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柳宗元与广西”文献展在广西南宁开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9:30
展览概况 - "万卷·书生——'柳宗元与广西'文献展"于7月9日在广西南宁市开展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主办 免费向公众开放 [1] - 展览展出古籍 碑拓文献共计74册(件) 展期持续至2026年4月20日 [1] 柳宗元生平与贡献 - 柳宗元为唐代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 宦海浮沉后落幕于岭南 [1] - 在柳州刺史任上四年 秉持"廉洁奉公 仁爱为民"信念 重视文教 移风易俗 体恤民情 被尊称为"柳柳州" [1] 展览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四个篇章 分别展现柳宗元宦海浮沉 官声政绩 文学创作与交友 身后影响与文化传播 [1] - 通过古籍与碑拓文献 重点突出其在广西时期的作为与思想精神 包括坚守理想 批判时弊 倡导改革等 [1][2] 文化遗产与历史意义 - 柳宗元在八桂大地留下丰厚文化遗产 作品蕴含忧国忧民情怀 至今启迪对社会正义的思考 [2] - 展览通过历史文献 呈现柳宗元逆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图景 促进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2]
泰柬爆发新争端,佩通坦作出一项决定
环球时报· 2025-07-09 08:15
泰柬文化争端 - 泰国计划于2026年申请将其皇家传统服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柬埔寨此前申请将其婚礼传统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泰方担忧 因柬方申报材料中含有泰国服饰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1] - 泰方认为柬方使用泰国服饰图像可能被解读为暗示泰国服饰是柬埔寨文化的一部分 [1] - 柬埔寨方面强烈反应 认为泰国《国家报》的文章具有挑衅性且缺乏见识 [1] - 柬方强调文化遗产应增进理解而非挑起纷争 其"申遗"旨在弘扬和保护柬埔寨独特文化 [1] 文物归还争议 - 泰国新任文化部长佩通坦以财政预算紧张为由 暂停原计划本月归还柬埔寨20件高棉文物的进程 [2] - 佩通坦表示鉴于两国现状 建议对归还文物事宜进行进一步审查 [2] - 柬埔寨文化艺术部大臣彭萨格娜表示柬方愿意承担归还费用 希望泰国遵守去年达成的协议 [2] - 这批文物共43件 其中23件已于2008年和2015年归还 剩余20件多为小型雕塑 [2]
文化新观察丨穿雨林下深海,这里的文物普查不一般
新华社· 2025-06-30 20:16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展 -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负责人符仙瑾带领团队对1959年建设的橡胶林试验田进行普查,该橡胶林于2020年被列为海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 南或河遗址是海南岛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已出土编号石制品6000余件,筛洗出土石制品20000余件[2][4] -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是约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留存100余栋古石屋,成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 临高县皇桐镇国营红华农场保留20世纪50年代外国专家居住的欧洲风格砖木结构瓦房,被确定为"四普"新发现文物点[5] 水下文物普查成果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成果,包括400多件明代出水文物如珐华贴金镂空花卉纹梅瓶、红绿彩缠枝莲纹碗等[8] - 三沙"四普"工作队完成西沙17座岛礁调查,航程约600海里,新发现27处文物包括珊瑚石堆砌的"兄弟公庙"等海洋文化特色遗产[10] - 截至2025年4月,海南省已完成4274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复查率100%),新发现656处文物[10] 文物普查技术方法 - 南或河遗址通过石器技术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为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人群互动研究提供考古依据[4] - 三沙"四普"采用传统田野调查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方式提升普查效率[10]
齐风鲁韵,山东的“世界瑰宝”知多少?
