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DU D9

搜索文档
普渡机器人第10万台产品下线:全球市占率第一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探厂纪实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3 23:27
核心观点 - 普渡机器人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10万台,标志着服务机器人商业化进入新阶段[1] - 公司通过多品类产品矩阵和多形态技术布局引领行业创新[1][4] - 规模化量产能力和全球化战略推动市场份额达23%,海外营收占比超80%[22] 多品类产品矩阵 - 已构建覆盖服务配送、商用清洁、工业配送三大产品线的完整矩阵[4] - 产品包括贝拉、闪电匣、PUDU CC1、PUDU T300等多款机型,服务十大行业场景[2][4] - AI全能清洁机器人PUDU CC1 Pro实现清洁作业全环节自动化[2] - 在零售场景形成"配送+清洁"智能组合,在机场提供行李搬运服务[6] 多形态技术布局 - 业内首家完成专用、类人形、人形三种形态全面布局[7] - 推出类人形机器人PUDU D7和人形机器人PUDU D9[7] - 全球首款类人形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闪电匣Arm集成移动、操作、交互技术栈[9][13] - 基于10万台设备验证的成熟技术平台实现快速产业化[11][13] 全球化与本地化战略 - 猫形机器人贝拉成为出海现象级产品,契合日本二次元文化[16] - 在波兰、日本等市场形成粉丝文化,包括社交媒体运营和二创内容[16] - 日韩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18] - 业务覆盖6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80%[22] 规模化量产能力 - 建湖超级工厂满产年产能达10万台[20] -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20] - 2023年以23%市场份额登顶全球行业榜首[22] - 累计出货量突破10万台大关[22] 行业前景 - 预计203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950亿美元[23] - 商用服务机器人被视为关键增长引擎[23] - 公司正引领万亿级市场的商业化进程[23]
以租赁代替购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僵局能否“破冰”?
第一财经· 2025-04-09 18:03
租赁模式探索 - 部分机器人厂商考虑采用租赁替代购买方式推进人形机器人落地,月租金约3500元(含维护成本)[1] - 租赁模式已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验证可行,但人形机器人成熟度低需建立全流程保障体系[1] - 租赁合同周期预计3年,买家需额外支付维护和充电成本[8] - 海外市场租赁价格约为当地劳动力月薪50%,日本料理服务员月薪6000元对应机器人月租3500元[8] 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因场景适应能力局限和功能泛化性不足,难以短期内带来可量化效率提升[7] - 购买者顾虑设备折旧和维护成本等隐性支出,导致投资回报率不确定[7] - 技术稳定性仍需时间验证,机器人需达到人工80%效率才能通过延长工时替代人力[8] - 云迹科技2022-2024年累计营收5.51亿元但净亏损达8.15亿元,反映行业盈利困境[9] 技术瓶颈 - 训练机器人大脑面临真实数据缺乏问题,需海量多模态数据集支持[2] - 数据来源包括互联网沉淀数据、多模态嫁接数据和传感器采集数据,后者最为稀缺[2] - 智元机器人开源AgiBot World数据集,傅利叶开源Fourier ActionNet数据集[3] - 建立数据生态需巨额资金和时间投入,短期内难带来对等收入[3] 场景落地策略 - 擎朗人形机器人XMAN-R1优先选择餐厅、后厨等服务场景落地[2] - 服务场景可快速验证机器人交互和理解能力,复用现有激光导航、SLAM等技术[2][8] - 专用机器人解放繁琐工作,通用机器人补位灵活需求,两者共同构成未来产业[9] 行业竞争格局 - 产业化是持久战,需5年以上系统化攻坚跨越剩余95%的产业化鸿沟[9] - 终局竞争属于能跑通研发、制造、交付、运营全链条的企业[9] - 服务机器人厂商拓展人形机器人存在盈利焦虑,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投入[10] - 擎朗通过已盈利的餐饮配送机器人为人形机器人研发补充资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