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骏集团控股(01966)

搜索文档
中资离岸债周报 | 上周中骏集团控股订立重组支持协议,深圳龙光控股发送境内债券重组议案
搜狐财经· 2025-06-30 20:36
中资美元债市场表现 - iBoxx中资美元债投资级指数上涨0.59,投机级上涨1.25 [2] - 投资级到期收益率下跌0.06%,投机级下跌0.12% [2] - 二级市场交投活跃债券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可转债及产业债 [22] 国内宏观政策与数据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强调稳定消费预期及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2] - 央行货币政策例会提出加大调控强度,保持流动性充裕并匹配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目标 [3] - 6月制造业PMI为49.7%,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5%,均环比上升 [3] - 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 [3] 离岸债发行动态 - 上周24家公司发行26只离岸债,总规模超56亿美元,城投板块以23.7亿美元居首 [9] - 国开行发行5亿欧元债获15倍超额认购,创中资银行公募债认购倍数纪录 [9] - 山东国惠发行1.1亿美元债票面利率4.6%,为2025年山东地区最低 [10] - 武汉光谷金控首发20亿人民币境外债,息票率3.5% [10] 评级变动 - 标普恢复中国长城资产"BBB"评级,展望稳定,注资后杠杆率改善 [15] - 惠誉下调龙湖集团至"BB-",因销售额下滑及流动性压力 [15] - 穆迪上调上海电气至"Baa2",杠杆率从7.1倍降至5.2倍 [16] - 标普首予招商融资租赁香港"BBB+"评级,预计母公司持续支持 [16] 房企债务重组进展 - 中骏集团签署重组支持协议,涉及22.71亿美元债务 [5][29] - 旭辉控股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获法院批准 [5][29] - 龙光控股向境内债权人发送21笔债券重组议案,拟增发5.3亿股股票 [29] - 中梁控股延长债券到期日至2029年并下调利率至1.5% [29] 债券要约与回购 - 首创华星子公司对CPDEV 4.65 01/19/26发起现金回购要约,提前投标对价1002美元 [18] - 新城发展回购并注销2.09亿美元债券 [20] - 复星国际接受35,042,000美元FOSUNI 5.95 10/19/25要约 [21] 行业板块表现 - 城投债估值上行前10中,天津国有资本债价格涨1.83% [24] - 地产债估值分化,远洋集团债涨36.73%,路劲基建债跌40.45% [24][25] - 金融债方面,交银租赁管理香港债价格涨1.82% [25] - 产业债中,中国西部水泥债价格涨10.68% [27]
中骏集团控股:针对裕威国际的清盘申请获得维尔京法院批准撤销
快讯· 2025-06-24 18:42
公司动态 - 中骏集团控股公告称针对裕威国际的清盘申请已于2025年6月23日(英属维尔京群岛时间)获得维尔京法院批准撤销 [1]
智通港股52周新高、新低统计|5月22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5-22 16:46
52周新高股票表现 - 截至5月22日收盘,共有88只股票创52周新高,其中名仕快相(08483)、茂盛控股(00022)、帝王实业控股(01950)创高率位列前三,分别为67.60%、46.55%、45.71% [1] - 名仕快相(08483)收盘价0.230港元,最高价0.300港元,创高率67.60% [1] - 茂盛控股(00022)收盘价0.255港元,最高价0.255港元,创高率46.55% [1] - 帝王实业控股(01950)收盘价0.244港元,最高价0.255港元,创高率45.71% [1] - 品创控股(08066)收盘价0.206港元,最高价0.208港元,创高率36.84% [1] - 德银天下(02418)收盘价2.400港元,最高价2.400港元,创高率26.32% [1] 其他显著新高股票 - 美高域(01985)收盘价1.600港元,最高价1.850港元,创高率22.52% [1] - 乙德投资控股(06182)收盘价0.295港元,最高价0.300港元,创高率20.00% [1] - 欧康维视生物-B(01477)收盘价7.700港元,最高价8.580港元,创高率15.79% [1] - 国华(00370)收盘价1.670港元,最高价1.680港元,创高率13.51% [1] - 德康农牧(02419)收盘价65.900港元,最高价67.900港元,创高率10.86% [1] - 健倍苗苗(02161)收盘价2.590港元,最高价2.630港元,创高率10.50% [1] 52周新低股票表现 - 高山企业(00616)收盘价0.076港元,最低价0.070港元,创低率-15.66% [3] - 思城控股(01486)收盘价0.188港元,最低价0.162港元,创低率-14.74% [3] - 铁货(01029)收盘价0.064港元,最低价0.060港元,创低率-9.09% [3] - 古兜控股(08308)收盘价0.073港元,最低价0.073港元,创低率-6.41% [3] - 信铭生命科技(00474)收盘价0.019港元,最低价0.018港元,创低率-5.26% [3] - 新质数字(02322)收盘价0.440港元,最低价0.385港元,创低率-3.75% [3] 比特币相关ETF表现 - 博时比特币(03008)收盘价8.655港元,最高价8.705港元,创高率3.02% [1] - 华夏比特币(03042)收盘价13.810港元,最高价13.890港元,创高率2.81% [1] - 嘉实比特币(03439)收盘价13.790港元,最高价13.920港元,创高率2.73% [1] - FI南方比特币(07376)收盘价4.034港元,最低价4.006港元,创低率-3.47% [3] 大型公司股票表现 - 比亚迪股份(01211)收盘价456.200港元,最高价471.600港元,创高率1.46% [2] - 京东健康(06618)收盘价41.450港元,最高价42.450港元,创高率2.66% [1] - 泡泡玛特(09992)收盘价223.200港元,最高价229.000港元,创高率4.09% [1] - 周大福(01929)收盘价11.460港元,最高价11.560港元,创高率3.58% [1] - 蜜雪集团(02097)收盘价535.500港元,最高价563.000港元,创高率3.40% [1]
观楼|昆明又一个第四代住宅开卖,成交均价2.1-2.3万/㎡
新浪财经· 2025-04-28 17:07
昆明楼市成交量跌价涨 - 上周昆明楼市供应1.31万㎡环比下跌17% 成交5.19万㎡环比微跌3% 成交均价约13341元/㎡环比略涨4% [1] - 四代宅、零公摊、负公摊改善型产品带动价格上涨 首个第四代住宅义承·丹霞翠屿成交均价破2万元大关 [1] - 邦泰·观云单周销售金额约0.78亿元成交26套成交均价约18892元/㎡套均价约299万元/套位居榜首 [3] 改善型住宅项目表现 - 高端改善型住宅邦泰·璟和销售0.36亿元成交均价约18171元/㎡ 美的·北京路9号销售0.26亿元成交均价约18879元/㎡ [3] - 万科·桂语东方作为零公摊代表项目销售0.23亿元成交均价约15225元/㎡套均价约180万/套 [3] - 书包房代表华发书香云海单周成交19套成交均价约10251元/㎡ 空港板块首创誉华洲成交14套成交均价约4942元/㎡ [3] 土地市场情况 - 上周昆明主城无土地供应 仅1宗23.43亩商业用地被昆明轨交集团以8622.24万元底价摘得成交楼面价约3450元/㎡ [3] - 该地块位于昙华板块容积率1.6可售面积约2.5万㎡ 竞得人需具有地铁线网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5] 房企营销动态 - 多家房企为五一小长假预热 保利城优惠提升至2% 多个项目推出特价房并伴有送物业费、车位抵用券等专享优惠 [5] - 上周昆明2个项目开盘 义承·丹霞翠屿首开热销3.5亿元推出190套高层房源去化率约24% 卓越滇池晴翠A3地块推出126套洋房去化率约41% [5][13] - 山海湾金澜锦翠加推195套房源去化率约7% 新希望·公元锦悦二期提前交付并加推最后两栋房源 [13] 政策动态 - 新一期LPR维持不变 1年期LPR为3.1% 5年期以上LPR为3.6% [15] - 盘龙、官渡发布购房补贴实施细则 最高可退3万 至此昆明主城五区皆纳入购房退税政策覆盖范畴 [15]
中骏集团控股(01966)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3 17:0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1996年成立,2010年2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1966[4][7] - 公司物业项目分布在56个城市,产品涵盖多种物业类型,荣获“2024 TOP 500 of Real Estate Developers”[5][7] - 集团业务主要由英属维尔京群岛、香港及中国的附属公司运营,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并于港交所主板上市,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143][147] 土地储备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及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土地储备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530万平方米[6][7]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土地储备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530万平方米,公司应占约2120万平方米,分布于56个城市[75][77] - 从区域看,长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土地储备成本分别占比约38.7%、22.7%、12.7%、9.2%、16.7%;从城市级别看,一线、二线、三四线分别占比约12.3%、55.0%、32.7%[75][7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收益为407.70075亿元,较2023年增长94.5%[18] - 2024年毛利为62.35537亿元,较2023年增长137.0%[18] - 2024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78.63349亿元,较2023年减少1.6%[18] - 2024年每股亏损为人民币186.2分,较2023年减少1.6%[1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为1282.85226亿元,较2023年减少23.6%[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现金及银行存款结余为40.45017亿元,较2023年减少37.3%[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权益总额为105.69873亿元,较2023年减少48.4%[20] - 2024年公司确认收益约人民币407.70亿元,同比大幅增加约94.5%[29][32] - 2024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人民币78.63亿元[29][32] - 2024年公司全年收益约407.7亿元,较2023年约209.6亿元大幅增长约94.5%,主要因物业销售收入增长[80][86] - 2024年物业销售收入约388.43亿元,较2023年约190.96亿元增长约103.4%,交房面积增加约11.3%,平均单价从约8156元增至约14907元[81][87] - 