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race Therapeutics, lnc.(GRCE) - 2025 Q4 - Annual Results
2025-06-23 20:00
Exhibit 99.1 Grace Therapeutics Announces 2025 Fiscal Year-End Results, Provides Business Update Held Type C meeting with FDA on Planned New Drug Application (NDA) Submission, Including Clinical, Non-clinical, and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 (CMC) Requirements NDA On Track for Submission to FDA in First Half of Calendar 2025 NDA to be Supported by Data from Phase 3 STRIVE-ON Safety Trial, which Met Primary Endpoint and Provided Evidence of Clinical Benefit Compared to Orally Administered Nimodipin ...
Grace Therapeutics, lnc.(GRCE) - 2025 Q4 - Annual Report
2025-06-23 19:4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治疗管线有三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知识产权组合有超40项专利[21] - 三个候选药物获FDA孤儿药认定,获批后有7年排他权,开发成本可享最高25%税收抵免,GTx - 104可节省约430万美元申请费[23] - GTx - 104已在超200名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使用,耐受性良好,药代动力学变异性低于口服尼莫地平[26][35] - 独立市场调研显示,假设生物利用度100%、安全性更好等条件下,80%受访者有意愿采用GTx - 104静脉注射制剂[39] - STRIVE - ON试验中,50名患者使用GTx - 104,52名患者使用口服尼莫地平,GTx - 104组Hunt & Hess V级患者比例为8%,口服尼莫地平组为2%[40] - GTx - 104组患者发生临床显著低血压的比例较口服尼莫地平组降低19%(28%对35%)[42] - 54%使用GTx - 104的患者相对剂量强度达95%或更高,口服尼莫地平组仅8%[44] - GTx - 104组患者90天随访时良好结局患者数量相对增加29%[44] - GTx - 104生物利用度为100%,口服尼莫地平胶囊仅约7%,GTx - 104用量约为口服胶囊的十二分之一即可达到相当药代动力学效果[49] - GTx - 104的C max Day 1 0 - 4 hr几何平均值为63.1 ng/mL,尼莫地平胶囊为68.6 ng/mL;AUC pay 3 0 - 24hr几何平均值GTx - 104为491.6 ng.h/mL,尼莫地平胶囊为462.6 ng/mL;GTx - 104的F值为100%,尼莫地平胶囊为7.2%[51] - 美国每年约4300名患者受A - T影响,潜在总可寻址市场为1.5亿美元[59] - 意大利试验中,口服液体倍他米松使意向治疗人群ICARS总分中位数降低13分,按方案人群降低16分,共济失调症状中位数百分比分别降低28%和31%[61] - GTx - 102浓缩口服喷雾用量仅为口服溶液的1/70即可达到相似血药水平[63] - 美国每年约12万患者受PHN影响,GTx - 101总可寻址市场可达25亿美元,其中PHN疼痛约2亿美元,非PHN疼痛适应症约23亿美元[76] - 约40%使用利多卡因贴剂的PHN患者疼痛缓解不足[73] - GTx - 101已进行四次健康志愿者一期试验,评估不同浓度单剂量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77] - 公司临床管线药物候选产品获FDA孤儿药资格,美国有7年营销独占期,欧洲有10年最终营销独占期[86] - GTx - 104在美国获5项专利授权,GTx - 101在日本、欧洲等多地各获1项专利授权[90] - 公司临床阶段产品GTx - 104、GTx - 102和GTx - 101均有孤儿药指定(ODD)[12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计划2025年上半年向FDA提交GTx - 104新药申请[45] - 公司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提交GTx - 104的新药申请(NDA)[53] - 公司优先发展GTx - 104,若获美国监管批准,计划用有经验的医院销售团队商业化GTx - 104[83] - 公司为GTx - 104选择FDCA第505(b)(2)条监管批准途径,以NIMOTOP口服胶囊为参比药物[100] - 公司计划主要通过额外证券发行、非稀释性资本(如赠款、贷款和战略联盟)筹集必要资金[165] 法规政策相关 - 美国人体临床试验IND申请提交后,若FDA无异议,30天后生效[95] - 美国新药NDA提交后,FDA在60天内决定是否受理,标准审评目标为受理后10个月,优先审评为6个月[104] - 公司产品受FDA等广泛监管,新药上市需经临床前测试、IND申请、临床试验、NDA提交与审评等流程[92,93,94,95,97,99] - 获批后产品若有修改,如适应症、标签等变化,可能需提交新或补充NDA获FDA批准[107] - 获批产品持续受FDA监管,不满足要求或出现问题,FDA可撤回批准或采取限制措施[108] - 2019年12月20日特朗普签署《2020年进一步综合拨款法案》,其中包含《2019年创造和恢复平等获取等效样本法案》,允许仿制药开发商起诉品牌制造商以获取必要样本[112] - 《哈奇 - 瓦克斯曼法案》为后续版本药品建立两条简化审批途径,仿制药通过简化新药申请(ANDA)获批,505(b)(2)新药申请适用于与已获批产品相似但不同的产品[113][114][115] - 新药申请(NDA)中需识别药物专利,仿制药或505(b)(2)申请需对专利进行认证,包括Paragraph I - IV认证[116] - 新化学实体(NCE)获批后5年内FDA不接受相同活性成分的ANDA或505(b)(2)申请,若申请人做Paragraph IV认证,4年后可提交申请[117] - 非NCE产品若NDA含必要新临床数据可获3年排他期,FDA在此期间不给予ANDA或505(b)(2)申请最终批准[118] - 提交含Paragraph IV认证的申请后,申请人需20天内通知相关方,若NDA持有人或专利所有者45天内起诉,FDA 30个月内或诉讼解决前不批准申请;若RLD有NCE排他期且在第5年发生上述情况,监管停留期延至RLD获批后7.5年[119][120] - 专利期限恢复一般为开发和审批时间的一半加上提交NDA到获批时间,最长5年,且专利自获批日起不超过14年,需在获批60天内申请[122] - 提交符合要求的儿科数据可获6个月排他期或专利保护期延长,孤儿药获批特定适应症可获7年排他期[123][124] - 《平价医疗法案》及后续立法变化影响药品营销审批和报销,如《预算控制法案》使医保支付削减,目前隔离措施削减率为2%至2032年前7个月;《降低通胀法案》建立通胀回扣计划和药品价格谈判计划等[126][128][130] - 违反欧盟数据保护法可能面临高达前一财年全球年营业额4%或2000万欧元(以较高者为准)的罚款[133] - 自2023年起,制造商需为Medicare Part B报销的单源药物或生物制品等支付退款,若未支付退款将面临125%退款金额的民事罚款[144] - 制造商若未及时支付Part B通胀回扣,将面临民事罚款[145] - 销售药品需第三方支付方覆盖和报销,报销情况不确定且支付方报销减少[137][139] - 参与Medicaid Drug Rebate Program的制造商需按规定支付回扣,价格增长过快可能需额外支付[140] - 制造商需参与340B drug pricing program,向覆盖实体收取不超过340B“最高限价”的费用[141] - 制造商需按规定向HRSA报告340B最高限价,ADR程序可能使制造商承担额外责任[143] - 制造商需报告某些Medicare Part B覆盖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CMS可能据此确定支付率[144] - IRA要求HHS部长从2026年起就一定数量的高医保支出药品和生物制品进行价格谈判[145] - 制造商若故意提交虚假价格信息或未及时提交价格数据,可能面临重大民事罚款[148] - 《预算控制法》导致Medicare支付削减,目前削减比例为2%,持续到2032年前7个月[214] - 《美国纳税人救济法案》调整了Medicare对部分医疗服务提供商的支付,并延长政府追回多付款项的时效[214] - 2022年《降低通胀法案》要求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就特定数量的高支出医保B部分和D部分药物及生物制品价格进行谈判,价格2026年起生效,违规将面临消费税和/或民事罚款[215] - 《降低通胀法案》设立医保B部分通胀回扣计划,若B部分药物平均销售价格涨幅超过通胀率,制造商需向医保支付回扣,未及时支付将面临民事罚款[215] - 《降低通胀法案》及未来类似法律可能导致医保和其他医疗资金减少,影响公司未来收入和运营结果[215] - 美国各州积极立法和实施监管控制药品和生物制品定价,新兴趋势是设立处方药可负担性委员会,可能设定药品最高支付限额[216] - 未来可能有更多州改革措施,限制州政府医疗产品和服务支付金额,导致需求减少、价格降低或额外定价压力[216] - 美国可能将最惠国定价机制纳入医疗体系,药品价格可能与外国参考价格挂钩[217] - 多项国会调查、联邦和州立法及监管举措旨在提高产品定价透明度、评估定价与制造商患者计划关系、改革药品报销方法[217] - 控制医疗成本的政策或改革、产品定价负面宣传可能限制公司产品价格、商业机会和销售收入[217] 其他重要内容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死亡率高达25%,神经功能衰退可能性约40%,占所有中风病例约5%,美国每年约42500例患者[29] - 美国实用专利自非临时专利申请最早有效申请日起授予20年期限,FDA部分恢复期限不超5年,含恢复期限总专利期限FDA批准后不超14年[8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有6名全职员工,均位于美国[153] - 2002年2月1日公司在魁北克省注册成立,2008年8月7日更名为Acasti Pharma, Inc.,2024年10月28日更名为Grace Therapeutics, Inc. [155][156] - 2024年10月1日公司注册地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变更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0月7日变更为美国特拉华州[156] - 公司业务和未来成功很大程度依赖GTx - 104的成功开发、获批和商业化,若有延迟或挫折会产生不利影响[162] - 公司决定优先开发GTx - 104,对GTx - 102和GTx - 101降优先级,可能无法通过开发、授权或出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163] - 公司自成立以来有运营亏损和负现金流,截至2025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00万美元,2024年3月31日为2300万美元[164] - 公司当前资产预计能支持至少未来十二个月的当前负债,若GTx - 104获批商业发布需额外资金[165] - 公司公开宣布的里程碑事件实际时间可能与披露不同,会对业务、财务等产生不利影响[161] - 公司业务活动可能受各类欺诈和滥用法律挑战,若违规可能面临重大制裁[150][151] - 