经济观察报· 2025-06-22 09:09
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概况 - 山东拥有5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涵盖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类别 [1] - 遗产类型包括山岳崇拜(泰山)、儒家文化建筑群(曲阜三孔)、古代水利工程(大运河)、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及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 [1][2][4][6][7] 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山体由28亿年地质运动形成的片麻岩群构成 [1] - 现存2200余处碑碣石刻,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1] - "泰山四大奇观"包括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和碧霞宝光等自然现象 [1]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 - 孔庙为九进院落布局,含104座建筑、466间房屋,展现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特征 [3] - 孔府现存480余间建筑,保存有孔档案和大量文物,体现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特点 [3] - 孔林占地200万平方米,含2万余株古树,为世界最大人工园林式家族墓地 [3] 大运河山东段(世界文化遗产) - 南旺分水枢纽被称作"中国古代水利史的都江堰",解决运河"水脊"通航难题 [4] - 沿线保留15处遗产点和8段河道,反映漕运与商业文化交融的历史 [5] - 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聊城东昌湖及济宁竹竿巷构成多元旅游体验场景 [5] 齐长城(世界文化遗产) - 全长1200余里,跨越1500余座山峰,比秦长城早400余年 [6] - 现存240处遗迹,包括墙体、关堡和烽燧,石砌墙体与山势融合体现古代建筑智慧 [6] - 关隘石基保留8厘米深车痕,见证2600年前交通活动 [6] 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 保护区为暖温带最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含2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7][8] - 全球90%东方白鹳的繁殖地、70%丹顶鹤的越冬地,年迁徙候鸟达数百万只 [8] - 秋季景观包括芦花盛放和盐地碱蓬形成的"红地毯"自然奇观 [8]
文脉华章·文博日历丨长沙,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09:56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长沙举行 [1] 长沙历史文化背景 -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活动 [4] - 自秦朝设立长沙郡以来 城名、城址未曾改变 见证了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清及现代的变迁 [4] 长沙博物馆资源 - 长沙拥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32座 非国有博物馆20座 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10] - 长沙必打卡的8个宝藏地包括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等 [4][5][10] 湖南博物院必看国宝 - 素纱单衣:仅重49克 透光率达75% 薄如蝉翼 轻如烟雾 [11] - T形帛画:深埋地下2000多年 据研究是一种招魂幡 暗藏古人"生命观" [13] - 长寿绣几巾:我国目前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几巾 用途类似今天的沙发巾 [17] - 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我国目前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 内壁铭文"大禾"印证古人"禾下乘凉梦" [19] - 辛追夫人"漆"彩斑斓的生活:西汉辛追夫人家的"客厅"复原展示 展现西汉漆木器工艺 [21] 长沙博物馆必看国宝 - 唐长沙窑青釉"鸟飞平无近远"瓷盘:唐代长沙窑瓷器 反映唐朝流行文化 长沙窑是釉下多彩的重要发源地 [23][24] - 象纹大铜铙: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商周铜铙 用于古代两军交战时的撤退信号 [27] 长沙简牍博物馆必看国宝 - 龙纹漆木瑟:汉代出土的瑟中仅此一"见" 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弹拨丝弦乐器 [31] - 简牍: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十余万枚简牍 勾勒出吴国人的生活图景 现代词汇"合同""杀青"源于简牍 [34][36] 专题特展信息 -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 展出200余件(套)重磅文物 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 [37][39] - "心象——古干的汉字书法抽象艺术展":2025年5月16日至8月16日 展出古干60幅代表作品 融合汉字与现代抽象视觉艺术 [39][41] - "寻找《史记》中的古国"专题展:2025年4月26日至6月29日 展出180件珍贵文物 探索神秘古国历史 [41][43] - "文脉在兹 谊居千年"特展:2025年4月30日至2026年5月31日 展示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的思想及古长沙人日常生活场景 [44][46]
一周观展|梵高米勒塞尚名作来到黄浦江畔
