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旅融合
搜索文档
提振消费进行时 | 赛事“流量”变文旅“增量”
广西日报· 2025-11-01 10:53
晨雾氤氲,漓江如画。10月25日至26日,2025阳朔铁人三项赛在秀美山水间开赛。作为2025"桂野 仙踪"广西户外运动体育消费嘉年华核心活动,赛事吸引来自英国、德国等9个国家及地区的1887名选手 参赛,其中48名国际选手与国内健儿同台竞技。 文旅部门还针对不同选手需求,推出"7条阳朔精品体验线路",涵盖山水画廊骑行线、漓江精华徒 步线等,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此外,阳朔特色美食展销和民俗文化表演同步开展,让选手在休憩之余,既能享受味蕾盛宴,又能 感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赛事增添浓郁人文温情。 阳朔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廖梅荣介绍,今年铁人三项赛期间,阳朔实现文旅消费1400万 元,同比增长20%,实现赛事"流量"变文旅"增量"的良性转化。 10月25日,新增的青少年体验赛和家庭接力赛在新城区览胜桥码头启幕。青少年体验赛设短距离和 迷你距离组别,覆盖6—17岁选手,最小参赛者仅6岁;家庭接力赛由3名家庭成员组成,其中自行车项 目必须由6—13岁少年儿童完成,尽显全龄参与、家庭共享的特色。 这些创新项目不仅为青少年搭建了接触铁人三项运动的平台,更拓展了家庭消费新场景。数据显 示,赛事期间,阳朔县以家庭 ...
小小棒垒球 挥出新天地
中国青年报· 2025-10-31 07:08
棒垒球运动深受海峡两岸和港澳年轻人喜爱。在平潭的蓝天白云下,近200名学子挥洒汗水、激情燃 放。他们在赛场上留下了团结拼搏的身影,也留下了一段增进友谊、共同成长的宝贵回忆。 术学院棒垒球队队员蒋鸿飞等待对手温州大学瓯鹿棒球队队员击球。中青校媒记者 马跃松/摄 编者按:10月24日至27日,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10支大学生棒垒球队伍相聚在祖国大陆距离台湾 岛最近的地方——福建平潭,参加由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垒球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 生棒垒球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青年报》今日特别推出本版,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21名大学生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本 次活动中数位年轻主角的棒垒球之缘、之情、之梦想、之成长。球员们奋力击棒、冲向本垒的豪情意 志,正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一代有为青年的缩影。 "进校园"助力中国垒球再起飞 福建理工大学 邱雨琴 福建信息职业技 10月24日至27日,当2025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棒垒球文化交流活动在福建平潭举行之际,2025年全国 慢投垒球健康赢活动总决赛暨全国慢投垒球锦标赛也在当地同期举办,其中高校组有近30支队伍参赛, 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慢投垒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在 ...
山亭区成功获评山东省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称号!
齐鲁晚报网· 2025-10-23 10:55
试点入选与政策支持 - 山东省体育局公布2025年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山亭区凭借扎实的体育产业基础和显著的体育消费带动效应成功入选 [1] - 试点名单覆盖山东省16个地市,包括济南历城区、青岛城阳区、枣庄薛城区和山亭区等共计26个县市区 [2] - 此次入选为区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赛事活动体系与消费潜力 - 区域成功举办抱犊崮登山比赛、梅花山自行车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3] - 通过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及社区运动会等主题赛事活动,持续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3] - 打造“体育惠民消费季”,支持群众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通过发放消费券和免费体验等形式营造消费氛围,拉动体育消费快速增长 [3] 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 依托抱犊崮飞拉达项目、尖山云顶户外运动驿站等特色载体,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目的地 [6] - 形成“赛事引流—消费升级—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促进体育旅游消费结构升级 [6] - 区域将围绕“体育+”融合发展主线,优化赛事供给,做强户外运动品牌,创新消费场景,为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提供样板 [6]
十五运会第三批门票开售,游泳、羽毛球等项目16日10时开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14:11
南方财经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南方财经记者获悉,10月16日起,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 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体育比赛第三批门票将正式面向公众开售。 本次第三批售票涵盖的 18个体育项目,兼顾竞技性与群众关注度。其中广东赛区13个项目,包括十五 运会羽毛球、篮球(男子成年组、女子成年组、女子22岁以下组、女子18岁以下组)、武术(套路)、 游泳、举重、自行车(竞速小轮车)、皮划艇(静水、激流回旋)、攀岩和射击(飞碟)项目,分布在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和东莞5个城市。 香港赛区3个项目,均为残特奥会竞体项目:硬地滚球、轮椅击剑和乒乓球(TT11)项目。 澳门赛区2个项目:十五运会篮球(男子18岁以下组)、三人篮球。 各项目开售时间:广东赛区13个项目将于10月16日上午10点上线销售;澳门赛区三人篮球、篮球(男子 18岁以下组)项目将于10月18日上午10点上线销售;香港赛区3个项目具体上线销售时间将于近期另行 公告。 游泳、羽毛球、篮球(男子成年组、女子成年组)四个备受公众关注的项目,在本次售票中首度开放购 票。 游泳项目将于11月10日至17日在深圳 ...
