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普查
icon
搜索文档
西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3346处
新华社· 2025-11-27 17:19
此外,按照国家文物局专项部署,此次实地调查工作期间,西藏还组织开展了21个边境县专项调查,复查文物点1149处,其中254处守土戍边遗 迹被纳入新发现,为边境文化遗产保护与疆域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悉,下一步西藏各级普查领导小组还将加大老城新发现力度,做好认定公布和建立资源目录。同时,组织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遴 选申报等工作,不断丰富拓展西藏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内涵。(记者春拉)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11月27日发布消息,西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期间,西藏七地市普查队以县域为单位全面推进实地调查,收获丰 富成果。截至目前,全区调查新发现文物3346处,增长比例为78.2%。 新发现文物类别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其中,重点领域调查涉及名城名镇名 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工业类文物资源及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博物馆、纪念馆等。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获悉,自2024年4月西藏正式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以来,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调查实有文物资源总量达 7623处,其中全面完成4277处"三普"文物复查工作。 日喀则市萨嘎县彭永珠岩画 ...
“我家门口有文物”
人民日报· 2025-11-15 06:03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泉州的进展与成果 - 普查工作覆盖泉州1.1万平方公里土地,通过实地踏勘发现并认定文物[1] - 已完成3811处“三普”文物复查,并新发现1220处文物[2] - 普查工作得到1458人次业务培训支持,共有56支普查队伍参与[2] 重要文物新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 在永春县发现并确认了明代始建、清代重建的岭兜桥,该桥曾是官道要冲及瓷器茶叶外销的“黄金线”[2] - 在洛江区大蔗山海拔约300米处新发现一处宋代龙窑遗址(钟山宋窑),文化堆积层厚度约1米,填补了该区宋代窑址的空白[2] - 钟山宋窑的发现进一步实证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地位[2] 普查工作的具体实践与挑战 - 普查队员需克服艰苦环境,例如南安普查队队员在丰州狮子山遗址踏勘时受伤仍坚持完成数据录入[2] - 队员卢培峰创下单日调查14处山地新发现文物的福建纪录[2] - 队员黄伟强操作无人机完成10平方公里航拍,并开辟约30公里深山调查路线[2] 文物普查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 普查使岭兜桥等文物被重新认识并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成为乡村文化的“金名片”[2] - 通过普查将文物故事融入教育和旅游,旨在实现文明薪火相传[3] - 文物工作者从成功登记文物和社区认可中获得成就感,例如村民和儿童对文物的积极反应[2]
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
新华日报· 2025-11-13 07:08
会议核心内容 - 江苏省召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陈忠伟主持会议 [1] - 会议肯定了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1] 工作指导方针与要求 - 强调需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利用的强大动力 [1] - 要求按照中央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发展、推进城市更新等方面的部署要求,聚焦应保尽保,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 [1] - 要求聚焦质量控制,强化审核验收,建好用好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做好统计分析 [1] - 要求聚焦成果应用,将普查成果纳入相关规划,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1] - 强调需加强基层一线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1] 具体工作部署与执行 - 强调需加强审核把关,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名称、年代、类别、位置等信息准确无误 [2] - 要求严实工作作风,认真执行第三阶段工作方案和技术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2] - 要求用好普查成果,策划推出一批展览、图书和文创产品 [2] - 强调需加快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为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规划国土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2] 会议进程与参与方 - 会议听取了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全省第四次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2] - 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南京市、南通市分别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 [2] -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等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设区市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办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暨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
新华网· 2025-10-30 19:40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巩固了上次普查成果并拓展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内涵 [1] - 会议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加大文物新发现力度,并保护城市文脉,加大老城调查保护力度 [1] - 会议强调要把文物新发现力度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巡察、监督执纪问责范围及文明城市创建指标 [1] 普查第三阶段工作安排 - 第三阶段将逐级开展审核验收,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 [2] - 将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2] - 会议要求壮大保护力量,加强各级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 [1]
十堰新发现文物点,真不少!
