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强化责任落实 凝聚强大合力 安徽省政协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专题协商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11:29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 安徽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聚焦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共收到71篇发言材料和调研报告 [1] - 会议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倒性位置,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 [1] - 建议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推进安徽段岸线湿地保护 [1] 产业绿色转型 - 会议提出加快沿江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生态治理机制 - 建议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长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 [1] - 坚持联动共治、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1] 文化遗产保护 - 会议提出加大长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1]
游客增加2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突破4亿元每经记者为你解码长江上游古镇生态账本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0 14:21
长江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 长江禁捕政策实施后,李庄镇渔民转型为护鱼人,江中鱼类数量显著恢复,肉眼可见七八十斤的大鱼[3] - 李庄镇年游客规模从300万人次增至500万人次,2024年综合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2][7] - 当地投资20亿元打造月亮田生态景区,布局湿地、仿古建筑及特色业态79个,形成文商旅融合窗口[7] 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 - 李庄镇建成日处理5000吨生态污水处理站,完成16条街道污水管网改造,实现古镇污水收集率100%[7] - 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本土植物,建成1.5公里生态护坡,恢复湿地功能,水质达地表水Ⅱ类标准(部分Ⅰ类)[7]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合江县先市酱油园采用低氮排放锅炉(氮排放30mg/m³,低于国标50mg/m³),并建设2300立方米应急蓄水池防止污染[13] - 先市酱油年产600吨,传承基地项目投资20亿元,预计2025年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利税5亿元[15] 渔民转产与民宿经济 - 政府提供安置费及免费民宿管理培训,渔民王明均转型后年收入达12-13万元[8][9] - 李庄镇沿江布局民宿集群,单村已有七八家同类民宿,业态调整以文旅为核心[7][9]
休养生息换来勃勃生机
经济日报· 2025-06-16 05:57
长江禁渔阶段性成效 - 长江禁渔4年多来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1] - 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量实现较快增长,青、草、鲢、鳙等经济鱼类数量显著回升[2] - 2021-2024年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2]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2017年增加237头,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3] -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体透明度提高,藻类异常增殖现象减少[5] 生态恢复具体表现 - 鄱阳湖、洞庭湖等湿地观测鸟类数量创新高,部分候鸟变为留鸟[5] - 铜陵保护区江段野外长江江豚数量由2012年40头增至60头左右[3] - 石钟山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消费逾1700万元[7] - 生态补偿资金落实率从2021年13%提升至2024年76%[11] 现存挑战与改进方向 - 不同水生生物恢复速度差异明显,"四大家鱼"等优势种群占主导,珍稀特有鱼类恢复缓慢[4] - 5万多座水电站阻隔河流纵向连通性,多数湖泊闸坝阻断与长江干流横向连通性[9] - 航运水下噪声干扰江豚母子交流,农业面源污染导致部分河段富营养化[9] - 人工增殖放流存在投放外来物种、高空抛鱼等乱象[8] 保护措施创新 - 建立5个江豚迁地保护基地,2021年实施跨保护区江豚交流[10] - 2024年开展梯级水库生态调度试验17次促进鱼类产卵[11] - 首批8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确定,2024年放流数量首次超100万尾[11] - 2023年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成功,2024年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成功[11] 政策溢出效应 - 沿江码头工厂被湿地公园和生态廊道取代,马鞍山钢渣污染区改造为生态水系[5][6] - 中国·江豚湾景区开设无人机研学、江豚科普等课程,累计接待学生团体15万人次[7] -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提升,长江保护从政策要求内化为社会习惯[7]
中外记者“走读”湖北 感受长江生态之美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22:21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湖北省自2016年以来关改搬转长江流域化工企业472家 [3] - 推动3.2万名渔民退捕上岸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3] - 腾退长江岸线超过180公里 [3] -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6年稳定在Ⅱ类 [3] - 水鸟种群5年增长4.9倍 [3]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 - 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 [5] - 工程建成以来累计减少燃油消耗530吨/年 [5] - 减少各类有害气体排放1660吨/年 [5] - 采用纯电动船舶动力系统助力绿色航运 [5] 长江生态保护成果 - 中华鲟研究所抢救保护长江流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1300种 [5] - 三峡水库连续14年开展生态调度试验维护生物多样性 [5] -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承担三峡库区陆生生态修复工作 [5] - 葛洲坝下游江豚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5] 新能源船舶技术 - 长江三峡1号游船采用纯电动动力系统 [5] - 应用大型纯电动船舶动力和控制系统关键核心技术 [5] - 航线覆盖葛洲坝、三峡大坝、西陵峡两坝一峡风光 [5]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禁渔第五年 亮出成绩单(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5-16 05:55
长江禁渔成效 - 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 [1] - 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前增加36种 [1] - 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出现频率显著提高,水质改善明显 [1][2] 旗舰物种保护 - 中华鲟2024年放流规模首次超过100万尾,约11万尾幼鱼进入海洋 [3] - 长江鲟在赤水河首次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科研人员营造8000平方米产卵场 [4] - 中国科学院设立长江江豚自然栖息地修复示范区,计划开展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 [2][4] 退捕渔民安置 - 全国14.5万名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6] - 安徽当涂县推出"捕转养"政策,提供免费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5][6] - 马五一等退捕渔民转型养殖,投放1700斤蟹苗和600多斤虾苗,收益预期良好 [5][6] 生态修复与执法 - 太湖流域采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和无人机技术,20分钟内完成非法捕捞查处 [8] - 沿江省份推动数千家化工企业关停或转型,湖北宜化集团投资1.12亿元建设绿色工厂 [8][9] - 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建立,豫鄂交界设6000亩缓冲区加强监管 [8] 未来规划 - 农业农村部将推进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修复重要栖息地 [4] - 计划开展赤水河等支流连通性恢复试点,加大增殖放流力度 [4] - 继续落实差异化政策,发展设施渔业和"捕转养"基地以稳定渔民就业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