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传承信仰力量
央视新闻· 2025-10-05 19:43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今天的《校馆弦歌》系列报道,我们一起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灯塔,更是一代代青年学生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 在展馆一楼,陈列着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界》等珍贵展品。一百多年前,陈望道在翻译 《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过专注,在吃粽子时竟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结果母亲发现,奋笔疾书的儿子,嘴上全是墨水,自己却浑然不觉,还笑着说,可 甜了。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被画成了一幅作品,悬挂在展馆中央,指引着参观者追溯信仰之源,感悟真理力量。 每年,复旦大学新生们入学的第一堂课,都会来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也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 的旧居。 复旦大学学生 温鑫:这样一个简陋的书桌,去想象陈望道先生他当时翻译宣言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场景,这背后是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就是当一个人他全身 心的投入这种崇高的事业当中的时候,物质条件的艰苦反而被超越了,这种甜是信仰的甜,是使命的甜。 时间回到1920年春天,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语言学家陈望道 ...
这些名句,他们用生命书写
新华网· 2025-09-30 10:19
总有一些句子,重于千钧,穿透历史;总有一种笔墨,以热血为墨,以生命为纸。在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 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聆听这些以生命刻写的名句,读懂英烈们内心最坚定的信仰!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 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 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 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1931年8月,吉鸿昌被蒋介石解除兵 权,强令其出国"考察"。1932年,吉鸿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炮声中回到祖国后,随即联络与发动旧部, 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并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枪械,组织武装抗日。1932年深秋,在北平 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并遭逮捕,11月24日,经 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夏 印度 (1900-1928) 66 破头不要紧,只要立又 奧 ...
校馆弦歌丨“我们汇聚成潮水的方向”——当弘扬红色文化成为青年中的新“时尚”
科技日报· 2025-09-29 16:20
喻伟本人的求学经历也有些特殊。他本科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喻伟对人 生没有明确方向,就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最热门的专业。 大三时,喻伟担任书院的"朋辈辅导员",负责本科新生的思政工作。在这过程中,他有幸与许多西迁的 老教授及其学生、亲属交流对话。1956年,交通大学6000多名师生员工听党指挥跟党走,从上海奔赴黄 土地。老教授身上的"西迁精神",深深触动了年轻的喻伟。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每次去北大红楼,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喻伟内心总会涌上一股感动。 这里是见证他青春成长历程的重要一站。 两年前,喻伟加入"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该项目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的重点活 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研学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开展相关研学。 来北大红楼,就是在进行一次错位时空的对话。喻伟刚一入学就加入了学校和学院的青年讲师团,几年 下来,他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覆盖2万余名听众。在北大红楼,他看到前辈们也是前赴后继, 将"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乍听起来和中华民族毫无关系的理论传入中国,并把它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 ...
坚持,全靠坚持(大家谈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33