2024年物业管理费约12.02亿元,较2023年约11.64亿元增长约3.2%,因管理物业数量及面积增多[82][88] - 2024年租金收入约5.79亿元,较2023年约5.30亿元增长约9.2%,因新开业商场租金贡献[83][89] - 2024年项目管理收入约1.04亿元,较2023年约1.72亿元减少约39.5%,因提供给合营及联营公司服务减少[84][90] - 2024年集团土地开发收入约4264.8万元,为泉州南安市土地前期建设及准备工程收入[91] - 毛利从2023年约26.31亿元大幅增长137.0%至2024年约62.36亿元,毛利率从2023年约12.6%增至2024年约15.3%[92][97] - 投资物业公允值亏损从2023年约37.54亿元大幅增加34.6%至2024年约50.52亿元[93][98]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3年约8.02亿元减少11.8%至2024年约7.08亿元[94][99]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约17.10亿元减少28.7%至2024年约12.19亿元[95][100] - 其他开支从2023年约8.78亿元大幅增加67.4%至2024年约14.69亿元[96][101] - 财务费用从2023年约14.92亿元增加26.9%至2024年约18.94亿元[103][106] - 税项开支从2023年约1.90亿元大幅增加394.9%至2024年约9.38亿元[104][107]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从2023年约79.91亿元轻微减少1.6%至2024年约78.63亿元[105][108] - 2024年末现金及银行存款结余40.45亿元,受限现金约11.24亿元;贷款总额35.42亿元[111][112][116] - 2024年4月到期的5亿美元7.375%优先票据金额为35.8825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35.09732亿元人民币[118] - 2024年9月到期的4.5亿美元5.95%优先票据金额为32.29425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30.87553亿元人民币[118] - 2025年5月到期的5亿美元7%优先票据金额为35.8529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34.99267亿元人民币[118] - 2026年2月到期的3.5亿美元6%优先票据金额为25.05483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24.46319亿元人民币[1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净负债比率约296.8%,2023年12月31日为143.8%[122][125] - 2024年12月31日,物业及设备抵押金额为4.69188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4.83629亿元人民币[121] - 2024年12月31日,投资物业抵押金额为173.294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85.979亿元人民币[12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就银行授予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之贷款金额为14.5163亿元人民币提供担保,2023年为15.305亿元人民币[130][131] - 2024年,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发展中物业及兴建中投资物业的资本性开支为17.080583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7.337202亿元人民币[134] - 2024年,公司应占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发展中物业及兴建中投资物业的资本性开支为1.096209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367857亿元人民币[135] 业务销售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12.26亿元,按年大幅下跌约59.6%[30][33] - 2024年公司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面积约123万平方米,按年大幅下跌约46.5%[30][33] - 2024年合同销售金额最多的四个城市为杭州、北京、南京及苏州,占公司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40.3%[31][33] - 2024年公司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112.26亿元,同比降59.6%;销售面积约123万平方米,同比降46.5%;物业销售均价9161元/平方米[50][53] - 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额约96750亿元,同比降17.1%;销售面积约9.74亿平方米,同比降12.9% [49][52] - 杭州和北京合同销售表现突出,分别约22.55亿元和10.58亿元,占整体合同销售金额约20.1%和9.4% [58][64][66] - 长三角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合同销售金额分别约46.40亿元和24.82亿元,占整体合同销售金额约41.3%和22.1% [60][64][66] - 按城市级别划分,一线城市合同销售金额11.61亿元,占10.3%;二线城市52.85亿元,占47.1%;三四线城市47.80亿元,占42.6% [62] - 2024年公司全年交付物业面积约261万平方米[25][26] - 2024年公司确认物业销售收入约388.43亿元,交付面积约26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加约103.4%和11.3%,平均售价每平方米14,907元,同比增加约82.8%[68][69] - 按城市划分,厦门确认物业销售收入137.9亿元,占比35.5%最高;按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圈收入170.36亿元,占比43.9%最高;按城市级别,二线城市收入217.13亿元,占比55.9%最高[70][73][74] - 2024年住宅销售额同比降17.6%,销售面积同比降14.1% [49][52] 业务运营策略 - 2025年公司在物业开发板块将调整营运节奏,加强项目管控,推进销售,提升产品质量[36][38] - 2025年公司在“两翼”业务板块将深化商场区域管理,提升长租公寓运营能力,提高物业管理业务水平[40] - 公司以“保交付”为经营重点,坚持“卓越发展”战略,加强“两翼”业务竞争力[41] - 公司将深化商场运营区域业务管理,聚焦长租公寓项目经营业绩,提升物业管理业务运营精细度 [43] - 公司坚持“保交付”为经营重点,秉承“做精做优”战略,强化“两翼”业务竞争力 [43] 员工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6201名员工,较2023年12月31日的6845名减少了9.41%[136][137] - 2024年员工总成本约为人民币6.60062亿元,较2023年的约人民币9.43489亿元减少了29.93%[136][13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有3950名男性员工和2251名女性员工,男女比例约为1:0.57[136][137] - 2024年薪酬在100.0001万港元至150万港元的高级管理层有1人,在200.0001万港元至250万港元的有3人[139] - 集团坚持“先人后事”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用人机制,重视员工权益和发展[144][148] 客户与合作 - 集团通过“SCE Club”维护与客户关系,重视客户满意度并采取多种措施收集反馈[149] - 集团与国际知名设计师和建筑承包商建立长期合作,通过招标选择合格承包商[150] 重大投资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除年报披露外,集团无其他重大投资、收购或处置子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的情况[151] - 截至年报批准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未来计划[15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无其他重大投资,未对附属、联营及合营公司进行重大收购或出售[154] - 截至年报批准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未来计划[155] 具体物业项目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持有46项投资物业,总建筑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可归属建筑面积约328万平方米,28项已运营 [65]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持有46个投资物业,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应占约328万平方米,28个已运营[67] - 北京CBD中骏世界城投资物业面积32,443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57] - 北京西长安中骏世界城投资物业面积108,963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65%[157] - 潍坊中骏世界城投资物业面积108,033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57] - 北京四季家园已落成住宅物业面积6,961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57] - 北京未来云城已落成住宅物业面积17,152平方米,发展中物业面积119,626平方米,待建物业面积30,055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75%[157] - 青岛汇景城已落成住宅及商业物业面积19,220平方米,待建物业面积400,578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96%[157] - 济南柏景湾已落成住宅物业面积2,419平方米,待建物业面积185,366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84%[157] - 潍坊璟峰已落成住宅物业面积11,130平方米,发展中物业面积120,929平方米,待建物业面积113,548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97%[157] - 德州雍景灣已落成住宅物业建筑面积16,387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58] - 鞍山御泉新城总规划建筑面积1,461,304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70%[158] - 燕郊方隅投资商业物业建筑面积26,043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55%[158] - 上海中骏广场二期总规划建筑面积143,922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61%[158] - 杭州未来雲城╱鼎湖方隅发展中住宅及商业物业建筑面积1,207,866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58] - 苏州张家港中骏世界城投资商业物业建筑面积87,152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60] - 南京六號街區总规划建筑面积191,508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64%[160] - 南通海安中駿世界城╱璟峰总规划建筑面积284,504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60] - 徐州匯景城已落成住宅物业建筑面积242,594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60] - 合肥中駿世界城╱璟峰里总规划建筑面积500,165平方米,集团应占权益100%[160] -
