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icon
搜索文档
新闻1+1|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中国为何备受青睐?
央视网· 2025-10-18 06:4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四个乡村入选2025年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使中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9个 位居世界第一[1] 评选核心在于可持续性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客与村民权利统筹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发展的统筹[3] 特别关注农村居民能否从中获益[5] 获奖乡村的核心价值 - 获奖乡村代表了中国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成就 发展乡村旅游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例如桑基鱼塘模式被突出强调[6] - 获奖乡村体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例如文化研学基地的建设 强调文化传承和保护[6] - 获奖乡村展现了旅游发展对民生的积极影响 有村民收入翻了三倍 或从八千多元人民币涨到三万多元人民币 实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6] - 获奖乡村构建了主客共享的美丽乡村 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有良好的感受[8]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规避 - 需避免过度商业化 防止将所有资产用于接待游客而破坏本地居民原有生活 使乡村体验沦为集市或商业区[9] - 需避免过度关注游客短期需求 应着眼于旅游发展的长期需求支撑 每个乡村应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定位 避免因迎合多变需求而迷失自我[9] - 需平衡资本收益与农民发展需要 在引入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时 必须确保世居村民能获得高质量就业和长期发展 否则乡村旅游将难以为继[11] 对其他乡村发展旅游的启示 - 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景观之上的生活” 即美好且有品质的生活体验 而非单纯的乡村风景 全国6万多个乡村需在此层面寻找差异化[12] - 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旅游 关键在于自身特色与目标市场需求能否契合 应遵循“宜农则农 宜商则商 宜旅则旅”的原则 避免一窝蜂式发展[12][14] - 发展路径应多元化 研究表明通过旅游发展与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可以各有特色 乡村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发展模式[14]
中学生短视频博主,将旅行拍成纪录片
中国青年报· 2025-09-27 06:58
内容创作与个人品牌 - 创作者“笨豆”是一位北京高一学生,通过制作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中长视频系列,在全网积累了超过100万名粉丝 [1] - 其内容创作始于对绘画的爱好,2023年11月通过“15天、500元、一个人办画展”的挑战视频,使抖音账号粉丝从三位数增长至1万以上 [2] - 转向旅行视频初期遭遇创作瓶颈,早期作品完播率仅为2%,后通过以“寻找动物”为主线注入剧情和逻辑,成功提升内容吸引力 [2] 内容策略与演变 - 采用“抽签决定寻找保护动物”的独特方式,为视频内容创作注入了悬念和仪式感,例如《印度犀牛篇》在2024年10月获得百万点赞 [3] - 内容从简单的动物寻找,升级为融入人文观察和环境思考的深度记录,例如在《斯里兰卡豹篇》中探讨旅游业发展与动物保护的平衡 [6] - 创作理念从执着于拍到目标动物,转变为接受“遗憾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学会捕捉旅途中的其他故事,强调真实感是打动人的关键 [7] 创作过程与运营管理 - 面对外界对其背后有专业团队的质疑,创作者通过展示一期视频50个小时的后期编辑全过程进行回应,强调所有工作均在课后和周末独立完成 [4][5] - 为平衡学业与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放学后尽快完成作业,再用一两个小时剪辑视频,周末集中处理素材 [7] - 近两年的创作使其学会了用日程表规划时间,并将此习惯应用于学习生活,实现了短视频兴趣与学习知识的互相促进 [8]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创作者的作品在自媒体平台上收获了数千万的播放量,其系列“纪录片”成功吸引了广泛关注 [1] - 长远规划是希望学习纪录片或电影制作,未来将从自然界野生动物尝试转向人文领域,目标是制作出更有深度和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 [8]
去高原遇到这网红,劝你看看就算了
虎嗅· 2025-09-24 16:38
自驾旅游行业趋势 - 川藏线(G318)、西北环线、北疆大环线及独库公路是中国旅行者最青睐的四大自驾公路旅行路线[4] - 近年来自驾线路爆火,大量游客得以驾车深入曾是人迹罕至的秘境[5] - 高原地区自驾游的流行使游客与土拨鼠等野生动物的交集显著增多[5] 野生动物互动现象 - 在四川甘孜、青海海北等高海拔公路沿线,游客物品被土拨鼠抢走的事件频发[3][4] - 事件常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具有病毒式传播的基因,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打卡[16][18] - 互动行为从自然观察演变为网红式打卡,消解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边界感[19] 土拨鼠生态特征 - “劫匪”土拨鼠学名旱獭,在热门旅游景区最常见的是喜马拉雅旱獭[6] - 喜马拉雅旱獭是松鼠科旱獭属的穴居类啮齿动物,分布于中国多个省份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甸[7] - 其地下洞穴群错综复杂,巢穴距地面高度可达一米以上,物品一旦被拖入洞内便很难追回[9][10] 互动行为成因 - 最初在甘孜州丹巴县莫斯卡村等地,由僧人喂养旱獭使其习惯与人类相处[11] - 游客携带饼干等食物投喂,令野生旱獭产生食物依赖,并将人类与汽车视为食物来源[12][13] - 旱獭对于手机、钥匙、相机等非食物物品也产生兴趣,会将其作为宝贝拖回洞中研究[13][14] 潜在生态影响 - 随意投喂人类食物可能损害野生动物的肝肾功能,并使其丧失自然觅食本能[24] - 野生动物被吸引至公路或人类居住区乞食,会增加车辆碰撞等意外死亡风险[24] - 游客遗弃的垃圾可能被牛羊等动物误食,成为夺取其性命的重要原因[25]
有为、不为与善为(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1 05:52
城市发展理念转变 - 上海闵行区保留1.7万平方米"城市荒野"空间,容纳300多种植物、80多种鸟类和500多种昆虫的自然生态 [1] - 北京温榆河公园以荒野化为主基调,取消人工设施以保留野趣景观 [1] - 城市评估标准从单一建设指标转向经济人文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效能 [1] 城市治理模式创新 - "落叶不扫"政策通过保留自然落叶景观,结合区域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2]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发展理念,从土地开发转向城市留白和生态平衡 [2] - 城市治理从"有为"改造转向主动"不为",依靠自然力量恢复生态系统 [2] 产业战略布局 - 唐山钢铁产业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并建立省级钢铁实验室,避免重复建设 [3] - 安徽宣城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为常州新能源汽车供应关键零部件 [3] - 重庆忠县和涪陵区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橙子和榨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3] 政府与市场边界 - 政府需在快递寄递、防返贫、乡村医疗等市场失灵领域主动作为 [4] - 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同时避免过度干预企业自主经营 [4] - 明确"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边界以优化资源配置 [4]
苏北三线城市,怎么成了韩国人的快乐老家?
