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00001)

搜索文档
 董事长和6名董事集体辞职,巨头人事“大地震”!年薪5000万元CEO此前被炒,市值1年蒸发近2万亿元,上月宣布裁员9000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00:01
 公司治理重大变动 - 董事长Helge Lund携六名董事将于11月14日特别股东大会后集体离职,原因在于董事会与控股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就董事会未来组成未能达成一致 [1][4] - 控股股东基金会提议选举Lars Rebien Sørensen为董事会新主席,并选举其他四名新董事会成员 [4] - 此前于5月,执掌公司超过8年的原CEO周德赋被免职,其2024年总薪酬降至5710万丹麦克朗(约合797万美元),2023年约为6820万丹麦克朗(约合952万美元) [2][5] - 原CEO离任后,Mike Doustdar于8月接任成为新一任全球总裁兼CEO [5]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宣布将在全球新一轮重组中裁员9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1.5% [2][9] - 此次重组计划旨在精简架构、提高决策速度,预计每年将节省80亿丹麦克朗(约合12.6亿美元)开支 [9] - 公司已两度下调2025年业绩预期,最终将销售额增长预期下调至8%-14%,营业利润增幅下调至10%-16% [9] -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近一年内跌幅超过50%,总市值从超过5000亿美元缩水至2370亿美元,蒸发超2780亿美元 [2]   核心产品竞争格局 - 公司核心产品司美格鲁肽(含降糖与减肥适应证)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共计1127.56亿丹麦克朗(约合166.32亿美元),超越默沙东K药成为全球新药王 [6] - 主要竞争对手礼来的替尔泊肽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147.34亿美元,与司美格鲁肽销售额差距不到20亿美元 [8] - 司美格鲁肽分子核心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届时在中国市场将面临来自礼来及一大批本土仿制药的激烈竞争 [8] - 公司指出中国市场的GLP-1糖尿病药物销售出现下滑,但减重药销售正逐步增长,尚未进一步下沉到低线城市 [8]
 长和集团对抗审查,3连警告都没停手!红颜再度出手,想扳回一城
 搜狐财经· 2025-10-23 19:35
 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交易 - 长和集团计划将旗下43个重要港口的经营权出售给由美国财团和意大利财团组成的买方 [7][9] - 交易标的包括能够控制巴拿马运河的几个关键港口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重要的贸易枢纽和中国进入美洲市场的重要通道 [7] - 交易结构采取拆解方式 将港口资产分为两部分分别出售给美国和意大利财团 以试图规避国家审查 [9]   交易的战略影响与市场反应 - 该交易被认为可能对中国的航运事业和战略布局构成重大威胁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批评 [7] - 市场观点认为该举动在当前中美贸易战背景下 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并被视为"出卖国家利益" [4][7] - 交易动机被解读为李嘉诚看中贸易战中的商业机会或向美国"示好" 个人商业利益高于国家战略利益 [8]   监管审查与公司应对 - 国家监管部门已介入并对交易进行调查 并已三次发出明确警告 强调不得规避反垄断审查 [4][12] - 长和集团并未停止交易 而是继续推进计划 试图通过"打太极"方式应对监管 [12] - 公司通过关键人物周凯旋进行公关应对 但采取的公益捐赠策略未能有效扭转公众看法 [14][16]   公司整体战略动向 - 长和集团近期动作包括大规模的资产重组 尤其是电信业务的拆分 显示其正在为全球经济变化做准备 [20] - 公司战略被解读为通过将资产转移至其他地区 为可能的贸易风险做准备 [20] -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 港口出售交易为长和集团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18]
 香港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长将赴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相关会议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07:25
 会议参与人员与行程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10月20日下午启程前往韩国仁川出席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会议[1] - 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将于10月21日下午启程前往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结构改革部长会议[1] - 陈茂波在完成仁川行程后将转往北京访问并于10月25日返回香港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将在此期间署任司长职务[1] - 林定国将于10月25日返回香港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将在此期间署理司长职务[2]   