公司无药物商业化历史,GTx - 104未获FDA批准,难以评估业务成功性和未来可行性[166] - 公司依赖高管团队,但成员任职时间不长,行业人才短缺,招聘和留用合格人员有挑战[168] - 若药物研发成功,公司将扩张员工规模,可能面临管理困难,影响运营和财务表现[169] - 公司面临产品责任风险,当前保险可能不足,成功的索赔会使股价下跌,影响经营和业务[170] - 公司依赖信息技术,系统故障或安全漏洞会影响业务运营,导致数据丢失和成本增加[172] - FDA等政府机构的中断会阻碍产品开发、审批和商业化,预算压力会影响其履行职责[174] - 不利的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事件,如中美贸易紧张,会影响公司业务、财务和临床试验[177] - 2025年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某些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可能导致供应中断和成本增加[178] - 违反GDPR可能面临高达前一财年全球年营业额4%或2000万欧元的罚款[181] - 若FDA不允许GTx - 104走505(b)(2)监管途径,获批时间和资金将大幅增加,影响竞争地位[187] - 临床试验失败可能导致公司停止试验、开展额外试验或研究,影响监管审批[192] - 临床试验延迟会增加成本,危及或延迟公司获得监管批准和开始药品销售的能力[193] - 招募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患者参与临床试验存在困难,会影响试验进度[195] - 获得FDA和外国监管机构的批准通常需要数年时间,且存在不确定性[196] - 公司使用505(b)(2)监管途径提交新药申请经验有限,可能面临第三方知识产权侵权索赔[201] - GTx - 104市场机会的估计可能不准确,若实际市场较小,会影响公司经营业绩[206] - 公司药物商业化成功取决于第三方支付方的覆盖和报销水平,且该过程耗时、成本高[207] - 美国医保系统的立法和监管变化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和盈利能力[210] - 公司获批药品定价能力、创收和盈利能力、潜在客户等未来收入、可用资金可能受影响[218] - 若参与医疗补助药品回扣计划等政府定价计划,未遵守报告和支付义务将面临额外回扣要求、罚款或制裁,影响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219]
Acasti Pharma(ACST) - 2025 Q4 - Annual Report
2025-06-23 19:43
公司治疗管线与产品情况 - 公司治疗管线有3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知识产权组合有超40项专利[21] - 3个候选药物获FDA孤儿药认定,获批后有7年排他权,临床开发成本最高可获25%税收抵免,GTx - 104可节省约430万美元申请费[23] - GTx - 104已在超200名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使用,耐受性良好,药代动力学变异性低于口服尼莫地平[26][35] - 3期STRIVE - ON试验中,GTx - 104组50人,口服尼莫地平组52人,GTx - 104组Hunt & Hess V级患者比例为8%,口服尼莫地平组为2%[40] - GTx - 104组患者发生至少一次临床显著低血压的比例比口服尼莫地平组降低19%(28% vs 35%)[42] - 54%接受GTx - 104的患者相对剂量强度达到或超过规定剂量的95%,口服尼莫地平组仅8%[44] - GTx - 104的生物利用度为100%,而口服尼莫地平胶囊仅约7%,GTx - 104只需约十二分之一的尼莫地平剂量就能达到与口服胶囊相当的药代动力学效果[49] - GTx - 104的PK参数中,C max Day 1 0 - 4 hr (ng/mL)几何平均值为63.1(GTx - 104)和68.6(尼莫地平胶囊),90%置信区间下限为81.7,上限为103.6;AUC pay 3 0 - 24rr (ng.h/mL)几何平均值为491.6(GTx - 104)和462.6(尼莫地平胶囊),90%置信区间下限为99.3,上限为114.0;药物分数F (%)分别为100%(GTx - 104)和7.2%(尼莫地平胶囊)[51] - 在意大利的试验中,口服液体倍他米松使意向治疗人群的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CARS)总分中位数降低13分,按方案人群降低16分,共济失调症状中位数百分比分别降低28%和31%[61] - GTx - 102作为浓缩口腔喷雾,只需口服溶液七十分之一的体积就能达到相似的血药水平[63] - 公司已对GTx - 101进行了四项健康志愿者的一期试验,确认其通过皮肤吸收良好,全身吸收极少,且安全耐受性良好[77] - 公司临床管线药物候选产品获FDA孤儿药资格,美国市场有7年营销独占期,欧洲市场有10年最终营销独占期[86] - GTx - 104在美国获5项专利授权,GTx - 101在日本、欧洲等多地各获1项专利授权[90] 市场情况 - aSAH早期死亡率高达25%,神经功能衰退可能性约40%,占所有中风的5%,美国每年约4.25万例住院患者[29] - 约10% - 15%的aSAH患者在送医前死亡[30] - 独立市场调研显示,假设生物利用度100%、安全性好等条件下,80%受访者可能采用GTx - 104静脉制剂[39] - 在美国,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 - T)每年约影响4300名患者,潜在总可寻址市场为1.5亿美元[59] - 美国每年约有12万名患者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影响,GTx - 101的潜在总可寻址市场高达25亿美元,其中PHN疼痛约2亿美元,非PHN疼痛适应症约23亿美元[76] - 约40%使用利多卡因贴剂治疗PHN的患者疼痛缓解不足[73] 公司发展计划与目标 - 公司计划2025年上半年向FDA提交GTx - 104新药申请[45] - 公司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度提交GTx - 104的新药申请(NDA)[53] - 公司目前优先发展GTx - 104,若在美国获得GTx - 104的监管批准,计划用经验丰富的医院销售团队进行商业化[83] 专利与法规相关 - 公司专利资产包含超40项已授权和待决专利,其中美国有8项已授权专利和4项已提交的专利申请[86] - 美国实用专利自非临时专利申请最早有效申请日起有效期为20年,FDA部分恢复期不超5年,含恢复期总专利期限自FDA批准后不超14年[89] - 美国IND申请提交后,若FDA无异议,30天后生效可开展临床试验[95] - 公司为GTx - 104选择FDCA第505(b)(2)条监管批准途径,以NIMOTOP口服胶囊为参考药物[100] - FDA接受NDA提交后,标准审评目标为自受理决定起10个月,优先审评申请为6个月[104] - 公司产品若获FDA批准,标准审评需10个月,优先审评需6个月,但FDA不一定能按时完成[104] - 公司产品获批后,若进行如适应症、标签等修改,可能需提交新的或补充NDA并获FDA批准[107] - 公司产品获批后若不满足监管要求或出现安全等问题,FDA可能撤回批准或采取限制措施[108] - 新药申请(NDA)持有人需提交年度报告、不良药物反应信息并保存特定记录[111] - 2019年12月20日特朗普签署《2020年进一步综合拨款法案》,其中包含《2019年创造和恢复等效样品平等获取法案》,允许仿制药开发商起诉品牌制造商以获取样品[112] - 《哈奇 - 瓦克斯曼法案》为仿制药和类似已批准产品设立两种简化审批途径[113] - 仿制药通过简化新药申请(ANDA)获批,需证明与参比列名药物(RLD)活性成分、强度、剂型、用途和生物等效性相同[114] - 505(b)(2)新药申请适用于与已批准产品相似但不相同的产品,需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115] - 新化学实体(NCE)获批后5年内,FDA不接受相同活性成分的ANDA或505(b)(2)申请,若申请人做Paragraph IV认证,4年后可提交[117] - 非NCE产品若NDA含必要新临床数据,有3年排他期,FDA在此期间不批准相关ANDA或505(b)(2)申请[118] - 提交含Paragraph IV认证的申请后,申请人20天内通知RLD或NDA持有人及专利所有者,若对方45天内起诉,FDA30个月内或诉讼解决前不批准申请;若RLD有NCE排他期且在第5年起诉,监管延期至RLD获批后7.5年[119] - 专利期限恢复最长5年,专利自FDA批准产品之日起不超过14年,获批产品仅一项专利可申请恢复,需在批准后60天内申请[122] 医保与政策影响 - 《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及后续立法变化影响制药行业,如医保报销、药品定价等,可能限制公司产品价格和商业机会[126] - 自2023年起,制造商需为Medicare Part B报销的单源药物或生物制品等支付退款,若未支付将面临退款金额125%的民事罚款[144] - 2026年起,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将与制造商协商部分高医保支出药物和生物制品的价格[145] - 若Part B药物平均销售价格涨幅超过通胀率,制造商需支付通胀回扣,未及时支付将面临民事罚款[145] - 制造商参与Medicaid Drug Rebate Program时,若药品平均制造商价格涨幅超过通胀率,需支付额外回扣[140] - 制造商需向HRSA按季度报告340B最高限价,HRSA会将其公布给受覆盖实体[143] - 制造商需为Tricare Retail Pharmacy项目中创新产品的使用支付季度回扣,回扣为年度非联邦平均制造商价格与联邦最高限价的差额[147] - 若制造商故意提交虚假价格信息或未及时提交所需价格数据,可能面临重大民事罚款,CMS可能终止Medicaid drug rebate协议[148] - 若制造商向340B受覆盖实体收取的费用超过法定最高限价,可能面临民事罚款[148] - 基于制造商提供的错误定价数据向联邦资助医疗保健计划提交的索赔可能涉及《虚假索赔法》[148] - 2011年《预算控制法》导致的医保支付削减目前为2%,将持续到2032年前7个月[214] - 2022年《降低通胀法案》要求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就特定数量的高支出医保B部分和D部分药品及生物制品价格进行谈判,价格2026年起生效,不遵守规定可能面临消费税和/或民事罚款[215] - 《降低通胀法案》设立医保B部分通胀回扣计划,若B部分药品平均销售价格涨幅超过通胀率,制造商需向医保支付回扣,未及时支付可能面临民事罚款[215] - 美国各州积极通过立法和实施法规控制药品和生物制品定价,如设立处方药可负担性委员会,可能设定高价药品的最高支付限额[216] - 美国可能将最惠国定价机制纳入医疗体系,药品价格可能与外国参考价格挂钩[217] - 多项国会调查、联邦和州立法及监管举措旨在提高产品定价透明度、评估定价与制造商患者计划关系、改革药品政府医疗计划报销方法[217] 公司基本信息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有6名全职员工,均位于美国[153] - 2002年2月1日公司在魁北克省注册成立,2008年8月7日更名为Acasti Pharma, Inc.,2024年10月28日更名为Grace Therapeutics, Inc. [155][156] - 2021年8月27日公司完成对Grace Therapeutics Inc.