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丹纳赫(DHR)
icon
搜索文档
“并购之王”丹纳赫是如何“养成”的?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25 12:05
公司并购成就 - 丹纳赫集团在过去40年完成近400次并购,总花费约900亿美元,创造市值约2000亿美元,若计入分拆和出售公司则为股东创造约2500亿美元价值[2] - 公司股价在过去40年达到年均22%回报率,远超标普500指数年均12%表现,并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同期16%的股东回报率,与苹果公司相当[2] - 分拆和出售形成的上市企业包括福迪威、盈纬达、Vontier、Veralto等[2] 并购特点 - 并购频率极高,年均出手超过10次,最高一年完成19次并购,且没有在任何一年出现零并购[4] - 并购成功率显著高于市场水平,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统计市场上有70%至90%并购失败,但丹纳赫大部分交易特别是大型交易如福禄克、哈希、伟迪捷、贝克曼库尔特、颇尔和思拓凡等都非常成功[4] - 并购跨行业特点明显,从低端制造业如乙烯基壁板和手工工具,历经环保仪器、电子测量、工业控制、航空航天、产品包装、齿科产品等十几个行业,最终聚焦先进的生命科学、生物科技和诊断领域,几乎在每个行业都取得成功[4] 并购风格演变 - 20世纪80年代采用高杠杆、税务盾牌、大幅资产重组和裁员等价值创造工具,后转向追求工业类利基市场领先公司策略和授权运营公司分散式管理模式[6] - 1990-2001年拓展国际化并购和DBS精益整合两个新价值创造手段,并购从高度离散式逐步聚焦环境和控制等重点平台[6] - 2001年后形成以卡尔普为核心的世界级并购团队,包括CFO丹·科马斯、战略发展高级副总裁比尔·金和交易执行高级副总裁丹尼尔·拉斯卡斯,并发展出更科学完善的并购体系[7] 并购体系特点 - 采用"双轨制"并购体系,基层力量为运营公司和平台层面并购团队负责临近市场并购和补强型并购,上层力量为总部战略发展团队评估巨型并购机会和建立新战略平台[8] - 融入DBS严格的标准化工作方法和流程管理,并购策略始于市场调研,采用可视化与日常管理等DBS基础工具,确保标准化流程执行和持续改进学习[9][10] - 致力于在并购领域不断深化知识库和优化操作流程,以实现业务持续增长和效率提升[11] 2016年后并购战略转型 - 剥离非核心业务,分拆3家上市公司包括2016年福迪威、2019年盈纬达和2023年Veralto,实现从多元化业务集团向医疗健康类企业转型,超过95%并购资金用于生命科学与医学诊断交易[11][12] - 进行更大但更少并购,2015-2023年平均每年完成7.4次并购,较卡尔普时期每年14次下降约47%,但单个交易体量达9.1亿美元,总金额超600亿美元占历史累计金额60%以上,包括214亿美元并购通用电气生物医药业务、138亿美元并购颇尔集团、96亿美元并购Aldevron、47亿美元并购艾博抗和40亿美元并购赛沛等大型战略并购[12] - 关注早期创新并丰富投资手段,成立早期风险投资部门进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诊断等领域股权投资,2019年以来投资多家创新公司并挖来何塞-卡洛斯·古铁雷斯-拉莫斯担任首席科学官管理风险投资部和科学顾问委员会[13][14] 平台战略案例 - 水质平台1996年通过并购McCrometer进入,存续27年进行至少55起并购,披露交易金额9起总对价12.4亿美元,营收从2002年5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29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5-20%提升至20-25%,ROIC超20%[17][20][21] - 测试测量平台1998年以6.25亿美元并购福禄克作为基石,18年进行48起并购其中15起披露金额约42亿美元,营收从1998年3.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1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0%提升至超25%,2016年分拆入福迪威[22][23] - 交通技术平台基于2002年3.25亿美元并购吉尔巴克建立,14年花费约10亿美元进行19次并购,营收从2002年4.