36氪· 2025-07-01 21:54
盐城高尔夫产业 - 韩国高尔夫爱好者大量涌入盐城射阳县打高尔夫,2024年一季度射阳岛高尔夫球会接待韩国游客达3700人次 [8] - 盐城高尔夫球场因免签政策、航程短(仅2小时)、价格优势(比韩国便宜50%以上)成为韩国中产首选,韩国游客占盐城入境人员近80% [7] - 球场配套全面升级,包括更换新球车、增加韩餐服务、配备韩语球童等,形成完整服务链 [10] 韩国企业在盐城 - 盐城自1993年起累计吸引近千家韩企,形成汽车(起亚工厂)、动力电池(SK项目)产业集群,常住韩国人超1万名 [15] - 城市配套高度韩化,设有韩文标识、KK-PARK中韩文化街区、东大门服装市场及政务服务中心韩语专属窗口 [15][16] - 近年韩企面临产业转型压力,劳动密集型韩企业务收缩,但新兴产业如短视频内容创作等新兴领域开始兴起 [17] 盐城文旅产业 - "野生麋鹿观赏"成为核心卖点,带动县道自驾游热潮,五一假期包车订单激增,兼职向导团队扩张至二三十人 [31] - 文旅产品创新推出"观鸟+观赛"套餐,丹顶鹤湿地等景区球迷专属通道订单超2万单 [31] - 黄海野鹿荡获国际暗夜协会认证,独特景观"大地之树"吸引专业摄影群体,形成高端旅游细分市场 [32][34] 区域经济联动 - 盐城利用地理优势(距首尔最近的中国三线城市)打造"高尔夫+韩流文化"特色经济圈 [23] - 旅游口号"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苏北"精准定位江浙沪客群,形成与日韩旅游的替代效应 [3][32] - 航空枢纽价值凸显,南洋机场韩国航线客流同比增长61.9%,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消费 [7][8]
西湖断尾松鼠引人深思,真正的喜爱是保持距离的欣赏与守护
北京青年报· 2025-06-20 17:13
野生动物与城市文明冲突 - 杭州西湖发生游客粗暴拖拽野生松鼠导致尾部断裂事件 涉事人员陈某将被依法严肃处理 [1] - 西湖松鼠已成为城市文化符号 与游客形成共生关系 但部分游客将其视为"活的拍照道具"导致伤害事件发生 [1] - 景区设置的"四不"警示牌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反映出现行管理措施存在执行漏洞 [1]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与公众意识 - 法律明确规定蓄意伤害野生动物需承担法律责任 即便对非保护物种也适用 [2] - "投喂即关爱"的认知误区普遍存在 实际上会导致野生动物丧失自然觅食能力并引发健康问题 [2] - 2021年曾发生因人工投喂导致松鼠肥胖被鹰捕食的事件 显示人类干预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 [2] 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 - 城市扩张持续挤压野生动物生存空间 迫使它们与人类共处 但缺乏相互尊重的相处机制 [3] - 部分游客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已异化为占有欲 破坏了人与自然原有的和谐关系 [3] - 事件反映出需要重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真正的喜爱应体现为保持距离的欣赏与守护 [3]
第56个世界地球日暨“城市+”公开课活动在长沙规划展示馆举行
长沙晚报· 2025-04-22 10:46
活动概况 - 第56个世界地球日暨城市+公开课活动于4月20日在长沙规划展示馆举行 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划共筑美好星城 [3] - 活动由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 长沙规划展示馆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长沙晚报社承办 [8]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主任刘松分享中国水资源现状 挑战 管理策略及个人水足迹 [4] - 联合国建议的个人每日基本水足迹标准为20升至50升 [4] - 生产一条牛仔裤的用水量可达2000升至4000升 显示产品需求间接拉动大量水资源消耗 [4] 长沙生态规划与建设 -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刘博解读长沙自然禀赋和生态条件 阐述生态保护与修复举措 [6] - 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清晰勾勒美丽长沙的发展轮廓 [7] - 活动为公众提供了解城市规划的窗口 激发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