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和(00001)
icon
搜索文档
还剩七天交易,李嘉诚或许认怂,长和与港府谈判,国企证实或接手
搜狐财经· 2025-03-28 17:28
文章核心观点 长江和记与贝莱德集团的港口交易仅剩七天,虽此前宣布按计划推进,但大陆官方出手施压,李嘉诚可能会重新考虑,其最终选择取决于更看重西方市场还是中国市场 [1][4][13] 交易情况 - 3月4日长江和记宣布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出售23个国家43个港口权益,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两座港口 [1] - 长江和记27日宣称将继续按计划推进和贝莱德的交易 [3] 舆论反应 - 以《大公报》为首的舆论界对李嘉诚发起“猛攻”,认为交易对中国航运产业有负面影响 [3] 各方动态 - 港府自3月4日起与长江和记洽谈解决方案,但李嘉诚未回头 [3] - 中远海运港口董事会主席证实有意愿购买长江和记旗下港口 [3] - 大陆要求国企暂缓和李嘉诚及其家族相关企业展开新合作,监管机构审查其投资 [4] 公司业务结构 - 长江和记仅12%的收入来自香港和大陆,主要业务在欧美及澳大利亚,涉及零售、电信和公共事业等,港口非主营业务 [6] - 长江实业五分之一的长期租赁物业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待售房地产项目土地储备也在大陆 [6] - 李泽楷的盈科在大陆有业务,富卫集团考虑进军大陆 [8] 商业角度分析 - 中美博弈着力点在海事行业,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是资本趋利避害,且海事非长江和记主营,他可脱手 [9][11] - 李嘉诚多数产业在西方,很难不顾西方态度将港口交给中国国企 [11]
长和事件持续热议 “营商不顾国家利益 终究会自毁基石”
搜狐财经· 2025-03-26 15:37
文章核心观点 长江和记公司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等资产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各界认为这是短视行为,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应算好国家发展大账,不能执迷不悟 [3] 分组1:事件背景与影响 - 长江和记公司计划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等资产,舆论持续升温 [3] - 长和的行动对中国全球港口布局构成一定负面影响,若交易成功或引发“供应链之战”及国际航运业震动 [4][7] - 全球约八至九成商品贸易依靠海运物流,巴拿马运河对海运贸易至关重要 [8] 分组2:各界观点 立法会议员 - 严刚指出和黄港口海外码头分布关乎国家利益,国家是港资企业靠山,牺牲国家利益是短视行为 [4] - 陈学锋强调交易牵涉我国海运贸易被卡脖子问题,特朗普打压威胁国家利益安全,香港成功依赖国家支持 [8] 经济学者、时事评论员 - 关品方认为港口是经济重要纽带,长和行动影响大,涉及国家利益时“商人无国界”荒谬,应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4] 政协委员、侨联委员 - 吴志斌以美国企业为例,指出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国家,该交易助纣为虐,损害国家利益不得人心 [5][6] 区议员、商会会长 - 方国珊认为不考虑国家利益促成交易不负责任,若运河“美国化”“政治化”,中国航运贸易将受影响 [7] 协会主席 - 高松杰指出美国常以国家安全干涉商业运作,如讨论对中国制造船只征港口“附加服务费” [8] 网民 - 网民对“在商言商”说法嗤之以鼻,举例美国干涉商业行为,呼吁长和中止交易 [8]
李嘉诚旗下长和2024年净利跌超27%,港口业务两位数增长仍被抛售
华夏时报· 2025-03-26 12:41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2024年业绩有增有减,港口业务两位数增长但公司仍出售大量港口资产,股价受出售港口事宜和业绩披露影响波动明显 [1][3][11] 公司股价情况 - 3月24日长和股价较前一交易日反弹逾4%,收盘价45.05港元/股,总市值1725.44亿港元 [3] - 近段时间长和股价波动明显,受出售港口事宜和2024年业绩披露情况影响 [3] 公司业绩情况 整体业绩 - 2024年长和总营收4766.82亿港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170.88亿港元,同比下降27.3% [3] 各业务板块业绩 - 零售业务是最大收入来源,2024年营收约1901.93亿港元,同比增长4%,占整体营收约40%;除部分地区外大部分业务表现理想,未来欧洲及东盟亚洲业务预计维持强劲,非东盟亚洲业务有望好转 [5] - 财务及投资以及其他业务板块收入975.12亿港元,同比增长2%,占整体营收20% [5] - 电讯业务收入883.71亿港元,同比增长2%,占整体营收19% [5] - 基建业务收入553.24亿港元,同比增长1%,占整体营收12% [5] - 