中骏集团控股(01966)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31 12:12
合同销售数据 - 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112.26亿元[2] - 2024年公司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12.26亿元,按年大幅下降约59.6%[43] - 2024年公司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面积约123万平方米,按年大幅下降约46.5%[43] - 2024年公司物业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9,161元[43] - 公司年度合同销售总额为112.26亿元,销售总面积为1225444平方米[44][45] - 杭州和北京合同销售表现突出,分别约22.55亿元和10.58亿元,占比分别约20.1%和9.4%[44][45] - 长三角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合同销售金额分别约46.40亿元和24.82亿元,占比分别约41.3%和22.1%[45] -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合同销售金额分别为11.61亿元、52.85亿元、47.80亿元,占比分别为10.3%、47.1%、42.6%[45] 整体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收益大幅增长约94.5%,至约人民币407.7亿元[2] - 毛利率增长约2.7个百分点,至约15.3%[2]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78.63亿元[2] - 2024年收益为人民币407.70075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209.60968亿元[3] - 2024年销售成本为人民币345.34538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183.29976亿元[3] - 2024年毛利为人民币62.35537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26.30992亿元[3] - 2024年除税前亏损为人民币69.9662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82.1162亿元[3] - 2024年年度亏损为人民币79.34472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84.01124亿元[3] - 2024年全面亏损总额为人民币89.00799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84.07463亿元[6] - 2024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7863349千元,2023年为7991050千元[7] - 2024年非控股股东权益应占亏损71123千元,2023年为410074千元[7] - 2024年综合亏损总额7934472千元,2023年为8401124千元[7] - 2024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全面亏损总额8327966千元,2023年为8452222千元[7] - 2024年非控股股东权益应占全面亏损总额79497千元,2023年为448577千元[7] - 2024年综合全面亏损总额8407463千元,2023年为8900799千元[7] - 2024年非流动资产总额49227234千元,2023年为37923422千元[10] - 2024年流动资产总额118662453千元,2023年为90361804千元[10] - 2024年贸易应付账款及票据为13,993,277千元,2023年为11,650,518千元[11] - 2024年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为10,030,025千元,2023年为8,807,854千元[11] - 2024年合同负债为48,082,677千元,2023年为80,838,861千元[11] - 2024年流动负债总额为104,018,008千元,2023年为131,532,808千元[11] - 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为(13,656,204)千元,2023年为(12,870,355)千元[11] - 2024年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3,697,345千元,2023年为15,874,553千元[11] - 2024年资产净值为10,569,873千元,2023年为20,482,326千元[11] - 2024年已发行股本为365,138千元,2023年为365,138千元[11] - 2024年储备为1,330,890千元,2023年为9,358,611千元[11] - 2024年非控股权益为8,873,845千元,2023年为10,758,577千元[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录得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人民币78.63亿元[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录得流动负债净额人民币136.56亿元[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约为人民币354.19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人民币29.21亿元[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境外优先票据及若干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的违约或交叉违约本金及应计利息分别约为人民币196.71亿元及人民币23.02亿元[18] - 2024年来自客户合同的收益为40,191,44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431,288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物业销售收益为38,843,47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9,095,549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其他来源收益为578,63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29,680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收益总额为40,770,07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960,968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为286,830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660,818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利息为2,800,896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703,922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租赁负债的利息为95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490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非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利息总额为2,806,27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709,362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资本化的利息为912,64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217,019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财务费用总计为1,893,627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492,343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已售物业成本33,412,335千元,2023年为17,475,980千元[30] - 2024年雇员福利开支总计530,406千元,2023年为725,878千元[30]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净额43,198千元,2023年为2,948千元[30] - 2024年所得税开支总额937,852千元,2023年为189,504千元[32] - 2024年中国企业所得税开支899,301千元,2023年为633,137千元[32] - 2024年中国土地增值税开支534,762千元,2023年为90,588千元[32]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328,056千元,2023年为201,278千元[35]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46,146千元,2023年为2,948千元[35] - 2024年末贸易应收款项总计2.8191亿元,2023年末为1.9833亿元[36] - 2024年末贸易应付款项及票据总计13.993277亿元,2023年末为11.650518亿元[37] - 2024年度公司录得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78.63亿元,流动负债净额约为136.56亿元[40]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约为354.19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29.21亿元[40] - 