文学创作与出版 - 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于1953年开始创作,1956年底完成清样,1957年部分连载,但正式出版延迟至1979年5月,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3][4] - 《青春万岁》自1979年首次出版至2025年的46年间从未停止加印,并衍生出多种版本,包括中国出版集团版、作家出版社版、插图版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部分章节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 [4] - 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写于1973年至1978年,搁置35年后于2013年出版上下册,获得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及2013年“中国好书”奖 [5] - 短篇小说《初春回旋曲》与《纸海钩沉——尹薇薇》均根据几十年前的原稿于上世纪末编辑而成,《从前的初恋》则来自1956年的文稿,于2022年发表 [5][6] - 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艺术家·王蒙创作70年全稿》61卷,标志着其持续70年的笔耕不辍 [6] 国际影响与多语言能力 - 《青春万岁》出版了阿拉伯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及数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版,体现了其作品的国际传播力 [5] - 具备多语言学习与应用能力,包括在央视进行英语专题对话、翻译美新作家短篇小说、在土耳其用土耳其语致祝酒词、在乌兹别克接受乌兹别克语采访、在哈萨克斯坦用哈萨克语演讲、在伊朗用波斯语致词15分钟、在日本用日语致答词,并参加过德语学习班 [7] - 学习语言的核心目的是深入生活、扩大见闻、与各地人民打成一片,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友好的中国写作伙伴 [7][8] 学习理念与时代适应 - 将学习视为主心骨,认为学习能带来信心,不怕等待,强调“学在前,用在后”的重要性 [6][8] - 积极适应新时代技术,热爱上网、使用手机和DeepSeek等AI工具,将AI视为超级百科全书,用于补充知识、释疑纾困,同时认为AI是基于统计的平均数,树立了必须超越的标杆 [8][9] 健康管理与生活坚持 - 自1952年起坚持游泳73年,包括在新疆农村的黄泥水中尝试,并持续每天走步计步15年以上,标准为6000步以上,同时进行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太极、八段锦等锻炼 [9] - 坚持规律作息,包括早睡早起、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天睡眠7小时,并坚持视听新闻与体育节目,欣赏交响乐、那不勒斯歌曲、河北梆子、京剧、昆曲等 [9] - 坚持年年访问调研新疆,与北京平谷黄松峪雕窝村农民共度中秋节,进行肌肉与肺活量训练,坚信身心健康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要素 [9]
高凤英:浴血青山的抗战英烈(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11 06:20
高凤英生平事迹 - 高凤英原名德勒登 1928年冬与赵莲莲成婚 1929年长子文贵出生 同年受堂姐夫佛鼎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2] - 1930年赴国外系统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及基础科学课程 1935年以高凤英化名回国从事地下抗日工作[2] - 1938年春为游击队购置机枪配件时被捕 经20多天斡旋获救 期间遭受严刑折磨[3] - 1940年秋任蒙古抗日游击队队长 化名"云吉祥" 带领蒙古族武装转战绥西地区[4] - 1941年秋在与敌军战斗中牺牲 时年32岁 12名游击队员同时殉国[4] 家庭与抗战 - 妻子赵莲莲被敌军抓捕后忍受酷刑拒不透露丈夫行踪 高凤英变卖家产筹款营救[4] - 赵莲莲携子女加入游击队转移 被称为"游击家庭" 夜间行军需保持静默[4] - 1940年高凤英赴任前与妻子诀别 赵莲莲承诺"再苦再累也要带好孩子" 此为最后相见[4] - 新中国成立后次子文精在追悼会上代表烈士子女发言 誓承父志[4] 历史影响 -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中心小学立有高凤英雕像 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2] - 曾成功策反伪军蒙古族士兵整排加入游击队 并为部队争取大量物资支持[3] - 被当地军民称为"云队长" 其抗日事迹通过新华社等官方媒体持续传播[4][5]
聚焦英国最传奇的六姐妹,这部英剧揭开顶级贵族往事
第一财经· 2025-08-09 18:28
影视行业 - 六集年代剧《蛮横六姐妹》成为近期全球最火的英剧 在英国U&DRAMA和美国BritBox平台播出 [1] - 剧集改编自2001年出版的传记《米特福德姐妹》 以英国贵族米特福德家族六姐妹的真实故事为蓝本 [3] - 制作团队包括导演乔斯·阿格纽和埃莉·海登 编剧萨拉·威廉姆斯曾创作《血肉之躯》《漫长的告别》 [12] 内容制作 - 剧集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细腻的细节还原上世纪30年代英国上流社会风貌 [5] - 开场镜头展现豪华场景:格调客厅、户外泳池、侍者服务等 视觉呈现制作精良 [10] - 采用成年六姐妹戏水、野餐等场景 生动刻画人物关系 [10] 市场反响 - 剧集因展现贵族隐秘往事引发公众好奇 被认为与当代Z世代年轻人的反叛特质产生共鸣 [5] - 六姐妹的独立女性形象被类比为"她们那一代的卡戴珊姐妹" 具有现代感 [6] - 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前夕的政治动荡期 其意识形态冲突主题被认为具有现实意义 [12] 人物塑造 - 长女南希作为旁白贯穿全剧 其自传体小说《追爱》曾改编成同名英剧 [8] - 六姐妹分别被塑造为作家、法西斯支持者、共产主义追随者等截然不同的形象 [8][9] - 剧中呈现姐妹间因政治立场对立导致的家庭分裂 如戴安娜支持纳粹被捕入狱的情节 [9][12] 历史背景 - 故事时间跨度从1931年末至二战结束 反映英国上流社会在战前的奢靡与颠沛 [3][6] - 真实历史中六姐妹与丘吉尔家族联姻 老四尤妮媞与希特勒有密切往来 [3][9] - 剧集通过家庭合影等手法 展现旧社会秩序崩塌时期贵族女性的生存状态 [10][13]
AI消灭中产阶级?