的收购,该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Acasti Pharma U.S. Inc.,2024年10月28日更名为Grace Therapeutics U.S., Inc. [155][156] - 2024年10月1日公司注册地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变更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0月7日变更为美国特拉华州[156] 财务数据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2025年3月31日为2200万美元,2024年3月31日为2300万美元[164] -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存在经营亏损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情况,目前运营主要通过证券公开发行、私募、权证和期权行权收益、研究税收抵免和研究资助计划来融资[164] - 公司当前资产预计至少能在审计合并财务报表发布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支持当前负债,若GTx - 104获批,商业发布还需额外资金[165] 公司面临的风险 - 公司可能无法按时或根本无法实现公开宣布的里程碑,这可能对业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普通股交易价格产生重大不利影响[161] - 公司业务和未来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GTx - 104的成功开发、获批和商业化,该产品开发的任何延迟或挫折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162] - 公司决定优先发展GTx - 104,对GTx - 102和GTx - 101进行降优先级处理,可能无法通过开发、授权或出售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163] - 公司尚无药物商业化历史,GTx - 104未获FDA批准,难以评估业务成功性和未来可行性[166] - 公司依赖高管团队,行业人才短缺,竞争激烈,人员流失或招聘失败会影响业务进展[168] - 若药物研发成功,公司将扩张,可能面临管理困难,影响运营和财务表现[169] - 产品 liability风险大,当前保险可能不足,成功索赔会使股价下跌,影响业务[170] - 信息技术故障或安全漏洞会影响公司运营,导致数据丢失、成本增加和业务延迟[172] - FDA等政府机构的中断会阻碍产品开发、审批和商业化,影响公司业务[174] - 不利的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事件会影响公司临床试验、制造活动和财务状况[177] - 2025年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某些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可能导致供应中断和成本增加[178] - 违反GDPR可能面临高达前一财年全球年营业额4%或2000万欧元的罚款[181] - 若FDA不允许GTx - 104走505(b)(2)监管途径,获批时间和成本将大幅增加[189] - 临床试验失败可能导致公司停止试验、开展额外试验或研究,且数据解读差异可能影响监管批准[192] - 临床试验延迟会增加成本、影响监管批准和药品销售,患者招募困难也会阻碍药物研发[193] - 监管批准过程漫长、不可预测,公司可能无法获得药物候选品的监管批准[196] - 药物候选品可能因多种原因无法获得监管批准,如资金筹集、试验设计、患者招募等问题[197] - 若产品候选品有不良副作用,可能无法获得监管批准或市场认可,影响公司财务状况[200] - 公司依赖505(b)(2)监管途径,可能面临第三方知识产权侵权索赔,不利诉讼结果会影响药物开发和商业化[201] - GTx - 104市场机会若小于预期,会对公司运营结果和业务产生不利影响[206] - 公司药物候选品商业化受医保改革和报销政策影响,可能无法获得第三方覆盖或报销[207] - 美国医保系统的立法和监管变化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营销、定价和报销[213] - 若公司参与医疗补助药品回扣计划或其他政府定价计划,未遵守报告和支付义务,可能面临额外回扣要求、罚款或其他制裁[219]
星谦发展(00640)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6-23 19:0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和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六个月收益分别约为4.09306亿港元和3.32498亿港元,增加约23.1%[12][17] - 公司2025年和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六个月毛利分别约为1.53394亿港元和1.24918亿港元,增加约22.8%[14][18] - 公司2025年和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分别约为5660.9万港元和4099.1万港元,增加约38.1%[23][27]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409,306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332,498千港元[102]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毛利为153,394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124,918千港元[102]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经营所得溢利为70,784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51,274千港元[102]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除税前溢利为69,700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50,669千港元[102]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56,609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40,991千港元[102]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基本每股盈利为10.05港仙,2024年同期为7.28港仙[102]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按公平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之股本工具公平值变动为279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97千港元[104]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换算海外业务产生之汇兑差额为 - 18,863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123千港元[104]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38,025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41,294千港元[104]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客户合约的销售货品收益为409306千港元,2024年为332498千港元[160]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每股基本盈利计算中盈利为56,609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40,991千港元[190] - 2024年度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5.4港仙,2023年度为3.3港仙;2024年度特别股息为零,2023年度为0.8港仙[186] - 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普通股5.1港仙,约28,731,000港元,2024年同期为3.6港仙,20,281,000港元[187][18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和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六个月销售及分销成本分别约为2527.4万港元和2262.2万港元,增加约11.7%[15][20] - 公司2025年和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六个月行政费用分别约为6554.8万港元和5300.5万港元,增加约23.7%[16][21]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销售成本为255,912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207,580千港元[10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和2024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当期所得税开支分别为15,296千港元和8,788千港元,往期超额拨备分别为2,516千港元和580千港元,递延税项分别为311千港元和1,470千港元[167]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贸易应收账等应收款项拨备3,000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5,000千港元[185]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存货拨备7,695千港元,2024年同期为7,786千港元[185]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确认添置物业等约3,890,000港元,2024年同期为18,207,000港元[192][193] - 2025年1 - 3月,公司董事袍金、薪金及其他福利为6767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9952千港元减少[200] - 2025年1 - 3月,公司董事退休福利计划供款为408千港元,与2024年同期持平[200] - 2025年1 - 3月,公司董事酬金总计7175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0360千港元减少[200] - 2025年1 - 3月,公司主要管理人员薪金及其他福利为1902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944千港元减少[200] - 2025年1 - 3月,公司主要管理人员退休福利计划供款为65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76千港元减少[200] - 2025年1 - 3月,公司主要管理人员薪酬总计1967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3020千港元减少[200] - 2025年1 - 