全年收益从2023年约209.61亿元大幅增长约94.5%至2024年约407.70亿元,主要因物业销售收入大幅增长[51] - 毛利从2023年约26.31亿元大幅增长约137.0%至2024年约62.36亿元,毛利率从约12.6%增至约15.3%[54]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从2023年约37.54亿元大幅增加约34.6%至2024年约50.52亿元,受中国商业物业需求下滑影响[55]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3年约8.02亿元减少约11.8%至2024年约7.08亿元,因在售项目数目减少[56]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约17.10亿元减少约28.7%至2024年约12.19亿元,因实施严格成本控制措施[5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结余为4045017千元,2023年为6448926千元[62] - 2024年12月31日,受限现金约为1124479000元,2023年为1564401000元[6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及其他贷款还款期1年内或按需为11241555千元,2023年为9817976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还款期1年内或按需为12908448千元,2023年为13613559千元[6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贷款总额为35418566千元,2023年为35907119千元[64] - 2024年12月31日,净负债比率约为296.8%,2023年为143.8%[65] 业务运营策略 - 公司积极与顾问评估财务及营运状况,与境外债权人洽谈境外债务重组[19] - 公司将继续寻求再融资或延长现有贷款,获取新项目开发贷款[19] - 公司适时调整销售策略,加快物业预售和销售及收款[21] - 公司将继续寻找买家出售若干投资物业和非核心业务[21] 会计准则影响 - 公司首次采纳多项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负债分类不变,对财务状况或表现无影响[23]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修订)对集团财务状况或表现无影响[24] - 2020年和2022年有关负债分类修订明确相关规定,集团受其影响情况未提及[24] - 香港会计准则第7号(修订)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修订)对集团财务报表无影响[25] 业务分部处理 - 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及土地开发分部与物业发展及投资分部合并处理,因其呈报收益、业绩及资产低于集团综合收益、综合亏损及综合资产的10%[26] 业务地域分布 - 集团来自外部客户的收益仅来自中国业务,绝大部分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2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无单一外部客户交易产生的收益占集团总收益的10%或以上[27] 股息分配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2024年度末期股息,2023年也未宣派[33]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任何末期股息[68] 每股亏损计算 - 2024年和2023年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的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4,222,986,126股[34] 项目在售情况 - 2024年公司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超80个项目在售,分布超5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核心区域[43] 投资物业持有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46个投资物业,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应占约328万平方米,28个已运营[46] 土地储备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土地储备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530万平方米,应占约2130万平方米,分布于56个城市[47] - 长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地区土地储备成本分别占比约38.7%、22.7%、12.7%、9.2%、16.7%[47] -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土地储备成本分别占比约12.3%、55.0%、32.7%[47] 行业趋势与应对 - 2025年中国房地产将进入漫长筑底阶段,公司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48] - 物业开发板块,公司将调整营运节奏,加强项目管控,推进销售,提升产品质量[48] 各业务线收入变化 - 物业销售收入从2023年约190.96亿元大幅增长约103.4%至2024年约388.43亿元,交房面积增加约11.3%,平均销售单价从每平方米约8156元大幅增至约14907元[52] - 物业管理费从2023年约11.64亿元增长约3.2%至2024年约12.02亿元,因管理物业数量及面积增多[53] - 租金收入从2023年约5.30亿元增长约9.2%至2024年约5.79亿元,因年内新开业中骏世界城购物中心租金贡献[53] - 项目管理收入从2023年约1.72亿元大幅减少约3
中骏集团控股(01966)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19:59
整体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收益大幅增长约94.5%,至约人民币407.7亿元[2] - 2024年收益为人民币407.70075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209.60968亿元[3] - 2024年销售成本为人民币345.34538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183.29976亿元[3] - 2024年毛利为人民币62.35537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26.30992亿元[3] - 2024年除税前亏损为人民币69.9662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82.1162亿元[3] - 2024年年度亏损为人民币79.34472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84.01124亿元[3] - 2024年全面亏损总额为人民币89.00799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84.07463亿元[6] - 2024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7863349千元,2023年为7991050千元[7] - 2024年非控股股东权益应占亏损71123千元,2023年为410074千元[7] - 2024年全面亏损总额为8407463千元,2023年为8900799千元[7] - 2024年母公司普通股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亏损10[8] - 2024年投资物业为33880100千元,2023年为26799100千元[10] - 2024年发展中物业(非流动资产)为5843494千元,2023年为8625734千元[10] - 2024年非流动资产总额为49227234千元,2023年为37923422千元[10] - 2024年发展中物业(流动资产)为83747682千元,2023年为58834211千元[10] - 2024年持作出售已落成物业为6253504千元,2023年为10340488千元[10] - 2024年流动资产总额为118662453千元,2023年为90361804千元[10] - 2024年贸易应付账款及票据为13,993,277千元,2023年为11,650,518千元[11] - 2024年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为10,030,025千元,2023年为8,807,854千元[11] - 2024年合同负债为48,082,677千元,2023年为80,838,861千元[11] - 2024年流动负债总额为104,018,008千元,2023年为131,532,808千元[11] - 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为(13,656,204)千元,2023年为(12,870,355)千元[11] - 2024年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3,697,345千元,2023年为15,874,553千元[11] - 2024年资产净值为10,569,873千元,2023年为20,482,326千元[11] - 2024年已发行股本为365,138千元,2023年为365,138千元[11] - 2024年储备为1,330,890千元,2023年为9,358,611千元[11] - 2024年非控股权益为8,873,845千元,2023年为10,758,577千元[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录得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人民币78.63亿元[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录得流动负债净额人民币136.56亿元[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约为人民币354.19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人民币29.21亿元[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境外优先票据及若干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的违约或交叉违约本金及应计利息分别约为人民币196.71亿元及人民币23.02亿元[18] - 