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One(铁大)

搜索文档
手机厂商都不想造机器人的“肉身”,除了小米
经济观察网· 2025-06-21 11:21
华为云具身智能战略 - 华为云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明确不做机器人本体 目标是将一切联网本体变为具身智能机器人 [1] - 华为通过提供盘古大模型 华为云 OpenEuler等核心技术 专注扮演机器人"大脑"与"神经系统"技术提供商角色 [2] - 合作模式为赋能达闼 乐聚 科沃斯等本体制造商 帮助开发更智能高效的机器人产品 [2] 手机厂商差异化布局 - 主流手机厂商(华为 荣耀 vivo)选择不直接制造机器人本体 小米凭借供应链优势成为例外 [1] - 荣耀宣布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全球AI终端生态 组建AI终端生态联盟联合产业链各方 [2] - vivo聚焦机器人"大脑"(蓝心大模型)和"眼睛"(MR影像技术)两大核心模块 [2] - 小米CyberOne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北京亦庄工厂规模化制造阶段 是唯一直接涉足本体制造的手机厂商 [3] 行业技术架构与挑战 - 具身智能行业将机器人分为"大脑"(感知决策) "小脑"(运动控制) "本体"(硬件结构)三层架构 [1] - 机器人本体量产难度大 多数初创公司仍处于"手搓"阶段 制造环节迭代成本高周期长 [3] - 本体制造需与硬件巨头竞争 涉及工厂建设 设备采购等重资本投入 导致厂商更倾向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 [3] 市场驱动因素 -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促使厂商寻找新增长点 机器人产业成为技术迁移的战略选择 [1] - 手机行业现有技术储备(AI算法 芯片 操作系统 影像 显示屏 电池等)可复用至机器人领域 [1]
“后手机时代”卡位战:手机巨头“奔”向机器人新赛道,是突围还是跟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21:49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方向,吸引传统机器人巨头、互联网大厂、汽车企业及创业公司入局,手机厂商如荣耀、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三星等也纷纷布局[1]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2030年达近38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61%,销量从0.40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2]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1万套同比增长27.0%,服务机器人(含人形机器人)产量149.4万套同比增长35.7%[2] 公司布局 - 荣耀展示奔跑速度达4m/s的机器人,布局运动控制算法、具身大模型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新设AI OS、AI硬件等部门及具身智能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计划五年投入100亿美元构建AI终端生态[1][4] - 苹果推进家用机器人项目处于早期概念验证阶段,预计2028年后量产,核心技术聚焦环境感知硬件与智能交互软件[3] - 三星2012年推出32关节人形机器人Roboray,计划将技术应用于制造、零售、家庭等领域[3] - 小米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陪伴机器人,已在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5] - vivo成立机器人Lab聚焦孵化机器人大脑和眼睛[5] - 华为提供云机器人平台,乐聚人形机器人搭载其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6] 技术优势 - 手机厂商在操作系统、AI算法、芯片研发、视觉影像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生成式AI加速机器人学习能力[2] - 荣耀YOYO智能体实现AI视觉和自主执行任务,已布局大语言模型、图像大模型等多模态大模型技术[7] - 头部手机厂商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实现精密组装和快速量产[8] 发展挑战 - 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高,硬件上机械手臂、减速机发展不足且价格高,移动机器人需解决平衡运动、高精度感知及续航问题[8] - 软件上大模型虽发展快但需平衡智能与成本,还需面对伦理、隐私、法规等推广障碍[8] - 行业预计2025-2028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取决于特斯拉等头部厂商的产量突破[8]
单价250万美元的悲剧:死在“黎明”前的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
36氪· 2025-06-10 14:37
