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甘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前10月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8.1%
人民日报· 2025-11-16 06:42
行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高层战略定位为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并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1] - 行业加力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品牌打造和文艺精品创作 [1] - 行业开展文旅“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并制定文旅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6] 行业整体表现与规模 - 今年前10月全省共接待游客4.57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5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13.3% [1] - 今年前10月全省共实施文旅重点项目634个,完成投资213.29亿元,同比增长17.39% [6] - 行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853场次,签约文旅项目469个,签约金额达681.32亿元 [6] 产品与业态创新 - 行业推动文旅产业向创意开发型转变,累计培育文创及非遗企业409家,今年前10月文创产品销售额达3.93亿元,同比增长29% [2] - 技术升级业态如沉浸体验剧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 [4] - 模式创新业态如手持通关“关照”穿越关城体验古趣,以及跨界融合业态如“万人星空演唱会” [5][6] 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 - 以石窟寺、长城等文化和自然遗产为重点推动90多个项目,并加快构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 [2] - 夜游灯光剧以关城原址为载体,运用激光投影、实景演艺等形式吸引游客,嘉峪关文物景区去年游客突破379万人次,同比增长34.74% [2] 乡村旅游发展 - 七成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通过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乡村,已建设3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7] - 乡村文旅相关产业聚集了嘉峪关村80%的劳动力,去年人均收入较2019年提高约9800元,达到30827元 [7]
甘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舞韵生辉、掌声雷动。11月14日晚,在甘肃敦煌市常态化演出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好评 如潮。 放大演艺"流量",创造游客"留量"。今年以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跟着艺术游甘肃"等系列品牌 活动,举办20多项大型系列活动、60多场文艺演出。今年前10月,全省共接待游客4.57亿人次,实现旅 游花费35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13.3%。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甘肃加力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品牌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资源活起来—— 夜幕降临,嘉峪关关城光影璀璨。夜游灯光剧《天下嘉峪关》以关城原址为载体,运用激光投影、实景 演艺等形式,吸引众多游客。 白天登关城,晚上"赏"长城。"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发利用长城资源。"嘉峪关市文化和旅 游局局长赵淑敏说,去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游客突破379万人次,同比增长34.74%。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 业。""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 ...
新需求叠加新供给,增品种还要创品牌 “四川织造”织出产业新面貌
四川日报· 2025-11-14 11:07
11月12日,2025四川省纺织鞋服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为省内纺织鞋服优质企业、 文创设计机构、渠道平台及院校搭建了高效的对接平台。 纺织鞋服是我省食品轻纺产业的重要支柱,已构建起从纤维制造、纺纱织布、染整加工到服装家纺 的全产业链。目前,全省纺织鞋服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二、全国第九,绸缎、蚕丝产量稳居全国前二,工 装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制鞋业以女鞋为特色、以出口为主导,是全国四大制鞋基地之一。 在本次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四川织造"又有了新面貌。 增品种 在产品创新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压缩棉柔巾、卫生湿巾、湿厕纸……活动现场,四川丽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吴克向记 者展示了其公司的产品,"关键材料是一种叫无纺布的织物。" 作为宜宾纺织企业丝丽雅集团的子公司,四川丽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曾经生产的无纺布主要售往B 端客户(企业或组织用户)。"近两年,我们陆续推出面向C端(消费者、个人用户)的产品,还开发 了便携旅行包产品。"吴克介绍,这款在10月底推出的便携旅行包,目前已经登上了旅游专列,接下来 还要和省内知名文旅IP合作,推出联名款。 "开拓新兴市场后,我们不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还 ...