港口及相关服务业务营收约452.82亿港元,同比增长11%,占整体营收约9%;EBITDA为161.72亿港元及EBIT为118.73亿港元,较2023年分别上升19%及27%;处理8750万个标准货柜,吞吐量同比增加6% [5][6][7] 港口业务展望 - 2025年因航运公司转至新联盟及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全球贸易,年初供应链中断或带来阻力,但亚洲及中东地区预期温和自然增长,加上码头设施扩建及伙伴关系加强,营运业绩有望改进 [9] 港口资产出售情况 - 3月初长和拟向贝莱德牵头财团出售和记港口集团80%全球权益及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交易涉及23个国家43个港口,总企业价值228亿美元,预计带来逾190亿美元现金收入 [11] - 交易是纯商业性质,与巴拿马港口政治新闻无关,但港口受政府控制规管,政权更替或政治气氛转变可能影响港口特许经营权 [11] - 从行业战略布局看,出售港口资产意味着公司从全球化向区域化、核心化战略转型,契合“去地产化、增现金流”战略基调 [11] - 从现金流看,公司流动基金及财务状况稳固,但经营环境预期波动不稳,会限制资本开支和新投资,专注现金流管理;出售海外港口资产可能是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的资本重构逻辑 [12] - 交易尚未获得最终确认,涉及巴拿马港口公司的交易文件预计4月2日或之前签订 [12]
直线式的增长和突破,S&W的羽绒服和内衣厉害在哪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3-26 10:19
文章核心观点 S&W获艾媒咨询授予的"轻运动羽绒服开创者""轻运动羽绒服全网销量第一""轻运动内衣开创者"三项市场地位确认,其凭借技术创新与场景化营销在轻运动服饰市场脱颖而出,未来将继续探索女性运动潜能 [1][5] 行业情况 - 全民健身热潮使轻运动成都市人群新宠,推动轻运动服饰市场爆发式增长,重塑运动服饰功能性需求,推动羽绒服与运动内衣创新迭代,形成新消费逻辑 [4] - 轻运动服饰市场需求随运动频次增加而激增,推动行业向"场景融合"升级,轻运动羽绒服注重超轻量化与高功能性,轻运动内衣进化多元化 [4] - 女性消费是轻运动服饰市场核心驱动力,对服饰多场景适配性、颜值设计及塑形功能要求更高 [6] 公司情况 - S&W自2016年创立,以"更轻更时尚"为原点,为现代女性打造能自由穿梭于健身房与都市生活的服饰 [6] - 2024年,S&W携手青年演员周雨彤推出"小冰纱系列防晒衣",相关话题热度飙升,成年度市场增长最快新消费品牌之一 [7] - 2024年下半年S&W推出多款新型羽绒服,获国家认证专利证书,双11GMV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超160%,半年销量超越耐克,跻身抖音运动羽绒类目前五 [7] - S&W推出的高弹力运动美背透气舒适后开扣运动内衣8077,采用混纺面料与蜂窝状编织工艺,减少运动震动 [6][7]
长和(0000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0 16:38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收益总额476.682亿港元,较2023年的461.558亿港元增长3%(呈報貨幣計算)、4%(當地貨幣計算)[2] - 2024年基本盈利20.828亿港元,较2023年的23.5亿港元下降11%;呈報盈利17.088亿港元,较2023年下降27%[2] - 2024年每股末期股息1.514港元,较2023年的1.775港元下降15%;每股全年股息2.202港元,较2023年的2.531港元下降13%[2] - 按IFRS 16前基准,以当地货币计算基本EBITDA较2023年增加2%,基本EBIT较去年下跌1%[4] - 按IFRS 16前基准,普通股股东应占基本溢利207.7亿港元,以当地货币计算较2023年下跌10%;按IFRS 16后基准,呈報溢利170.88亿港元,较去年减少27%[5] - 按IFRS 16后基准,2024年EBITDA为255.94亿港元(2023年:255.07亿港元),EBIT为140.99亿港元(2023年:138.49亿港元)[12] - 2024年公司收益总额为476.682亿港元,较2023年的461.558亿港元增长3%[29] - 2024年公司EBITDA总额为125.108亿港元,较2023年的127.309亿港元下降2%[29] - 2024年公司EBIT总额为58.758亿港元,较2023年的62.770亿港元下降6%[29] - 2024年公司除税前溢利为34.708亿港元,较2023年的38.570亿港元下降10%[29] - 2024年公司除税后溢利为23.784亿港元,较2023年的30.179亿港元下降21%[29] - 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为17.088亿港元,较2023年的23.500亿港元下降27%[29] - 2024年收益总额为476.682亿港元,较2023年的461.558亿港元增长3%,按当地货币计算增长4%[31] - 2024年EBITDA总额为102.6亿港元,较2023年的104.88亿港元下降2%,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2%[31] - 