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yberDog(铁蛋)
icon
搜索文档
【电子】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带来连接器市场巨大成长空间——机器人行业跟踪报告之六(刘凯/朱宇澍)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3-24 18:05
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 - 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 以宇树科技 优必选 众擎机器人为代表的相关公司逐步推出产品 成长空间广阔 [3] 特斯拉Optimus - 特斯拉在2021年8月发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 展示了搬运箱子 浇植物等能力 [4] - 第二代Optimus于2023年12月13日亮相 改进包括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执行器和传感器 行走速度提高30% 重量减轻10公斤 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改善 配备全新双手 [4] - 2024年10月发布会展示22自由度灵巧手 2025年1月马斯克表示若进展顺利 2026年产量将增加10倍至5万到10万台 2027年再增加10倍 [4] 小米机器人 - 小米在推出CyberDog(铁蛋)后 于2022年8月11日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 身高177cm 体重52kg 最大峰值扭矩300N·m 峰值扭矩密度96N·m/kg 具备辨别85种环境语义和45种人类情绪的能力 [5] 智元机器人 - 2023年8月发布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原型机远征A1 2024年8月发布商用产品 覆盖交互服务 柔性智造等场景 2025年3月10日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 [6] 机器人相关连接器市场空间 - 人形机器人自由度增加将推动连接器需求增长 马斯克预测2040年全球将有至少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 [7] 瑞可达深耕连接器行业 - 瑞可达专注于连接系统 微波组件等产品 应用于数据通信 新能源汽车 工业控制等领域 开发了AI与数据中心领域的SFP+ CAGE系列等产品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55%) 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26.4%) [9]
与小米机器人并肩的日子
雷峰网· 2025-03-19 17:14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讲述小米机器人从立项到发展的历程,包括团队组建、技术研发、产品发布等情况,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团队管理、商业化探索等,同时指出虽当前局面不明朗,但机器人技术反哺其他业务,并入汽车事业部是战略选择,未来仍有机会[1][21][53]。 分组1:小米机器人项目起源 - 2020年9月雷军接见深圳机器人创业公司Dogotix一号位赵同阳,有意洽谈合作,赵同阳展示机器狗功能演示,双方相谈甚欢,但后续团队洽谈中因价格和赵同阳创业意愿,合作未达成[1][2] - 雷军决定小米自研机器人,2020年9月内部立项,10月正式开工,项目总指挥权交给负责手机产品规划的副总裁常程,黄长江负责开发,后找来徐海望参与[7] 分组2:第一代四足机器狗铁蛋一代研发 - 仓促组建代号“K91”的团队,成员来自小米各部门,通过技术调研选择ROS 2技术路线,徐海望在技术选型等方面有较大话语权[6][9][12] - 电机方面与追觅合作遇难题,后挖来电机专家王勃解决问题,因优必选与宇树四足狗登上春晚,铁蛋一代发布推迟,经多次迭代实现1000台量产,售价9999元[15][17][18] - 铁蛋一代亮相发布会后成顶流,赚回研发成本,增强小米技术品牌,小米成立机器人实验室并将其升级为事业部,K91团队获百万美金大奖[19][21] 分组3:百万美金大奖后的发展 - 小米采取申请制销售铁蛋一代,开源除运控外功能,开发者社区曾活跃,但后来因开发者能力不足和领导班子更换,开源社区荒芜[23][24] - 大奖引发内部矛盾,部分人因获奖升职调离,部分人因未分到奖金离开,研发团队换血,同时从外部招入更多专业人员[25][27][28] - 小米机器人研发拆成二代四足狗和人形机器人两条线,与特斯拉赛跑[29] 分组4: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发展 - 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2022年8月发布,研发用时不到一年,早于特斯拉擎天柱,但步态受吐槽,获小米年度技术大奖二等奖[34][38][40] - 铁蛋二代成品2022年已做出,但因管理层要求未发布,成员积极性受打击,徐海望等离开,铁蛋二代尺寸变小,量产花两年时间[35][36][41] - 铁蛋二代2023年发布,量产两千台,面向专业开发者与普通消费者开售,前期走科研路线,后放开销售,但因功能锁掉引发退货潮,商业化尝试失败,电机CyberGear成小爆款,王勃与邵元欣创业[46][48][49] 分组5:小米机器人发展问题与调整 - 手机业务对机器人业务存在控制欲,多位不懂机器人的高管管理,导致研发人员与管理层理念不合,任赜宇等核心骨干离开,人形机器人多次推翻重做未发布[53][54][56] - 2024年年中小米机器人并入小米汽车事业部,业内认为是正确战略选择,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结合是大势所趋,当前自动驾驶团队超千人,含超100人的机器人团队[58][59] 分组6:小米机器人未来展望 - 特斯拉今年人形机器人量产目标5000台,业内认为要1万台以上才算成功,小米虽占先机但发展曲折,机器人技术反哺手机与智能家居产品,汽车工厂部署超700台机器人[61][62] - 小米具备做机器人的条件,并入汽车事业部进可攻、退可守,未来若机器人成成熟品类可迅速孵化,若不能则可在汽车生产线发挥价值[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