会议主题与议程 - 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会议主题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将讨论全球和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形势、数字金融、财政政策等议题[1] - 亚太经合组织结构改革部长会议主题为"应对新兴挑战的未来方向和结构改革作用"[1] - 陈茂波将出席10月22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与结构改革部长联合会议参与讨论区域的创新和数字化发展[1] - 林定国将出席10月22日和23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与结构改革部长联合会议以及结构改革部长会议[1]   双边交流活动 - 陈茂波在仁川期间会与其他经济体官员举行会谈就共同关心议题交流意见[1] - 林定国将出席由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和韩国法务部合办的法律工作坊并将到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区域中心和当地仲裁机构[2]
 潘功胜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金融时报· 2025-10-20 09:39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核心观点 - 全球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但下行风险仍存 面临贸易局势紧张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挑战 [1] - 各方呼吁实施增长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提高长期增长潜力 并支持加强多边合作以应对全球经济风险 [1] - 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 重申抵制保护主义的承诺 [1]   全球经济与政策合作 -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扰乱产业链供应链 [2] - 财政脆弱性叠加金融脆弱性可能引发市场动荡 [2] - 多边主义被视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途径 [2] - G20国家应继续加强合作 不断完善全球治理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 - 各方重申支持强劲的、以份额为基础的、资源充足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核心 [1] - 呼吁各国尽快完成第十六次份额总检查下份额增资的国内审批程序 [1] - 要求在2026年4月前制定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原则 [1] - 继续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 在第十七次份额总检查下实现有意义的份额调整 [2]   中国经济与货币政策 - 中国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2] - 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博时基金曾豪:关注科技成长和周期品种
 上海证券报· 2025-10-19 20:31
 市场驱动因素 - 宏观经济稳健增长为市场提供坚实支撑,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平稳,科技板块订单和业绩显著提升[2] - 政策持续发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2] - 资金呈现多元化流入特征,包括外资回流、国内机构加仓以及居民资金借道基金入市[2]   市场前景与策略 - 市场有望走出结构性上行行情,乐观因素包括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经济韧性显现和估值优势[3] - 投资主线围绕“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AI产业趋势”的合力驱动,科技成长行情值得关注[3] - 建议采取“稳健为基,适度进攻”策略,以高股息红利资产为核心,科技成长等景气赛道为卫星进行配置[3]   板块投资机会 - 科技成长板块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和产业趋势驱动[3] - 大宗商品受益于流动性改善,供给侧受限的周期品存在机会,包括有色、化工、钢铁、建材等领域[3] - 新消费板块经历前期调整后已具备一定投资价值[3]
 屈臣氏艰难转型:高管连生变动 上半年中国市场净关店145家
 新京报· 2025-10-19 04:43