3月,公司主要管理人员薪酬与董事酬金合计9142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3380千港元减少[20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要从事为鞋类制造商提供胶粘剂等相关产品的制造和销售[24]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制鞋厂所使用的胶粘剂、处理剂、硬化剂及硫化鞋胶粘剂相关产品[117][120] - 公司仅有一个经营及可报告分部,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制鞋厂所使用的相关产品[155][157] 各地区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中国大陆、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分别有三家制造工厂[25] - 公司于2022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收购土地用于建设新制造工厂,目前正在建设中[25] - 公司于2024年11月19日签约为新制造工厂购置机器和生产设备等[25] - 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中国市场收益为50837千港元,越南为235347千港元,印尼为65204千港元,孟加拉为54239千港元,印度为3679千港元[16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和2024年9月30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金额分别为31,254千港元和33,624千港元,在澳门分别为13,736千港元和8,178千港元,在越南分别为53,045千港元和55,134千港元,在印尼分别为94,562千港元和74,309千港元,其他地区分别为1,854千港元和2,335千港元[16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中国企业所得税拨备为785千港元,澳门所得补充税为7,998千港元,越南企业所得税为3,430千港元,印尼公司所得税为3,083千港元[16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除珠海泽涛外,公司在中国的其他附属公司须按2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珠海泽涛可享15%优惠税率[169][170][17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澳门的A组和B组纳税人的所得补充税均按实际或视作溢利中超逾600,000澳门元部分的12%计算[171][17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越南的附属公司须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17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印尼的附属公司须按22%税率缴纳公司所得税[17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新加坡的附属公司须按17%税率缴纳公司所得税,但因无应课税溢利未作拨备[17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印度的附属公司须按25%税率缴纳公司所得税,但因无应课税溢利未作拨备[17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在台湾的附属公司须按超过新台币120,000的应课税溢利的20%缴纳公司所得税,但因无应课税溢利未作拨备[179] - 越南、印尼、新加坡附属公司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20%、22%、17%,与2024年同期相同[181] - 印度附属公司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所得税率为25%,台湾附属公司应课税溢利中超逾新台币120,000元部分按20%缴税[18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将在短期内积极有效加强对运营成本的控制[26] - 集团将短期加强营运成本控制,应对关税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29] - 集团与国际化工企业和技术专家合作研发,维持技术领先[30][35] - 董事会难预期集团2025年销售表现,因关税和市场竞争不确定[31][36] - 中长期集团销售额预计平稳增长,将投入资源提升市场占有率[32][36] - 集团考虑积极投资发展OEM业务,拓宽收益基础[33][36] - 2025年集团将谨慎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监控营运资金[34][37]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6个月,公司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事项,董事会也无相关正式计划[46][50]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收购物业、机器及设备的资本承担约为3595万港元,较2024年9月30日的约5134.7万港元有所下降[47][51]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无重大或然负债,2024年9月30日也无[48][52] - 2025年3月31日,公司雇员总数为431名,较2024年9月30日的423名有所增加[54][5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6个月,雇员福利开支(含董事酬金)约为6120.8万港元,较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6个月的约4822万港元有所增加[54][57] - 董事会宣派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6个月的中期股息为每股普通股5.1港仙,高于2024年同期的3.6港仙[60][65] - 除联营公司投资及按公平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外,2025年3月31日公司无其他重大投资[56][5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6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的情况[64][68] - 公司采用上市规则附录C3的标准守则作为董事买卖公司证券的行为守则,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6个月,现任董事均遵守规定准则[63][67] - 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为杨渊先生,董事会认为此安排不会损害权力平衡,且有利于公司发展[62][6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董事及行政总裁杨渊先生通过All Reach Investments Limited持有3.425亿股股份,概约持股60.80%,实益持有7881.8769万股股份,概约持股13.99%[7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杨渊先生于相联法团All Reach普通股好仓股份数为200股,概约持股100%[7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主要股东All Reach实益持有3.425亿股股份,概约持股60.80%[8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主要股东陈雪君女士(杨太太)因配偶权益持有4.21318769亿股股份,概约持股74.79%[80] - 自2025年2月14日起,汤庆华先生不再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和提名委员会成员[91] - 自2025年2月14日起,李倩敏女士获委任为审核委员会主席[9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并讨论集团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的简明综合财务报表[86] - 公司核数师RSM Hong Kong已按相关准则审阅集团2025年3月31日止六个月的简明综合财务报表[86] - 除已披露信息外,无其他须按上市规则第13.51B(1)条披露的信息[85] - 董事会感谢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股东支持,向各级经理和员工致谢[87] - 简明综合财务报表根据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之香港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及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之适用披露规定而编制[118][121] - 公司自2024年10月1日起首次应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等修订,对借贷分类会计政策作出变动,但未导致借贷分类改变,也未作追溯调整[123][125] - 除采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修订外,公司未因采用其他修订准则或修订解释而改变会计政策或作追溯调整[124][125] - 香港会计师公会2023年9月修订香港会计准则第21号,2025年10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报告期间适用,预计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128][130] - 香港会计师公会2024年7月颁布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2027年10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报告期间生效,可提早应用,公司正评估其影响[129][13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账面价值与各自公允价值相若[133][136] - 2025年3月31日,经常性公允价值计量中,上市股本证券第一层级为3056千港元,办公室单位-中国第三层级为3000千港元,总计6056千港元[140] - 2024年9月30日,经常性公允价值计量中,上市股本证券第一层级为2777千港元,办公室单位-中国第三层级为3000千港元,总计5777千港元[140] - 投资物业在202
FactSet(FDS) - 2025 Q3 - Quarterly Results
