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假新闻
icon
搜索文档
有关美国“国会山暴乱”的纪录片被爆移花接木,BBC计划为炮制“假新闻”道歉
环球时报· 2025-11-10 06:57
核心观点 - 英国广播公司被指控在其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中通过恶意剪辑歪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国会山暴乱的讲话内容 [1][2] - 该丑闻源于公司前顾问泄露的内部备忘录 文件正在英国政府内部广泛流传并引发强烈政治反响 [1][3] - 公司计划发布道歉声明 并可能面临议会委员会的调查 公司正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1][4] 事件细节 - 2024年10月28日播出的《广角镜》特别节目将特朗普两段相隔近1小时、语境完全不同的讲话拼接在一起 [2] - 原话为“以和平、爱国的方式让他们听到你们的声音” 与“全力战斗”的讲话内容被恶意剪辑 营造出特朗普煽动暴力的假象 [2] - 公司内部备忘录作者、前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曾向董事会全体成员发出警告 指其操作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 [3] 公司回应与内部态度 - 公司管理层仅表示“无意误导观众” 并坚持认为该栏目的剪辑属于“行业常规操作” [3] - 公司总裁蒂姆·戴维对类似行为予以默许 [3] - 公司董事会主席沙阿计划于10日发表道歉声明 [4] 外部反应与潜在后果 - 英国保守党要求即刻展开调查 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痛斥公司“丢人现眼”并质疑是否有人会为此担责辞职 [3] -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抨击公司“故意造假、选择性剪辑” 是“100%的假新闻” [3] - 如果公司回应不尽人意 高管将受到英国议会下议院文化、媒体与体育委员会传唤 [4] 历史背景与行业影响 - 公司上一次类似丑闻是2007年的“皇冠门”事件 当时公司故意营造英女王发火离场的情节 导致节目频道总监离职 [4] - 此次事件使这家老牌媒体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许多人的反应是“这像是公司会干的事” [4]
涉及特朗普,BBC被曝严重造假!
环球时报· 2025-11-05 22:23
事件核心 - 内部举报文件披露BBC涉嫌篡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2021年1月6日的演讲视频,使其看起来似乎在煽动国会山骚乱 [1] - 举报文件长达19页,由BBC标准委员会前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撰写,正在英国政府内部传阅 [1] 具体指控 - 指控焦点为去年美国大选前一周(10月28日)于BBC《全景》栏目播出的视频,该视频基于特朗普演讲内容剪辑而成 [1] - 剪辑后的视频中,特朗普看似连续说道“我们将走向国会大厦,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我们要战斗 我们要拼死战斗,如果你们不拼死战斗,你们的国家就保不住了”,随后画面直接切至民众游行至国会大厦的场景,未向观众说明画面经过编辑或顺序调整 [1] - 原始演讲中,特朗普最初说的是“我们将走下去,我会和你们一起……我们将走向国会大厦,去为勇敢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加油助威,以和平而爱国的方式让你们的呼声被听见”,直到演讲进行约54分钟、谈及选举舞弊问题时,他才表示“我们要拼死战斗……” [1] - 举报文件指出BBC的剪辑“制造了一种假象,使观众误以为特朗普发表了实际上并未说过的话,构成严重误导” [1] 对BBC内部文化的批评 - 举报文件对BBC内部文化提出严厉批评,质疑其如何影响报道的公正性,并指责高层对偏见证据视而不见 [1] - 前BBC主持人莉兹·克肖表示在1993年至2011年间任职期间,BBC记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群体思维令人愤慨,每天都必须与之斗争并加以纠正 [2] 外部反应与潜在影响 - 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批评此举“完全是耻辱” [1] - 特朗普的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指责BBC不诚实、散布“假新闻” [2] - 英国反对党保守党呼吁立即调查《全景》节目获准播出的过程,其影子文化大臣称披露令人极为担忧,可能严重损害BBC的品牌与声誉 [2] - 英国改革党领袖法拉奇评论称“难怪每年缴纳BBC收看费用的人数持续下降” [2] - 分析认为该事件可能进一步加剧BBC与白宫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 [2]
美媒称美国允许乌对俄使用远程导弹?特朗普:假新闻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1:22
编辑:董文博 资料图:特朗普。 此前,《华尔街日报》当地时间10月22日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已解除了一项关键限制,允许乌克兰使用 西方盟友提供的部分远程导弹,这将使乌克兰能够加强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打击力度。 来源:中国新闻网 美媒称美国允许乌对俄使用远程导弹?特朗普:假新闻 中新网10月23日电 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美国《华尔街日报》 关于"美国批准乌克兰使用西方国家提供的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的相关报道是假新闻,特 朗普称,无论这些导弹来自哪里,也无论乌克兰如何使用它们,美国都与此毫无关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
特朗普:假新闻!