 高管变动与战略转向 - 香港屈臣氏董事总经理李家乐因个人原因卸任,由拥有超过20年快速消费品及零售经验的潘美玲接任,生效日期为2025年11月1日 [2][3] - 自去年以来公司发生多项高管变动,包括2024年3月任命陈志豪和聂薇为中国屈臣氏联席董事总经理,以及去年4月任命倪文玲为集团行政总裁 [3][4] - 新任高管均被委以推动数字化转型和O+O商业模式的重任,反映出公司战略核心的转变 [4][5]   O+O数字化转型策略 - 公司核心策略为O+O模式,旨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无缝衔接线下与线上平台,以完善消费者购物体验 [5] - 该策略区别于传统全渠道零售或O2O,重点在于运用店铺网络和服务团队,通过数字渠道与消费者建立紧密沟通 [5] - 公司计划通过优化店铺组合、发展幕后店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线上业务能力 [11]   整体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集团零售部门实现收益总额988.4亿港元,同比增长8% [6] - 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是核心业务,上半年收益总额约878.6亿港元,占零售部门总收益的89% [6] - 该分部忠诚会员总人数达1.74亿,但销售参与率同比微降1%至64% [6] - 上半年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的同比店铺销售额增长4.5%,EBITDA和EBIT均有改善,主要由欧洲及亚洲市场推动 [7]   中国市场具体业绩与挑战 - 中国市场表现持续乏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收益总额约66.66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68.79亿港元下滑3% [11] - 上半年中国业务的同比店铺销售额录得1%的轻微跌幅,与整体分部4.5%的增长形成对比 [7]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业务EBITDA同比大幅减少53%至1.17亿港元 [11] - 近年来中国业务收益持续下滑,2022年至2024年收益总额分别为175.79亿港元、164.53亿港元和135.08亿港元,同比变化分别为-23%、-6%以及-18% [8]   门店网络优化与线上能力建设 - 为应对挑战,公司正在优化门店组合,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门店数量为3630家,较上年同期的3775家净减少145家,同比减少4% [11] - 关店主要原因为租约期满后关闭人流不足的店铺 [11] - 公司着力发展“幕后店”(小型订单处理中心),以支持线上订单,其数量由2024年底的131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394家 [11]
 大抓项目建设 持续提振消费 推动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增势增效
 西安日报· 2025-10-17 10:14
 项目建设与运营 - 市委书记方红卫调研浐灞国际港项目建设及企业运营情况 强调要坚定不移大抓项目建设 多措并举持续提振消费 奋力冲刺四季度 [1] - 方红卫视察新近开业的国际商务酒店 详细了解日常客流和运营管理情况 鼓励企业增强服务意识 创新经营模式 优化服务体验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1] -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智能电网调度科研通信生产用房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陕西电网新的指挥中枢 助力实现全省电网统一规划、调度、管理和运营 [1]   经济发展策略 - 强调要扛牢压实稳增长工作政治责任 抓好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保安全各项工作 强化经济运行调度 提高政策实施效能 [2] - 要求紧盯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 全力以赴稳住工业经济、扩大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 在四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 - 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吸引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 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助力西安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1]
 强生分拆骨科业务,剑指提升营收增长和营业利润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7:40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公司宣布将分拆其骨科业务,以DePuy Synthes为独立主体开展业务,目标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完成分拆 [1] - 公司任命具有丰富行业和公司背景的Namal Nawana为DePuy Synthes全球总裁,主导分拆过程并预计在完成后继续领导该业务 [1] - 分拆计划旨在提升公司的收入增长率与营业利润率,分拆后公司将聚焦于创新医学和医疗技术领域的六个关键增长领域 [2]   骨科业务财务表现与重组背景 - 2025年第三季度,骨科业务营业收入为22.74亿美元,同比增长3.8%,低于公司创新制药和医疗科技板块超6%的增速 [2][7] - 2025年前九个月,骨科业务累计营业收入68.20亿美元,同比略微下滑0.3% [7] - 公司早在2023年已启动一项为期两年的骨科业务重组计划,预计总成本在7亿至8亿美元之间,核心目标是加快业务增长并提升盈利能力 [3]   中国骨科市场环境与影响 - 中国骨科领域经历多轮集采,关节、脊柱、创伤集采后市场规模分别从99亿元、132亿元、92亿元降至73亿元、59亿元、55亿元,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显著扩大至40%-90% [4] - 集采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公司骨科业务中脊柱、运动医学等细分收入下滑,美国市场的增长部分抵消了此影响 [3] - 面对市场格局重塑,跨国企业如ZimVie已调整中国战略,包括退出脊柱业务,行业竞争焦点从产品销售转向全流程患者服务 [4][5]   全球骨科市场趋势 - 全球骨科器械市场规模2021年为409亿美元,预计2022-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2027年有望达到600亿美元 [6] - 北美是全球最大需求市场,亚太地区因经济快速发展、国产品牌成长等因素复合年增长率最快 [6] -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市场仍有较大需求,未来创新和变革仍是行业关键词 [6]   跨国医械企业战略调整趋势 - 跨国医械企业普遍采取“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优势主业”的策略,例如美敦力分拆糖尿病业务、3M拆分医疗保健业务成立Solventum [8] - 企业通过分拆或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专注于高利润增长市场 [8] - 跨国药企高毛利时代过去,战略重整趋向于将研发重点放在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8]   强生整体业绩与战略聚焦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全球销售额达240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国际市场营收102.85亿美元,同比增长7.6% [9] - 创新制药业务是核心增长引擎,第三季度销售额156亿美元,同比增长6.8%,占总销售额超六成 [9][10] - 公司未来战略将聚焦于肿瘤学、免疫学等六大核心领域,预计2025年营收将达到935亿美元至939亿美元 [10]
 港股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榜:李想第一刘强东第四,贝壳创始人彭永东和联创单一刚同进前十
 搜狐财经· 2025-10-15 19:32
 榜单概览 - Webb-site发布《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排行榜》,收录总报酬前1000位董事数据 [3] - 2024年共有31位董事总报酬超过1亿港元 [3] -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以近6.80亿港元总报酬位居榜首 [3]   薪酬排名前十 - JS环球生活董事长兼CEO王旭宁以约5.21亿港元总报酬位列第二 [3] - 极兔速递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李杰以约5.19亿港元总报酬排名第三 [3] -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以约4.49亿港元总报酬位居第四 [3] - 贝壳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彭永东以4.26亿港元总报酬排名第五 [4] - 布鲁可创始人兼董事长朱伟松以3.83亿港元总报酬位列第六 [4] - 榜单前十还包括贝壳单一刚、哔哩哔哩陈睿、JS环球生活韩润及新濠国际何猷龙 [5]   其他知名高管薪酬 - 长和主席李泽钜以2.12亿港元总报酬排名第11 [5] - 汇丰控股行政总裁艾桥智以约1.28亿港元总报酬位列第23 [5]   薪酬构成分析 - 李想薪酬构成包括薪金、津贴及实物福利266.5万元人民币、退休金计划供款16万元人民币以及股份支付薪酬费用6.36亿元人民币,合计6.39亿元人民币 [5] - 李想2024年实际领取的现金薪酬仅为266万元人民币,6.39亿元主要为根据美国会计准则计入财报的股权激励费用 [5] - 股权激励费用对应公司设定的销量目标达成后可获得的1800万股奖励,但李想需以29.26美元/ADS的价格支付现金对价,截至2025年5月尚未支付相关款项 [6]
 李想薪酬6.8亿超刘强东位居榜首:香港上市大厂董事薪酬榜2025最新发布
 搜狐财经· 2025-10-15 16:23
 核心观点 - Webb-site发布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排行榜,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以近6.8亿元总报酬位列榜首 [1] - 全年度共有31名董事酬金超过一亿元 [1] - 前十名高报酬董事的收入均因计入股份奖励而显著提升 [7]   董事薪酬排名 - 理想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李想总报酬近6.8亿元,排名第一 [1] - JS环球生活董事长王旭宁总报酬逾5.2亿元,排名第二 [3] - 极兔速递创办人兼主席李杰总报酬5.19亿元,排名第三 [3] - 京东董事长刘强东总报酬近4.49亿元,排名第四,较前年下跌两级 [3] - 贝壳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永东总报酬4.26亿元,排名第五,前年位列榜首 [3] - 新濠国际主席兼行政总裁何猷龙总报酬近2.14亿元,排名第十,较前年上升一级 [5] - 长和主席李泽巨总报酬2.12亿元,排名第11位,按年下跌两级 [7] - 汇控行政总裁艾桥智总报酬1.28亿元,排名第23位 [7] - 渣打行政总裁温拓思总报酬逾1.03亿元,排名第29位 [7] - 新世界发展主席郑家纯总报酬9883万元,排名第32位 [7] - 腾讯主席马化腾总报酬4794万元,排名第92位 [7] - 担任15间公司董事的石礼谦总报酬711.9万元,排名第878位 [7]   公司董事分布 - JS环球生活的董事长王旭宁和财务总监韩润均进入薪酬前十名,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九 [5] - 贝壳的主席彭永东和另一创办人单一刚均进入薪酬前十名,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七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