 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4年,按销量计,CF017占2024年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约16%。 如今,长风药业正在推进中国、美国等主要市场和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的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 发。公司积极探索如脂质体及siRNA在内的创新吸入制剂剂型,并将治疗领域扩展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CNS)疾病及抗感染在内的新疾病领域。公司也在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如支气管内活瓣(EBV),并为治 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及肺动脉高压(PAH)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疾病开发潜在的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 治疗方法。 具体来说,长风药业于2024年5月成功获得 ...
长风药业港股IPO:业务严重依赖单一产品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搜狐财经· 2025-06-11 23:52
公司上市申请 - 长风药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和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 [1] 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聚焦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领域 [1] - 已开发出覆盖广泛患者、医学专科及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 [1] - 从国家药监局及美国FDA获得六项产品批文并实现大量销售收入 [1] - 首个获批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5月获批后,迅速纳入中国集中采购计划并实现市场增长 [1] - 正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20多个候选产品的开发,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和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 [1] - 积极探索脂质体及siRNA等创新吸入制剂剂型,并将治疗领域扩展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感染等新疾病领域 [1] - 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开发潜在的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治疗方法 [1] 财务表现 - 收入由2022年的人民币3.49亿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人民币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2] - 2022年录得净亏损人民币4,940万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173万元和2,109万元 [2]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人民币1.07亿元、1.33亿元及1.22亿元,同期还确认了资本化研发成本 [2] 产品依赖 - 严重依赖CF017的销售,该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总收入的96.2%、98.4%和94.5% [2] - 若无法保持CF017的销量、定价水平及利润率,公司盈利能力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2] - 面临中国集中采购计划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