摩根士丹利科技产业报告 - 摩根士丹利发布《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 通过拆分产业链梳理投资机会 [1] - 报告将产业链分为"大脑"(AI芯片与软件 27家)、"身体"(传感器/执行器/电池等 53家)、"集成商"(20家)三大层级 [3] - 集成商包括苹果、阿里巴巴、美的(库卡)等跨行业企业 库卡因减速器技术被重点提及 美的增持其股份至30%以上 [3][5]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 索尼2004年推出QRIO机器人 拥有38个关节和5指机械手 采用镁合金结构和自主操作系统Aperios [6][7] - 本田ASIMO项目始于1986年 2000年推出初代 2011年第三代拥有57个关节 时速达9km 具备避障能力 [12][14][24][25] - 日本机器人造价高昂 ASIMO单台成本250万美元 索尼QRIO于2006年停产 本田ASIMO于2022年退役 [29][36] 中国机器人技术演进 - 2000年国防科大推出"先行者"机器人 因外观设计简陋遭舆论嘲讽 但实现仿生步行等关键技术突破 [17][18][22] - 2022年后中国厂商集中发力 特斯拉Optimus造价7万美元 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 小米推出CyberOne [29][32][42] - 2024年WAIC展会展示十余款国产人形机器人 包括傅利叶GR-2、星动纪元STAR1等系列化产品 [32][34]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传统日本机器人依赖非标手搓件 缺乏产业链支持 而新兴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至1.5-3万美元区间 [36][42] - 2024年CMG机器人大赛展示宇树G1实战能力 实现回旋踢等复杂动作 反映运动控制技术突破 [44][46] - 液压驱动的波士顿动力Atlas造价200万美元 与电机驱动的主流方案形成技术路线差异 [34][42]
「小米」掉队,「小鹏」能否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02 01:24
全球具身智能赛道格局 - 英伟达和特斯拉是全球大厂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的典型代表,特斯拉是人形机器人赛道引领者,Optimus是行业标杆,英伟达从芯片和中间件层面打造底层开发生态[1] - 特斯拉Optimus复刻智能驾驶技术路径,搭载FSD系统并移植HW3 0芯片,形成感知-决策-控制闭环,马斯克认为其他公司缺失通用人工智能能力[1]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已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11家,小鹏和小米是国内车企代表[2] - 车企、产业链公司和自动驾驶领域从业者构成具身智能赛道最强派系[3] 特斯拉Optimus进展 - 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数百亿台,Optimus将成为特斯拉最重要产品之一,强调波士顿动力等公司缺乏通用AI能力[6] - Optimus采用虚拟环境训练和单一神经网络实现多任务处理,已实现零样本转移,未来将利用互联网视频学习人类操作[10] - 2025年Optimus已在试产线完成制造,目标年产5000台,零部件储备可支持1-1 2万台,2026年目标5万台[12] -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集成类人形机器人OEM具备最高价值,特斯拉是典型代表[7] 国内车企布局 - 小鹏和小米是国内人形机器人先驱,均具备智驾车企属性,但面临团队离职和产品迭代缓慢问题[14] - 小鹏Iron频繁亮相并进入工厂实训,目标2026年量产,何小鹏称需500亿投入才能做好AI机器人[21][24] - 小米CyberOne早于Optimus亮相但近期淡出视野,小鹏被认为最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量产[15][25] 小鹏机器人发展 - 小鹏2020年收购多够机器人成立鹏行智能,团队曾达300人,后经历裁员和高管离职[16] - 2024年发布新一代Iron机器人,软硬件全面对标Optimus,已在工厂部分岗位工作[17][19] - 2025年小鹏计划推出搭载图灵芯片的第五代机器人,复用AI基础设施提升智能水平[29]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吸引车企、产业链和自动驾驶领域从业者密集涌入[3] - 人形机器人创企普遍面临商业化周期长、技术落地难的问题[16] - 头部机构预测集成类OEM模式最具价值,特斯拉等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公司占据优势[7]
荣耀,闯入机器人赛道
创业邦· 2025-05-31 17:50
荣耀进军机器人领域 - 荣耀CEO李健在400系列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款跑步速度达4m/s的机器人,打破行业纪录[3] - 公司早在2024年底就通过子公司密集注册布局智能机器人、无人飞行器等前沿科技领域[3][8] - 新战略将机器人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计划结合技术积累采取生态合作或自主推出产品[4] 历史技术积累 - 2018年荣耀手机AI技术助力华南理工大学战队夺得RoboMaster冠军,并参与猎豹机械臂咖啡项目[7] - 公司通过MagicOS 8.0操作系统实现意图识别人机交互,为智能终端定义新范式[11] - 2024年成立25家新子公司覆盖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单笔投资额50万-200万元人民币[8][9] 战略与资源投入 - 阿尔法战略计划五年内投入超100亿美元构建AI终端生态,目标2027年接入1000+硬件品类和激活4000万+设备[12] - 设立具身智能实验室等机构,招聘机器人算法、仿真平台等专业人才加速布局[12] - 技术层面拥抱MCP开放协议以打通AI终端生态链[12] 上市背景与业务转型 - 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聘用中介机构筹备上市,具体时机取决于市场环境与监管要求[14] - 独立时估值达400亿美元(约2633亿元人民币),2022年市场估值一度升至450亿美元(约3215亿元)[15] - CFO彭求恩明确业务转型方向:从单一手机转向AI生态公司以支撑长期价值[16] 行业竞争格局 - 手机厂商普遍将机器人视为下一代智能终端入口,华为、小米、vivo等已先行布局[18] - 华为通过云服务+大模型赋能机器人企业,小米推出CyberOne并构建"人-车-家"生态闭环[19][20] - vivo成立机器人Lab聚焦消费级市场,研发家庭场景机器人产品[22] 技术挑战 - 核心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依赖进口导致硬件成本高企[22] - "具身大脑"技术需长期投入,小米通过投资+自研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22]
