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留住江豚的“微笑”
央视网· 2025-11-19 14:4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长得圆滚滚、黑乎乎,总是在"微笑"的小家伙,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江豚。它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 的健康状况。就在不久前,在湖北洪湖市长江洪湖段,又有两头经过野化训练的长江江豚被放归长江干流,回到了它们真正的家园。这已经是我国第二次开 展这样的野化放归行动。那么,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帮助江豚"回家"?在这背后,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些"微笑天使"?为了留住江豚 的"微笑",我们付出了哪些艰辛努力? 11月14日上午,第二次野化放归长江江豚行动启动。两头可爱的江豚回到了它们在长江干流的家,回到了它们的自然种群里。 在放归江豚前,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给江豚扫描"身份证"识别身份,还要进行形态测量、B超检测等各项体检以及生物采样等工作,为的是进一步确认 江豚的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保障江豚放归安全,研究团队专门为江豚研制了穿戴式定位跟踪系统。在江豚正式进入野外前,要进行预穿戴,以测试特质背心的大小是 否需要调整,通信信号是否正常等。这次放归很顺利,江豚的状态很好。 为了这次野化放归,这两头年轻的江豚已经在老湾迁地保护野化适应训练基地生活了两年多,在那里刻 ...
焦点访谈 | 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留住江豚的“微笑”
央视网· 2025-11-18 22:0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长得圆滚滚、黑乎乎,总是在"微笑"的小家伙,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江豚。它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 系统的健康状况。就在不久前,在湖北洪湖市长江洪湖段,又有两头经过野化训练的长江江豚被放归长江干流,回到了它们真正的家园。这已经是我国第二 次开展这样的野化放归行动。那么,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帮助江豚"回家"?在这背后,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些"微笑天使"?为了留住江豚 的"微笑",我们付出了哪些艰辛努力? 11月14日上午,第二次野化放归长江江豚行动启动。两头可爱的江豚回到了它们在长江干流的家,回到了它们的自然种群里。 在放归江豚前,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给江豚扫描"身份证"识别身份,还要进行形态测量、B超检测等各项体检以及生物采样等工作,为的是进一步 确认江豚的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保障江豚放归安全,研究团队专门为江豚研制了穿戴式定位跟踪系统。在江豚正式进入野外前,要进行预穿戴,以测试特质背心的大 小是否需要调整,通信信号是否正常等。这次放归很顺利,江豚的状态很好。 为了这次野化放归,这两头年轻的江豚已经在老湾迁地保护野化适应训练基地生活了两年多,在那里刻 ...
我市开展长江渔业资源放流活动 为长江生态修复注入新活力,也为江豚越冬“囤粮”
镇江日报· 2025-11-07 07:21
活动概况 - 活动于11月6日上午在镇江市和畅洲东北角水域举行,主题为2025年长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暨江豚饵料鱼投放 [1] - 活动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联合主办,镇江欣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1] - 活动旨在弥补长江镇扬河段应急加固工程对保护区江豚饵料鱼资源造成的损失,并进一步改善江豚生存环境 [1] 活动执行细节 - 上午9时30分开始投放,工作人员采用“贴近水面、缓慢倾倒”的方式,以减少鱼苗的机械性损伤 [1] - 投放的鱼苗经过严格筛选,品种涵盖翘嘴红鲌、细鳞斜颌鲴、胭脂鱼、铜鱼等多个品种 [1] - 此次共投放鱼苗600万尾 [1] 生态影响与成效 - 江豚被视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水域生态质量 [1] - 过去15年间,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江豚种群数量增长了30% [1] - 此次投放的600万尾鱼苗将有效补充江豚冬季饵料资源,为其安全越冬提供保障 [1] -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被评估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补充江豚饵料鱼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2] - 此次大规模、多品种的鱼苗投放旨在为江豚营造更优质的生存环境,推动长江生态系统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苏州成为江苏江豚“明星段”
苏州日报· 2025-11-05 10:30
调查核心发现 - 四季度长江江苏段全线调查记录到江豚超120头次,种群规模稳中有升 [1] - 长江苏州段记录到超30头次,成为本季度出现江豚最多的江段 [1] - 监测到幼豚9头次,证明种群正在进行健康自然繁殖 [1] - 10月31日苏州江段单日单程监测到江豚35头,为本季度最高纪录,其中双山岛下游东新圩和常阴沙江段均发现超10头的群体 [1] - 三季度调查中,长江张家港常阴沙水域曾一次性记录到20头江豚集群,刷新该区域历史纪录 [1] 生态意义解读 - 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视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风向标” [2] - 长江苏州段连续多个季度记录到江豚大群体活动,显示该段生态环境正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2] - 该区域已成为江豚稳定栖息和繁衍的栖息地 [2]
热爱与坚守!周亮用30年为长江鲟守住生命火种
中国发展网· 2025-11-03 15:47
