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日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邓永耀:身先士卒抗日寇 危难时刻显担当
新华社· 2025-08-06 15:43
邓永耀生平事迹 - 1912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乡大南村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私塾读书成绩优异 [1] -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共青团湘东特委委员 后于区县苏维埃政府担任文书工作 文思敏捷口笔均善 被称党内"秀才" [1] - 1934年8月随红六军团西征 先后任红二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 红六军团宣传部长 后调红四方面军 [1] 军事成就与贡献 - 1938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委 率400名新兵击毁日寇40多辆军车 英名传遍冀南地区 [1] - 1938年5月任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二团政委 率部进驻永年县时秋毫无犯 肃清土匪获百姓夹道欢迎 [2] - 组建中共永年县委和抗日县政府 成立县农民抗日救国会 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组织 发展工商业恢复集市贸易 号召农民种植高粱加快根据地建设 [2] 牺牲与纪念 - 1939年3月3日在武邑县西屯反扫荡战斗中率30名指战员阻击日军 头部腿部中弹壮烈牺牲 [2] - 1940年武邑县军政民各界立碑纪念 碑文记载"先后数十役"作战记录 [3] - 1939年4月11日《新华日报》刊文纪念 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编印《烈士传》 刘伯承序文称赞其为"伟大革命者" [3] 精神传承 - 衡水市博物馆抗战英烈事迹电子屏持续展播邓永耀事迹 [3] - 茶陵县列宁学校传承其所作校歌 将故事融入思政教育 组织红色研学与志愿服务活动延续精神 [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高凤英:凝聚蒙汉力量 浴血青山的抗战英烈
新华网· 2025-08-05 09:06
这是高凤英画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4日电 题:高凤英:凝聚蒙汉力量浴血青山的抗战英烈 新华社记者贺书琛 的抗日队伍指战员、军民口中的"云队长"。 1928年冬,德勒登与赵莲莲成亲。次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文贵出生。当年春旱秋涝,受压迫的穷苦人 无以为食,饿殍遍地,也是在这一年,德勒登留学苏联的堂姐夫佛鼎回乡,这名共产党员受命回国发展 内蒙古地下党组织。赵莲莲发现,常与佛鼎来往后,眉头紧锁的丈夫变得意气风发,时时不知疲惫地在 外奔波。她不知道,丈夫有了新身份——中国共产党员。 婚后刚两年,一天早上,丈夫如往常出门,又折返回来,抱起儿子不停亲抚,临别时多看了几眼忙碌的 妻子。赵莲莲没想到,这一别就是5年。德勒登与十几名有志青年同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党务学校,系统 学习了共产主义理论以及基础科学等课程。1935年,为组织民众抗日救亡,26岁的德勒登被派回国,从 事地下工作。出于工作隐蔽需要,他为自己起了一个与魁梧身材颇具反差的名字——高凤英。 地下党员高凤英四处奔走,为抗日武装力量争取支持。经过多次做工作,高凤英曾将一个排的蒙古族士 兵从伪军阵营拉到游击队伍。此外,他还争取大量物资支持,为游击队伍提供关键情报。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高凤英:凝聚蒙汉力量 浴血青山的抗战英烈
新华社· 2025-08-04 19:53
烈士高凤英生平事迹 - 高凤英原名德勒登 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 抗日队伍指战员 被军民称为"云队长" [1] - 1929年受共产党员佛鼎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党务学校系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 [1] - 1935年回国从事地下工作 为隐蔽身份改名为高凤英 [1] 抗日斗争经历 - 成功策反一个排的蒙古族士兵从伪军投奔游击队 并争取大量物资支持 [2] - 1938年为游击队购置机枪配件时被捕 遭受日军折磨20多天后获救 [2] - 妻子赵莲莲被敌军抓捕后坚贞不屈 高凤英变卖家产筹款营救 [2] - 全家随游击队转移 被称为"游击家庭" 行军时需保持静默防止暴露 [2] 担任游击队队长及牺牲 - 1940年出任蒙古抗日游击队队长 改名"云吉祥" 带领蒙古族武装转战绥西 [3] - 1941年秋在与敌军战斗中牺牲 时年32岁 共有12名烈士同时殉国 [3] - 新中国成立后举行追悼会 其子文精代表烈士子女发言继承遗志 [3]
抗战女兵:硝烟中的铿锵玫瑰
海南日报· 2025-08-04 10:29
抗战女兵背景 - 抗战期间海南岛有一批女兵在十多岁就参加革命,从事地下交通员、后勤、医护等工作,为琼崖抗战胜利作出特殊贡献 [12] -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女性力量在战争中展现光辉 [12] - 记者走访了3位健在的琼籍抗战女兵,聆听她们的抗战记忆 [13] 邢淑蓉事迹 - 邢淑蓉1932年出生,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担任地下交通员,目前93岁居住在海口 [14] - 曾临危不乱通过暗号"亲善"提醒游击队员撤离,并协助埋雷伏击日军 [14][15] - 利用送饭机会传递信息,帮助游击队成功救出被捕的母亲和队员 [16] - 抗战胜利后投身解放战争,参加3次战斗,海南解放后当过老师和工人 [16] 周玉梅事迹 - 周玉梅96岁,1943年入伍,家住海口琼山区旧州镇红卫村 [17][18] - 参与制作手榴弹并为游击队送饭菜,主要负责后勤服务保障 [19] - 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工作不受国民党恐吓影响,海南解放后担任村妇女主任 [19] 谢惠明事迹 - 谢惠明103岁,1938年入伍担任随军卫生员,1940年入党 [20] - 1946年在儋州王五战斗中右腿中弹负伤,仍坚持救护伤员 [20] - 1958年退伍后分配到罐头厂工作,因腿伤40岁才结婚,现居住养老院 [20] 历史数据 - 旧州镇红卫村老村在抗战时期有18名革命烈士,占全镇28% [18] - 日军在海南实施"三光政策",曾烧死村民并将小孩丢井淹死 [15]