机构:“90后”“00后”领跑“风物旅行”大军,占比达52.8%
北京商报· 2025-10-31 20:33
年轻人的旅行偏好正从"打卡景点"向"深度体验"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渴望深 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希望通过旅行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报告》显 示,"非遗""民俗"等内容热度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非遗"相关内容发布量已达到2024年全年的 145.7%。地道风味、地方民俗、非遗传承、特色美食、民间手工艺成为年轻人旅行前搜索的高频关键 词,对小众风物的挖掘与探索,不仅为他们带来全新体验,也为地方旅游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如今的旅行者,已经过了看山看水看风景的阶段,转而开始关注各地的 文化之美和生活之美。文化为旅游市场注入全新的活力,旅游同样是各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推动文 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建设旅游强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这份《中国风物报告》为起点,借助大数 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掘在地风物,彰显各地文化标识,将成为未来旅游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10月3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与马蜂窝联合召 开"旅游目的地探索系列报告发布会",发布该系列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风物报告》(以下简称《报 告 ...
“墨润香格里拉”北京美术展暨世界的“香格里拉”文旅推介活动在京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4:44
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王东宇)10月31日,由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主办,州文化和旅游局、州文 联、州商务局承办,北京市中华世纪坛艺术基金会为支持单位的"墨润香格里拉"北京美术展暨世界 的"香格里拉"文旅推介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多元 文化交融共生的和谐沃土,是"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雪域净土,是"心中的日月"秘境香格里拉。 本次活动集中展出了迪庆州文联邀请13位画家在香格里拉采风创作的百余幅国画作品和迪庆境内主要景 点的摄影作品,将雪山巍峨、江河奔腾、草原辽阔、古刹静谧凝于笔墨,定格"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世界的'香格里拉'"的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迪庆州文旅局深度解读"旅居世界的'香格里拉'"主题, 推介特色旅游线路,展现四季流转中的迪庆旅居魅力。迪庆州民族歌舞团现场呈现的民族歌舞,尽显多 民族文化的鲜活生命力。迪庆州商务局组织本土企业设置特色商品展区,展示迪庆非遗手作及时令特 产,让雪域高原的匠心与风味触手可及。 日,北京,"墨润香格里拉"北京美术展展出画作。王东宇 摄 日,北京,"墨润香格里拉"北京 ...
新闻1+1|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中国为何备受青睐?
央视网· 2025-10-18 06:4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四个乡村入选2025年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使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 位居世界第一[1] 评选核心在于可持续性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客与村民权利统筹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发展的统筹[3] 特别关注农村居民能否从中获益[5] 获奖乡村的核心价值 - 获奖乡村代表了中国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成就 发展乡村旅游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例如桑基鱼塘模式被突出强调[6] - 获奖乡村体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例如文化研学基地的建设 强调文化传承和保护[6] - 获奖乡村展现了旅游发展对民生的积极影响 有村民收入翻了三倍 或从八千多元人民币涨到三万多元人民币 实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6] - 获奖乡村构建了主客共享的美丽乡村 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有良好的感受[8]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规避 - 需避免过度商业化 防止将所有资产用于接待游客而破坏本地居民原有生活 使乡村体验沦为集市或商业区[9] - 需避免过度关注游客短期需求 应着眼于旅游发展的长期需求支撑 每个乡村应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 避免因迎合多变需求而迷失自我[9] - 需平衡资本收益与农民发展需要 在引入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时 必须确保世居村民能获得高质量就业和长期发展 否则乡村旅游将难以为继[11] 对其他乡村发展旅游的启示 - 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景观之上的生活” 即美好且有品质的生活体验 而非单纯的乡村风景 全国6万多个乡村需在此层面寻找差异化[12] - 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旅游 关键在于自身特色与目标市场需求能否契合 应遵循“宜农则农 宜商则商 宜旅则旅”的原则 避免一窝蜂式发展[12][14] - 发展路径应多元化 研究表明通过旅游发展与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可以各有特色 乡村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模式[14]
“文化+”激发沂蒙老区红色旅游新活力
新华网· 2025-10-08 19:55