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16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5%提升至超15%,ROIC约15%[25][28] - 产品标志平台2002年以4亿美元并购伟迪捷和1.1亿美元并购Willet建立,21年进行25起并购总金额超20亿美元,营收从2002年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2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7-19%提升至25%,ROIC达17-19%[29][32] - 齿科平台2004年以4.25亿美元并购KaVo建立,15年进行25起并购花费近50亿美元,营收从2005年6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2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5%提升至15%,但2019年分拆为盈纬达后市值不足30亿美元[32][33][36] - 体外诊断平台2004年以7.3亿美元并购雷杜米特建立,进行17起并购总金额超120亿美元,营收从2004年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96亿美元占全集团40%,营业利润率超30%,估值不少于700亿美元[37][38][41]
在变革中寻找永恒——丹纳赫之道的启示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23 12:48
丹纳赫集团商业模式 - 公司本质是长青并购基金与管理咨询机构的复合体,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均取得巨大成功 [4] - 从百万美元贷款起步发展为市值千亿美元的跨国企业,体现超常发展轨迹 [4] - 作为投资基金展现卓越的β管理和α创造能力,通过精准市场判断和严格估值纪律建立并购竞争优势 [4] DBS系统核心价值 - DBS是成功的核心密码,作为完整商业操作系统而非简单管理工具集合 [3][4] - 系统将复杂管理理论转化为可执行、可量化、可复制的具体行动 [5] - 源自丰田精益生产系统,涵盖精益生产、创新增长、人才发展和领导力培养的自我更新生态系统 [4][5] 并购战略与执行 - 并购策略与整体战略高度一致,从离散制造转向聚焦医疗健康领域 [6] - 通过建立水质管理、测试测量、交通技术等战略平台实现业务多元化和协同效应 [6] - 坚持市场为先原则,善于发现高成长性行业并通过耐心孵育获取优质标的 [6] - 以ROIC为投资准绳确保每笔交易创造股东价值,严格执行估值纪律 [6] 投后整合机制 - DBS主导的投后整合是并购成功关键,采用首长负责制和DBS办公室实现高效整合 [6] - 战略设计注重轻重缓急,导入DBS时讲究有舍有得的务实态度 [6] DBS系统进化与工具应用 - 系统具备持续进化能力,从学习丰田系统到建立可复制领导力体系 [7][8] - 通过八大核心价值驱动力平衡客户、员工和股东利益 [8] - 基础工具层包含价值流图、改善活动、可视化及日常管理方法论提升运营效率 [8] - 精益工具层运用物料管理系统(DMS)、价值分析/价值工程(VA/VE)工具驱动增长 [8] - 领导力工具层包含外部高管招聘、总经理发展项目、沉浸计划和新员工融入之道 [8] 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 丹纳赫模式被美的集团、药明生物、瓶子星球、贝斯特新材料等中国企业学习 [10] - 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本质基础上的创新而非简单模仿 [10] - 中国市场成为公司从生产基地到增长引擎的重要发展空间 [10] - 中国企业需建立XBS(某商业系统),需要战略认知、组织保障和持续改进的务实落地 [10] 发展理念与竞争策略 - 长期主义与复利力量是成功根本,注重培养持续创造价值能力而非短期利益 [12] - 需要平衡紧迫感与耐心,领导者以身作则并不断对标世界最佳实践 [12] - 在新一轮AI科技革命中,通过更新理念和务实奋进建立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管理体系 [13] - 以开放心态学习全球最佳实践,以创新精神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3]
美股异动|丹纳赫股价两日急挫近4% 长期策略引人深思
新浪财经· 2025-08-22 07:33
股价表现 - 丹纳赫股价连续两日走低 单日下跌3.55% 两日累计跌幅达3.91% [1] 核心竞争优势 - 丹纳赫通过精益管理系统(DBS)实现高效并购整合 该系统源于丰田生产系统并扩展为全面管理方法 [1] - 公司凭借DBS系统实现1800倍投资回报 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1] - 已完成近400次并购 成功转型为医疗健康领域巨头 [1] 商业模式影响力 - 丹纳赫模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升级和全球化发展的典范 [1] - 美的集团通过引进丹纳赫管理理念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 DBS系统精髓在于将管理常识工具化和执行体系化 实现持续改进和高效运营 [2] 战略启示 - 企业效仿丹纳赫模式需理解其战略定力和长远竞争优势 而非简单模仿操作工具 [2] -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 企业需结合自身特性吸收管理精髓以应对挑战 [2]
Danaher (DHR) Up 6.8% Since Last Earnings Report: Can It Continue?