公司核心业务与使命 - 公司核心使命为通过人工繁育技术重建长江上游旗舰物种长江鲟的野外种群并恢复其自然资源量 [1] - 公司专注于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育探索,主要物种包括中华鲟、长江鲟和胭脂鱼 [2] - 公司未来5-10年的规划是抓住长江十年禁渔契机,联合其他科研机构共同实现长江鲟的自然生息繁衍 [8] 公司发展历程与关键突破 - 1998年公司成功实现长江鲟内塘训养人工繁殖 [6] - 2004年公司成功突破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当年产出上万尾鱼苗,被誉为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5] - 2004年公司实现中华鲟在纯淡水池塘环境下全球首次成功产卵受精,解决了其是否必须入海才能成熟的学术争论 [6] - 2007年公司攻克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同年为中国首次长江鲟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提供幼鱼2000尾 [6] - 2012至2016年公司牵头“长江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课题”,突破年产长江鲟子二代百万尾级规模 [6] - 2018-2021年公司参与物种保护项目,首次连续多年进行上万尾甚至10万尾级别规模的长江鲟鱼苗放流 [7] - 2023-2025年公司协助科研团队进行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果获新闻联播报道及央视直播 [7] 公司运营成果与数据 - 截至2015年,全国已知人工保种的长江鲟野生亲本仅存21尾,其中18尾在公司 [5] - 三十年来公司累计投放胭脂鱼50万尾,中华鲟30尾,长江鲟超66万尾(包含1001尾性成熟种鱼),岩原鲤56.09万尾 [7] - 目前长江中能找到的长江鲟大部分都带有该公司的基因印记 [7]
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启动 诗韵科技助力,让江豚“微笑”常驻
镇江日报· 2025-10-27 07:43
活动启动 - 2025年镇江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启动仪式于10月26日在南山北广场举行 [1] 文化融合举措 - 市八叉巷小学学生朗诵江豚主题古诗词,江苏大学出版社与保护区管理处签署合作协议,系统整理与镇江相关的江豚古诗词 [2] - 发布镇江江豚IP形象“和小畅”及首套微信表情包,形象以长江江豚为原型,腹部有宝华玉兰图案,寓意“和谐共生、畅游长江” [2] - 长江航运公安局镇江分局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签订“生态警务”共建协议,构建“日常管理+执法护卫”的双重保护机制 [2] 科技应用与监测 - 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正式启用,可全天候捕捉江豚声音信号并实时监测水下噪声 [3] - 系统试运行近一个月数据显示,保护区内3个实时监测点的长江江豚日均出现声信号达2935次,日均捕食声信号达44次 [3] 保护成果与设施 - 总高12米的江豚观测平台建设完工,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体验于一体 [4] - 10多年来,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增长30% [4]
守护长江,书写人水和谐新答卷
人民网· 2025-10-18 14:14
长江生态保护成效 - 全面禁捕等措施有效遏制生态恶化 江豚嬉戏、鳤鱼重现 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 禁渔成效初显[1] - 中华鲟放流规模扩大 水生态所自2022年以来累计为长江沿线放流7万余尾中华鲟鱼苗[2] -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连续15年开展三峡工程生态调度试验 模拟自然水文过程促进四大家鱼等鱼类自然繁殖[2]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突破 - 水生态所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合作 于2009年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 2021年实现子2.5代中华鲟成功繁殖 关键技术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1] - 应用精子超低温保存等前沿技术 解决中华鲟雌雄发育不同步问题 实现种质资源保护从活体保种到遗传资源保种的跨越[1] 系统性保护体系建设 - 保护理念从保护单一物种升级为保护生境系统[2] - 总投资2800万元的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 保育18种珍稀特有物种 数量达6800余尾 形成活体基因库[2] - 构建三峡遗传资源保存库 形成从标本、组织、细胞到核酸的全链条保藏体系 保留完整遗传资源[2]
青春华章丨邂逅游弋的“长江的微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2 12:45
物种基本信息 -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 - 成年江豚体长约1.4~1.6米,体重约50~70千克,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6] - 因嘴角微微弯起好似面带笑容,被称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1][6] - 长江江豚是长江里仅存的鲸豚类动物,被认为是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1][11] 历史数量变化 - 20世纪90年代初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3600头[13] - 2017年种群数量下降至约1000头[13] - 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长江污染加剧,江豚种群数量曾不断下降[13] 保护措施与成效 -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吹响新时代长江治理号角[14] - 长江沿江11个省市累计排查14万公里河湖岸线[14] - 2020年1月1日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14] - 