山东5个展览入选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大众日报· 2025-08-04 08:58
展览入选情况 - 山东共有5个展览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入选数量居各省份第一位 [1] - 台儿庄大战史料展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展览面积达8000平方米 陈列中日双方珍贵文物史料千余件 [1] -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首次系统整合山西 河北 山东 河南四省抗战革命文物资源 [1] - 铁道线上的抗日传奇——鲁南铁道大队历史陈列位于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展览由6个部分组成 [1] - 派兵去山东——八路军第115师在沂蒙展位于临沂市博物馆 展览分为5个部分 [2] - 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历史展位于潍坊市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2] 展览内容特色 - 台儿庄大战史料展展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军队精诚团结共御外侮的史实 [1] - 山河永固展山东展区聚焦"党群同心 军民情深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再现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历史 [1] - 铁道游击队展全面展示鲁南铁道大队英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生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传奇历史 [1] - 八路军第115师展展现其与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2] - 潍县集中营展见证日本军国主义残暴行径 象征中国人民与西方侨民携手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斗争 [2]
(抗战胜利80周年)烽烟外的“小城大义”:澳门在抗战中从未缺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8-02 21:03
澳门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 澳门在抗战期间人口从15万飙升至40多万,接收了近两倍原有人口的难民 [3] - 粮食短缺导致1942年至1944年大量居民饿死,街头常见"收尸队"运送遗体至氹仔"万人坑" [3] - 镜湖医院等机构全力救治难民与伤员,同善堂每日施粥,普通市民腾出家中阁楼安置逃难者 [3] 澳门支援抗战的方式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成立"阖澳华侨赈济东北兵灾会",各界踊跃捐款 [5] - 1937年起,"义"字成为澳门社会关键词,黄包车夫"义拉"、歌女"义唱"、商铺"义卖",所得收入全部捐给抗战前线 [5] - 澳门同胞积极参与抗战,包括廖锦涛、梁彦明、柯麟医生、何贤等代表人物的事迹 [5] 澳门抗战历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 澳门保存着叶挺故居、冼星海纪念馆、镜湖医院历史纪念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等抗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 [5] - "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收录近40位代表人物事迹,年底将出版《澳门珍藏抗战时期历史资料丛编》 [5] - 建议将澳门散落的抗战历史资源串联成爱国主义教育路线,传承爱国传统 [6]
“逃责非丈夫”
人民日报· 2025-08-02 16:11
历史文物与展览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叶铭汉的从军纪念戒指、毕业证和驾驶布标等国家一级文物 [3] - 这些文物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投身抗战的历史 [3] 知识分子抗战贡献 - 叶企孙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在抗战期间组织技术人才支援冀中根据地 [4] - 叶企孙筹借资金和物资秘密转送冀中根据地,并保持联系支援军工研制 [4] - 叶铭汉放弃学业加入青年军,通过训练成为优秀驾驶员并参与抗战 [5] 个人经历与成就 - 叶铭汉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初入伍并受训于印度蓝姆伽汽车学校 [5] - 叶铭汉随部队经中印公路返国,受到美军称赞和社会各界欢迎 [5] - 叶铭汉战后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实验高能物理学家 [6] 家族与爱国精神 - 叶企孙和叶铭汉叔侄两代科学家均在科学和抗战中取得成就 [6] - 叶铭汉2010年捐赠从军文物给纪念馆,2024年去世后安葬于叶企孙纪念像旁 [6]