2024年来自客户合同的收益总计4019144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431288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物业销售收益为3884347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9095549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其他来源收益总计57863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29680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收益总额为4077007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960968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为286830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660818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利息为2800896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703922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租赁负债的利息为95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490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非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利息总额为280627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709362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资本化的利息为91264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217019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财务费用总计1893627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492343千元人民币[29] - 2024年已售物业成本33,412,335千元,2023年为17,475,980千元[30] - 2024年雇员福利开支总计530,406千元,2023年为725,878千元[30]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净额43,198千元,2023年为2,948千元[30] - 2024年所得税开支总额937,852千元,2023年为189,504千元[32] - 2024年中国企业所得税开支899,301千元,2023年为633,137千元[32] - 2024年中国土地增值税开支534,762千元,2023年为90,588千元[32]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328,056千元,2023年为201,278千元[35]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46,146千元,2023年为2,948千元[35] - 2024年末贸易应收款项总计281,910千元,2023年末为198,330千元[36] - 2024年末贸易应付款项及票据总计13,993,277千元,2023年末为11,650,518千元[37] - 2024年度公司录得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人民币78.63亿元,流动负债净额约为人民币136.56亿元[40]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的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约为人民币354.19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人民币29.21亿元[40] - 全年收益从2023年约209.61亿元大幅增长约94.5%至2024年约407.70亿元,主要因物业销售收入大幅增长[51] - 毛利从2023年约26.31亿元大幅增长约137.0%至2024年约62.36亿元,毛利率从约12.6%增至约15.3%,因交付部分项目毛利率较高[54]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从2023年约37.54亿元大幅增加约34.6%至2024年约50.52亿元,受中国商业物业需求下滑影响[55]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3年约8.02亿元减少约11.8%至2024年约7.08亿元,因在售项目数目减少[56]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约17.10亿元减少约28.7%至2024年约12.19亿元,因实施严格成本控制措施[5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结余为4045017千元,2023年为6448926千元[62] - 2024年12月31日,受限现金约为1124479000元,2023年为1564401000元[6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及其他贷款还款期1年内或按要求为11241555千元,2023年为9817976千元[6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还款期1年内或按要求为12908448千元,2023年为13613559千元[6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贷款总额为35418566千元,2023年为35907119千元[6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净负债比率约为296.8%,2023年为143.8%[65] 合同销售数据 - 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112.26亿元[2] - 2024年公司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12.26亿元,按年大幅下降约59.6%[43] - 2024年公司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面积约123万平方米,按年大幅下降约46.5%[43] - 2024年物业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9,161元[43] - 公司年度合同销售金额为112.26亿元,销售面积为1225444平方米[44][45] - 杭州和北京合同销售表现突出,分别约22.55亿元及10.58亿元,占比分别约20.1%及9.4%[44][45] - 长三角经济圈及中西部地区合同销售金额分别约46.40亿元及24.82亿元,占比分别约41.3%及22.1%[45] 业务运营策略 - 公司积极与顾问评估财务及营运状况,与境外债权人洽谈重组境外债务[19] - 公司将继续寻求再融资或延长现有贷款,获取新项目开发贷款[19] - 公司适时调整销售策略,加快物业预售和销售,加快收取销售款项[21] - 公司将继续寻找潜在买家出售若干投资物业和非核心业务[21] 会计准则影响 - 公司首次采纳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负债分类不变,对财务状况或表现无影响[23]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修订)对集团财务状况或表现无影响[24] - 2020年和2022年有关负债分类修订明确相关规定[24] - 香港会计准则第7号(修订)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修订)对集团财务报表无影响[25] 业务分部处理 - 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及土地开发分部与物业发展及投资分部合并处理,因其呈报收益、业绩及资产低于集团综合收益、综合亏损及综合资产的10%[26] 业务地域分布 - 集团来自外部客户的收益仅来自中国业务,绝大部分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2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无与单一外部客户交易产生的收益占集团总收益的10%或以上[27] 股息政策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2024年度末期股息,2023年也未宣派[33]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任何末期股息[68] 每股亏损计算相关 - 2024年和2023年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的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4,222,986,126股[34] 贸易款项情况 - 公司贸易应收款项与一批分散客户有关,并无重大信贷集中风险,所有贸易应收款项均为免息[36] - 贸易应付款项及票据为无抵押、免息及普遍按照施工进度结算[37] 物业持有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46个投资物业,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应占约328万平方米,28个已运营[46]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土地储备总面积约2530万平方米,应占约2130万平方米,分布于56个城市[47] - 长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地区土地储备成本分别占比约38.7%、22.7%、12.7%、9.2%及16.7%[47] - 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土地储备成本分别占比约12.3%、55.0%及32.7%[47] 行业展望与业务规划 - 展望2025年,中国房地产将进入漫长筑底阶段,公司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48] - 公司预计中央及地方政府将出台更多利好房地产政策[48] - 物业开发板块,公司将调整营运节奏,加强项目管控,推进销售,提升产品质量[48] 各业务线收入变化 - 物业销售收入从2023年约190.96亿元大幅增长约103.4%至2024年约388.43亿元,交房面积增加约11.3%,平均销售单价从每平方米约8156元大幅增至约14907元[52] - 物业管理费从2023年约11.64亿元增长约3.2%至2024年约12.02亿元,因管理物业数量及面积增多[53] - 租金收入从2023年约5.30亿元增长约9.2%至2024年约5.79亿元,因年内新开业中骏世界城购物中心租金贡献[53] - 项目管理收入从2023年约1.72亿元大幅减少约39.5%至2024年约1.04亿元,因提供服务给合营及联营公司
中骏集团控股(01966)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7 17:11
