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
搜索文档
乌蒙山下 文旅跃动新机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30 06:47
文旅资源开发 - 百里杜鹃景区拥有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涵盖6个亚属40多种杜鹃花,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最佳观赏期,被誉为"地球彩带"[4] - 景区推出"花仙子巡游"、"祭花神"非遗展演、花海穿越精英赛等文体活动,并融合阅读推广活动如"书香百里·一路生花"主题[4] -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769.78万人次,带动当地1000家以上餐饮住宿主体及1.4万人就业,清明假期游客量达16万人次[5] 红色旅游发展 - 金沙县沙土镇胡家大院作为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通过立体沙盘还原"调虎离山"战例,并开发"红色+研学"等新业态[6] - 后山镇三大渡口(江口、大塘、梯子岩)结合钱壮飞烈士陵园等资源推出红色文化研学、农耕体验项目,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8] - 金沙县通过编排话剧、建设红色美丽乡村等方式活态传承红色文化,创新旅游线路设计[8] 乡村振兴实践 - 黔西市化屋村从"悬崖村寨"转型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苗绣工坊、苗族歌舞表演及野奢露营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9][10] - 村内现有25家民宿、40家农家乐,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文旅收入占村集体收入30%以上[10] - 通过电商销售苗绣工艺品,并开发滑翔伞、直升机观光等户外项目吸引城市游客[10] 地质旅游创新 - 织金洞作为世界地质公园,洞内面积70多万平方米,拥有"银雨树"、"霸王盔"等钟乳石奇观,被称作"喀斯特地貌百科全书"[11] - 景区推出山地跑系列赛贯穿溶洞、森林等景点,并开发国风剧本体验游,结合《山海经》场景打造NPC互动玩法[12] - 动态视觉效果与地质景观融合,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12]
心动的旅“城”丨恰似那年 你我“湘”见
新华网财经· 2025-04-28 16:01
湖南文旅资源 - 张家界武陵源自然风景区以三千奇峰和云海景观著称,具有显著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1] - 岳阳楼作为千年古迹,与洞庭湖共同构成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景观[3] - 岳麓书院通过保存完好的青砖建筑和书院文化,展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5] 红色旅游资源 -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通过原貌保护,形成红色教育重要基地[7] - 郴州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以"半条被子"革命故事为核心,开发主题陈列馆等红色文旅项目[9] - 橘子洲头通过毛泽东诗词文化IP,打造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 民俗文化体验 - 湘西十八洞村通过青石板路、传统民居等要素,发展乡村振兴文旅模式[18] - 芙蓉镇依托酉水河吊脚楼群和苗银非遗技艺,形成民俗文化活态展示区[20] - 长沙夜市经济通过湘菜、奶茶等饮食文化,构建城市烟火气消费场景[15][17] 文旅融合特征 - 湖南文旅呈现"山水+人文"双重特色,既有武陵源等自然景观,也有岳麓书院等人文遗产[1][3][5] - 现代文旅项目注重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如苗银技艺创新展示[20] - 城市文旅强调场景营造,通过夜市、街头表演等增强游客沉浸感[15][17][23]
智能科技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
经济日报· 2025-04-24 06:16
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科技正为红色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通过VR、AR、AI、区块链和元宇宙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创新展示方式和优化管理模式 [1] - 政策支持是智能科技在红色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重要驱动力,相关行动计划为技术应用提供了明确保障 [2] - 当前行业面临技术应用创新度不足、内容同质化、技术与文化内核割裂以及运营模式不成熟等挑战 [2] - 未来行业需在深化资源开发、优化技术赋能路径和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三方面持续发力 [3][4] 智能科技应用现状与成效 - VR技术用于重现革命场景,AI导览用于讲述红色故事,区块链用于确权数字藏品,元宇宙用于构建体验空间 [1] - 贵州“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利用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长征体验,自2023年10月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观演游客超90万人次 [1] - 辽宁朝阳的“赵尚志纪念馆”等景点引入AR导览系统和动画还原历史场景,开发出受欢迎的研学产品,打造了特色红色旅游品牌 [1] 政策支持与行业导向 - 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合理运用大数据、AR、VR、AI等信息技术优化红色旅游产品供给 [2] - 2024年11月相关部门公布了2024年全国红色旅游新技术应用优秀案例,反映了行业在智能科技应用方面的有益探索 [2] 行业发展挑战 - 部分景区VR、AR项目内容同质化严重 [2] - 智能化产品与红色文化内核割裂,出现“技术空转”现象 [2] - 运营模式不成熟,存在重硬件投入轻内容运营、重短期效益轻长期价值的问题 [2] 未来发展方向:资源开发利用 - 需系统梳理区域红色文化特征,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为核心资源,夯实差异化发展基础 [3] - 重点推进特色化技术应用体系建设,促进智能科技与地方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 [3] - 以通用技术手段增强个性化表达效果,帮助游客深入理解不同区域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 [3] 未来发展方向:技术赋能路径 - 系统发挥智能科技在沉浸式场景构建、互动化知识传播和精准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优势 [3] - 建立基于红色文化特质的智能科技适配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红色资源和差异化需求科学运用技术手段 [3] - 通过VR场景还原、AI深度解说、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等技术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实现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共融 [3] 未来发展方向:运营管理模式 - 构建“内容持续更新+技术迭代升级”驱动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定期优化数字内容生产 [4] - 建立定时内容更新机制,开发系列化、精品化的数字内容产品 [4] - 完善游客体验反馈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互动数据和满意度评价,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研判到优化提升的工作链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