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
搜索文档
美国建厂一年就关门!摩托罗拉前高管:美国人不习惯打螺丝
观察者网· 2025-08-11 15:52
摩托罗拉美国制造尝试 - 摩托罗拉2013年在德克萨斯州生产Moto X旗舰手机 旨在与iPhone和三星Galaxy竞争[1][5][6] - 因销量不佳 Moto X合约价从200美元降至100美元 第三季度销量仅50万部 同期三星Galaxy S4单月销量超1000万部[5] - 工厂于次年关闭 放弃美国组装计划[1] 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挑战 - 面临技能缺口和工厂岗位填补困难 员工更倾向选择零售或餐饮服务[6] - 智能手机组装涉及数百个精密零件 需专项培训 但美国劳动力普遍不适应此类工作[6] - 2023年6-7月美国制造业减少1.1万个岗位 5-6月减少1.5万个 制造业成裁员最严重行业之一[8] 中美制造业规模对比 - 中国202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达1.23亿人 为各行业最高[8] - 中国拥有完整智能手机供应链 熟练劳动力 强大供应商网络和数字化基础设施 成本比地区竞争对手低20%-50%[11] - 苹果CEO库克称中国劳动力兼具工匠技能 精密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优势[12] 当前美国制造政策动向 - 特朗普政府向苹果三星施压要求在美国生产移动设备 否则面临25%关税[5] - 特朗普集团推出T1智能手机 最初宣称"美国制造" 后改为"基于美国价值观设计" 售价499美元[11] - 专家质疑美国制造零部件竞争力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11] 技术规格数据 - Moto X采用安卓系统 Core i5-10600处理器 1.7GHz速度 16GB内存 4.65英寸屏 720x1560分辨率[3]
Follow JETOUR at the Auto Shanghai 2025: A Glimpse of Global Travel and Emerging Off-Road Trends
Globenewswire· 2025-04-30 00:00
品牌活动与体验 - 公司在上海举办为期三天的"Travel"城市之旅 邀请来自中东 非洲 南美 亚太和独联体地区的130多名媒体和意见领袖参与 活动融合品牌文化和科技创新[1] - 活动路线涵盖东方明珠塔 城隍庙历史街区和外滩等地标 并在外滩北侧的大礼堂举办沉浸式"Travel+"生活方式展示 包括户外装备 尖端技术和公益项目亮点[2][3] - 通过中国传统舞蹈表演与国际乐队现场演出 展现旅行文化如何激发共同热情和创新突破[3] 技术创新与产品发布 - 在2025上海车展首日发布全新GAIA高端混动越野架构 并推出基于该架构的首批车型G700和G900[4] - GAIA架构提供两种动力系统:超级混动iDM-O和两栖越野增程iEM-O 均具备高热效率和强劲性能 配备智能越野底盘和陆地-水面切换技术 集成低轨卫星通信和制氧系统[5] - G700和G900定位高端越野SUV 在设计和性能上超越行业标准 搭载先进动力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6] 全球媒体合作与联盟 - 举办媒体研讨会 聚集中东 非洲 南美和独联体地区40余名资深汽车记者 讨论品牌全球化战略和G700产品定位[7][8] - 正式成立JETOUR媒体联盟(JMA) 作为首个国际媒体平台 通过产品评测和联合品牌计划建立系统化合作机制 未来将分阶段吸纳更多权威媒体[9] 产品测试与性能展示 - 4月24日举办专属试驾活动 展示T1 T2 i-DM和G700三款车型[10] - T1轻越野SUV配备首创XWD智能四驱系统 可自动切换驱动模式适应不同地形 试驾者称赞其动力分配智能性[11] - T2 i-DM混动版搭载1.5TD DHE+3DHT高效混动系统 实现更平顺驾驶体验和更高燃油经济性 G700则展示先进自主泊车功能[12] 品牌战略与未来规划 - 从2024全球旅行大会到2025上海车展 公司通过地标体验 技术展示和媒体互动持续强化"Travel"品牌战略[14] - 活动标志着品牌升级关键里程碑 未来将继续拓展"Travel+"生活方式理念 与全球用户共创旅行体验[15][16]
以租赁代替购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僵局能否“破冰”?
第一财经· 2025-04-09 18:03
租赁模式探索 - 部分机器人厂商考虑采用租赁替代购买方式推进人形机器人落地,月租金约3500元(含维护成本)[1] - 租赁模式已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验证可行,但人形机器人成熟度低需建立全流程保障体系[1] - 租赁合同周期预计3年,买家需额外支付维护和充电成本[8] - 海外市场租赁价格约为当地劳动力月薪50%,日本料理服务员月薪6000元对应机器人月租3500元[8] 商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因场景适应能力局限和功能泛化性不足,难以短期内带来可量化效率提升[7] - 购买者顾虑设备折旧和维护成本等隐性支出,导致投资回报率不确定[7] - 技术稳定性仍需时间验证,机器人需达到人工80%效率才能通过延长工时替代人力[8] - 云迹科技2022-2024年累计营收5.51亿元但净亏损达8.15亿元,反映行业盈利困境[9] 技术瓶颈 - 训练机器人大脑面临真实数据缺乏问题,需海量多模态数据集支持[2] - 数据来源包括互联网沉淀数据、多模态嫁接数据和传感器采集数据,后者最为稀缺[2] - 智元机器人开源AgiBot World数据集,傅利叶开源Fourier ActionNet数据集[3] - 建立数据生态需巨额资金和时间投入,短期内难带来对等收入[3] 场景落地策略 - 擎朗人形机器人XMAN-R1优先选择餐厅、后厨等服务场景落地[2] - 服务场景可快速验证机器人交互和理解能力,复用现有激光导航、SLAM等技术[2][8] - 专用机器人解放繁琐工作,通用机器人补位灵活需求,两者共同构成未来产业[9] 行业竞争格局 - 产业化是持久战,需5年以上系统化攻坚跨越剩余95%的产业化鸿沟[9] - 终局竞争属于能跑通研发、制造、交付、运营全链条的企业[9] - 服务机器人厂商拓展人形机器人存在盈利焦虑,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投入[10] - 擎朗通过已盈利的餐饮配送机器人为人形机器人研发补充资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