重庆武隆:用赛事将深山美景“串珠成链”
环球网· 2025-10-15 09:48
赛事发展历程与升级 - 公司自2003年举办首届赛事,至今已持续22年,赛事级别从地方赛事升级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A级赛事,实现从“挑战赛”到“锦标赛”再到“公开赛”的飞跃 [1] - 赛事吸引来自国内外的35支高水平参赛队伍,跻身全球顶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之列 [1] - 发展思路承接了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提出的“从高山到低山、从专业到大众、从竞技到全民健身”的转变 [1] 体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赛事路线延伸将深山水景“串珠成链”,例如沧沟乡100公里野寒山径已成为“网红”徒步路线,2023年以来接待旅游、参赛、研学人数超3万人次,并与200多家户外运动组织建立合作 [2] - 接龙乡借助赛事热度举办自有越野赛,连续两届后已能申请ITRA积分并吸引外国选手,带动乡里新增20多家农家乐,体育流量转化为村民收入增量 [2] - 游客消费模式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景区可提供露营、桨板、溶洞探秘等十几种体验,村民主动发展“微型民宿” [3] 产品与业态创新 - 公司推出“新五景”等体旅融合新业态,包括朱子溪的桨板、白马山黄柏淌的星空露营等 [2] - 接龙乡的二龙洞依托352米高的全球最高洞内大厅,正打造“大众观光+轻奢探险”的新目的地 [2] - 未来规划包括建设户外运动接待中心,以及串联线路使“走一段赛事赛道、住一晚山村民宿、尝一口农家美食”成为常态 [3] 品牌效应与市场转变 - 赛事推动区域品牌从“风景”向“生活”转变,有游客在仙女山旁露营基地居住一个多月,走遍乡镇徒步路线,认为武隆是能“住下来玩”的生活目的地 [3] - 游客需求从景点拍照“打卡”转变为主动询问徒步团名额,显示健康生活追求与赛事品牌产生同频共振 [4] - 赛事成为打开乡村拥抱新经济视野的“钥匙”,使“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4]
江苏赛事旅游“爆款”遍地开花“运动+游玩”,体旅成了新潮流
新华日报· 2025-10-15 07:31
行业核心观点 - 行业通过“赛事+场景”模式解锁文旅消费新增长极,客单价普遍更高[1][3] - 数字智能技术重构体育消费环节,使运动成为可触摸、可延伸的生活方式[3] - 深挖在地资源的体育赛事IP有效实现“一赛带火一城”,带动区域旅游和消费[6] 多元化体旅融合场景 - 无锡丁蜀机场以“低空+体育+文旅”组合搅热市场,年均吸引5000名游客体验“会飞的旅游”[2] - 南京汤山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竞技+疗愈”混搭模式,如沙滩排球后泡温泉[3] - 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利用资源优势设计“零碳赛道”,让马拉松跑进“森林氧吧”[3] - 连云港月牙岛将滩涂湿地变为水上运动基地,亲子皮划艇项目周末预约经常爆满[3] - 镇江长山国际航空飞行营地引入VR智能飞行作为吸引年轻人的秘密武器,降低体验门槛[4] 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 - 2025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为3万名选手提供智慧服务矩阵,赛事直接带动消费达1.17亿元[4] - 江苏省上线赛事经济与体育消费数据平台,智能推送多元化体育消费场景[5] - 滑翔伞编队飞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场的跨界秀在抖音收获超2200万次观看[4] 乡土体育赛事IP赋能区域经济 - 徐州沛县“村界杯”足球赛由草根逆袭为现象级乡村嘉年华,2025年春节假期吸引20万游客,现场商品销售额超200余万元[7] - 张家港凤凰镇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体育,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超百万,假期游客同比增长10%以上[7] - 泗洪国际大圆塘垂钓中心占地1200亩,每年举办30多场赛事,通过“垂钓+旅游+商业”模式推动融合发展[8]
体育消费点燃湖北假日经济 45.74亿交易额创佳绩
长江商报· 2025-10-13 07:45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湖北省体育消费交易金额达45.74亿元,同比增长7.05% [1] - 全省体育旅游共接待游客157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5.66% [1] - 体育系统联合文旅、商务等部门从丰富消费场景、推动赛事经济、释放惠民红利、加大体旅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 [5] 消费场景创新 - 体育场馆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3.36%,27家重点体育场馆举办“夜炼·夜训·夜赛”系列活动,联动夜市、文创街区打造“运动+夜经济”新模式 [2] - 数字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首届湖北省数字体育运动会设置13个竞赛项目,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 - 推广“票根经济”模式,观众凭赛事票根在餐饮、住宿、景区享受优惠,实现“一场比赛、多场景消费” [2] 体旅融合发展 - 依托110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体育旅游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5.66% [3] - 武当山户外运动线路、圣水湖体育旅游景区、东湖智慧跑道等精品线路人气爆棚 [3] - 帆船、皮划艇、滑翔伞、山地摩托等户外运动项目为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 [3] 赛事经济驱动 - 2025武汉网球公开赛、首届国际足联女足冠军杯、荆门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等顶级赛事轮番上演,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消费 [4] - 武汉体育金秋消费季围绕武网公开赛等优质赛事策划五大系列活动,发放1000万元体育消费券 [4] - 武汉网球公开赛首日吸引10万人次参与,现场消费氛围热烈 [4]
赛事IP、演唱会:引爆国庆文旅市场新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7:13