人民日报· 2025-10-26 06:12
普查总体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湖北十堰新发现文物点924处,新发现率达到28% [1] - 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267处,并实施了七大专项调查 [1] - 普查工作基于问题导向,针对本地旧石器时代遗存丰富和武当山文化资源集聚的特点,将“堵河流域旧石器文物资源调查”与“武当山石刻文物资源调查”列为重点专项 [1] 专项调查实施 - 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在完成两项重点专项调查基础上,依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线索,开展了五项新增专项调查 [1] - 新增专项调查包括武当山“两道一路”、三线建设军工遗产、老城古老建筑、襄渝铁路及老旧人防工程,精准触及历史文化深层矿藏 [1] 重大考古发现 - 武当山南岩宫采石场发现石刻群,岩壁高20米、长20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岩画和文字位于岩壁下部1至5米范围内 [2] - 石刻群图案包含石殿、阶梯、赑屃、祥云、鱼、鼠及一位身骑大马、头戴官帽的人物形象,并刻有“州督工大人”等字 [2] - 岩画周边刻有“皇庆元年壬子”(1312)、“至元五年斋月”(1339)、“永乐十一年”(1413)等年号,以及“荆州卫”、“武昌卫戍造事”等文字,印证明代永乐时期大兴武当的史实 [2] - 该岩画是十堰首次发现的岩画类型遗存,填补了鄂西北地区岩画遗存资料空白 [2] - 堵河流域东钦村遗址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标本,包括石核、刮削器、手镐、尖状器等制作精良的器物 [3] - 根据化石形态可辨识出肢骨、头骨和牙齿等部位,初步推断该遗址为古人类屠宰场或核心生活区 [3] 技术方法与挑战应对 - 针对古建筑缺乏文字记载、年代成谜以及连片民居边界模糊等难题,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邀请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专家进行远程及现场指导 [4] - 对于武当山“两道一路”等线性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边界不规则的问题,引进具有信息采集和自动落图功能的先进设备终端,设备重5公斤,可一次性生成普查所需全部数据 [4] - 在路线完全湮没于荒草树林时,寻求湖北省考古院专家协助甄别路线、研判价值 [4] 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 - 通过向外借智、向科技借力,保障了普查成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5] - 在实战中培养出一支本土青年业务骨干队伍,为未来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力量 [5]
事半功倍的专题调查
人民日报· 2025-09-21 06:00
普查成果与核心发现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东省累计调查登记新发现文物1.4万余处[1] - 新发现文物类别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比最高,其次为石窟寺、石刻和古文化遗址,传统民居是所有新发现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小类[1] - 普查延伸了文物认定的年代轴线,扩展了文物认定的类型范围,为增加新发现提供了有利契机[1] 普查方法与策略 - 普查人员系统梳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线索,并结合历史脉络梳理潜在线索,创新性地在全国首发线索征集公告,实行"村村到"地毯式踏勘[2] - 普查办收集线索6000余条,其中近2500条线索经核查登记为新发现,转化率达40%[2] - 采用专题调查作为实现新发现增量的直接手段,组织高校及文博单位开展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类型的实地调查[2] 专题调查具体成果 - 齐长城专题覆盖6市16区县,对全长600余公里的遗存开展详细调查[3] - 盐业遗址专题覆盖黄河三角洲3市760平方公里区域,新发现盐业遗址1000余处[3] - 旧石器遗址专题新发现遗址近50处,大运河专题新发现聚落遗址、堤坝渠堰等70余处,水下文物专题新发现沉船及海防遗址100余处[3] - 集中连片重点区域专题新发现文物达2800余处[3]
贵州新发现文物2700余处 张斗坝花桥为当地最早纪年木构廊桥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6:54
普查核心成果 - 贵州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对14852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的全部复查工作 [1] - 新发现文物数量达2700余处 [1] - 普查工作自2023年11月启动,历时26个月,集结了110支专业普查队伍和1000余名调查人员 [1] 新发现文物详情 - 新发现的2700余处文物点覆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六大类61个细类 [2] - 新发现文物在贵州省9个地州市实现全覆盖 [2] - 重要发现包括遵义市正安县张斗坝花桥,该桥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是贵州目前发现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木构廊桥 [2] - 在毕节威宁县、赫章县、黔东南州清水江流域等地发现一批史前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 [2] 普查技术应用与后续工作 - 普查工作中创新引入三维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系统,以实现高精度、科学化记录与永久性保存 [2] - 目前工作已进入“四普数据上户口”阶段,将对数据进行审核、认定,并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 [2]
西湖风景名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开展
杭州日报· 2025-08-04 10:38
展览概况 - "西湖印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在钱王祠依光堂开展并将持续至8月30日 [1] - 展览遴选西湖景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与阶段性新发现普查成果集中展示景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1] - 展览以文物普查概述复查和新发现为主题分为三大板块其中复查和新发现板块分别以文物等级和文物类别为纲各选取二三十处代表性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展示 [2] 普查技术与方法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运用数字化卫星定位测绘等先进技术全面核查文物保存状况 [1] - 普查加大对文物资源的排查旨在构建更全面更精准的文物管理体系 [1] - 普查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1] 普查成果与意义 - 普查系统梳理西湖景区内文物资源的保存状况为西湖文化遗产的精细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 展览集中展示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从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到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最新阶段性成果 [2] - 普查是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变化等新形势新技术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1] 公众参与与教育 - 景区以展览为窗口通过实物展示文字介绍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文物普查的价值 [2] - 做好文物普查宣传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 展览旨在激发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让更多市民成为文物保护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2]
广东公布文物“四普”阶段性成果 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16 15:4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潮州市潮州古城启动 [1] - 现场举办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 [1] 文物普查成果 - 截至5月31日广东实现"三普"文物复查率100% [1] - 普查数据上传率100% [1] - 全省累计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 [1] - 调查新发现文物3000余处 [1] 重要新发现文物 - 广州黄埔陂头岭遗址揭示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大窖穴群 [1] - 深圳新发现改革开放文物30多处包括荣根学校大门、万丰股份合作公司等 [1] - 韶关市始兴县东郊场粮仓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代表当地先进储粮技术 [2] - 中山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是现存唯一山地型驿道连接香山县城与澳门 [2] 科技手段应用 - 采用RTK定位、无人机航拍、激光测距仪等科技手段 [2] - 深圳宝安区利用全景运动相机为每处文物点建立全景视觉档案 [2] - 珠海采用国产化先进设备接入北斗定位系统完成6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采集 [2] - 江门采用GIS技术精准复核完成3712处文物复查和80余处新发现 [2]
以“应普尽普”促文物“应保尽保”(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 核心关注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近代重要史迹[1] - 普查目标为摸清文物家底、实现应保尽保并通过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守护文物安全[2] - 普查范围覆盖革命旧址、历史地标、古村故城、水下遗存及文化景观等类型[2]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普查推动保护标准完善,从革命遗址扩展到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新类型[3] - 强调保护与利用协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如健身步道)和文旅开发(如乡村旅游)实现文物价值转化[4] - 典型案例包括云南知子罗老州府发展旅游、西安电影制片厂改造为文创产业园[4] 社会参与与技术发展 - 普查依赖专业队伍与公众参与结合,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意识[3] - 工作方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优先保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