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
搜索文档
北京仲裁委员会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新京报· 2025-11-03 19:52
京港洽谈会与法律合作 - 第二十八届京港洽谈会将于下周在香港举办 [1] -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京港仲裁法律服务合作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1] 《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 - 专为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量身打造的地方性立法共34条 [1] - 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推出三项核心创新:确立仲裁地规则、完善临时措施制度、支持境外仲裁机构在京设立业务机构 [1] - 举措将显著提升北京仲裁的国际公信力和竞争力 [1] 北京仲裁委员会国际化举措 - 北京仲裁委员会将在香港设立首个境外分支机构——北京国际仲裁院香港中心 [1] - 标志着北仲国际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1] - 中心将依托香港成熟的普通法体系、仲裁友好的法律制度和高素质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资源 [2] - 为跨境商事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 [2] 国际调解合作与争议解决 - 北京将积极推进与国际调解院的高级别交流合作 [2] - 双方将就替代性争议解决领域的合作空间进行深入探讨 [2] - 重点交流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2] - 推动北京更好地融入国际争议解决体系 [2] - 提升北京作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的地位和影响力 [2]
从“上海实践”到国际规则,上仲欧洲中心正式启航
新华财经· 2025-10-23 22:09
上海仲裁委员会欧洲中心启用 - 上海仲裁委员会欧洲中心于10月21日在西班牙马拉加市正式启用,标志着该机构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一步 [1] - 该中心旨在为全球跨境贸易投资提供全新的综合性专业服务平台 [1] 仲裁行业发展趋势与重要性 - 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使供应链复杂性和脆弱性凸显,商事争议数量持续攀升,构建高效公正的争议解决机制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迫切需求 [1] -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争端解决方式,已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3] 上海仲裁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上海仲裁委员会自1995年成为国内最早7家仲裁机构之一,至2023年获得政策支持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已成为国际仲裁走进中国、中国仲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3] - 设立欧洲中心是上海加快建设亚太仲裁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 [3] - 2022年至2023年,该机构两份立法建议总结报告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网站全文发布,开创中国机构先例,为中国争取国际商事法律规则话语权提供“制度性发言渠道” [4] 欧洲中心的功能与服务 - 欧洲中心不仅为全球当事人提供临时仲裁的行政支持服务和海外开庭场所,更是一个融合法律与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3] - 平台集成仲裁、公证、法律查明、知识产权、经贸政策、战略咨询等多元服务,全方位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 [3] - 目标是将该中心打造为全球跨境贸易投资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港,构建大陆法系国际仲裁世界的“马拉加—上海”双城国际仲裁优选地 [9] 仲裁机制的优势与创新 - 机构在程序规则中融合大陆法系注重职权调查与普通法系强调当事人对抗的特点,寻求高效查明事实与保障程序正当的平衡 [4] - 所推行的“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机制已成为显著优势,提升了争议解决效率,显著降低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4] 市场机遇与业务增长 -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面临宏观环境动荡和微观风险加剧的双重挑战,商事争议数量持续攀升 [7] - 2024年该机构受理案件数量同比增长9.51%,达到8047件,争议金额同比增长7.97%,达到477.1亿元 [7] - 中国仲裁机构在海外设立国际中心,为国际纠纷解决提供更便捷平台,也为中国企业出海护航、提升中国国际仲裁声誉创造宝贵机遇 [7] 国际化影响与未来展望 - 欧洲中心的启用将有效增强中国在国际仲裁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主流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规则的对话体系 [4] - 该中心被视为连接亚欧法律资源的桥梁,将推动国际仲裁规则的融合与创新 [5] - 机构将推动欧洲中心的运营经验反哺上海仲裁行业发展,为创新解纷制度和实践,提升上海仲裁机构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提供宝贵经验 [7] - 欧洲中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提升战略协作能力,扩大机构的全球能见度,充当促进中欧交流与商业合作的推动者 [9]
截至今年八月底 全国依法设立二百八十五家仲裁委员会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05