2025-06-23 18:59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财年第三季度GAAP收入为5.855亿美元,较2024年第三季度增长5.9%,有机收入增长4.4%至5.772亿美元[4][5] - GAAP摊薄每股收益(EPS)降至3.87美元,下降5.4%,调整后摊薄EPS降至4.27美元,下降2.3% [4]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收入为5.8552亿美元,较2024年的5.52708亿美元增长5.9% [28][3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运营收入为1.94155亿美元,较2024年的2.02459亿美元下降4.1% [28][35]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调整后运营收入为2.15313亿美元,较2024年的2.1796亿美元下降1.2% [35]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净利润为1.48542亿美元,较2024年的1.58135亿美元下降6.1% [28][35]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调整后净利润为1.63921亿美元,较2024年的1.68796亿美元下降2.9% [35]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摊薄后每股收益为3.87美元,较2024年的4.09美元下降5.4% [28][35] 利润率变化(同比) - 第三季度GAAP运营利润率降至33.2%,调整后运营利润率降至36.8%,均同比下降 [4] 现金流变化(同比) - 2025财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提供的净现金为2.538亿美元,增长6.5%,自由现金流增至2.286亿美元,增长5.4% [4] - 2025年和2024年截至5月31日的三个月经营活动提供的净现金分别为253,833千美元和238,235千美元,增长6.5%[39] - 2025年和2024年截至5月31日的三个月自由现金流分别为228,603千美元和216,896千美元,增长5.4%[39] 各地区表现 - 美洲地区ASV为15.131亿美元,有机ASV增长5.0%至14.86亿美元,本季度收入增至3.805亿美元 [9] -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ASV为5.819亿美元,有机ASV增长2.1%至5.752亿美元,收入为1.457亿美元 [10] - 亚太地区ASV为2.401亿美元,有机ASV增长7.1%至2.357亿美元,收入为5930万美元 [11] 客户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客户数量为8811个,净增166个,用户数量为220496个,净增1355个 [1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预计2025财年有机ASV增长1 - 1.3亿美元,GAAP收入在23.05 - 23.25亿美元之间,GAAP运营利润率在32.0% - 33.0%之间 [17] - 调整后运营利润率预计在36.0% - 37.0%之间[24] - 公司年度有效税率预计在17% - 18%之间[24] - GAAP摊薄后每股收益预计在14.80 - 15.40美元之间[24] - 调整后摊薄每股收益预计在16.80 - 17.40美元之间[24] - 2025财年营收指引为23.05 - 23.25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为32.0% - 33.0%,调整后运营利润率为36.0% - 37.0%[37] - 2025财年净收入指引为5.67 - 5.88亿美元,调整后净收入为6.4 - 6.6亿美元[37] - 2025财年摊薄每股收益为14.8 - 15.4美元,调整后摊薄每股收益为16.8 - 17.4美元[37] 其他重要内容 - 2025年和2024年截至5月31日的三个月调整后净收入和调整后摊薄每股收益的调整税率分别为27.3%和31.2%[36] - 2025年Q3来自买方客户的ASV占比为82.3%,卖方客户为17.7%[42] - 2025年Q3买方客户的ASV增长率为4.0%,卖方客户为4.0%[4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报告的ASV为23.351亿美元,有机ASV为22.96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4.5%[4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货币影响为 - 570万美元,收购ASV为 - 3250万美元[43] - 2025年5月31日年度订阅价值(ASV)为23.351亿美元,有机ASV为22.9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 [4][7]
CMC(CMC) - 2025 Q3 - Quarterly Results
2025-06-23 18:5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净收益为831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73美元;调整后收益为8440万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74美元[4][5][6] - 第三季度合并核心EBITDA为2.041亿美元,核心EBITDA利润率为10.1%[4]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公司总净销售为20.19984亿美元,而2024年同期为20.78485亿美元[2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公司总净销售为56.83962亿美元,而2024年同期为59.29823亿美元[2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公司净收益为8312.6万美元,基本每股收益为0.74美元[25]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公司净亏损为6711.9万美元,基本每股亏损为0.59美元[25]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399865000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547891000美元下降26.99%[29]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投资活动使用的净现金流为262621000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40947000美元增长8.99%[29]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融资活动使用的净现金流为102978000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02662000美元下降49.10%[29] - 2025年5月31日,公司现金、受限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895128000美元,较期初的859555000美元增加35573000美元[29]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调整后EBITDA为162233000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745999000美元下降78.25%[33]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核心EBITDA为545759000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781892000美元下降30.20%[33]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核心EBITDA利润率为9.6%,较2024年同期的13.2%下降3.6个百分点[33]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调整后收益为202270000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381678000美元下降47.00%[34] - 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摊薄后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78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3.25美元下降45.23%[3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北美钢铁集团成品钢产品发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6%,较第二季度增长10.4%;调整后EBITDA降至1.86亿美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为11.9%,低于上年同期的14.7%[8][9] - 新兴业务集团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4.7%;调整后EBITDA为4090万美元,同比增长7.0%,环比增长74.0%;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为20.7%,较上年同期提高40个基点[11] - 欧洲钢铁集团调整后EBITDA从上年同期的亏损420万美元增至360万美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从 - 2.0%增至1.5%[1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北美钢铁集团净销售为15.62286亿美元,调整后EBITDA为1.85984亿美元,利润率为11.9%[22][2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北美钢铁集团净销售为44.67771亿美元,调整后EBITDA为5.03007亿美元,利润率为11.3%[2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欧洲钢铁集团净销售为2475.9万美元,调整后EBITDA为35.93万美元,利润率为1.5%[22][2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欧洲钢铁集团净销售为6550.26万美元,调整后EBITDA为301.84万美元,利润率为4.6%[2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三个月,新兴业务集团净销售为1974.54万美元,调整后EBITDA为409.12万美元,利润率为20.7%[22][2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九个月,新兴业务集团净销售为5257.33万美元,调整后EBITDA为870.91万美元,利润率为16.6%[2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预计2025财年第四季度合并财务业绩将较第三季度改善[14] - 北美钢铁集团成品钢发货量预计遵循正常季节性趋势,调整后EBITDA利润率预计将因钢铁产品利润率提高而环比上升[14] - 欧洲钢铁集团因波兰立法将在第四季度获得约2800万美元的二氧化碳信贷[14]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计8.93亿美元,可用流动性超17亿美元;本季度回购1113014股普通股,价值总计5040万美元,当前股票回购授权下剩余2.549亿美元[7] - 2025年6月18日,董事会宣布每股0.18美元的季度股息,将于7月9日支付[8]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6993823000美元,较2024年8月31日的6817839000美元增长2.58%[28]
Blue Star(BSFC) - 2024 Q4 - Annual Report