ZACKS· 2025-08-22 00:31
核心业绩表现 - 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1.80美元超出市场预期1.64美元 同比增长4.7% [3] - 季度净销售额59.4亿美元超过市场预期58.4亿美元 同比增长3.5% [3] - 核心销售额同比增长1.5% 外汇折算带来2%正面影响 [3] 业务板块表现 - 生命科学板块收入17.8亿美元同比增长0.5% 但核心销售额下降2.5% [4] - 诊断板块收入23.1亿美元同比增长2% 核心销售额增长2% [5] - 生物技术板块收入18.5亿美元同比增长8% 核心销售额增长6% [6]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润3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 毛利率59.3%较去年同期59.7%有所下降 [7] - 营业利润7.6亿美元同比下降34.9% 营业利润率从20.3%收缩至12.8% [8] - 销售及行政费用23.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6.3% [7]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 - 期末现金及等价物29.6亿美元较2024年末21亿美元显著增加 [9] - 长期债务169亿美元较2024年末155亿美元有所上升 [9] - 上半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26.4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31.6亿美元 [10] 业绩展望 - 第三季度核心销售额预计实现低个位数同比增长 [12] - 2025全年核心销售额预计增长约3% [12] - 调整后每股收益预期上调至7.70-7.80美元区间 [12] 市场表现与同业对比 - 股价在过去一个月上涨6.8% 表现优于标普500指数 [1] - 同业公司Elevance Health同期上涨4.5% 季度收入494.2亿美元同比增长14.3% [16] - 公司获得Zacks排名第3(持有)评级 [15]
并购为形,管理为道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21 11:57
丹纳赫模式核心观点 - 丹纳赫集团通过400多次并购实现商业规模扩张 并通过管理赋能显著提升企业毛利率 最终聚焦高毛利率新兴技术领域 完成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转型[2] - 并购扩大业务规模 管理提升经营绩效 重组聚焦新兴技术 这种"做大 做强 做优"三部曲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 - 中国企业面临规模困境-盈利困境-转型困境三重挑战 平均约15%的极低毛利率 急需通过并购实现技术领先模式转型[11] 美国并购浪潮历史 - 美国百年间经历5次并购浪潮 从早期石油钢铁汽车行业合并发展到后期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整合 单波并购量从3000起发展到4万多起[4] - 并购浪潮与经济繁荣和政府政策紧密相关 新兴技术和高景气产业始终是核心方向 推动经济增长和股市繁荣 造就美国钢铁 通用汽车 IBM 博通等产业巨头[4][5] - 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催生杠杆并购 管理层并购及垃圾债并购等工具 KKR成为该时期并购主角 丹纳赫集团同期开始崭露头角[5] 丹纳赫转型路径 - 初期并购低毛利率企业 通过DBS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 18个月内实现被并购企业毛利率从18%到35%的跃升[8] - 后期转向高科技企业并购 将管理经验注入被并购企业 同时利用其技术优势加速创新 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推出创新产品[9] - 通过行业重组 毛利率从20%工具行业成功转型至60%新兴技术行业[9] 中国并购市场机遇 - 政策层面密集出台支持政策 包括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 地方政府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沪深推出并购三年行动方案[11] - 上市公司数量与美国相当但市值差距约5倍 资本市场潜力巨大 科创板和股权基金催生数万家科技创新企业[11] - IPO比例预计极低 并购成为科技型企业财务投资人首要退出途径 也为上市公司整合科技资源提供机遇[11] 并购实践案例 - 作者通过外资破产资产低价竞拍开启并购式创业 企业8年后上市 平均每18个月完成一次并购[6] - 通过4次并购搭建平台型企业:两次纵向并购确立半导体高纯湿化学品领域龙头地位 两次横向并购拓宽新能源材料产品线[6] - 持续并购使企业建立技术成本护城河 资产规模增长至9倍 市值提升5倍以上[6]