文章核心观点 - 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在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中扮演“顶级流量引擎”角色,从孤立娱乐活动转变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有效串联餐饮、住宿、购物、景区游览等多种消费场景,实现流量与经济双赢 [1][4][7] 假期出行整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客单价同比提升14.6% [1]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机票量同比增长超三成,覆盖国内近百个城市 [1] - 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 [2] - 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使出行高峰从9月27日延续至10月12日,拉长文旅消费周期 [2] - 节后3天境外热门目的地酒店预订同比增近一倍 [2]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 [2] - 全国铁路预计10月8日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9月29日至10月7日已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 [3] - 9月29日至10月5日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环比增长13%,同比2024年增长3%,同比2019年增长18% [3] 体育赛事对文旅消费的拉动 - 中国网球公开赛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 [4] - 中网“超级星期六”入园4.5万人次打破纪录,男单决赛钻石球场上座率达97% [4]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 [4] - 中网对亚奥商圈消费拉动效应达1:7.4,商圈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93% [4]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赛事期间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 [5] - WTT累计售出门票超8.5万张,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带动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 [5] -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售罄,创该赛事自2009年创办以来最快售罄纪录 [5] 音乐文化活动及区域表现 - 成都赛艇公开赛创新“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多个热门景点享折扣,推动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三席 [6] - 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等数千场活动吸引大量年轻游客,将广州送入热门城市前五 [6] - 安徽马鞍山“葫芦果音乐节”、四川泸州“银河左岸音乐节”刺激当地节日期间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2.1倍 [7] 新兴消费模式与趋势 - “为一场赛事、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新度假方式,形成“观赛+住宿+餐饮+游览”完整消费链条 [7] - 购买“第一张出境机票”用户同比增长三成,其中13~17岁用户增长63%、18~22岁用户增长58%,俄罗斯成为Top3热门目的地 [3] - 赛事有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动体育赛事从单一竞技活动转变为拉动城市经济、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7]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直接为一座城市带来数十万级跨省游客,产生机票、酒店、餐饮、景区等综合消费 [7] 行业长期发展关键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票根转化为能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票根应是深度体验城市的起点 [8] - 长期“人气”需构建市场化“造节”理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高频次、游客可参与的特色节会活动,并优化目的地整体服务水平 [7] - 专业体育赛事是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增量市场,游客需求包括综合性文娱活动和服务消费 [8] - 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等案例实现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实现对目的地整体消费拉动 [8]
刷新多项记录!体育赛事引爆国庆文旅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5:36
演唱会与体育赛事的流量引擎作用 - 演唱会、体育赛事在国庆文旅消费中扮演顶级流量引擎角色,不再是孤立娱乐活动,而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1] - 中网、WTT中国大满贯、成都赛艇公开赛等赛事及十余场演唱会轮番上阵,叠加假期出行热潮,推动旅游市场全面升温[1] - 这些活动串起餐饮、住宿、购物、景区游览等多种消费场景,实现体育流量和文旅经济的双赢[1] 整体出行市场量价齐升 - 国庆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飞猪报告显示假期出行客单价同比提升14.6%[2]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入境游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机票量同比增长超三成[2] -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超级黄金周带动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4] 消费行为新趋势 - 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使假期出行高峰从9月27日延续至10月12日,拉长文旅消费周期[4] - 中秋夜游打开新玩法思路,拙政园夜游项目搜索量同比增长102%,门票预订量增长近436%[5] - 奔县游和反向旅游兴起,国内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5] 年轻客群消费力提升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5] - 购买第一张出境机票用户同比增长三成,其中13-17岁用户增长63%、18-22岁用户增长58%[5] - 俄罗斯因团队游免签成为Top3热门目的地[5] 交通运力大幅增长 - 10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假期运输已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6] - 9月29日至10月5日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环比增长13%,同比2024年增长3%[6] - 同比2019年民航客流量增长18%[6] 顶级赛事商业表现 - 中网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8]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8] - 