公司概况 - 中駿集團成立於1996年,2010年2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3] - 中駿集團主要業務包括物業開發、商業管理、物業管理及長租公寓業務[3] - 中駿集團的物業項目分佈在56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3][4] - 中駿集團擁有總規劃建築面積約2,63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4] - 中駿集團榮登「2024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綜合實力Top 500」[3] - 中駿集團以「專築您的感動」為關鍵價值主張,「創建智慧生活,讓幸福觸手可及」為使命[3] - 中駿集團將繼續以更積極穩健的發展策略,持續鞏固區域領先地位[4] 業務表現 - 本集團連同其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61.3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約69.5%[23] - 本集團合同銷售面積約6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約57.2%[23] - 期內物業銷售均價為每平方米人民幣9,028元[23] - 本集團聚焦一、二線城市項目,微調各重點項目的售價,確保其定價於市場上具競爭力[24] - 本集團做好三、四線城市項目的部署,盤活存量,務求提高其去化率[24] - 本集團持續優化客戶的付款政策,以加快回款週期為目標,確保本集團的流動性[24] - 二零二四年上半年,本集團連同其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共超過80個項目處於在售狀態,分佈在超過50個城市[25] - 長三角經濟圈的合同銷售金額佔比43.0%[30] - 中西部地區的合同銷售金額佔比23.3%[30] - 環渤海經濟圈的合同銷售金額佔比15.9%[30] - 公司确认物业销售收入約人民幣239.2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77.9%[36] - 公司实现交付物业面积約151万平方米,同比增加62.2%[37] - 公司物业平均销售价格約為每平方米人民幣15,810元[37] - 公司土地储备总規劃建築面積約2,630萬平方米,分布于56个城市[42] - 公司土地储备成本中,长三角经济圈占32.5%,环渤海经济圈占24.2%[43] - 公司持有投资物业总建築面積約388萬平方米,分布于26个城市[44,45] 财务表现 - 收益大幅增加161.7%至約人民幣24,816,532,000元,主要由于物业销售收入增加[55] - 物业销售收入大幅增加177.9%至約人民幣23,925,857,000元,主要由于交付面积和平均销售单价的增加[56] - 交付物业面积大幅增加62.2%至1,513,368平方米,平均销售单价大幅增加至每平方米人民幣15,810元[56] - 物业管理费增加9.3%至約人民幣603,302,000元,主要由于管理物业数量和面积增加[57] - 毛利大幅增加171.7%至約人民幣4,459,982,000元,毛利率增加至18.0%[67] - 投资物业公允值虧損大幅增加158.3%至約人民幣3,088,113,000元,主要由于部分商业物业减值[68] - 销售及營銷開支大幅減少33.1%至約人民幣395,676,000元,主要由於在售項目數量減少[69] - 行政開支減少11.0%至約人民幣627,537,000元,主要由於實施成本控制措施[70] - 其他開支約人民幣961,136,000元,主要為合營公司投資及關聯方應收款的減值損失[73] - 融資成本大幅增加89.8%至約人民幣861,384,000元,主要由於部分借款未用于項目開發而無法資本化[74] - 其他開支約人民幣961,136,000元,主要由於對合營公司投資及應收關聯方款項的減值虧損所致[75] - 財務費用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的約人民幣453,892,000元大幅增加89.8%至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的約人民幣861,384,000元,主要是由於更多資金並未用於項目開發,故該等融資成本不能資本化[76] - 税項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税項抵免約人民幣28,964,000元轉變為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税項開支約人民幣696,437,000元,主要是由於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確認收入大幅增加引致税項開支撥備增加[79] - 母公司擁有人應佔虧損由二零二三年上半年約人民幣1,124,981,000元大幅增加227.3%至二零二四年上半年約人民幣3,682,268,000元,主要是由於投資物業公允值虧損及持作出售已落成物業及發展中物業減值增加所致[80] 財務狀況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結餘為人民幣4,647,831,000元,其中人民幣4,619,724,000元、港元11,497,000元及美元16,610,000元[83]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受限制現金約人民幣1,360,257,000元[84]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的銀行及其他貸款總額為人民幣20,308,711,000元,優先票據及境內債券總額為人民幣16,210,983,000元[87] - 本集團的貸款以人民幣、港元及美元計值[89] - 本集團於二零二四年四月到期的5億美元7.375%優先票據為有抵押及固定利率[90] - 于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的淨負債比率約為211.0%,較2023年12月31日的143.8%有所上升[95] - 本集團大部分收益和經營開支以人民幣計值,匯率波動對經營業績影響有限[96] - 於2024年6月30日,本集團就若干物業買家的按揭貸款提供27,692,896千元人民幣的擔保[102] - 本集團分佔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的財務擔保為3,371,394千元人民幣[103] - 於2024年6月30日,本集團就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的貸款提供1,511,402千元人民幣的擔保[103] - 於2024年6月30日,本集團在中國內地的發展中物業及興建中投資物業的資本性開支為17,584,761千元人民幣[105] - 本集團分佔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的已簽約承擔[105] 人力資源 - 于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共聘用6,774名员工,期内总雇佣成本約為人民幣3.48亿元[108] - 本集团向员工提供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采用购股权计划以激励和奖励员工[108] - 本集团定期检查员工薪酬方案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并根据员工绩效、经验、技能和个人特质进行薪酬和晋升决定[108] - 本集团设立中駿學院為員工提供業務課程、素質技能和文化認同的培訓項目[108] - 本集團自2011年開始為指定業務崗位啟動管理培訓生計劃,為未來發展儲備人才[108] 公司治理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董事長黃朝陽先生通過控股公司持有本公司50.21%股權[116] - 董事陳元來先生和鄭曉樂先生分別通過控股公司持有本公司5.93%和5.45%股權[116] - 董事黃攸權先生直接持有本公司0.38%的購股權[120] - 黃朝陽先生通過控股公司持有中駿商管64.52%的股權[121] - 中駿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由黃先生通過其全資擁有的公司持有50.21%股份[122] - 新昇、東濤及建世各由黃先生全資擁有及控制[133] - 晉貿由陳先生全資擁有及控制[133] - 富基由鄭先生全資擁有及控制[133] - 公司主席兼任行政總裁有利於業務計劃及決策的執行效率[148] - 審核委員會由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主席具有會計及財務管理專長[149,150] - 審核委員會已審閱公司截至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的未經審核中期報告[150] 融資活動 - 公司於二零二零年一月及二零二零年七月分別取得兩筆銀團貸款,總金額約人民幣9.6億元[152,153,154] - 公司的非全資附屬公司潤時有限公司和恒偉國際有限公司分別獲得人民幣5.6億元和人民幣4億元的定期貸款融資[155][156] - 上述貸款融資的最終到期日分別延長至2024年3月和2026年7月[155][156] - 恒偉國際有限公司的美元等值定期貸款融資已轉換為人民幣等值[156] - 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渤海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獲得5,000萬美元的定期貸款融資[158] - 公司獲得3.51億港元和3.425億美元的雙幣種定期貸款融資[159] - 公司獲得2.554億港元和8,910萬美元的多批次定期貸款融資[160][163] - 公司控股股東及執行董事王先生及其家族成員需滿足特定持股及控制要求[164] - 截至本報告批准日期,王先生通過其全資擁有的公司持有公司約50.21%的投票股本[165] - 本公司於二零二三年融資協議項下的負債及責任由押記股份作抵押[166] - 本公司控股股東及執行董事黃先生及其家族成員必須繼續為本公司最大股東並持有35%或以上股權[166] - 黃先生或黃氏家族其中一位成員必須繼續擔任本公司董事會主席[166] - 本公司尚未根據二零二一年融資協議支付到期的分期本金及利息約6,100萬美元[168] - 未支付貸款已導致本公司的境外美元優先票據出現違約事件[168] - 本公司已向香港聯交所申請暫停交易境外美元優先票據[168]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若干境外優先票據及境外計息銀行及其他貸款的違約或交叉違約本金約為人民幣178億元[169] - 本公司已委任海通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為財務顧問,以協助評估本集團目前的資本結構及流動資金,並探討紓緩目前流動資金問題的可行方案[171] - 根據抵押代理的通知,中駿未能償還加速到期及繳款通知書項下要求繳納的款項,未償還本金額分別為2.554億港元及8.91億美元,連同應計利息[171] - 根據抵押代理的通知,中駿已發生違約事件,股份押記已可強制執行,抵押代理已接管對押記股份的獨家控制權,委任接管人[171] - 樂景已無權行使押記股份所附帶的投票權,抵押代理或接管人將有權行使或指示行使任何押記股份所附帶的投票及其他權利[171] 其他 - 截至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本公司或其任何附屬公司概無購買、贖回或出售本公司任何上市證券[173] - 董事會決議不宣派截至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之任何中期股息[173] - 丁良輝先生退任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175] - 黃倫先生辭任執行董事,張海濤女士獲委任為執行董事,
中骏集团控股(01966)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20:18