【有本好书送给你】丹纳赫DBS:如何让精益管理从“口号”变为“基因”
重阳投资· 2025-08-20 15: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丹纳赫商业系统(DBS)是一套将精益管理工具化、体系化的操作系统,通过八大基础工具实现持续改进和高效运营,支撑丹纳赫40年完成400次并购并实现年均21%回报率 [9][10][12] - DBS的核心工具包括价值流图、改善活动和可视化及日常管理,这些工具帮助企业将精益管理从口号转化为基因,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9][12][14] - 丹纳赫模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管理升级、并购整合和全球化运营的借鉴,尤其在对抗管理内卷和穿越经济周期方面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9][45][46] DBS基础工具框架 - DBS以"常识为纲,贯彻有方"为底层逻辑,通过八大基础工具将管理常识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可复制的执行动作 [12] - 八大工具包括价值流图、改善活动、问题解决流程、客户之声、可视化及日常管理、标准作业、事务流程改进和5S,覆盖所有职能部门并成为20万员工的共同语言 [12][13] - 价值流图、改善活动和可视化及日常管理构成管理循环的基础,确保改善成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14] 价值流图工具详解 - 价值流图通过图形化方式展示物料流、信息流和时间轴,帮助企业识别非增值活动和浪费点,起源于20世纪初并在1999年被标准化为精益生产核心工具 [16][17] - 价值流图包含三要素:物料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流程)、信息流(从客户订单到供应商的逆向流动)和时间轴(记录增值与非增值时间) [17][18] - 主要作用包括作为浪费识别的指南针、促进跨部门协作的桥梁以及推动从现状到理想状态的持续改进 [19][20][22] - 常见问题包括空谈理论(依赖过时信息)、主次不分(忽略宏观整合)和一曝十寒(缺乏持续执行),需通过现场观察和动态调整解决 [23] 改善活动机制 - 改善活动聚焦消除八大浪费(包括未使用的员工创造力、过剩生产、等待时间等),通过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 [25][26][29][31] - 核心原则包括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基于数据的决策、正面态度和维持第一,确保改善活动有效落地 [28][30][36] - 执行流程分为四步:决定对象和目标(与战略或KPI挂钩)、准备工作(3-8周数据收集)、改善工作(现场主导)和维持跟进(设定KPI和日常管理) [31][32] 可视化及日常管理实践 - 可视化及日常管理工具通过红绿灯图表、趋势图和帕累托分析等方法,使问题直观可见并推动数据驱动的决策 [35][37][38] - 以学生数学成绩管理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结果可视化、根源分析和改进措施实现绩效提升(从不足90分到95分) [35][38][43][44] - 该工具强调对行动而非结果的改进,要求管理者坚持日常监督和调整,以实现长期卓越运营 [34] 丹纳赫模式的应用与影响 - 丹纳赫模式通过DBS系统支撑其40年完成400次并购,年均回报率达21%,并被美的、药明生物等中国企业应用于打造灯塔工厂和全球化运营 [9] - 该模式被视为中国企业对抗管理内卷的利器,尤其在管理升级、并购整合和穿越经济周期方面提供实践路径 [9][45] - 多位中国企业家和投资人(如方洪波、卫哲等)认为丹纳赫模式对提升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46] 书籍及作者背景 - 《丹纳赫模式》由丹纳赫中国区前高管杨益和陈朝巍撰写,系全球首部系统详解DBS系统的著作,由湛庐文化出版 [9][45] - 作者杨益为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战略与并购前负责人,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陈朝巍为丹纳赫中国前高级人才总监,专长人力资源管理与精益文化构建 [48][49][51]