2024年EBIT总额为54.431亿港元,较2023年的58.568亿港元下降7%,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7%[31] - 2024年除税前溢利为34.776亿港元,较2023年的38.421亿港元下降9%[31] - 2024年除税后溢利为23.79亿港元,较2023年的29.921亿港元下降20%[31] - 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为17.03亿港元,较2023年的23.243亿港元下降27%,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26%[31] - 2024年收益为36071百万美元,2023年为275575百万港元[57] - 2024年除税前溢利为3663百万美元,2023年为33212百万港元[57] - 2024年除税后溢利为3058百万美元,2023年为30209百万港元[57][60] - 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为2191百万美元,2023年为23500百万港元[57] - 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占之每股盈利为0.57美元,2023年为6.14港元[57] - 2024年全面收益总额为510百万美元,2023年为38961百万港元[60] - 2024年非流动资总额为117994百万美元,2023年为956517百万港元[62] - 2024年流动资总额为24640百万美元,2023年为202386百万港元[62] - 2024年资产净值为83666百万美元,2023年为670549百万港元[62] - 2024年普通股股东权益总额为68553百万美元,2023年为544035百万港元[64] - 2023年1月1日权益总额为829.88亿美元,2023年12月31日为859.68亿美元,2024年12月31日为836.66亿美元[66][69] - 2023年度内溢利为38.73亿美元,2024年度内溢利为30.58亿美元[66][69] - 2023年除税后其他全面收益为11.22亿美元,2024年除税后其他全面收益(亏损)为 - 25.48亿美元[66][69] - 2023年全面收益总额为49.95亿美元,2024年全面收益(亏损)总额为5.1亿美元[66][69] - 2023年已付2022年股息为10.24亿美元,已付2023年股息为3.71亿美元;2024年已付2023年股息为8.72亿美元,已付2024年股息为3.38亿美元[66][69] - 2023年向非控股权益支付股息为6.08亿美元,2024年为10.17亿美元[66][69] - 2023年永久资本证券之分派为0.21亿美元,2024年同样为0.21亿美元[66][69] - 2023年赎回永久资本证券无记录,2024年赎回45.75亿美元[66] - 2023年非控股权益之权益贡献为0.08亿美元,2024年为0.8亿美元[66][69] - 2023年有关出售附属公司部分权益收益为0.08亿美元,2024年有关出售附属公司权益/部分权益亏损为0.69亿美元[66][69] - 2024年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未计营运资金变动)为96.32亿美元,对应港币751.3亿港元,2023年为754.16亿港元[72] - 2024年已付利息支出与其他融资成本(已扣除资本化)为17.01亿美元,对应港币132.67亿港元,2023年为120.83亿港元[72] - 2024年已付税项为5.96亿美元,对应港币46.52亿港元,2023年为39.31亿港元[72] - 2024年来自经营业务之现金净额为69.53亿美元,对应港币542.28亿港元,2023年为514.37亿港元[72] - 2024年用于投资业务之现金流量为25.52亿美元,对应港币199.02亿港元,2023年为154.15亿港元[72] - 2024年融资业务前现金流入净额为44.01亿美元,对应港币343.26亿港元,2023年为360.22亿港元[72] - 2024年用于融资业务之现金流量为51.72亿美元,对应港币403.46亿港元,2023年为467.84亿港元[72] - 2024年现金及现金等值减少7.71亿美元,对应港币60.2亿港元,2023年为107.62亿港元[72] - 2024年现金、速动资金及其他上市投资总额为165.96亿美元,对应港币1294.45亿港元,2023年为1431.09亿港元[73] - 2024年债务净额为169.26亿美元,对应港币1320.29亿港元,2023年为1338.3亿港元[73] - 2024年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总收益为28.1351亿港元,2023年为27.5575亿港元,同比增长2.1%[79] - 2024年销货收入为16.2682亿港元,2023年为16.1147亿港元,同比增长0.95%[79] - 2024年服务收益为11.0586亿港元,2023年为10.5838亿港元,同比增长4.49%[79] - 2024年应收货款为1.5327亿港元,2023年为1.6297亿港元,同比下降5.94%[86] - 2024年合约资产为7121万港元,2023年为7580万港元,同比下降6.05%[86] - 2024年合约负债为 - 5500万港元,2023年为 - 5948万港元,同比增长7.53%[86] - 2024年应收货款预期信贷亏损拨备为7.17亿港元,2023年为6.53亿港元,同比增长9.8%[86] - 2024年合约资产预期信贷亏损拨备为10.18亿港元,2023年为9.27亿港元,同比增长9.82%[86] - 2024年自合约负债年初结余确认为收益的数额为47.92亿港元,2023年为46.14亿港元,同比增长3.86%[87] - 2024年分配至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一年內为122亿港元,多于一年为71.21亿港元,总计193.21亿港元;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153.84亿港元、51.95亿港元、205.79亿港元[89] - 2024年EBITDA总额为10.26亿港元,占比100%,2023年为10.488亿港元,占比100%[103] - 2024年EBIT总额为5.4431亿港元,占比100%,2023年为5.8568亿港元,占比100%[104] - 2024年折旧及摊销总额为48.65亿港元,2023年为46.756亿港元[105] - 2024年资本开支总额为22.35亿港元,2023年为25.301亿港元[107] - 2024年资产总额为111.2542亿港元,2023年为115.8903亿港元[109] - 2024年负债总额为45.995亿港元,2023年为48.8354亿港元[109] - 2024年公司总收益为476.682亿港元,2023年为461.558亿港元,欧洲地区收益占比最高,2024年为52%,2023年为50%[110] - 2024年公司EBITDA为102.6亿港元,2023年为104.88亿港元,欧洲地区EBITDA占比最高,2024年为55%,2023年为49%[111] - 2024年公司EBIT为54.431亿港元,2023年为58.568亿港元,欧洲地区EBIT占比最高,2024年为52%,2023年为43%[113] - 香港地区2024年收益为33.906亿港元,占比7%,2023年为34.411亿港元,占比8%[110] - 中国内地2024年收益为24.339亿港元,占比5%,2023年为27.336亿港元,占比6%[110] - 香港地区2024年EBITDA为2.353亿港元,占比2%,2023年为2.868亿港元,占比3%[111] - 中国内地2024年EBITDA为3.19亿港元,占比3%,2023年为3.706亿港元,占比4%[111] - 香港地区2024年EBIT为 - 0.072亿港元,2023年为0.399亿港元[113] - 中国内地2024年EBIT为1.712亿港元,占比3%,2023年为2.092亿港元,占比3%[113] - 亚洲、澳洲及其他地区2024年收益为73.198亿港元,占比15%,2023年为68.435亿港元,占比14%[110] - 2024年资本开支总额为223.5亿港元,2023年为253.01亿港元[115] - 2024年资产总额为1112.542亿港元,2023年为1158.903亿港元[115] - 未计一次性项目前,2024年EBITDA总额为1063.4亿港元,2023年为1048.8亿港元[117] - 按地区划分,欧洲2024年EBITDA为56.514亿港元,占比53%;2023年为52.128亿港元,占比49%[119] - 2024年按HKFRS 16前基准计算收益为281,351百万港元,2023年为275,575百万港元[134] - 2024年按HKFRS 16后基准计算除税前溢利为28,570百万港元,2023年为33,212百万港元[134] - 2024年按HKFRS 16后基准计算除税后溢利为23,853百万港元,2023年为30,209百万港元[134][136] - 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佔溢利按HKFRS 16后基准计算为17,088百万港元,2023年为23,500百万港元[134] - 2024年普通股股东应佔之每股盈利按HKFRS 16后基准计算为4.46港元,
长和:全球多元化龙头价值重估-20250307
第一上海证券· 2025-03-07 14:4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目标价56.31港元,给予买入评级 [4][4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长和是多元化跨国巨头,2023年全球业务亮眼,各业务有增长动能 [2][3] - 出售巴拿马港口资产是明智选择,可获现金流入、降负债率、优化财务成本,为股东回报提供可能 [4][43] - 长期看公司多元化布局稳固,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40.0/269.4/288.0亿港元 [4][43] 公司概况——全球多元化巨头 历史沿革与股权架构 - 长和1971年成立,由李嘉诚家族控制,业务涵盖零售、电讯等多领域,在全球多地有布局,旗下有屈臣氏等知名品牌 [6] - 股权以家族控制为主、国际资本为辅,李嘉诚家族通过关联实体持股,国际资本如BlackRock和Vanguard也有持股 [6] 资产重组后的战略聚焦 - 2015年重组后长和聚焦电讯、零售、基建、能源四大核心领域,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8] - 