四大名旦,抗战丹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2 13:54
京剧四大名旦抗战时期的艺术贡献 - 梅兰芳编演《抗金兵》以南宋抗金故事隐喻抗日,1932年上海公演引发万人空巷盛况,南京演出时售票窗口被挤坏 [9] - 梅兰芳创作《生死恨》通过北宋百姓苦难影射日军暴行,1936年上海首演后场场爆满,创新"旦角穿富贵衣"手法强化悲剧性 [10][11] - 尚小云在北京演出《梁红玉》,前段青衣唱腔展现爱情故事,后段刀马旦武打场面精湛,"战金山"击鼓桥段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 [13][14] - 荀慧生创作《荀灌娘》讲述13岁少女突围求援故事,融合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演出火爆达到以史育人效果 [17] 艺术家个人抗争事迹 - 梅兰芳1937年蓄须明志拒为日伪演出,变卖房产古董维持生计,售画八年资助同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出 [11][12] - 程砚秋1937年拒演"捐献飞机"义务戏,1941年火车站遭伪警殴打致耳膜破裂,隐居青龙桥务农至抗战结束 [15][16] - 尚小云与梅兰芳南北呼应,同期在北京演出同题材《梁红玉》,展现"铁嗓钢喉"唱功与武生级打戏功底 [13][14] 剧目社会影响力 - 《抗金兵》通过金山战役以少胜多情节激发民众抗日情绪,观众潸然泪下,嘉兴演出出现人山人海场面 [9] - 《生死恨》韩玉娘劝夫投军情节成为抗战号角,个体悲剧折射民族苦难,强化观众对侵略者的愤慨 [10] - 《荀灌娘》女扮男装突围情节具有古为今用效果,文武兼备的表演形式为抗日宣传做出贡献 [17]
关键战场|八字桥、四行仓库、吴淞炮台……同仇敌忾 血沃淞沪
央视新闻· 2025-08-02 12:07
淞沪会战背景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北京天津 随后制造事端进攻上海企图进逼南京 [1] - 淞沪会战又称"八 一三"淞沪抗战 是全国抗战开始后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 [1] - 国民政府调集70多万兵力 日军投入9个师团25万人 [1] - 会战历时三个月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1] 八字桥战役 - 八字桥是虹口通往闸北的咽喉要道 中国守军第88师与日军在此展开第一次争夺战 [3] - 日军一度占领八字桥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 [5] - 88师主力识破日军战略 死守八字桥阵地 [7] - 日军攻击重点为天通庵车站八字桥水电路一线 试图包抄中国军队 [7] 空军作战 - 中国空军飞机仅100多架 日军飞机400多架 [11] - 8月14日中国空军从南京浙江起飞轰炸日军据点军械库和军舰 [13] - 三天内击落击伤日军飞机30多架 [13] - 第一个月共击落60多架日军飞机 炸毁多艘军舰 [21] - 海军击落7架日机 重创两艘日舰 [21] 兵力部署 - 8月15日日军增援300多门大炮200多架飞机和数十艘军舰 总兵力25万人 [21] - 国民政府投入78个师3个海军舰队 总兵力75万人 [21] - 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包括桂军川军湘军粤军东北军等迅速向上海集结 [9] 罗店战役 - 8月22日日军在浏河吴淞等地登陆企图占领罗店 [22] - 第18军严防死守 旅长蔡炳炎牺牲 [24] - 18军伤亡超过12000人 日军伤亡至少6000人 [24] 四行仓库保卫战 - 10月26日88师524团400多名官兵据守四行仓库 [26] - 对外宣称800人 全体官兵写下遗书誓死决战 [27] - 21岁士兵陈树生身绑手榴弹跳楼与敌同归于尽 [29] - 四天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 击毙200多人 [29] 战略意义 - 为沿海工厂学校内迁争取时间 多抵抗一天可多转移七八十华里 [31] - 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0多所大学迁往大后方保存文化血脉 [31] - 11月12日中国军队完全撤离淞沪地区 日军占领上海 [33]
“逃责非丈夫”(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8-02 06:00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爱国行动 - 叶企孙作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领导清华大学天津临时办事处,协助师生南迁并保护学校资产 [2] - 叶企孙联络动员技术人才奔赴冀中根据地开展军工研制,并筹借资金物资秘密支援抗日 [2] - 叶铭汉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后毅然入伍,1945年初加入青年军并赴印度接受汽车驾驶与修理训练 [3] 文物与历史见证 - 叶铭汉的从军纪念戒指、1945年蓝姆伽汽车学校毕业证及驾驶布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3] - 2010年叶铭汉捐赠从军纪念戒指等珍贵物品给纪念馆,2024年去世后安葬于叶企孙纪念像旁 [4] 两代科学家的抗战贡献 - 叶企孙通过学术网络为冀中根据地输送技术人才和物资,持续支援抗日直至西南联大时期 [2] - 叶铭汉经驼峰航线赴印受训,驾驶车队经中印公路归国,其部队被美军评价为"前所未见优良驾驶员" [3] - 叔侄二人分别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并在国家危亡时投身抗战,体现知识分子家国情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