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湖之光
icon
搜索文档
青春华章 | 把青春写进太湖的清波
环球网· 2025-10-15 10:01
核心观点 - 中国自主研发的“太湖之光”生态清淤平台投入使用,标志着太湖流域治理进入科学系统化、技术智能化的新阶段 [1] - 该平台具备高效、智能、绿色等特点,实现了治泥净水的同步推进和全流程闭环作业,是科技创新在水域治理中的范本 [1][2] - 太湖水质从2007年的蓝藻危机改善至近30年最佳水平,展现了科技力量与治理实践深度融合的成效 [2] 产品与技术 - “太湖之光”是世界首创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平台,由中交天航局自主研发设计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1] - 平台每天可处理8000立方米太湖淤泥,具备高效化、模块化、智能化和余水处理等特点 [1] - 处理后的尾水能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可直接排入湖中,实现全自动化一键操控 [2] - 平台实现了从挖泥、筛分到脱水、回水的全流程闭环,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并让淤泥变废为宝 [2] - 设计针对太湖清淤面广、点多、量大的特点,实现零土地占用和零二次污染 [2] 运营与协同 - 平台于今年8月15日在江苏无锡太湖水域全面投入使用 [1] - 既可独立作战,也可与“太湖之星”协同运行,形成更强大的治水合力 [1] 行业影响与成效 - 无锡太湖流域在数字化赋能下,治理进入科学系统化、技术智能化的新阶段 [1] - 无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湖理念,探索出一套系统化、精细化的治湖路径 [1] - 太湖水质创下30年来最佳水平,环境改善是对治理努力最直接的回应 [2]
看,长江的华章
人民网· 2025-10-11 17:31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 约21%国土面积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1] - 安徽省芜湖市拆除整治200多个非法码头及修造船厂 释放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 腾退滩涂陆域面积约6000亩[9] - 江西省九江市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遵循"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要求 打造152公里长江岸线生态绿化带[10] - 湖南省推进洞庭湖系统治理 实施重要堤防加固 蓄滞洪区扩容及河道疏浚等重大项目 构建四大水安全体系[14] -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 通过多项举措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18] - 云南省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金沙江干流在云南境内长1560公里 流域面积10.9万平方公里 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22] 沿江城市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 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徐汇滨江成为重要增长极 龙头企业落户 西岸中环商业集群加速形成[3] - 重庆市洪崖洞以巴渝传统吊脚楼与现代光影技术融合 打造"长江夜经济明珠" 展现文旅融合新场景[16] - 贵州省清镇市依托红枫湖生态禀赋 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 旅居民宿208家 衍生多元业态 日均游客量稳定在2000人次左右[20][22] 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物流 -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首座里程碑式桥梁 极大便利长江两岸物资流通 提升南北交通畅通效率[12] - 浙江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三 海上航线总数达308条 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7] 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装备 - 我国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生态清淤平台"太湖之光"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每天清理8000立方米淤泥 未来6年总清淤量能装满4000个游泳池[5] 滨江景观与公共空间建设 - 安徽省芜湖市十里江湾公园总岸线长约7.2公里 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 通过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深度融合 打造沿江绿色生态文化长廊[9] - 江西九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绿道系统 实现还江于民 惠利于民 方便群众便捷亲水观江[10]
跟采太湖清淤船(产经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文章核心观点 - “太湖之光”全工艺智能绿色一体船清淤平台全面投产,标志着中国在生态清淤装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是集成式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4][12][14] 装备性能与效率 - “太湖之光”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太湖减负约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4] - 作为“太湖之星”的升级版,其单日清淤量提升1.6倍 [4] - 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艘作业船串联成水上移动工厂,集合清淤、筛分、脱水、净化等功能 [5][8] - 自主研发的钢桩安全定位系统使船体即使在12级风浪中,晃动幅度也能控制在5厘米内 [11] 技术创新与环保效益 - 成功实现“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大幅节约用地 [9][10] - 