整体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收益大幅增加161.7%,至约人民币248.17亿元[1] - 2024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为人民币203.57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78.40亿元[2] - 2024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为人民币27.28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10.51亿元[2] - 2024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人民币34.24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10.22亿元[2] - 2024年上半年期内全面亏损总额为人民币40.68亿元,2023年同期为人民币20.53亿元[3]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总额为人民币418.81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492.27亿元[6]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总额为人民币1016.27亿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1186.62亿元[6]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账款及票据为14,193,558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1,650,518千元[7] - 2024年6月30日合同负债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为59,063,616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80,838,861千元[7]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为114,979,271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31,532,808千元[7]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13,352,497)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2,870,355)千元[7]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3,424,036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5,874,553千元[7] - 2024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15,104,257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20,482,326千元[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期间,公司录得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人民币36.82亿元[10] - 2024年6月30日,公司的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优先票据及境内债券约为人民币365.20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人民币32.88亿元[10] - 2024年上半年收益总额为248.17亿元,2023年同期为94.82亿元[16]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为201,550千元,2023年同期为391,443千元[17] - 2024年上半年财务费用总计861,384千元,2023年同期为453,892千元[18] - 2024年上半年已售物业成本为19,864,405千元,2023年同期为7,402,033千元[19] - 2024年上半年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亏损净额为35,617千元,2023年同期为14,582千元[19] - 2024年上半年出售合营公司的亏损╱(收益)净额为 - 972千元,2023年同期为138,909千元[19] - 202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所得税为532,338千元,2023年同期为267,190千元[21]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土地增值税为279,035千元,2023年同期为164,611千元[21] - 2024年上半年期内税项开支╱(抵免)总额为696,437千元,2023年同期为 - 28,964千元[2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益约248.17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约94.82亿元大幅增加161.7%[34] - 毛利从2023年上半年约16.41亿元大幅增加171.7%至2024年上半年约44.6亿元,毛利率从17.3%增至18.0%[39]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约11.96亿元大幅增加158.3%至2024年上半年约30.88亿元[40]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约5911.7万元大幅减少33.1%至2024年上半年约3956.76万元[41] - 行政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约7052.55万元减少11.0%至2024年上半年约6275.37万元[42] - 财务费用从2023年上半年约4538.92万元大幅增加89.8%至2024年上半年约8613.84万元[44] - 税项从2023年上半年抵免约289.64万元转变为2024年上半年开支约6964.37万元[45] - 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从2023年上半年约11.25亿元大幅增加227.3%至2024年上半年约36.82亿元[46]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存款结余为46.48亿元,受限现金约13.6亿元;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64.49亿元和约15.64亿元[46] - 2024年6月30日净负债比率约为211.0%,2023年12月31日为143.8%[48] 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来自客户合同的物业销售收益为239.26亿元,2023年同期为86.10亿元[16] - 2024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入约239.26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约86.10亿元大幅增加177.9%[35] - 2024年上半年物业管理费约6.03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约5.52亿元上升9.3%[36] - 2024年上半年租金收入约2.66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约2.64亿元轻微增加0.8%[37] - 2024年上半年交房面积151.34万平方米,较2023年上半年的93.31万平方米大幅增加62.2%[35] - 2024年上半年平均销售单价为每平方米15810元,2023年上半年为每平方米9228元[35] - 项目管理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约5655.2万元大幅减少61.4%至2024年上半年约2184.8万元[38] 合同销售情况 - 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61.31亿元[1] - 2024年上半年,集团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61.31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68万平方米,按年分别大幅下降约69.5%及57.2%[27] - 2024年上半年,物业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9028元[27] - 2024年上半年,集团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超80个项目在售,分布超5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核心区域[28] - 杭州合同销售金额15.01亿元,占合同销售金额百分比为24.5%[28] - 北京合同销售金额4.52亿元,占合同销售金额百分比为7.4%[28] - 南京合同销售金额3.26亿元,占合同销售金额百分比为5.3%[28] - 苏州合同销售金额3.12亿元,占合同销售金额百分比为5.1%[28] - 其他城市合同销售金额12.49亿元,占合同销售金额百分比为20.3%[28] - 按城市级别划分,一线城市合同销售金额4.92亿元,占比8.0%;二线城市31.84亿元,占比51.9%;三四线城市24.55亿元,占比40.1%[29] - 按区域划分,长三角经济圈合同销售金额26.38亿元,占比43.0%;中西部地区14.25亿元,占比23.3%;环渤海经济圈9.73亿元,占比15.9%;海峡西岸经济圈6.40亿元,占比10.4%;粤港澳大湾区4.55亿元,占比7.4%[29] 债务违约与应对措施 - 2023年10月,公司未支付银团贷款协议项下到期的分期本金及利息约6,100万美元[10]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境外优先票据及境外计息银行及其他贷款的违约或交叉违约本金约为人民币178亿元[10] - 公司采取多项措施缓解流动资金压力,包括评估资本结构、沟通债务重组、寻求再融资、调整销售策略和出售资产等[11] - 董事认为考虑相关计划和措施,公司自2024年6月30日起12个月内有足够营运资金履行到期财务义务[11] - 公司持续经营主要取决于境外债务重组、贷款再融资或展期、推行销售策略和处置资产等因素[11] - 若无法持续经营,需对集团资产账面价值、负债等进行调整,影响未反映在未经审核中期综合财务报表中[12] 财务报表编制与业务合并 - 编制未经审核中期简明综合财务报表首次采纳多项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无重大影响[14] - 物业管理及项目管理分部与物业发展及投资分部合并处理,因其收益、业绩及资产占集团综合指标不足10%[15] 业务区域与客户情况 - 公司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仅来自中国业务,绝大部分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15] - 期内无与单一外部客户交易收入占集团总收益10%或以上情况[15] 股息分配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2024年上半年任何中期股息,2023年同期也未宣派[22]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任何中期股息(2023年同期亦无)[54] 股本情况 - 2024年和2023年上半年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4,222,986,126股[23] 贸易款项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总计32.1828亿元,较2023年末的19.833亿元有所增加[2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及票据总计141.93558亿元,较2023年末的116.50518亿元有所增加[25] 土地与投资物业储备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及合营、联营公司共有土地储备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630万平方米,集团应占约2193万平方米,分布于56个城市[30]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连同合营、联营公司共持有53个投资物业,总面积约388万平方米,应占约346万平方米,其中29个已运营[31] 企业管治与合规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及董事会一直遵守《企业管治守则》,仅主席及行政总裁由同一人黄朝阳先生担任[50] - 公司于2010年1月6日成立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丁良辉先生[51]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业绩[51] - 公司已采纳《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全体董事确认回顾期内严格遵守[5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赎回或出售公司上市证券[53] 信息披露 - 中期业绩公告于公司网站及香港联交所网站发布,2024年中期报告相关资料将适时发布[55] 公司人员构成 - 公告刊发日期,执行董事为黄朝阳先生等五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丁良辉先生等三人[55]