业务注重协同效应,加大亚太和欧洲市场投资,抓住区域经济增长机遇 [8] 2023年全球业务版图拆解 - 欧洲市场贡献超五成收入,亚洲与澳洲及其他地区、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也有贡献 [9] - 零售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近四成,电讯等业务也贡献稳定收入,多元化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12] 核心竞争优势 - 多元化业务结构和广泛市场覆盖分散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强 [14] - 在各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带来品牌影响力和增长动力 [14] 行业趋势与分部业务增长动能 零售:消费复苏与数字化重构 - 零售业务含屈臣氏等知名品牌,2023年收入1833亿港元,同比增长8.1% [15][17] - 增长得益于消费复苏和数字化重构,店铺增加349家,拓展新兴市场,深化O+O模式增强客户粘性 [18] 电讯:5G渗透率拐点与成本优化 - 电讯业务由CKHGT等组成,5G网络建设成果显著,多个国家覆盖率高 [21] - 用户结构优化,合约客户占比提升,转化非合约用户可提升收益能力,但业务受成本等因素短期挑战 [22][26] - 未来有望通过成本控制、技术投入和合作探索新增长点保持稳健增长 [28] 能源转型:Hutchison Medias能源资产绿色化改造 - 基建业务涵盖水务等多领域,2023年收益总额547亿港元,增长1%,收益稳定 [29] - 能源转型战略聚焦智慧电网等关键项目,2023年减排约74万吨二氧化碳,达减碳目标18% [30] 港口与物流:全球贸易链重构机遇 - 港口业务是核心板块,2023年在24个国家53个港口经营293个泊位,处理8210万个标准货柜 [32] - 2023年收入因贸易环境下降,2024年上半年改善,全球网络优势使其在贸易链重构中占有利位置 [33] 长江和记实业出售港口资产:战略转型与价值重塑 事件概况 - 长和与贝莱德牵头财团达成协议,出售和记港口集团80%权益,涉及23个国家43个港口199个泊位,不包括中国部分港口 [35] - 交易资产权益估值177亿美元,购买价142.12亿美元,预计带来超190亿美元现金收入,需通过审查和股东大会批准 [35] 背景与战略意义 - 巴拿马港口特许经营权虽延长至2047年,但地缘政治紧张,集团出售资产可规避风险、优化资产结构 [39] 交易亮点与财务影响 - 巴拿马港口吞吐量占集团3.2%,EBIT贡献约16%,退出后对集团整体EBIT影响不高于1% [40] - 交易定价超预期,完成后预计获190亿美元现金收入,有息负债率有望降至20%以下,优化财务成本提升利润 [40][41] - 集团历史分红慷慨,现金流充裕,未来分红水平可能提升 [41]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40.0/269.4/288.0亿港元,目标价56.31港元,有19.6%上升空间,给予买入评级 [4][43]
里昂:维持长和“跑赢大市”评级和61港元目标价
证券时报网· 2025-03-05 12:49
文章核心观点 - 长和拟出售和记港口集团80%权益交易超预期,将带来超190亿美元现金,提升资产净值并改善资产负债表,里昂维持其评级和目标价 [1] 交易情况 - 长和拟出售旗下和记港口集团80%权益 [1] - 交易预计带来超190亿美元现金 [1] - 作价高于里昂对其估值43% [1] - 交易价格相当于13倍企业价值对EBITDA,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倍) [1] 交易影响 - 交易完成后长和资产净值将提升13% [1] - 交易完成后长和资产负债表将转为净现金状况 [1] 评级与建议 - 里昂维持长和"跑赢大市"评级和61港元目标价 [1] - 即使交易完成,考虑长和目前估值及资产负债表,向股东返还现金仍是合理选择 [1]
美国参议院批准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的任命
中国经济网· 2025-02-14 08:46
文章核心观点 美国国会参议院13日投票批准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出任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出任农业部长,此前特朗普就职总统后参议院已批准多个重要提名人选任命 [1] 分组1: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相关 - 参议院以52票赞成、4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其出任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 [1] - 他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子、前司法部长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的儿子 [1] - 