仲裁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依法设立285家仲裁委员会 累计办理仲裁案件超500万件 涉案标的额超9万亿元人民币 [1] - 仲裁当事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纠纷类型涵盖金融 电子商务 建筑工程 海事海商 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 [1] - 近5年涉外仲裁案件量达1.6万件 标的金额约7300亿元人民币 仲裁裁决获全球范围承认与执行 [1] 新修订仲裁法制度创新 - 2026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仲裁法 共八章96条 较修订前增加16条 [1] - 修订重点包括完善涉外仲裁制度 提高仲裁公信力 推进中国特色仲裁制度创新 [1] - 支持国内仲裁机构境外设立业务机构开展仲裁活动 [2] - 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自贸试验区 海南自贸港依法设立业务机构开展涉外仲裁活动 [2]
中企不能再任由美西方宰割,中国高瞻远瞩,成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搜狐财经· 2025-09-30 00:57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挑战 - 中国企业在海外项目纠纷中常需依赖西方仲裁机构或当地法院 面临高额费用且感觉规则偏向对方[2] - 西方国家仲裁中心如国际商会仲裁院历史悠久 影响力大 但在中国企业眼中易带偏见 尤其在贸易摩擦和反补贴调查背景下导致企业利益受损[2] - 过度依赖西方机构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被动 关系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2] 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建立背景与规划 - 中国政府为改变被动局面 于2022年启动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工作 由市委和市政府联合规划 24家单位负责57项任务[3] - 2024年4月司法部公开支持北京打造全球仲裁高地 北京仲裁委员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积累经验 年均受理案件近万件 国际案件增长率达24% 当事人涉及72个国家和地区[3] - 中心核心目标是让中企摆脱对西方机构的依赖 提供中立平台并参与规则制定 实体平台于2025年5月7日在朝阳区正大中心北塔40层正式启用 吸引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境外机构入驻合作[4] 《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的关键内容 - 2025年9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 共34条 自12月1日起施行[6] - 条例明确设立实体平台 支持临时仲裁 允许外国仲裁机构在京设业务机构 并鼓励调解仲裁对接[6] - 条例规定涉外案件仲裁庭能直接作临时措施决定以提升效率 旨在防范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争议[6] 中心的运营进展与初步成效 - 条例通过后推动落实 各区联动优化仲裁环境 建立人才库 北京仲裁委员会调整规则引入更多境外仲裁员 案件处理覆盖亚洲欧洲企业[6] - 东北亚法律查明中心于8月15日进驻提供法律咨询 平台启用后涉外案件量上升 当事人从多国参与调解仲裁[6] - 2025年8月13日北京公布进展 调解仲裁对接规则实施后案件量增加 平台成为重要争议解决场所 并加强与香港调解院协调共享资源[9] 中心的战略意义与全球愿景 - 中心不仅服务中企 更瞄准全球影响力 依托中国经济体量和国际事务作用 旨在成为世界一流机构[7] - 在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 掌握规则制定权意味着主导国际贸易 该中心体现中国战略眼光以应对变局 支持中企维护海外利益[7][10] - 舆论视此为涉外法治坚定一步 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公平贸易 未来将扩展培训培养人才 随着中国影响力扩大处理更多跨国纠纷[9]
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落地朝阳CBD
新京报· 2025-09-26 15:37
法规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于9月26日审议通过 [1] - 条例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实体平台建设进展 - 北京设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 [1] - 实体平台内设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巡回审判庭 [1] - 位于朝阳区CBD的实体平台已于今年5月揭牌启用 [1] 平台功能定位 - 搭建商事争议解决的"主场平台" [1]
2024年贸仲受理涉外案件758件 同比增长18%
央视新闻· 2025-09-16 16:50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受理涉外案件758件 同比增长18% [1] - 公司涉外案件争议总金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374亿元增至2024年的811.25亿元 实现翻番 [1] - 公司业务数据增幅显著 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 [1] 行业地位与影响力 - 公司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 受理的涉外案件呈逐年递增态势 [1] - 公司受理案件累计已覆盖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 [1] - 案件数量和范围的增加标志着公司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1] - 把中国打造成国际商事仲裁新目的地已取得长足进步 [1]
我国已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央视网· 2025-09-08 10:27
行业发展趋势 - 涉外仲裁案件数量五年累计达1.6万件 标的额达7300亿元[1] - 2024年受理案件4400多件 标的额近2000亿元[1] - 2024年案件数量较2020年增长100% 标的额增长136%[1] 行业地位变化 - 中国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1]
新华社快讯:我国已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新华网· 2025-09-08 10:19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已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1] 行业数据表现 - 五年来办理涉外仲裁案件1.6万件,标的额达到7300亿元 [1] - 2024年受理案件4400多件,标的额近2000亿元 [1] - 与2020年相比,2024年受理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分别增长100%和136% [1]