余水处理船面积仅为420平方米,单位面积处理能力超出传统陆域处理厂10多倍,出水总氮含量降至1毫克/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 [10] - 超300个传感器覆盖30多个工作点位,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一脑管控”,过去需要十几个人值守的作业面现仅需一名操作员 [12] 行业发展与产业协同 - 中国清淤装备年清淤能力从2014年的数十万立方米级别上升至2024年的百万立方米级别 [12] - 国内江河湖库每年泥沙淤积量超50亿立方米,相当于能填满一整座太湖,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助推器和试验场 [13] - “太湖之光”由12家核心厂商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涵盖疏浚、造船、水处理三大产业体系,集成2000多个国产部件,从设计到下水仅用11个月 [14] - 核心部件螺旋绞刀的淤泥挖掘浓度已从10年前的15%提升至77%,中交天航局自研的高浓度疏浚技术使挖掘浓度提升超60% [13][14]
太湖治理再添重大装备 未来6年可清淤超千万立方米 跟采太湖清淤船(产经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02
核心观点 - “太湖之光”水上全工艺智能绿色一体船清淤平台全面投产,标志着国产清淤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从跟跑迈向领跑 [1][9] - 该平台通过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实现“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清淤效率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具备全国内湖复用的潜力 [1][5][7] 装备性能与作业流程 - 平台由多艘功能船串联成水上“移动工厂”,集成清淤、筛分、脱水、净化全工艺 [3][4] - 单日清淤量相比前代“太湖之星”提升1.6倍,未来6年总清淤量将超千万立方米,相当于清除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1] - 作业流程高度机械化与智能化:清淤船精准剥离湖底淤泥,经筛分、絮凝、压榨后,泥水分离形成泥饼运走,处理后的余水达地表湖库Ⅲ类标准直排回湖 [4][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实现“极限脱氮”,将余水总氮含量从6毫克/升降至1毫克/升,单位面积处理能力超出传统陆域处理厂10多倍 [7] - 采用模块化设计,单元可灵活组合、按需调动,提升装备跨场景适配能力与复用价值 [5] - 应用新型抗拉胶管、柔性电缆及自主研发的钢桩安全定位系统,确保在12级风浪中船体晃动幅度控制在5厘米内 [8] - 智慧控制系统集成超300个传感器,实现全流程“一脑管控”,单名操作员即可完成过去需十几人值守的作业 [8] 行业演进与驱动因素 - 国产清淤装备历经从国外引进、改造到自主研制的跨越,年清淤能力从数十万立方米提升至百万立方米级别 [8][9] - 创新驱动因素包括:每年超50亿立方米的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市场需求,以及集约式发展下环保用地缩减60%的倒逼机制 [10] - 协同攻关模式显现成效,“太湖之光”由12家核心厂商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打造,涵盖疏浚、造船、水处理三大产业体系 [11]
“太湖之光”全面投产——清淤利器开创河湖治理新模式
科技日报· 2025-08-21 16:13
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设计研发世界首创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 实现全离岸一体化施工新模式[1][3] - 采用自主研发V-MBR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在420平方米空间内实现地表湖库Ⅲ类水质处理 对比陆地需3000平方米面积[2][3] - 配备15000个传感器实现智能检测水质与动态调节参数 余水处理水质稳定达标并可直排入湖[3] 产品迭代进程 - 2023年先行研制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 具备疏挖系统 除杂调絮系统及脱水减容系统[2] - "太湖之星"实现淤泥筛分 调絮 泥水分离 压榨脱水等环节 最终形成固化泥饼直接运输上岸[2] - 在"太湖之星"基础上攻克余水处理难关 最终实现"淤泥不占地 余水不上岸"的全面投产[2][3] 行业应用价值 - 解决城市湖泊淤泥治理痛点 尤其适用于发达城市群岸边用地紧张场景[1] - 替代传统清淤方式(需岸边露天堆放自然脱水) 彻底摆脱对土地占用和环境影响[1][2] - 为我国河湖治理提供新质生产力支撑 处理标准达到地表湖库Ⅲ类及以上水质要求[2][3]
为太湖量身打造的清淤利器“太湖之光”投产
新华社· 2025-08-15 15:21
核心观点 - 中交天津航道局自主研发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太湖之光"正式投入太湖生态清淤工程 该平台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实现零土地占用 零二次污染与低碳排放的生态闭环 [1][2] 技术特点 - 平台由五艘功能船组成 包括新型智能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2号" 筛分调节船"太湖之光1号" 脱水减容模块船"太湖之光2号"和"太湖之光3号" 以及余水处理船 构建"生态清淤—筛分调絮—脱水减容—余水净化"完整生态闭环 [1] - 余水处理船处理后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 可直接排入湖泊 [2] - 采用清洁岸电驱动 施工全程零油耗 清淤产生的泥饼可用于湿地修复和矿坑复绿等资源化利用 [2] 运营效能 - 日清淤量达8000立方米 预计6年内完成超1000万立方米清淤任务 相当于清除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淤泥量 [1] -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 构建智能化施工体系 [2] 行业背景 - 2024年太湖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30年来首次整体达到Ⅲ类"良好"等级 但湖底富营养底泥仍是水质持续改善的主要威胁 [2] - 该平台针对太湖量身定制 破解传统清淤"占地多 适应性弱"难题 是中交集团与无锡市政府合作推进新一轮太湖深度治理的核心装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