新浪财经· 2025-06-14 08:1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 主题展览包括长沙博物馆的"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 汇聚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石家河文化 三星堆文化等200余件(套)重磅文物 [1] - 湖南博物院新推出的有历代金铜佛像艺术展 [1] - 展览以长江为舞台 以文物为主角 以文明演进为主线 以民族性格为特征 讲述长江之于中华文明起源 形成与发展 之于中华民族融合 演进与复兴的伟大作用 [51] 上海地区展览 - 法国奥赛博物馆在浦东美术馆举办"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 汇集了逾百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艺术杰作 包括梵高《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 米勒《拾穗者》 高更《塔希提的女人》 莫奈《夏末的干草堆》 塞尚《塞尚夫人肖像》等作品 [3] - "百年大光明"展览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大光明电影院二楼大厅举行 回望大光明电影院与中国电影发展并进的历程 讲述近现代建筑师邬达克重建大光明影院时的设计故事 [6] -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办"古犀珍献:上海博物馆藏明清犀角器"展 精选百余件犀角器珍品 辅以青铜器 瓷器 玉器 竹木器 漆器等与犀角雕刻艺术相关的文物 [18] 北京地区展览 - 中国美术馆举办"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 汇聚敦煌研究院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240余件(套) 涵盖彩陶 简牍 帛书 画像砖 花砖 陶俑 木俑 写经 彩塑 临摹壁画等类别 [29]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 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的绚丽画卷 汇集全国27家文博单位338件(套)珍贵文物 [31] -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举办"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 精选63套 共计117件自五代至清代的珍贵作品 包括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 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等 [35] 其他地区展览 - 安徽省美术馆举办"拥抱繁花:新艺术运动与阿尔丰斯·穆夏"展 呈现117件(套)展品 涵盖油画 版画 摄影 家具 工艺品等门类 部分作品为首次在中国展出 [45] - 香港M+博物馆举办"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 呈现150余幅艺术作品 包括60余幅毕加索作品及香港M+博物馆藏品中的80多件亚洲艺术家作品 [56] - 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举办"江户浮世之美"展 聚焦江户时代的江户城 汇集以浮世绘版画为主的逾200件作品 [57] 国际展览 - 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梵高展:艺术家的梦想由家人延续"展 以梵高博物馆藏品为主 展出30多幅梵高作品和4封首次在日本展出的梵高书信 [61] - 卢浮宫博物馆举办"对中国的热情:阿道夫·蒂尔斯收藏"展 展出法国前总统阿道夫·蒂尔斯收藏的约180件中国文物 [69] - 大英博物馆举办"古印度:生生不息的传统"展 汇集大英博物馆和其他机构的逾180件藏品 包括绘画 雕塑 素描和手稿 [72]
文化中国行·文博日历丨中国旅游日,哪件文物让你想起一座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9 21:59
中华文明与城市文物象征 - 成都太阳神鸟金饰蕴含古蜀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认知,2005年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11年成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主体图案 [4][6][7] - 广州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以龙飞凤舞造型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广泛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装饰中 [9][11][12] -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作为"镇水之神"图腾,影响当地文化传承,"阿鹏"和"金花"的称呼源自其精神象征 [14][16][17] - 临汾唐铁卧牛是"卧牛城"得名来源,唐代起作为镇水神器,现代城市中仍保留大量卧牛造型 [19][21][22] - 随州铜鹿角立鹤融合鹿鹤祥瑞意象,1978年出土于曾侯乙墓,现为城市地标传递福寿祝福 [24][26][27] 代表性文物与城市文化 - 武威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东汉墓,1983年成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作为文物外交形象广泛出现在公共场所 [29][31][33] -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以规模宏大的陶俑阵列展现历史厚重感,成为城市核心文化标识 [37][39] - 洛阳牡丹文化始于1500年前武则天时期,"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赞誉使其成为城市精神象征 [41][44] - 扬州依托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地理优势,形成"最脍炙人口"的文人城市形象 [46][48] - 邯郸作为3000年未改名的成语典故之都,拥有学步桥、回车巷等历史遗迹 [50][52] 文物与城市形象建设 - 多座城市将重要文物确立为官方形象标识,如成都太阳神鸟金饰(2011年)、铜奔马(1983年) [7][33] - 历史文物深度融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如广州玉佩图案应用于公共设施、大理金翅鸟形象延续于建筑装饰 [11][16] - 考古发现推动城市文化定位,如随州铜鹿角立鹤(1978年出土)、武威铜奔马(1969年出土)强化地域特色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