我国涉外仲裁服务提速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2
行业规模与结构 - 全国共有仲裁机构285家 仲裁员超过6万名 其中境外仲裁员3400多名[1] - 2024年办理涉外仲裁案件4373件 涉外标的额达1978亿元[1] - 北京仲裁委员会近5年受理案件量超5万件 涉案标的额累计5200多亿元 案件当事人涉及72个国家和地区[1] 区域发展成效 - 北京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第四位 实现历史性突破[1] - 北京仲裁委员会现任仲裁员1179人 港澳台及外籍仲裁员占比约30%[1] - 上海发布临时仲裁指引 为国内外商事主体提供高效率纠纷解决方案[3] - 深圳国际仲裁院2024年实现100%线上立案 电子送达超16万次同比增长63.46% 线上开庭4709宗同比增长41.03%[3] 案件特征与需求驱动 - 2024年北京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数量达14060件[2] - 亚太地区占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三名中的三席 反映地区经济体量发展带动仲裁服务需求增长[2] - 中国企业在国际仲裁案件中占据较大比例 境外案件需求推动国内仲裁服务发展[2] 国际规则参与 - 中国深度参与数字经济领域国际仲裁规则制定 北京仲裁委员会作为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参与规则制定工作[4] - 中国在大宗货物电子仓单等领域拥有充足样本 为全球仲裁规则制定提供鲜活素材[4] - 制定的仲裁规则将在全球应用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4] 人才队伍建设 - 上海仲裁机构名册中包含898名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仲裁员 46%仲裁秘书具有境外经历[5] - 海南国际仲裁院聘任1357名仲裁员 境外仲裁员占比近三分之一 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5] - 广州仲裁委在册仲裁员2152人 覆盖51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仲裁员占比11.52%[5] - 深圳国际仲裁院在册仲裁员2078名 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仲裁员占比35.12%[5] - 2024年广深两家仲裁机构参与审案的境外仲裁员超700人次[5] 国家战略支持 - 司法部将聚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5] - 持续完善有中国特色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融通的仲裁制度规则[5]
广东深入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建设!推动多领域树品牌
南方都市报· 2025-08-12 10:29
涉外法律服务发展 - 广东省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通过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领域软联通 [1][3] - 广东探索建立律师服务重大展会常态化工作机制 推动展会+法律服务模式 为参展企业和走出去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 [2] - 广州挂牌成立广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三个机构 提供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 满足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需求 [3] 粤港澳法律合作 - 广东省司法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签署交流合作安排 与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签署法律合作安排 深化粤港澳法律服务领域合作 [3] - 粤港澳大湾区法律部门出台调解员评审标准和跨境争议调解示范规则 2024年底发布统一的大湾区调解员名册 [3] - 广东开展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试点并在全国推广 截至2025年7月大湾区律师队伍规模超590人 [3] 国际仲裁建设 - 广东聚焦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 支持仲裁机构联动港澳对接国际 深入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试点建设 [4] - 粤港澳三地法律部门共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员名册工作指引 促进仲裁资源跨区域流动和人才共享 [4] - 广州仲裁委员会搭建APEC跨境商事争议在线解决平台 成为全球首批三个ODR平台合作伙伴之一 [5] 仲裁业务成果 - 2024年广州深圳两家仲裁机构涉外案件争议金额601亿元 占全国总量30% [5] - 涉外案件当事人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含全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仲裁裁决在多个法域获得承认执行 [5] - 珠海国际仲裁院获得全国首份涉澳商事仲裁案件调查令 江门中院开具全国首张涉港商事仲裁案件调查令 [5][6] 法律服务实践 - 第137届广交会设立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 168人服务团队提供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一站式解决方案 [2] - 广交会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在15天服务期内累计提供854次法律咨询服务 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 [2] - 粤贸全球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展位在越南国际消费电子展亮相 广东涉外律师随团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