中骏集团控股(01966)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5 20:36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1996年,2010年2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1966[8]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物业开发、商业管理、物业管理及长租公寓业务[8] - 公司以“专筑您的感动”为关键价值主张,“创建智慧生活,让幸福触手可及”为使命[8] - 公司荣登“2023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Top50”等榜单[8] 业务布局 - 公司物业项目分布在59个城市,产品涵盖多种物业类型[8] - 公司主要物业分布于南昌、厦门、泉州、漳州、上饶、莆田、龙岩、佛山、惠州、揭阳、梅州、韶关、河源、汕尾等地[58][60] - 物业类型包括住宅、商业、办公室及住宅与商业混合等[58][60] - 如雍景湾(南昌)持作出售已落成物业面积为1162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为1162平方米[58] - 中骏集团大厦一期(厦门)投资物业面积为10098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为10098平方米[58] - 中骏集团大厦二期(厦门)投资物业面积为36597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为36597平方米[58] - 天盈(厦门)发展中物业面积为236417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为236417平方米[58] - 南安中骏世界城(泉州)投资物业面积为72618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为72618平方米[5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及其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土地储备总规划建筑面积约2990万平方米[8] 2023年业务成果 - 2023年公司交付物业面积约234万平方米[33] - 2023年“两翼”板块中,北京西长安、汕头和唐山的三座中骏世界城如期开业[33] - 2023年住宅物业总管理建筑面积显著增长,市场化拓展业务取得突破性发展[33] - 2023年公司以“保交付”为经营重点,全年交付物业面积约234万平方米[45] - 2023年公司“两翼”板块中,北京西长安、汕头和唐山三座中骏世界城购物中心如期开业[45] - 2023年公司住宅物业的管理面积实现较大增长,市场化拓展业务取得突破性发展[45] 2023年财务状况 - 2023年公司收益209.61亿元,同比下降21.5%;毛利26.31亿元,同比下降51.4%;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79.91亿元,2022年为溢利2.45亿元[42] - 2023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人民币189.2分,2022年为人民币0.6分[42] - 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678.90亿元,同比下降13.4%;现金及银行存款结余64.49亿元,同比下降57.1%[47] - 2023年末公司债务总额359.07亿元,同比下降18.7%;负债总额1474.07亿元,同比下降6.3%;权益总额204.82亿元,同比下降44.1%[47] 社会责任 - 公司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综合加强水资源、能源、废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50] 公司管理理念 - 公司坚持“先人后事”管理理念,形成独特选人用人机制,重视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完善福利待遇和员工关怀[51] 客户服务 - 公司重视客户满意度,采取措施收集客户意见,未来将持续提升项目与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52] 股权结构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Wealthy Gate Holdings Limited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约5.45%权益[64] 公司管理层 - 黄朝洋为公司创始人之一及董事会副主席,有28年房地产开发经验[64] - 黄伦为公司总裁,负责投资者关系和商业管理[66] 企业管治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董事会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第2部分所载《企业管治守则》规定[73] - 公司制定提名政策,在专业知识、经验、教育背景等方面设定可量化目标,并定期审查[78] - 年内所有董事通过出席培训或阅读资料参与持续专业发展,符合守则规定[80] - 2023年公司董事会成员包括5名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吕鸿德于5月30日辞任,毛振华于同日获委任[102] - 独立非执行董事丁良辉具备会计及财务管理专长,符合上市规则规定[104] - 董事会负责监督公司重大事项,高级管理层负责集团日常管理和具体运营[107] - 执行董事郑晓燊出席董事会会议4/4次,丁良辉9/9次[85][87] - 执行董事黄朝陽书面决议案4/4次,黄伦3/4次[113][114] - 公司采用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100] - 公司向全体董事查询,获确认年内严格遵守标准守则规定[75] - 2023年公司共召开五次董事会,并九次以书面形式通过决议案[139] - 2010年1月6日公司根据守则规定成立提名委员会,自2023年5月30日起,由执行董事黄朝阳担任主席[133] - 2010年1月6日公司根据守则规定成立薪酬委员会,自2012年4月1日起,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戴亦一担任主席[148] - 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黄朝阳在2023年度及报告刊发日期止期间遵守不竞争契约条款[124] - 2023年提名委员会召开一次会议讨论董事会组成等事项,黄朝阳、吕鸿德、戴亦一出席次数/会议总数为1/1,毛振华因5月30日获委任为0/0[182][18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董事会达成多项可计量目标,包括至少两名成员有会计或其他专业资格[183][184] - 董事会达成至少35%成员有超10年房地产开发经验的目标[186] - 董事会达成至少35%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目标[186] - 董事会达成至少60%成员取得学士或更高教育水平的目标[186] - 董事会达成成员年龄分布至少由三个不同年代出生人士组成的目标[186] - 公司将在2024年12月31日前任命至少一名女性董事[186]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无董事或主要行政人员在相关登记册登记权益及淡仓[192] - 2023年未向董事等授出购买股份或债权证获利的权利,也无行使相关权利及订立相关安排[193] - 2010年1月6日公司成立提名委员会和审核委员会,2023年5月30日起提名委员会主席为黄朝阳,审核委员会主席为丁良辉[177][186] 购股计划 - 2018年公司根据2018年计划授出3.82亿股购股予集团员工(包括董事)[126][15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2018年计划授出的购股期权尚未行使数量为2.86亿股[158] - 2023年初2018年计划下可供进一步授出的购股期权为38.4万股,年末为零[160] - 授出购股期权的要约可在要约函件寄发日期起计5个营业日内由承授人支付1港元象征式代价后接纳,行使期可由购股期权要约日期开始至不迟于授出日期起计10年当日终止[145] - 承授人在根据2018年计划授出的购股期权可归属或行使前,无需达到任何业绩目标,无适用归属期[145] - 购股期权的归属期从授予之日起至行使期开始为止[159] - 2023年初根据2018年计划有384,000份购股权可供进一步授出,年末为零[161] - 截至确定本年度报告所载资讯的最后可行日期,2018年计划可供发行的股份总数为2.86亿股,约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8%[162] - 回顾年内,薪酬委员会召开一次会议及一次以书面形式通过决议案,讨论执行董事2022年管理花红、2023年服务合同薪酬及采纳2023年购股计划及终止2018年购股计划事项[164] - 公司于2018年4月23日采纳2018年购股计划,有效期10年,至2028年4月22日,2023年5月30日股东特别大会决议终止该计划[167] - 根据2018年计划及其他购股计划授出期权行使时发行的股票总数不得超2018年4月23日已发行股票的10%,即3.82384亿股,约占年报批准日已发行总股数的9.05%[167] - 目前获准根据2018年计划及其他购股计划所有已授出但未行使的期权行使时发行的股票数目,不得超公司不时已发行股票数目的30%[167] - 12个月期间内,根据已授出购股向2018年计划内每名合资格参与者可发行的股份最高数目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为限[167] - 授予公司董事、主要行政人员或主要股东或彼等任何联系人的购股须获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的事先批准[167] - 12个月期间内,授予公司主要股东或独立非执行董事或彼等联系人超公司已发行股份的0.1%或总值超500万港元的购股,须在股东大会上获股东的事先批准[167] - 购股的行使价由董事会厘定,但不得低于要约日期收市价、要约前五交易日平均收市价及公司股份面值三者中的较高者[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