2025-06-23 18:0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净销售额降至359.39万美元,较2023年减少41.3%,主要因销售量下降[204] - 2024年净亏损为1247.85万美元,较2023年的447.16万美元大幅增加,主要因关联方长期应收款和预付款估值、AFVFL损失及衍生品和认股权证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2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为32.69万美元,营运资金赤字为41.12万美元,较2023年的盈余89.92万美元下降,主要因库存和应收账款减少[217] - 2024年经营活动使用现金619.59万美元,较2023年增加266.52万美元,主要因库存减少、客户退款减少、应收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减少及应付款增加[219] 业务合作与协议 - 2024年11月12日公司与LT签订供应商协议,期限180天,自动续约,Wicked Tuna产品公司支付LT 5%净销售金额的利润,Toby Keith品牌产品公司获1%资金费用及分配费用[196][198] - 2023年5月30日公司与Lind签订证券购买协议,发行120万美元可转换本票和认股权证,融资100万美元,支付5万美元承诺费[222] - 2023年7月27日公司与Lind签订协议修正案,允许发行最高180万美元的高级可转换本票和认股权证[223] - 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1月28日期间,公司多次与Agile和Agile Capital签订次级商业贷款和担保协议,贷款金额分别为21万美元、21万美元、21万美元、42万美元,利息分别为79800美元、84000美元、84000美元、176400美元,到期日分别为2024年8月29日、2024年11月22日、2025年1月31日、2025年8月15日[228][229][230][231] - 2024年4月16日至2025年1月28日期间,公司多次向1800 Diagonal Lending LLC发行可转换本票,本金分别为13.8万美元、17.94万美元、12.19万美元、9.085万美元、14.965万美元,原始发行折扣分别为2.3万美元、2.34万美元、1.59万美元、1.185万美元、1.965万美元,一次性利息支付分别为26220美元、23322美元、14628美元、10902美元、19454美元,到期日分别为2025年1月15日、2025年6月15日、2025年6月30日、2025年9月15日、2025年10月30日[232][233][234][236][237] - 2024年4月16日,公司与Hart Associates, LLC签订证券购买协议,发行本金为30万美元的本票,并将向Hart发行10000股普通股,一次性利息支付为5万美元,到期日从2024年5月15日延长至2024年8月15日[238] - 2024年5月17日,公司与FirstFire Global Opportunities Fund, LLC签订本票,本金为24万美元,原始折扣为4万美元,年利率为19%,到期日为2025年4月17日,初始付款为18.56万美元,2024年9月 - 12月每月付款2.2万美元,2025年1月 - 4月每月付款3000美元[239] - 2024年8月,公司与Quick Capital和Jefferson签订证券购买协议,发行总计55万美元的本票,同时向二者分别发行最多19650股普通股作为“承诺费”[240][242] - 作为8月私募发行的一部分,公司发行了两张本金为27.5万美元的本票,原始发行折扣为2.5万美元,一次性利息支付为2.75万美元,到期日为发行后10个月[242] - 公司与Quick Capital和Jefferson签订注册权协议,需在协议执行日起60个日历日内提交注册声明[249] 公司上市与交易情况 - 2024年12月18日公司收到纳斯达克摘牌通知,20日起暂停交易,年底转至OTC Pink,2025年2月升级至OTCQB[199][200] 公司融资与股权相关 - 2024年,公司通过发行1891622股普通股,对Lind Note进行了总计150万美元的本金支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Lind Note的未偿还余额为55500美元,债务折扣为27656美元[227] - 投资者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将未偿还本金和利息转换为公司普通股,转换价格为1.5美元,公司将预留200万股普通股用于转换[243] 私募本票相关条款 - 公司可提前偿还私募本票,但需提前15个交易日书面通知,若未支付适用的提前还款金额,将永远丧失提前还款权利[244][245] - 公司若未遵守私募本票的重大条款,将被视为违约事件,本金将立即到期应付,金额为未偿还本金加上应计利息乘以135%[246] - 未经投资者书面同意,公司不得进行多项操作,如支付股息、回购股份、超出10万美元的业务贷款等[248] 会计准则相关 - ASU 2023 - 07要求公开实体披露更多可报告细分市场费用信息,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追溯采用该标准[252] - ASU 2023 - 09要求公开业务实体提供更详细所得税披露信息,2024年12月15日后年度期间生效,公司评估后预计无重大影响[254] - ASU 2024 - 03要求公开业务实体披露更详细费用信息,2026年12月15日后年度报告期生效,公司正在评估影响[255] 反向股票分割相关 - 2024年4月30日,约62.9%投票权股东批准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进行反向股票分割[256] - 2024年5月20日公司实施1:50反向股票分割,财务报表已追溯调整[194]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目前没有资产负债表外安排[258] - 公司是较小报告公司,无需提供市场风险的定量和定性披露信息[259]
新百利融资(08439)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6-23 18:04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为新百利融资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8439[2] 公告信息 - 公告是有关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的补充公告[2] - 公告日期为2025年6月23日[4] - 公告将由刊登日期起计最少七日于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刊載[5] 管理层相关 - 审核委员会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惯例,讨论审核、内控及财务汇报事宜[2] - 执行董事为SABINE Martin Nevil先生等5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郑毓和先生等3人[4] - 董事对公告资料共同及个别承担全部责任[5]
科利实业控股(01455)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6-23 17:18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财政年度收益约2.723亿港元,较2024财政年度的约2.68亿港元增加约430万港元(1.6%)[2] - 2025财政年度毛利约9150万港元,较2024财政年度的约9740万港元减少6.1%[2] - 2025财政年度毛利率为33.6%,较2024财政年度的36.3%减少2.7个百分点[2] - 2025财政年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约4170万港元,较2024财政年度的3870万港元增加7.8%[2] - 2025财政年度溢利率为15.3%,较2024财政年度的14.4%略增0.9个百分点[2] - 2025财政年度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的每股盈利为3.3港仙,2024财政年度为3.0港仙[2] - 2025财政年度经营溢利为4191万港元,2024财政年度为3970.9万港元[4] - 2025财政年度全面收益总额为3951.9万港元,2024财政年度为3560.8万港元[4] - 2025年财政年度集团总收益约272.3百万港元,较2024年的约268.0百万港元轻微增加约4.3百万港元(1.6%)[39] - 2025年财政年度集团毛利约91.5百万港元,较2024年减少约5.9百万港元(6.1%)[40] - 2025年财政年度集团毛利率约33.6%,较2024年减少约2.7个百分点[40]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由2024财年约3870万港元略增约300万港元(7.8%)至2025财年约4170万港元,同期纯利率由约14.4%略增约0.9个百分点至约15.3%[41][53] - 集团总收益由2024财年约2.68亿港元略增约430万港元(1.6%)至2025财年约2.723亿港元,主要因个人护理电器—美发系列销售增加[47] - 2025财年集团毛利减少约590万港元(6.1%)至约9150万港元,毛利率减少约2.7个百分点至约33.6%,主要因美发产品平均售价下降[4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5财政年度销售成本为1.80838亿港元,2024财政年度为1.70659亿港元[4] - 2025年汇兑净收益2967千港元,2024年为2781千港元;出售物业、厂房及设备净收益2025年为602千港元,2024年亏损1861千港元;租赁修改所得收益2025年为251千港元[18] - 2025年年内溢利已扣除各项总计188894千港元,2024年为176584千港元[19] - 2025年香港利得税6800千港元,2024年为8350千港元;中国企业所得税2025年为1811千港元,2024年为442千港元[20] - 2025年即期所得税总额8611千港元,2024年为8792千港元;递延税项2025年为1797千港元,2024年为1313千港元[20] - 2025年所得税开支10408千港元,2024年为10105千港元[2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存货为22,888千港元,较2024年的37,451千港元有所下降;存货成本确认为销售成本约为116,479,000港元,2024年为105,647,000港元[2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存货拨备422,000港元,2024年为791,000港元[25] - 集团销售及分销开支减少约1130万港元(约54.1%)至2025财年约960万港元,因中国及香港市场自家品牌美容产品营销及促销开支减少[49] - 2025财年集团行政开支轻微增加约190万港元(5.6%)至约3580万港元,主要因OBM业务产生的行政开支增加[50] - 报告期内集团就租赁负债的利息开支录得财务成本约13.1万港元,2024财年约16.3万港元,报告期内无银行借款[51] - 2025财年集团所得税开支增加约30万港元(3.0%)至约1040万港元,实际税率约为20.0%,2024财年约20.7%[5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集团确认一个经营分部——生产及销售家用电器,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所有收益均来自客户合约并于某一时间点确认[3] - 集团主要按ODM模式从事个人护理及生活时尚电器业务,专注美发系列风筒高端市场,也按OBM模式开发销售自家品牌产品[38] - 