曾参与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党内初选,后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8月退出竞选并支持特朗普 [1] 分组2:布鲁克·罗林斯相关 - 参议院以72票赞成、2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其出任农业部长 [1] -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曾担任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代理主任 [1] - 曾任保守派智库得克萨斯州公共政策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 分组3:其他信息 - 特朗普1月20日就职总统以来,共和党占多数席位的参议院已批准国务卿等多个重要提名人选的任命 [1]
宣昌能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证券时报网· 2024-10-27 14:51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前景良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1] - G20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 [1] - 欢迎G20债务处置共同框架内外的国别债务处置进展 [1] - 肯定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工作进展,通过了《2024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 [1] - 呼吁各方继续秉持建设性合作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1] 行业总结 - G20在协调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 中国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普惠金融和跨境支付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公司总结 无相关内容
长和(00001)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8-29 16:31
收益及盈利表现 - 收益总额同比增长4%,达到232,644百万港元[12] - EBITDA总额同比增长4%,达到63,422百万港元[12] - EBIT总额同比增长5%,达到30,955百万港元[12] - 除税后溢利同比下降6%,为13,537百万港元[12] - 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下降9%,为10,205百万港元[12] 分部业务表现 - 港口及相关服务业务EBIT同比增长32%[12] - 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业务EBIT同比增长155%[12] - 财务及投资与其他业务EBIT同比下降17%[12] 地区业务表现 - 公司在欧洲、亚洲、澳洲及其他地区的业务收益和EBIT占比较大[8][9][10] 中期股息 - 每股中期股息为0.688港元,同比下降9%[16] 可持续发展 - 集团致力确保可持续发展数据收集系统及盘查清单均妥为管理,并利用云端平台以更有效于不同地区管理数据[30] - 集团与独立评估机构合作,对核心业务之营运进行环境、社会及管治保证,确保数据全面及精确[30] - 集团密切监察各司法管辖区可持续发展相关法规,以确保能达致全面合规[30] - 集团投入专项资源,监察将于未来数年生效之法例及框架下即将实施之可持续发展披露要求[30] - 集团营造让员工感到获得支持、认同与共融之工作场所,多个国家和地区获认可为当地最佳雇主[30] - 集团于2024年4月发行20亿美元债券,其中首次发行10亿美元之美元绿色票据[30] 港口及相关服务业务 - 2024年上半年吞吐量增加7%至4,230万个标准货柜[32] - 亚洲、澳洲及其他分部吞吐量增加14%[32] - 收益总额、EBITDA及EBIT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32] - 预期将净增加2个泊位,令年底之泊位总数增至295个[34] 零售业务 - 零售部门店舖數目淨增加2%,主要由東盟亞洲地區及波蘭之店舖網絡擴展所帶動[36] - 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於2024年上半年之同比店舖銷售額增長為4.5%,主要由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之同比店舖銷售額穩定增長9.2%所貢獻[36] - 歐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亦受到強勁店舖人流帶動而錄得6.6%之同比店舖銷售額穩健增長[36] - 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之同比店舖銷售額因店舖人流不足而錄得跌幅-18.6%[36] - 