券商中国· 2025-10-23 09:16
当地时间10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华尔街日报》关于"美国批准乌克兰使用 西方国家提供的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的报道是假新闻。 百万用户都在看 刚刚,利好来了!深圳,重磅发布! 深夜,暴跌!黄金急速跳水,发生了什么? 疯狂!大牛股,一夜暴涨超162%! 暴涨1600点!日本股市,突然引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看券商中国 知天下财经 用 券中社 12 券商中国 × 券 中 社 扫码关注券商中国公众号 扫码下载 券 中 社 A P P quanshangcn 舞#t 券中社APP qzs.stcn.com 券 商 中 国 是 证 券 市 场 权 威 媒 体 《 证 券 时 报 》 旗 下 新 媒 体 , 券 商 中 国 对 该 平 台 所 刊 载 的 原 创 内 容 享 有 著 作 权 ,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转 载 , 否 则 将 追 究 相 应 法 律 责 任 。 特朗普称,无论这些导弹来自哪里,也无论乌克兰如何使用它们,美国都与它们无关。 《华尔街日报》当地时间10月22日报道称,美国官员当日表示,特朗普 ...
“这有点疯狂”!特朗普回应健康状况传闻
第一财经· 2025-09-03 15:36
特朗普健康状况与公众活动 - 特朗普在连续一周未公开露面后于9月2日重返公众视野 回应社交媒体关于其"去世"的传闻并批评相关报道为假新闻 [3] - 特朗普称劳动节周末期间保持活跃 包括接受媒体深度采访 参加电视节目 访问高尔夫球俱乐部并在社交媒体发文 [3] - 特朗普上任225天内有66天前往高尔夫球场 其中弗吉尼亚州斯特林的特朗普国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到访21次 [5] 特朗普对媒体的批评 - 特朗普指责美国媒体对拜登数月未举行记者会却无健康质疑 同时强调自身活动频繁且健康状况良好 [6] - 特朗普称媒体报道缺乏公信力 并以"假新闻"形容关于其健康问题的猜测 [7] 健康问题相关解释 - 特朗普右手背瘀伤被白宫医生归因于频繁握手及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软组织刺激 属心血管预防方案的一部分 [9] - 医学专家提出瘀伤可能与老年性紫癜 抗凝药物使用或高尔夫运动时球杆摩擦有关 [9] - 白宫发言人6月披露特朗普被诊断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称此为70岁以上人群常见疾病 [10]
“这有点疯狂”!特朗普回应健康状况传闻
第一财经· 2025-09-03 13:48
特朗普健康状况相关报道 - 特朗普右手手背持续存在瘀青引发外界对其健康状况的猜测 医学专家称瘀伤可能是老年性紫癜或预示更严重疾病[4] - 白宫医生备忘录显示手部瘀伤与频繁握手和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软组织刺激相符 阿司匹林是标准心血管预防方案的一部分[4] - 克利夫兰诊所专家指出瘀伤可能与打高尔夫球习惯和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拔球杆时碰撞手部易导致擦伤[4] 官方健康说明 - 白宫发言人6月宣读医生备忘录 