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mo Action

搜索文档
大疆与影石,一场“同类”之间的第二曲线博弈
36氪· 2025-08-07 08:40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新影像工具(无人机、运动相机、全景相机、智能眼镜)正从专业运动场景向大众用户渗透,满足社交分享和创意生产力需求 [5][7] - 全球消费级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从2017年164.3亿元增长至2023年364.7亿元,CAGR达14.2%,预计2023-2027年CAGR为11.6%,中国市场CAGR达17.8% [8] - 新影像工具与AI结合潜力大,例如通过AI自动生成拍摄风格、剪辑手法等 [8] 公司竞争格局 - 大疆与影石在新影像工具赛道形成直接竞争:大疆推出全景相机Osmo 360(裸机2999元),影石降价全景相机X5至3298元应对,同时双方均在研发对方核心产品(大疆研发全景无人机,影石筹备飞行相机) [1][9] - 竞争维度包括产品性价比(大疆利用无人机生态复用技术/供应链降低成本)、用户体验创新(影石聚焦软件易用性及独家功能如可更换镜头、微信分享等) [11][12][13] - 两家公司均以核心业务为原点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大疆布局扫地机器人、E-bike等,影石扩展VR相机、手持云台等产品线 [14][17] 产品策略与差异化 - 大疆通过生态协同强化性价比:Osmo 360兼容Action系列配件/电池,降低用户切换成本 [11] - 影石坚持非价格战创新:通过“隐形自拍杆”“子弹时间”等功能差异化竞争,定位“非专业用户的专业工具” [12][13] - 技术路线差异:大疆侧重硬件生态整合,影石注重软件体验与AI应用(如多模态大模型自动剪辑) [13][8] 企业特质与战略 - 两家公司均强调产品极致体验:大疆创始人汪滔因产品不完美缺席发布会,影石创始人刘靖康曾砍掉投入超千万的不达标项目 [16] - 影石学习大疆的品类培育耐心,大疆需补强社交营销能力,影石需提升渠道/供应链管理 [17] - 创始人风格差异:大疆如“稳重大师兄”依托生态优势扩张,影石似“灵动小师弟”通过需求捕捉实现增量 [3] 新入局者动态 - 原追觅高管创立运动相机公司光子跃迁,获亿元级天使轮融资,计划推出兼顾运动与Vlog场景的产品 [8]
大疆、影石相互“偷家”!天空与全景的边界瓦解
观察者网· 2025-08-03 13:53
大疆与影石的跨界竞争 - 大疆推出首款360度全景相机Osmo 360 定价2999元起 正式进入影石核心领域[1][3] - 影石CEO刘靖康在微博祝贺大疆新品 同时宣布自家产品降价500元应对竞争[3] - 影石此前已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 注册官方账号"影翎Antigravity" 相关产品谍照曝光[5] - 大疆迅速反击影石无人机计划 宣布新产品即将亮相[5] - 双方争夺的不仅是市场份额 更是"看见"世界方式的定义权[7] 双方市场地位与历史交锋 - 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 影石全景相机占全球67.2%份额[8] - 2019年大疆切入运动相机市场 发布Osmo Action系列 凭借三轴平衡系统和前置屏幕设计获得市场认可[8] - 影石选择差异化竞争 研发全景相机并解决传输痛点 成为首个入驻Apple Store的全景相机品牌[8] - 2023年影石发布首款运动相机Ace Pro 与大疆Osmo Action系列形成直接竞争[9] - 在运动相机市场 GoPro仍为行业第一 影石第二 大疆第三[9] 双方战略布局与专利储备 - 大疆已完成智能影像市场全品类布局 覆盖航拍无人机、运动相机、手持相机及全景相机四大领域[9] - 影石自2020年起持续布局无人机专利 覆盖结构、螺旋桨、动力系统等环节[11] - 2024年6月影石新获两项无人机相关专利 包括"无人飞行器机架及无人飞行器"和"无人机"[11] - 大疆拥有3.8万个专利 但近年产品迭代被用户质疑创新不足[12] - Osmo 360已获FCC认证 为海外销售铺平道路[13] 双方经营状况与增长需求 - 影石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由103.7%放缓至2024年Q1的2.5% 净利率由22.8%降至13.0%[11] - 影石在招股书中提示全景相机市场规模较小(2023年50.3亿元) 需拓展产品线应对增长限制[12] - 大疆估值840亿元 但面临增长瓶颈 被用户吐槽产品迭代"挤牙膏"[12] - 大疆将于8月6日发布首款扫地机器人ROMO 寻求技术交叉落地[13] - 大疆自2018年C+轮融资后暂无上市计划[13]
影石创新,相机新贵刚刚开跑
搜狐财经· 2025-06-25 08:37
公司上市与资本市场表现 - 公司于6月11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智能影像第一股",上市当天股价涨幅超274%,市值突破700亿元[1] - 2020年10月提交IPO申请,2021年9月过会,2022年11月因股东问题被证监会问询导致上市进程搁浅[2][3] - 2024年8月创始人公开喊话监管,强调敏感股东已清理且不存在利益输送,公司年出口创汇4亿美金[3] - 2024年底转战港股传闻后,最终于2025年2月成功获得A股批文[3] 财务与业务增长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0.4亿元、36.36亿元、55.74亿元,复合增速65.3%;归母净利润从4.07亿元增至9.95亿元[4] - 2017年营收仅1.59亿元,净利润621万元,7年内成长为年入50亿的细分赛道龙头[4] - 2022-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79.43%、80.83%、76.35%,主要依赖海外市场[6] - 2024年运动相机产品线(GO和ACE系列)营收占比达26.74%,成为第二增长曲线[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2016年推出全球最小360°全景相机Insta360 Nano,成为数码圈爆款[6] - 2023年全景相机产品被用于近地轨道卫星,太空环境下成像稳定[9] - 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14.8亿元,占营收比例13.16%[9] - Insta360 APP以用户体验著称,Flow Pro稳定器、X系列相机解决用户拍摄痛点[10]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67.2%,连续6年第一,超越理光等老牌巨头[2] - 运动相机领域2024年市占率与GoPro仅差1.4个百分点[9] - 面临大疆即将发布全景相机Osmo 360的竞争威胁,无人机用户与相机受众高度重叠[8] - GoPro发起337调查指控专利侵权,反映市场竞争白热化[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全民Vlog和视频创作需求推动影像设备市场繁荣[1][4] - 海外贸易摩擦(如美国关税政策)对境外收入占比超76%的业务构成风险[6] - 产品结构单一问题仍存,ONE X系列贡献一半收入[7] - 计划进军无人机市场并拓展VR看房、AI视频会议等专业级应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