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佔部門2024年上半年EBITDA之100%,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改善6%[38] - 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之忠誠會員總人數達1.63億名,忠誠會員之銷售參與率為65%[38] - 獨家代理產品銷售額對保健及美容產品總銷售額之貢獻為36%[38] 基建业务 - 基建部門收益總額及EBIT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2%和3%[39] - 長江基建之呈報溢利淨額較去年同期增加2%[39] - 基建部門EBITDA與去年同期持平[39] - 长江基建2024年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为43.1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41] - 来自英国业务的溢利贡献为18.65亿港元,以呈报货币计算较去年同期上升17%[41] - 来自澳洲业务的溢利贡献为8.64亿港元,以呈报货币计算增加5%[41] - 长江基建持有36.01%权益的电能实业2024年上半年溢利贡献为10.82亿港元,以呈报货币计算增加2%[41] - 长江基建于2024年6月30日持有手头现金92亿港元,债务净额对总资本净额比率为9.8%[42] 电讯业务 - 长江和记实业2024年上半年收益总额为429.3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44] - 长江和记实业2024年上半年EBITDA为117.3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7%[44] - 欧洲3集团2024年上半年收益总额为399.3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45] - 欧洲3集团2024年上半年EBITDA为110.4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45] - 欧洲3集团2024年上半年EBIT为16.9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8%[45] - 欧洲3集团收益总额及毛利总额分别为港币399亿3,500万元及港币291亿2,600万元,较去年同期均增加3%[46] - 欧洲3集团活跃客户总人数为4,050万名,较去年同期上升1%[46] - 欧洲3集团ARPU净额为12.76欧元,与去年上半年相若[46] - 欧洲3集团AMPU净额增加1%至11.65欧元[46] - 欧洲3集团大部分业务均录得客户服务毛利净额增加[46] - 欧洲3集团以当地货币计算的EBITDA及EBIT分别按年增加8%及50%[46] - 英国及爱尔兰持续增加其商业及固定无线接入分部的活跃客户总人数[47] - 瑞典及丹麦呈报合约客户总人数增长及其第二个品牌作出稳定贡献[47] - 意大利及奥地利的活跃客户总人数减少[47] - 和电香港的EBIT为1,822百万港幣[50] - 和电香港登记客户总人数为521.4万名,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12%[51] - 和电香港活跃客户总人数为427.1万名,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8%[51] - 英国3英国以当地货币计算的EBITDA及EBIT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和61%[57] - 意大利Wind Tre以当地货币计算的EBITDA与去年同期相若[58] - 瑞典业务以当地货币计算的EBITDA及EBIT分别增长7%和18%[59] - 丹麦业务以当地货币计算的EBITDA及EBIT分别增长21%和46%[60] - 奥地利3奥地利以当地货币计算的EBITDA较去年同期增长6%[61] - 和记电讯香港控股收益总额较去年同期减少12%,但EBITDA增加1%,EBIT增加22%[63] 财务表现 - 收益总额同比增长8%,达到495.49亿港元[64] - EBITDA同比下降8%,至107.63亿港元[64] - EBIT同比下降17%,至60.77亿港元[64] - 集团所持现金与可变现投资合计1,430.76亿港元[65] - 集团所佔Cenovus Energy的EBITDA、EBIT及盈利淨額分別增加33%、56%及46%[65] - IOH的EBITDA及溢利淨額分別增加18%及43%[65] - 集团加权平均债务成本为3.6%[69] - 集团银行及其他债务中約31%為浮息借款,69%為定息借款[69] - 集团利用利率掉期等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69] - 集团业务遍及超过50个国家,以约50种货币经营[71] - 集团2024年上半年EBITDA为522.1亿港元,其中51%来自欧洲业务,包括21%来自英国[71] - 集团2024年6月30日的银行及其他债务本金总额中,34%为欧元,3%为英镑[71] - 