称特朗普被诊断患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该疾病在70岁以上人群中常见[5] - 特朗普本人曾表示手部瘀青是由于与成千上万人握手造成[1][5] 公开活动情况 - 特朗普在劳动节周末活跃 参加电视节目并拜访高尔夫球俱乐部 称其状况前所未有地好[1][2] - 上任225天有66天前往高尔夫球场 其中斯特林高尔夫球场去了21次[2] 对媒体报道的回应 - 特朗普批评美国媒体关于其健康状况的报道是假新闻 称这些消息证明媒体缺乏公信力[1][3] - 特朗普对比拜登数月不开记者会却未被质疑身体状况 副总统万斯和参议员布里特在场发笑[2]
特朗普离世?特朗普现身回应:fake news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3 09:03
虚假信息传播事件 - 社交媒体平台X(推特)上出现关于特朗普去世的虚假传闻 据称有130万用户参与传播该消息[1] - 平台搜索框显示"Trump is dead"成为热搜关键词 表明该话题受到高度关注[1] 虚假信息传播动机 - 大量加密货币相关账号利用该虚假消息蹭流量进行营销活动[2] - 部分用户通过承诺金钱奖励来吸引互动 如有账号声称"如果特朗普去世将向点赞者支付20美元"并获得41.1万次展示[4] - 另有账号承诺支付1,000美元吸引点赞和转发[7] - 还有账号承诺支付100美元并获得85.9万次展示[9] 平台反应与用户行为 - 部分用户呼吁保持冷静 指出特朗普实际上没有问题[12] - 有用户调侃称推特平台认为特朗普已经去世[15] 事实澄清与媒体报道 - 路透社发布特朗普9月2日接受采访的视频 特朗普表示传闻不实 自己只是劳工节假期休息几天未发声[18] - 特朗普在采访中批评媒体和自媒体信用度堪忧 并间接提及马斯克的X平台[18] - 凤凰卫视后续评论该采访视频 进一步证实采访真实性[20]
爱上保洁的特朗普,把全网媒体忽悠瘸了
36氪· 2025-07-31 21:08
核心观点 - 一部虚构的短剧《特朗普爱上白宫干保洁的我》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但实际上该剧根本不存在 [22][25] - 该假新闻源于一张无来源的聊天截图和一篇擦边网文的结合体,经过半年发酵后形成大规模传播 [46] - 媒体报道称该剧三个月在美国狂赚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但业内人士表示头部公司爆款短剧最多赚几百万人民币 [5][27] - 报道中使用的"剧照"实际来自美国电视节目《周六夜现场》的恶搞短片,部分配图为AI生成 [31][33] 传播路径 - 源头可能是一部名为《特朗普爱上干保洁的我》的网文小说 [37] - 2024年底一则演员招聘截图在微信群传播,但未引起关注 [39][40] - 2024年7月留学生日报发布文章明确提及多个虚构短剧名称 [43] - 营销号开始编造段子和视频,最终联合早报等主流媒体跟进导致事件爆发 [45] 行业现象 - 短视频时代新闻生产流程被极致压缩,某卫视新媒体部由一名实习生负责多个平台内容发布且不做二次核查 [51][52] - 此类新闻本质是娱乐产品,提供乐子和情绪而非深度观点,平台、媒体和观众形成"奶头乐"的供需平衡 [57][58][73] - 短剧、网文、出海等领域成为抽象新闻重灾区,媒体集中报道形成刻板印象 [60][63] - 典型传播模式:中国土味反向收割老外+降维打击+暴利数据,构成完美"爽文新闻"模板 [69][70]
狂赚1.5亿美元的《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是假新闻,谁在炮制?