投资界· 2025-08-07 16:41
AI对社会的颠覆性影响 - 前谷歌X高管预测AI将导致中产阶级消失,社会仅剩金字塔顶端0.1%和底层民众两类人 [2] - 2027年开始的15年"AI地狱期"将引发白领大规模失业、经济失衡和社会动荡 [2] - 2042年后可能进入乌托邦时代,人类不再从事重复性工作 [2] AI领导力的争议 - 主张用AI取代高层决策者,因AI不会破坏生态系统或制造仇恨 [4] - 当前超级智能AI仍受人类领导人控制,导致未来15年可能进入反乌托邦时期 [4] - AI有潜力创造理想世界:免费医疗、减少工作时间、促进平等 [4] 反乌托邦时期的成因 - 2027年可能进入持续12-15年的反乌托邦时期,主因是地缘政治和金融体系问题 [7] - 全球军费开支达2.71万亿美元(2024年),美国占1万亿美元 [7] - 现有权力结构追求地位和权力而非公共利益 [7] AGI发展现状 - 2026-2027年可能实现AGI [7] - 主要LLM由OpenAI、Gemini、Claude等巨头掌控 [7] - AI进入自我进化阶段(如Alpha Evolve),不再依赖人类工程师 [8] 就业市场变革 - AI将导致大规模失业,仅保留少量技术岗位和情感连接类工作 [9] - 过去需350名开发者的公司未来可能只需几名技术人员和AI员工 [9] - 普遍基本收入(UBI)可能成为主要生存方式 [9] AI驱动的社会形态 - AI智商达4000+时,人类差异将缩小,中产阶级消失 [12] - 未来可能分化为技术追求者和回归自然生活两类人群 [13] - 理想状态下AI辅助使工作轻松,维持经济循环 [14] 行业竞争格局 - 率先实现AGI的企业可能统治整个技术领域 [8] - OpenAI创始人承认AI发展已从"慢启动"进入"快启动"阶段 [8] - 当前AI发展由少数科技巨头主导 [7]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邓永耀:身先士卒抗日寇 危难时刻显担当
新华社· 2025-08-06 15:43
邓永耀生平事迹 - 1912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乡大南村贫苦农民家庭 幼年私塾读书成绩优异 [1] -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共青团湘东特委委员 后于区县苏维埃政府担任文书工作 文思敏捷口笔均善 被称党内"秀才" [1] - 1934年8月随红六军团西征 先后任红二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 红六军团宣传部长 后调红四方面军 [1] 军事成就与贡献 - 1938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委 率400名新兵击毁日寇40多辆军车 英名传遍冀南地区 [1] - 1938年5月任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二团政委 率部进驻永年县时秋毫无犯 肃清土匪获百姓夹道欢迎 [2] - 组建中共永年县委和抗日县政府 成立县农民抗日救国会 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组织 发展工商业恢复集市贸易 号召农民种植高粱加快根据地建设 [2] 牺牲与纪念 - 1939年3月3日在武邑县西屯反扫荡战斗中率30名指战员阻击日军 头部腿部中弹壮烈牺牲 [2] - 1940年武邑县军政民各界立碑纪念 碑文记载"先后数十役"作战记录 [3] - 1939年4月11日《新华日报》刊文纪念 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编印《烈士传》 刘伯承序文称赞其为"伟大革命者" [3] 精神传承 - 衡水市博物馆抗战英烈事迹电子屏持续展播邓永耀事迹 [3] - 茶陵县列宁学校传承其所作校歌 将故事融入思政教育 组织红色研学与志愿服务活动延续精神 [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高凤英:凝聚蒙汉力量 浴血青山的抗战英烈
新华网· 2025-08-05 09:06
这是高凤英画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4日电 题:高凤英:凝聚蒙汉力量浴血青山的抗战英烈 新华社记者贺书琛 的抗日队伍指战员、军民口中的"云队长"。 1928年冬,德勒登与赵莲莲成亲。次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文贵出生。当年春旱秋涝,受压迫的穷苦人 无以为食,饿殍遍地,也是在这一年,德勒登留学苏联的堂姐夫佛鼎回乡,这名共产党员受命回国发展 内蒙古地下党组织。赵莲莲发现,常与佛鼎来往后,眉头紧锁的丈夫变得意气风发,时时不知疲惫地在 外奔波。她不知道,丈夫有了新身份——中国共产党员。 婚后刚两年,一天早上,丈夫如往常出门,又折返回来,抱起儿子不停亲抚,临别时多看了几眼忙碌的 妻子。赵莲莲没想到,这一别就是5年。德勒登与十几名有志青年同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党务学校,系统 学习了共产主义理论以及基础科学等课程。1935年,为组织民众抗日救亡,26岁的德勒登被派回国,从 事地下工作。出于工作隐蔽需要,他为自己起了一个与魁梧身材颇具反差的名字——高凤英。 地下党员高凤英四处奔走,为抗日武装力量争取支持。经过多次做工作,高凤英曾将一个排的蒙古族士 兵从伪军阵营拉到游击队伍。此外,他还争取大量物资支持,为游击队伍提供关键情报。 ...
纪事|1921年7月,风雨南湖,那一船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1 12:41
中国共产党创立历程 -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秘密召开,全国仅50多名党员参会[3][27] - 会议最初有13位代表出席,平均年龄28岁,最年长何叔衡45岁,最年轻刘仁静仅19岁[21][22] - 会议中途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被迫中断,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游船上完成全部议程[31][32][33] 早期组织架构 - 会议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34] -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立武装夺取政权路线[28][34] - 会上出现理论分歧:李汉俊主张合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刘仁静主张立即武装暴动[28][29] 代表群体特征 - 代表主要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武汉(董必武/陈潭秋)等[16][22] - 知识分子占比超80%,包括6名留学生(李汉俊/周佛海等)和4名传统文人(董必武/何叔衡等)[6][17][22] - 代表中最终有7人脱党或被开除,4人牺牲,仅毛泽东董必武坚持到1949年建国[35][40] 历史转折意义 - 从50人小组织发展为1949年执政党,28年间党员人数增长超400万倍[1][41] - 会议确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纲领直接影响后续国共合作、土地革命等重大决策[28][29] - 南湖会议被确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后定7月1日为建党纪念日[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