集团2024年6月30日的资产净值中,22%来自欧洲大陆,23%来自英国业务[71] - 集团2024年上半年EBITDA中,英镑贬值10%将导致减少11亿港元,欧元贬值10%将导致减少11亿港元[71] - 集团2024年上半年经营所得资金为211.93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6] - 集团2024年上半年资本开支为97.46亿港元,其中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为71.6亿港元[76] - 集团2024年上半年从联营公司及合资企业收取股息为57.07亿港元[76] - 集团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2024年6月30日速动资产为1,430.76亿港元[75] - 集团2024年6月30日的速动资产中,47%为美元,23%为欧元,4%为英镑[75] - 集团向联营公司及合资企业作出收购及墊款为160.4亿港元[77] - 融资活动前现金流入净额增加17%至89.26亿港元[77] - 集团资本开支及投资主要由经营业务现金、手头现金及外部借款提供资金[77]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的银行及其他债务总额为2,808.35亿港元[78]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的普通股股东资本及永久资本证券总额为5,485.42亿港元[81]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的综合债务净额为1,377.59亿港元[81]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的附属公司综合利息支出及其他财务成本为10.77亿港元[81]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的可动用未动用借贷额为78.7亿港元[82] - 集团为联营公司及合资企业提供银行及其他借款担保合共60.49亿港元[83] - 集团提供履约与其他担保合共47.35亿港元[83]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共有员工17.4878万人,较2023年6月30日增加2,256人[84]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的员工成本为228.09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11.59亿港元[84]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共有30.4934万名员工,其中1.617万人在香港受雇[84] - 集团致力确保员工薪酬和福利具有竞争力,并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年度评估和奖励[84] - 集团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障、公积金和退休计划等福利,并持续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课程[84]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的经营所得资金(不包括利息净额)为305.59亿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增加8.59亿港元[84] - 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的普通股股东资金及永久资本证券总额为5,394.41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减少91.59亿港元[84]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的债务净额对总资本净额比率为17.1%,较2023年12月31日上升0.9个百分点[84]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未有购回、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85] 公司治理 - 公司深信有效的企业管治架构是促进及保障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士权益的基本要素[108] - 公司致力不断提升企业管治标准及常规,并在整个集团的业务营运及常规中培养稳健的合规及道德管治文化[108] - 公司董事会已採納上市規則附錄C3所載上市發行人董事進行證券交易的標準守則[110] - 公司董事施熙德、周靜宜、戴保羅、詹婧翎及黃桂林於2024年5月獲委任擔任公司各委員會成員[112] 股权结构 - 公司持有1,162,632,010股股份,其中包括由TUT1以UT1信託人身份持有的1,005,817,044股股份[93] - 公司持有72,387,720股股份,由TUT3以UT3信託人身份持有[94] - 公司持有84,427,246股股份,由TDT3以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