按产品种类划分,2025年个人护理电器收益267435千港元,2024年为261809千港元;其他收益2025年为4877千港元,2024年为6215千港元[17] - 集团总收益增长主要因个人护理电器美发系列中直发夹及卷发器销售增加,毛利及毛利率减少主要因美发产品系列中风筒平均售价下降[39][40] 各地区表现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日本市场收益为157,515千港元,美国为71,252千港元,欧洲为16,492千港元,其他为8,118千港元,总计272,312千港元;2024年对应收益分别为172,162千港元、92,150千港元、11,878千港元、10,769千港元,总计268,024千港元[1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展望2026财年,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及相关贸易关税[42] - 近期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贸易关税不确定性增加,一主要美国客户采取更审慎采购策略,部分订单押后,交付进度缓慢,一主要日本客户对一款风筒需求下降[43] - 为应对美国贸易关税,管理层与美国客户磋商,积极拓展客户基础,已成功发展一家非美国新客户并开展产品开发工作[44]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于2019年3月29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附属公司从事个人护理及生活时尚电器业务[7] - 集团于2024年4月1日开始的财政年度首次应用多项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修订本,对财务状况及表现无重大影响[1] - 集团未提早应用多项已颁布但未生效的新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及其修订本,除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外,预计对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无重大影响[2]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将于2027年1月1日或其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会影响损益之呈列,集团仍在评估其影响[2][12] - 香港会计准则第21号(修订本)于2025年1月1日或其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2] - 多项准则修订本于2026年1月1日或其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包括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修订本)等[2]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及香港会计准则第28号于待定日期或其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客户A收益为93,947千港元,客户B为92,451千港元,客户C为66,360千港元,总计252,758千港元;2024年对应收益分别为77,356千港元、82,633千港元、83,250千港元,总计243,239千港元[16] - 五大客户在2025年占集团年内收益约99.6%,2024年约为99.3%[16] - 2025年和2024年已发行股份加权平均数均为1278563千股[22] - 2025年每股基本盈利为3.0港仙,2024年为3.3港仙[2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每股摊薄盈利与每股基本盈利相同,2024年情况相同[2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贸易应收款项为41,487千港元,2024年为53,619千港元;其中3个月内为28,755千港元,3至6个月为12,732千港元[27] - 基于评估,已就贸易应收款项的预期信贷亏损计提拨备48,000港元,2024年为9,000港元[2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贸易应收款项按美元计值为41,474千港元,人民币为0千港元(2024年为3千港元),港元为13千港元[2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非流动的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的预付款项为1,245千港元,2024年为5,939千港元[3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流动的其他应收款项、按金及预付款项总计9,809千港元,2024年为10,558千港元[3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他应收款项、按金及预付款项账面价值按人民币计值为8,388千港元,2024年为14,478千港元;按港元计值为962千港元,2024年为704千港元;按美元计值为1,704千港元,2024年为1,517千港元[30] - 集团销售信贷期主要介于30日至120日[27] - 2025年3月31日现金及银行结余为317,258千港元,2024年为253,573千港元[31][32] - 2025年3月31日于中国银行持有的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7,064,000港元,2024年为7,902,000港元[32] - 2025年3月31日法定已发行及缴足普通股数目为10,000,000,000股,面值100,000,000港元;2024年普通股数目为1,278,562,500股,面值12,785,625港元[34] - 2025年3月31日贸易应付款项为18,161千港元,2024年为25,843千港元[35] - 2025年3月31日应计费用及其他应付款项为12,855千港元,2024年为8,066千港元[37]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5财政年度末期股息及特别股息,分别为每股1.5港仙及每股2.0港仙,合共每股3.5港仙,2024财政年度无[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建议宣派末期股息每股1.5港仙及特别股息每股2.0港仙,分别涉及金额19,178千港元和25,571千港元,2024年均无[23][2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无银行借款,与2024年3月31日情况相同[5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有未动用银行融资约3450万港元,以账面价值约330万港元的香港工业物业法定押记等作抵押[5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零,与2024年3月31日相同,自2022年6月无计息银行借款[57]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就物业、厂房及设备已订约但未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50万港元,高于2024年3月31日的约20万港元[59]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与2024年3月31日情况相同[60]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有344名雇员,少于2024年3月31日的446名[63] - 报告期内,集团员工成本总额约为5830万港元,高于2024年3月31日的约5660万港元[63] - 董事会建议向2025年8月15日名列公司股东名册的股东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5港仙及特别股息每股2.0港仙[66] - 建议末期股息须待2025年8月7日股东大会批准,预期于2025年8月29日或前后派付[66]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6620万港元[6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已使用约3630万港元,约占所得款项净额的54.8%,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990万港元[67] - 扩充及升级生产设施原定分配所得款项净额3610万港元,占比54.5%[67] - 提升研究及工程能力原定分配所得款项净额1640万港元,占比24.8%[67] - 引入采用公司品牌的新产品原定分配所得款项净额850万港元,占比12.9%[67] - 加强全球市场销售及营销工作原定分配所得款项净额230万港元,占比3.5%[67] - 升级资讯科技系统及设计辅助软件原定分配所得款项净额290万港元,占比4.3%[67] - 2025年3月31日,李舒野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权益持有4.6875亿股股份,占比36.67%[70] - 2025年3月31日,李舒野先生作为实益拥有人持有259.5万股股份,占比0.20%[70] - 2025年3月31日,李晨女士作为实益拥有人持有381.25万股股份,占比0.30%[7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Ace Champion持有468,75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6.67%[73][7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永金有限公司持有468,750,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36.67%[73][78] - 截至2025年3月