2.7万字|40年投资回报1800倍!“并购之王”丹纳赫创始人米奇·雷尔斯深度对话:复利的艺术
聪明投资者· 2025-08-20 15:05
丹纳赫的创立与增长 - 丹纳赫由米奇·雷尔斯和史蒂夫·雷尔斯兄弟于1984年创立,40年间的年化收益超过21%,投资回报达到1800倍[2][3][4] - 公司最初目标是打造年销售额2.5亿美元、营业利润率10%的企业,1981年以600万美元收购Master Shield,1983年以9000万美元收购Mohawk Rubber,其中8800万美元为借款[4] - 通过合并Master Shield和Mohawk Rubber注入DMG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并更名为丹纳赫[5] 丹纳赫商业系统(DBS) - DBS源自丰田精益制造理念,核心在于持续改善和快速迭代,任何业务、人员或问题均可被量化、拆解和优化[6][8] - 该系统演化为覆盖战略选择、运营管理、人才培养和文化塑造的完整管理体系,强调可复制的组织能力而非个人智慧[6][9] - 雷尔斯兄弟在公司运营不到十年时主动让出CEO职位,为后续进化奠定文化基础[9][10] 格伦斯通博物馆的创立与愿景 - 格伦斯通由米奇·雷尔斯与妻子艾米莉于2006年创立,愿景是将艺术、建筑与自然无缝整合,打造世界级艺术体验[19][20][21] - 园区占地400英亩,设计目标是为每位访客提供350平方英尺的参观空间,远高于纽约某些博物馆的20平方英尺[22][23][25] - 博物馆通过景观步道、隐藏式建筑和自然元素(如每个停车位配一棵树)营造沉浸式体验,帮助访客脱离日常喧嚣[27][28][31] 格伦斯通的运营理念与对标学习 - 格伦斯通采用使命宣言、核心价值观和BHAG(30年目标)指导决策,招聘时进行价值观面试以确保团队一致性[40][41][42] - 艺术品收藏标准聚焦A+级别代表作,目前藏品超过2000件,错误及时纠正并提升标准[45][46][47] - 团队对标全球50家博物馆,收集100多条学习经验(如装卸区设计、光线控制),并纳入建设理念[54][56][57] 复利理念与长期主义 - 丹纳赫和格伦斯通均强调复利效应,通过日常决策和学习进步积累长期价值[33][34][50] - 格伦斯通设立捐赠基金保障永续运行,目标是用30年时间打造全球最受尊敬的博物馆之一[35][51]
增长红利消失后,中国企业如何跨越周期
虎嗅· 2025-08-20 08:40
不久前,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一次专访中谈到企业的转型路径。他表示,美的诸多管理实践,皆源于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经验的学习与总结。 在列举学习对象时,除了广为人知的福特、丰田、特斯拉,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对国内读者相对陌生的名字:丹纳赫。 后来,为《丹纳赫模式》一书撰写推荐序时,方洪波更详细地提到丹纳赫对美的的影响。截止2024年,这套系统推动美的工厂效率年均提升约15%。 作为中国职业经理人中的代表性人物,方洪波将这本讲述丹纳赫模式的作品视为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行动纲领,"对于包括美的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而 言,丹纳赫集团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差距;更是一把尺子,丈量出追赶的路径。" 40多年里,丹纳赫总计完成了近400次并购,花费约900亿美元,配合DBS(丹纳赫商业系统)赋能经营能力,创造出了约2000亿美元的市值,如果将被分 拆、出售的企业计算在内,其整体创造的股东价值接近2500亿美元。 根据丹纳赫2019年年报,自1984年至2019年,集团股票年均复合总回报率高达22%,超过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是1984年以来唯一一个 在每个五年周期持续跑赢标普500指数的美国上市公司。 《丹纳 ...