红色旅游与文化演艺 -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通过小戏小剧和行进式红色体验节目吸引游客,例如“沂蒙四季”山村剧场和“重走支前路”项目 [1] -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该旅游区游客数量显著增长,10月4日单日游客超过2万人 [3] - 沂南县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核心带动作用,策划多个红色文化活动,吸引大批周边及跨区域游客 [3] 新项目与景区运营 - 沂蒙山蒙童胜境度假区作为“激活蒙山”计划核心景区,10月1日至4日累计接待游客22.5万人 [5] - “点靓沂河”项目结合灯光秀、行进式游船演艺等形式,形成综合性旅游景区,今年以来日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旺季超10万人次 [5] - 临沂琅琊古城在长假期间举办超200场国风演艺、沉浸式巡游等活动,成为一站式琅琊文化体验地 [7] 行业整体表现与发展目标 - 临沂市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行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7] - 2025年临沂文旅聚焦“一亿人次、千亿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打造新项目、新业态、新场景 [7] - 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等指标均实现10%以上的同比增速,延续去年良好发展态势 [7]
产业投融资回暖提速 四大趋势驱动文化产业成支柱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12:5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在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的推动下[1] - 文化产业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包括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 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1][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回暖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1] -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 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1] 当前市场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影响市场价值评估效率[2]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 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2] - 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包括S基金细则未完善 REITs首单未破冰 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2] 政策建议 - 应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 提升资本要素保障能力与配给效率[2]
清华大学胡钰:文旅的源头活水是文化
人民网· 2025-09-18 05:13
行业趋势 - 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1] - "看文化"成为决定文旅活动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表现为全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及博物馆讲解服务需求增长[2] - 文化遗产资源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 中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含41项文化遗产和4项双重遗产)[2] 发展策略 - 挖掘文化遗产资源需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与工业/农业/红色文化遗产以及高/低显示度文化遗产[5] - 文化遗产转化应遵循研究-保护-传播-开发流程 采用深挖文脉、搞活创意、做大产业的方法论[5] - 文旅供给需超越形式化展示 需满足参与者日益增长的精神、知识和文化需求[2]
七部门印发金融支持四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拓展价值链 加速文旅资源变“现”
四川日报· 2025-09-12 08:41
政策背景与战略方向 - 四川省明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战略方向 聚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产业链协同综合效益提升 [2] - 金融职能从资金供给延伸至对重点项目 产业链条和消费场景的全方位支持 [2] - 政策出台于全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 释放金融与产业协同信号 [2] 重点项目建设 - 聚焦三星堆-金沙 九寨沟-黄龙 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级文旅地标项目 [3] - 通过专项贷款 债券和资本市场融资工具保障地标性项目持续开发与品质提升 [3] - 重点项目资金需求较大且带动效应明显 是四川文旅品牌重要载体 [3] 产业链条升级 - 推动文旅业态从资源依赖向内容驱动和科技赋能延伸 [1][4] - 支持范围涵盖红色旅游 康养度假 文博旅游等传统业态及影视动漫 游戏电竞 数字创意等新兴业态 [4] - 将户外装备 低空飞行等文旅装备制造企业列为重点 体现价值链拓展思路 [4] - 金融重点为创新内容和技术应用提供中长期资本 兼顾传统板块与新业态协同发展 [4] 消费场景创新 - 通过支付工具和保险产品创新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1][4] - 推动文旅主题借记卡 贷记卡与消费券 积分联动培育消费新动能 [4] - 对成都 乐山 甘孜 阿坝等地的夜间文旅 音乐文旅 数字文旅场景给予重点信贷支持 [4] - 推广数字人民币在文旅支付和涉外消费中的应用以优化游客体验 [4] 实施路径与机制 - 建立宣传 文旅 金融管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要求人民银行各市州分行与地方文旅部门联动 [5] - 运用再贷款 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结合地方贴息 奖补和风险分担措施形成财政金融合力 [5] - 通过恳谈会 案例发布和产品手册提高企业政策获得感 缓解信息不对称融资困境 [5] - 推广天府文产贷 天府体育贷 文创通等政策性融资产品扩大企业惠及面 [6] 预期影响 - 短期内纾解文旅企业融资难题并促进消费需求回升 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与活力 [6] - 中期推动文旅 科技 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协同发展 带动上下游企业进入良性循环 [6] - 长期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文旅金融生态 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向提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