赛伯乐国际控股(01020)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6-23 16:3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放债业务2024年收入约为人民币1830万元,较2023年的约人民币2040万元减少约10.4%[74][77] - 电子商务业务2024年收入约为人民币7500万元,较2023年的约人民币9120万元减少约17.8%,主要因翻新二手iPhone需求减少[82][85] - 互联网教育服务自2024年起暂停业务无收入贡献,其附属公司正进行业务重组[83][85]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约人民币8890万元降至2024年的约人民币7390万元,减少约16.8%,主要因放债和互联网业务收入减少[87] - 2024年公司毛利约为人民币1930万元,2023年约为人民币2270万元,2024年毛利率约为20.7%(2023年:约20.3%)[88] - 2024年公司其他净亏损约为人民币70万元,2023年其他净收益约为人民币330万元,差异主要因本票清偿和修改的损益[89] - 2024年贸易和贷款应收款及其他应收款减值损失转回约人民币430万元(2023年:转回约人民币1660万元)[90] - 公司2024年销售成本约为7390万元,较2023年的8890万元减少约16.8%[91] - 2024年毛利约为1930万元,2023年约为2270万元;2024年毛利率约为20.7%,2023年约为20.3%[92] - 2024年其他亏损净额约为70万元,2023年其他收益净额约为330万元[93] - 2024年行政开支约为3060万元,较2023年的2700万元增加约13.1%[96][100] - 2024年公司亏损约为4490万元,2023年亏损约为2290万元(经重列);2024年每股亏损约为0.90分,2023年约为0.53分(经重列)[106][110] - 2024年末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2650万元,2023年约为3230万元[108][112] - 2024年末权益总额约为8180万元,2023年约为12050万元(经重列)[113][118] - 2024年末未偿还承兑票据约为1.884亿元,2023年约为1.983亿元(经重列)[113][118] - 2024年末集团抵押建筑物账面价值约为690万元,2023年约为700万元;2024年资产负债率约为53%,2023年为48%(经重列)[11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质押账面价值约690万元人民币的楼宇,为账面价值合共约1.854亿元人民币的承兑票据作担保,2023年分别约为700万元人民币和1.915亿元人民币[12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质押账面价值为零元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发行的证券及约830万元人民币银行存款,为账面价值约280万元人民币的借款作担保,2023年分别约为880万元人民币、520万元人民币和270万元人民币[12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53%,2023年经重列为48%[12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集团包括放债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教育服务)两个附属集团[64][67] - 放债子公司TCL根据香港法例从事业务,香港基本利率维持在5.25%,客户贷款组合信誉良好带来稳定收入[65][68] - 电子商务子集团自2022年下半年起聚焦B2B业务,2024年因iPhone市场份额下降需求减少,该业务收入降低[69] - 提供在线课后辅导服务的子公司沃学自2021年7月暂停运营,湖州公司已持有其90%股权,剩余10%股权转移完成后有望恢复业务[7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4年努力争取业务生存和增长,未来将探索运营方法、寻找商机、多元化收入[51][52]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股份自2025年4月1日上午九时正起暂停买卖,申请自2025年6月23日上午九时正起恢复买卖[3] - 吕永超先生于2024年9月2日辞任执行董事[7][9] - 陈化北博士于2024年7月2日辞任执行董事[7][9] - 冼国威先生于2024年5月20日辞任公司秘书和财务总监[7][9] - 张永乐先生于2024年5月20日暂时获委任公司秘书,并于2024年10月16日获正式委任[7][9] - 张永乐先生于2024年10月16日获委任为授权代表[8][9] - 公司股份代号为香港联交所1020[2][13][14] - 2024年全球GDP增速约3.1%,低于疫情前水平[17] - 2024年美国全年GDP增速约2.5%,消费与就业市场支撑增长,但高利率抑制企业投资[17] - 2024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仅0.7%,德国等工业大国陷入技术性衰退[17] - 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5%左右,新兴市场如印度和越南经济增长超6%[19] - 2024 - 2023年美欧CPI从高点降至3 - 4%,美联储2024年中启动降息,全年降息2 - 3次[19] - 2024年全球贸易量增速仅2.5%,低于历史均值[22] -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首超1万亿美元,中国电动车品牌占全球60%市场[22] - 香港放債業務法定利率上限为48%,推定敲詐性利率为36%(有效年利率)[28] - 香港智能手机用户超700万,市场趋于饱和,更换周期从1.5 - 2年延长至超3年[35] - 2024年香港5G用户占比70%,推动云游戏和AR/VR等应用需求[35] - 香港中小企融资缺口扩大,银行收紧信贷,替代融资需求增加[28] - 香港物业相关贷款风险高,住宅/商业楼价下跌,按揭贷款需求下降[28] - 香港放債業務坏账率上升,资金成本高,面临替代融资竞争[34] - 香港智能手机用户超700万,市场趋于饱和,换机周期从1.5 - 2年延长至3年以上,2024年5G用户占比达70%[37] - 香港手机线上销售占比约40%,高于实体店[39] - 2024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通胀持续缓解,贸易温和回升,但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升级、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55] - 2024年底,全球公共债务预计超10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93%,债务积累风险高[55] - 经合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3.2%,2025年和2026年稳定在3.3%[56] - 2025 - 2026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将是全球经济增长主要贡献者,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份额将进一步增加[56] - 美国经济在“超预期增长模式”下保持增长,2024年消费者支出强劲推动经济增长[57] - 中国补习行业进入“合规化 + 转型探索”新阶段,学科培训时代结束,但素质教育等有新机会[42][50] - 中国补习行业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家长支付能力下降、师资流动性大等挑战[53] - 2024年无重大投资,报告期内无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120][121] - 2022年2月15日,VT Zero收到传讯令状,原告爱回收有限公司索偿约2623万港元(未付货品销售所得款净额)、约3693万港元(逾期汇款)、约0.4港元(未售出货品协定买断价格)及退回货品、利息及费用[125][128] - VT Zero认为经计及退款/退货后,应付净额仅约572.4万港元,逾期汇款为年利率109.5%的不可执行罚款[126][128] - 2023年6月,法庭驳回原告针对VT Zero的临时付款及所有权禁制令申请,审理定于2026年7月初进行[129][133] - 2015年11月9日,公司发行本金总额为2.136亿港元、年利率2%的承兑票据PN1,后多次延期,实际利率为9.89%[132][134][136][141] - 2018 - 2020年,公司发行四份本金各为5500万港元的不计算利息承兑票据PN2 - PN5,实际利率分别为13.36%、9.78%、9.78%和15.36%[138][141] - 2020年9月25日和12月4日,PN2 - PN4转让给卖方全资拥有公司,到期日延至2022年4月1日,利率自2020年12月4日起改为1%[139] - 2021年6月30日,所有承兑票据持有人同意将PN1 - PN5到期日延至2023年3月31日,PN5利率自该日起改为1%[140] - 2020年9月25日及12月4日,PN2至PN5转让/出让予Win All及Wide Select,PN2至PN4到期日延长至2022年4月1日,利率自2020年12月4日起修订为1%[142] - 2021年,PN持有人赎回部分PN1本金,余下本金总额为1.71416亿港元[143][145]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与PN持有人订立修订契据,转让承兌票据本金及利息分别约为3.68902亿港元(约人民币3.01644亿元)及966.3万港元(约人民币810.2万元),新PN1及新PN2本金分别为2.08208亿港元(约人民币1.72798亿元)及1.83208亿港元(约人民币1.5205亿元),差额约8069.6万港元(约人民币6697.3万元)计入损益[144][146] - 2019年11月9日至2021年12月31日,承兌票据名义利息免除,PN1及PN2按15.68%实际年利率计算公平值约等于本金,分类为非流动负债按摊余成本列账[150][154] - 2022年5月27日,公司与PN1持有人订立认购协议,以1.4亿港元(约人民币1.16206亿元)认购可换股优先股,通过抵销PN1部分本金偿付[151][154]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与PN持有人订立修订契据,调整条款入账为取消原金融负债及确认新金融负债,差额约6013.1万港元(约人民币5169.9万元)计入2022年损益[152][153][154][155] - 202212 PN1及PN2本金分别为6820.8万港元及1.83208亿港元,到期日为2025年1月1日,年利率4%,按季度付息,实际年利率23.72%[157] - 202212 PN1及PN2按23.72%实际年利率计算公平值约等于本金,分类为非流动负债按摊余成本列账[158][160] - 2024年7月12日,公司签立额外修订契据,部分偿还202212 PN2本金1600万港元,差额约993.7万港元(约人民币917.9万元)计入2024年损益[159][160][162] - 公司偿还202212 PN2部分本金1600万港元,202212 PN与202407 PN差额993.7万港元(等于人民币917.9万元)计入2024年损益[163] - 202407 PN1本金6820.8万港元,202407 PN2本金16720.8万港元,利率均为每年6%,实际利率均为每年16.69%,利息按季度支付,到期日均为2026年1月1日[165] - 2024年9月10日公司偿还PN1部分本金2400万港元,未偿还结余从6820.8万港元减至4420.8万港元[166][167] - 202409 PN1本金4420.8万港元,利率每年6%;202410 PN1本金4420.8万港元,利率每年8%;202410 PN2本金16720.8万港元,利率每年8%,实际利率均为每年16.69%,利息按季度支付,到期日均为2026年1月1日[168] - 经修订现金流量按16.69%贴现的现值与现有负债余下合约现金流量现值相比差小于10%,不属清偿事件,调整账面价值致修订亏损约744.4万港元(等于人民币687.6万元)计入2024年损益[169][170][17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向PN3持有人发行本金250万港元(等于人民币235.9万元)承兌票據,2023年为750万港元(约人民币673.9万元),2024年12月8日起年利率从3%增至6%,到期日为发行日起2个月[174][177][178] - 2024年7月16日公司发行本金60万港元的PN4,2024年9月15日到期,月单利率1.5%(等于年利率18%),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清偿,账面价值60万港元(等于人民币56.6万元),由828.1万元银行存款担保[178][179] - 2024年公司将PN3、PN5转让给独立第三方,后与该方达成互抵协议,总抵销金额553.9万港元(等于人民币511.7万元),含本金550万港元(等于人民币508.1万元)和应计利息3.9万港元(等于人民币3.6万元)[180][181][182] - 2023年10月16日发行的PN3和2024年4月16日发行的PN5本金300万港元[180] - 互抵安排使转让的承兌票據和相应应收款从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