Danaher (DHR) Just Overtook the 200-Day Moving Average
ZACKS· 2025-08-18 22:30
技术指标突破 - 公司股价突破200日移动平均线 表明长期看涨趋势 [1] - 200日移动平均线作为关键支撑位 反映金融工具长期价格走势 [2] - 近四周股价累计上涨11% 显示短期强势表现 [2] 业绩预期调整 - 当前财年盈利预测获11次上调 无任何下调记录 [3] - 市场共识盈利预期持续向上修正 [3] 投资机会信号 - 技术指标与盈利预期双重复合 预示股价可能进一步上行 [2][3] - 突破关键支撑位结合基本面改善 构成重要观察信号 [3]
海外CXO/生命科学上游1H25业绩剖析:关税影响小于预期,临床CRO订单意外增长,普遍上调业绩指引
招银国际· 2025-08-18 13:32
行业投资评级 - 海外CXO/生命科学上游行业1H25业绩整体承压但2Q25环比改善 多数公司上调全年业绩指引 [1] - 临床CRO板块表现超预期 受益于biotech客户需求意外增长 [1][7] - C(D)MO板块维持强劲增长 商业化生产需求持续旺盛 [7][50] 核心观点 业绩表现 - 2Q25行业收入同比增速中位数/平均数达+4 3%/+7 1% 较1Q25的+0 2%/+6 0%明显改善 [6] - 利润端修复滞后 2Q25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平均数仅+1 8%/+2 4% 低于1Q25的+2 4%/+10 7% [6] - 临床CRO公司Medpace 2Q25收入增长14 2% 为过去三个季度首次双位数增长 [7] 细分赛道表现 - C(D)MO公司Lonza 1H25收入同比增长17% 显著优于2024年的-2 1% [7] - 生命科学上游公司生物工艺业务表现亮眼 耗材需求持续恢复 [32] - 临床前CRO公司Charles River受早期研发需求疲弱影响 订单收入比降至0 82x [34] 成本与资本开支 - 行业毛利率未能延续2024年改善趋势 2Q25临床CRO平均毛利率降至27 4% [15] - 2023-24年资本支出下降趋势或反转 4家披露目标公司capex占收入比重均小幅上升 [17] 估值与市场表现 重点公司估值 - Thermo Fisher市值1975亿美元 FY24-27E收入CAGR 5 3% 目标价553美元 上行空间16 8% [2] - Samsung Biologics市值546亿美元 FY24-27E净利润CAGR达22 9% 当前P/E 49 2x [2] 股价反应 - 临床CRO板块股价表现最佳 Medpace公布业绩后单日大涨54 7% [25] - 生命科学上游公司Thermo Fisher业绩后1周股价上涨12 8% [25] - 行业整体股价仍低于2022年初水平 Medpace和Samsung Bio表现相对较好 [26] 需求与订单趋势 终端需求 - 2Q25全球医疗健康融资同比减少25% 但7月同比增长19 7%呈现复苏迹象 [60] - 大药企1H25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 3% 资本支出增长16 4% 有效对冲biotech投入下滑 [72] 订单动态 - 临床CRO公司2Q25新签订单同环比显著改善 Medpace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2 6% [37] - C(D)MO公司Samsung Biologics连续获得大额订单 包括14 1亿美元历史最大订单 [31] - 临床前CRO订单改善主要来自低基数效应 实质性复苏仍需融资支持 [38] 业绩指引调整 - 8/11跟踪公司上调2025年业绩指引 临床CRO和C(D)MO上调幅度最大 [49] - Lonza上调CDMO收入指引至20%-21%增长 Samsung Bio指引上调至25%-30% [50] - Thermo Fisher因关税影响小于预期上调指引下限 IQVIA维持谨慎展望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