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对亚奥商圈消费拉动效应达到1:7.4[8] WTT赛事创新纪录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期间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9] - 累计售出门票超8.5万张,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创下该赛事国内举办以来收入纪录[9] - 带动首钢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9] 赛事场馆供需矛盾 - WTT赛事主会场仅5300个座位,票务平台想看人数逼近100万人[9] - 仅6.6%的想看观众能亲临现场,数据直逼顶级歌手演唱会上座率[9] - 上海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全售罄,创2009年创办以来最快售罄纪录[9] 区域文旅创新模式 - 成都赛艇公开赛推出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热门景点享受折扣优惠[10] - 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据三席,成为西南地区文旅消费重要增长点[10] - 广州通过音乐节、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年轻游客,进入热门城市前五[10] 音乐节带动效应 - 音乐节对小城带动效应明显,安徽马鞍山音乐节刺激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11] - 四川泸州音乐节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1倍[11]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为城市带来数十万级跨省游客,构成文旅消费大盘[11] 体旅融合长效机制 - 专业体育赛事是体育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增量市场[12] - 贵州村超、江苏苏超实现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12]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票根转化为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12]
赛事IP、演唱会,成引爆国庆文旅市场新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2:10
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总体表现 - 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客单价同比提升14.6% [1]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入境游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三成 [1] - 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 [2] - 全国铁路在假期运输期间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10月8日预计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 [3] - 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同比2024年增长3%,同比2019年增长18% [3] 消费行为与模式新趋势 - “错峰出行”趋势显著,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拉长文旅消费周期至9月27日至10月12日 [2] - “奔县游”和反向旅游兴起,国内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 [2] - “为一场赛事、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新度假方式,形成“观赛+住宿+餐饮+游览”的完整消费链条 [8]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 [2] 体育赛事作为核心吸引物的经济拉动效应 - 中国网球公开赛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 [4][5]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 [5] - 中网对亚奥商圈的消费拉动效应达到1:7.4,该商圈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93% [5]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带动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 [5] -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售罄,创下该赛事自2009年创办以来的最快售罄纪录 [6] 音乐节及文化活动对区域消费的带动 - 中秋夜游项目“拙政问雅”搜索量同比增长102%,门票预订量增长近436% [2] - 音乐节对小城带动效应明显,安徽马鞍山和四川泸州的音乐节刺激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和2.1倍 [8] - 广州凭借超级草莓音乐节等数千场活动进入热门城市前五 [7]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直接为一座城市带来数十万级的跨省游客,构成文旅消费大盘 [8] 非一线城市及新兴市场的文旅发展 - 成都赛艇公开赛创新“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多个热门景点享折扣,推动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三席 [7] - 贵州的村超、江苏的苏超实现了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的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拉动目的地整体消费 [10] - 利用赛事破解旅游淡季客流难题,通过赛事激活淡季旅游市场成为新策略 [9][10] 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考量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短暂票根转化为能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 [10] - 长期“人气”需构建市场化“造节”理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高频次、游客可参与的特色节会活动,并优化目的地整体服务水平 [8] - 专业体育赛事是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的增量市场,需满足游客对综合性文娱活动和服务消费的需求 [10] - 假期举办赛事需精准权衡与旅游的关系,下沉市场往往能受益,而旅游热门城市则可能因赛事产生分流游客的“挤出效应”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