与小米机器人并肩的日子
雷峰网· 2025-03-19 17:14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讲述小米机器人从立项到发展的历程,包括团队组建、技术研发、产品发布等情况,分析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团队管理、商业化探索等,同时指出虽当前局面不明朗,但机器人技术反哺其他业务,并入汽车事业部是战略选择,未来仍有机会[1][21][53]。 分组1:小米机器人项目起源 - 2020年9月雷军接见深圳机器人创业公司Dogotix一号位赵同阳,有意洽谈合作,赵同阳展示机器狗功能演示,双方相谈甚欢,但后续团队洽谈中因价格和赵同阳创业意愿,合作未达成[1][2] - 雷军决定小米自研机器人,2020年9月内部立项,10月正式开工,项目总指挥权交给负责手机产品规划的副总裁常程,黄长江负责开发,后找来徐海望参与[7] 分组2:第一代四足机器狗铁蛋一代研发 - 仓促组建代号“K91”的团队,成员来自小米各部门,通过技术调研选择ROS 2技术路线,徐海望在技术选型等方面有较大话语权[6][9][12] - 电机方面与追觅合作遇难题,后挖来电机专家王勃解决问题,因优必选与宇树四足狗登上春晚,铁蛋一代发布推迟,经多次迭代实现1000台量产,售价9999元[15][17][18] - 铁蛋一代亮相发布会后成顶流,赚回研发成本,增强小米技术品牌,小米成立机器人实验室并将其升级为事业部,K91团队获百万美金大奖[19][21] 分组3:百万美金大奖后的发展 - 小米采取申请制销售铁蛋一代,开源除运控外功能,开发者社区曾活跃,但后来因开发者能力不足和领导班子更换,开源社区荒芜[23][24] - 大奖引发内部矛盾,部分人因获奖升职调离,部分人因未分到奖金离开,研发团队换血,同时从外部招入更多专业人员[25][27][28] - 小米机器人研发拆成二代四足狗和人形机器人两条线,与特斯拉赛跑[29] 分组4: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发展 - 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2022年8月发布,研发用时不到一年,早于特斯拉擎天柱,但步态受吐槽,获小米年度技术大奖二等奖[34][38][40] - 铁蛋二代成品2022年已做出,但因管理层要求未发布,成员积极性受打击,徐海望等离开,铁蛋二代尺寸变小,量产花两年时间[35][36][41] - 铁蛋二代2023年发布,量产两千台,面向专业开发者与普通消费者开售,前期走科研路线,后放开销售,但因功能锁掉引发退货潮,商业化尝试失败,电机CyberGear成小爆款,王勃与邵元欣创业[46][48][49] 分组5:小米机器人发展问题与调整 - 手机业务对机器人业务存在控制欲,多位不懂机器人的高管管理,导致研发人员与管理层理念不合,任赜宇等核心骨干离开,人形机器人多次推翻重做未发布[53][54][56] - 2024年年中小米机器人并入小米汽车事业部,业内认为是正确战略选择,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结合是大势所趋,当前自动驾驶团队超千人,含超100人的机器人团队[58][59] 分组6:小米机器人未来展望 - 特斯拉今年人形机器人量产目标5000台,业内认为要1万台以上才算成功,小米虽占先机但发展曲折,机器人技术反哺手机与智能家居产品,汽车工厂部署超700台机器人[61][62] - 小米具备做机器人的条件,并入汽车事业部进可攻、退可守,未来若机器人成成熟品类可迅速孵化,若不能则可在汽车生产线发挥价值[63][64]
宇树科技下轮估值或突破200亿,40%认购者来自海外;小米、小鹏、蔚来等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苹果智能4月支持中文丨AI周报
创业邦· 2025-03-02 10:25
国内AI行业动态 - 纵目科技创始人唐锐回应"跑路"传闻,表示正在处理国内业务重整和海外蚕丛业务投资人寻求事宜 [4] - 澜码科技因融资问题裁员并寻求被并购,创始人已自筹资金支付部分员工薪资 [5] - 沐曦集成电路否认上市前裁员20%传闻,称人员调整属正常范畴并推进上市进程 [5] 自动驾驶与车企动态 - 特斯拉FSD中国版试驾需求旺盛,部分车主日租金达2888元,马斯克称系统已适应中国交通规则 [6][7] - 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挑战特斯拉FSD,称其AD Max V13模型有信心与之对比 [8] - 小米、小鹏、蔚来等18家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何小鹏称当前行业处于L2初阶阶段 [13] 机器人领域进展 - 宇树科技发布功夫机器人Unitree G1,下轮估值或突破200亿元,40%老股认购需求来自海外 [9][11] - 众擎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突破直膝步态技术 [11] - 深圳拟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通过"揭榜挂帅"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30] AI大模型与开源生态 - DeepSeek开源并行优化策略并下调API价格,夜间时段降幅最高达75% [14][15] - 阿里Qwen团队推出深度思考模型QwQ,支持完整思维链展示 [23] - 月之暗面开源30亿/160亿参数混合专家模型Moonlight,提升训练效率 [25] 海外AI前沿 - 英伟达Q4营收393亿美元同比增78%,Blackwell芯片首季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 [30] - OpenAI推出GPT4.5研究预览版,优化推理能力并减少幻觉 [32] - Anthropic发布Claude 3.7 Sonnet模型,首创混合架构实现深度推理与实时响应 [36] 投融资概况 - 全球AI领域本周融资总额21.19亿元,国内占比24%(5.08亿元),海外占比76%(16.11亿元) [43][49][51] - 国内融资集中在广东(4起)、北京/浙江(各3起),LiblibAI获数亿元A+轮融资 [46][49] - 海外Genspark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采用多模型处理搜索任务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