36氪· 2025-07-31 11:12
假新闻事件 - 网络流传《特朗普爱上白宫保洁》短剧爆火的消息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该剧不存在且无实际画面 仅通过AI生成海报和字幕传播[1][3] - 虚假新闻声称该剧3个月收入达1.5亿美元 吸引50岁女性观众 并使好莱坞三线演员收入增长7倍[1][5] - 点众CEO公开辟谣 指出新闻为捏造 并警告公众避免受误导[5] 虚假内容来源 - 虚假新闻源于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观察"(现改名"留学生日报")2025年7月1日的文章 错误将网友恶搞短剧名当作真实剧集[8][11] - 国内媒体如中国新闻网、大象新闻等未经核实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新明日报》的报道 进一步传播不实信息[14] - 部分元素基于真实数据:好莱坞罢工期间中国短剧吸引美国演员 演员日薪涨7倍 美国50岁以上女性付费率50%(为中国五倍)[5] 真实行业数据 - 截至2024年8月 中国头部海外短剧APP在美国收入1.51亿美元 占全球海外总收入64.8%[5] - 真实存在与"总统"相关的海外短剧共4部 包括《The Double Life Mr President》《Sleeping with the President》《HOMELESS TO FIRST LADY》《President's Daughter Breaks the Casting Couch!》 投放时间为2024年至2025年[16] - 《HOMELESS TO FIRST LADY》投放周期为2025年1月24日至5月23日 素材量16条 《President's Daughter Breaks the Casting Couch!》投放周期为2025年6月25日至30日 素材量133条[20][22] 行业内容特征 - 欧美微短剧中"总统"形象偏向年轻帅气的"霸总"内核 而非现实政治人物 以避免争议[22] - 都市情感题材占主流 剧情多聚焦逆袭、浪漫等元素 如流浪妇女成为第一夫人或总统女儿进军娱乐圈[18][22] - 短剧名称和内容常采用夸张设定 如《和特朗普离婚后 我分了半个美国》《穿越到南北战争成林肯谋士》 但实际剧情仍符合传统霸总模式[11][22]
爱上保洁的特朗普,把全网媒体忽悠瘸了
36氪· 2025-07-31 08:30
虚假新闻传播事件 - 关于中国短剧《特朗普爱上白宫干保洁的我》在美国市场三个月收入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的报道被证实为完全虚假[1][7][9] - 该剧实际不存在 所有所谓剧照均源自美国电视节目《周六夜现场》的恶搞短片[11][14] - 付费用户数据(如92.3%为特朗普支持者)及观众案例(如玛莎老太太追剧)均属虚构[13] 虚假内容产生路径 - 源头为网文小说《特朗普爱上干保洁的我》及未经核实的演员招聘聊天截图(2024年底在微信群传播)[16][18] - 2024年7月留学生日报发布文章首次提及《总统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等剧名[19] - 联合早报等媒体跟进报道后 事件在国内外广泛传播[21] 媒体生产机制问题 - 部分媒体每日内容产出KPI压力大(微博6-8条/日 公众号3-5条/日 短视频平台1-2条/日)[23] - 内容多由实习生从素材库直接提取 无二次核查 仅一名正职员工进行最终审核[23] - 新闻生产流程存在事实核查漏洞 批量搬运模式取代传统新闻披露[23][25] 抽象新闻传播动因 - 此类内容被定位为娱乐产品 主打情绪价值而非真实性 符合"奶头乐"传播特性[26] - 短剧/网文/出海等领域易形成刻板印象标签(如出海=降维打击 短剧=霸道总裁题材)[27] - 观众对荒诞内容容忍度高 形成"只求乐子不问真假"的消费习惯[26][31] 行业认知偏差案例 - 咪蒙转行短剧赚上亿的报道同样为假新闻 但辟谣信息被淹没在短剧暴利话题中[29] - 头部短剧公司实际最高收益仅数百万元级别 与虚假报道的10亿元规模存在巨大差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