2021年3月中国首部流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施行[14] - 我国在长江建立了8个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和2个江豚迁地保护区[18]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人工繁育技术逐渐成熟,人工环境下繁育出的长江江豚已有5头,包括3头珍贵的二代江豚[19] 种群恢复现状 - 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比2017年增长了200多头[16]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态势[17] - 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江豚数量从2022年的62头增长至2024年的65头[19] - 现在人们时常可以看到江豚在长江中嬉戏的画面,曾经难觅踪影的"微笑天使"正见证着母亲河的生态复苏[22] - 2025年9月英国《泰晤士报》刊文称赞中国的江豚保护工作堪称"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典范"[23]
看,长江的华章
人民网· 2025-10-11 17:3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 约21%国土面积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1] - 安徽省芜湖市拆除整治200多个非法码头及修造船厂 释放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 腾退滩涂陆域面积约6000亩[9] - 江西省九江市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遵循"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要求 打造152公里长江岸线生态绿化带[10] - 湖南省推进洞庭湖系统治理 实施重要堤防加固 蓄滞洪区扩容及河道疏浚等重大项目 构建四大水安全体系[14] -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 通过多项举措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18] - 云南省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金沙江干流在云南境内长1560公里 流域面积10.9万平方公里 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22] 沿江城市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 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徐汇滨江成为重要增长极 龙头企业落户 西岸中环商业集群加速形成[3] - 重庆市洪崖洞以巴渝传统吊脚楼与现代光影技术融合 打造"长江夜经济明珠" 展现文旅融合新场景[16] - 贵州省清镇市依托红枫湖生态禀赋 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 旅居民宿208家 衍生多元业态 日均游客量稳定在2000人次左右[20][22] 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物流 -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首座里程碑式桥梁 极大便利长江两岸物资流通 提升南北交通畅通效率[12] - 浙江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三 海上航线总数达308条 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7] 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装备 - 我国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生态清淤平台"太湖之光"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每天清理8000立方米淤泥 未来6年总清淤量能装满4000个游泳池[5] 滨江景观与公共空间建设 - 安徽省芜湖市十里江湾公园总岸线长约7.2公里 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 通过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深度融合 打造沿江绿色生态文化长廊[9] - 江西九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绿道系统 实现还江于民 惠利于民 方便群众便捷亲水观江[10]
青春华章|江豚、丹顶鹤、东方白鹳……这些“国一”保护动物为何青睐这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1:32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通过生态移民和湿地系统恢复修复工作 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4] - 截至2025年5月 湿地内共有各类生物资源1937种 其中国家一级 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64种[4] - 每年在湿地内定期栖息的水禽超过7万只[4] 重点物种保护成果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数量从2016年的16头增加至32头[2] - 2024年首次观测到两只丹顶鹤到访 并有超过6万只花脸鸭停驻[6] - 2025年3月首次在南京观测到白枕鹤踪迹[6] 生态监测与技术应用 - 科研人员借助摄像头 自动巡航无人机 传感器等设备精准监测候鸟活动[6] - 实验室采用eDNA检测技术 通过提取动物羽毛 皮屑等环境样本识别生物种类及分布[6] 政策支持与社区参与 - 2000年11月对岛上3000多位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开启休养生息模式[4] - 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 湿地公园范围内岛屿不再进行生产活动[4] - 曾经靠江吃江的居民加入长江守望者联盟 成为禁捕禁钓一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