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凝聚发展梦想 引领世代友好(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 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根植于六国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彰显了六国循睦 邻之愿、强信任之基、聚团结之力、行互助之举的坚定意志,为双方世代友好,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 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引领和遵循。 "中国—中亚精神"以双方长期的合作实践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中国—中亚精 神"诠释于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0余年来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发展道路问题上的坚定相互支持、相互 尊重,标注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双边和区域命运共同 体"三个全覆盖",也展现于当前六国在中国—中亚机制牵引下的全方位合作。以实践为基础,提炼"中 国—中亚精神",既是对双方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事业的经验总结和理念升华,更昭示着赓续合作、共 赴新程的坚定决心。 "中国—中亚精神"提炼了双方合作的成功密码,为双方世代友好、守望相助提供了重要指引。习近平主 席精辟概括了这一精神的核心要义,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 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这 ...
专访丨“中国是真正的合作伙伴”——访马达加斯加外长拉法拉瓦韦塔菲卡·拉萨塔
新华社· 2025-06-20 21:48
中马双边经贸合作 -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建交50余年,友谊深厚且合作紧密,当前致力于促进双边贸易并推动经济增长[1] -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提出"六大主张"和"十大伙伴行动",进一步巩固双边关系[1] - 马达加斯加希望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平台扩大对华出口,构建富有成果的合作伙伴关系[2] 重点合作领域 - 农业转型领域:中国专家团队(如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在马达加斯加应用,赋能当地农业升级[2] - 能源转型领域:两国合作建设水电站等设施,助力马达加斯加改善能源结构并提升能源生产能力[2] - 工业化领域:中国支持马达加斯加道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基础设施现代化[2] 人文与教育合作 - 中方通过鲁班工坊和孔子学院助力马达加斯加培养技术人才及提升中文水平,强化青年发展[2] - 两国加强青年、文化和地方交流,持续巩固友好民意基础[2] 战略倡议响应 - 马达加斯加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欢迎,愿与中国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2]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深化中国—中亚合作是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9:18
中国—中亚峰会成果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签署《阿斯塔纳宣言》及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12份合作文件,涉及"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绿色矿产等六大领域,成果清单达110项 [1] - 中国与中亚五国友城数量突破100对,双方签署多份友城协议 [1] - 峰会宣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深化中欧(亚)班列合作倡议》等文件,强化互联互通与产业合作 [1] 经贸合作数据 - 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从2013年3120.4亿元增至2024年6741.5亿元,增长116%,年均增速7.3%,高于中国整体进出口增速2.3个百分点 [3] - 2025年前5个月中国对中亚进出口2864.2亿元,同比增长10.4%,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881.8亿元(+5.6%),进口982.4亿元(+21%) [4] - 前5个月中国自中亚进口农产品43.6亿元,增长26.9%,哈萨克斯坦亚麻子进口增202.1%,乌兹别克斯坦葡萄干增153.7%,吉尔吉斯斯坦蜂蜜增10.9倍 [4] 基础设施与交通合作 - 中吉乌铁路进入施工阶段,通车后将连接中国南疆与中亚,并形成通往印度洋的南向走廊(马扎里沙里夫—喀布尔—白沙瓦—卡拉奇港),提升中亚外贸便利度 [3][7] - 公路运输占中国对中亚进出口比重从2020年19.9%提升至2024年51.8%,2025年前5个月公路运输进出口1436.5亿元(+10.9%) [4] 资源与产业互补性 - 中亚富含油气及锂、钴、稀土等关键矿产,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为中国3倍,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全球第12,可支撑中国能源转型与高新技术产业 [6][7] - 中亚黄金、铀、铜等储量居世界前列,为中国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产业提供关键原料 [7] 战略意义与区域影响 - 中国—中亚机制为区域稳定提供制度保障,推动跨境铁路、天然气输送等项目,深化政治互信与多领域合作 [2][5] - 中亚是"一带一路"陆路枢纽,中欧班列重要过境区,合作有助于中国拓展西部战略空间 [6]
习言道|一首诗、两部剧、三句谚语,读懂“中国-中亚精神”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2:3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发现与公司或行业直接相关的投资分析信息。文档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国-中亚峰会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涉及政治、文化、区域合作等领域,不包含企业财报、行业数据或市场动态等可供分析的商业要素。建议提供包含财务指标、市场趋势或公司战略的文档以进行专业分析。
新华述评丨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必然——深刻领悟“中国—中亚精神”的宏阔意涵
新华网· 2025-06-20 10:11
中国—中亚精神的核心内涵 - 习近平主席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强调相互尊重、深化互信、互利共赢、守望相助 [1] - 该精神植根于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新时代通过解决边界问题(3300公里共同边界)和应对"三股势力"等实践深化 [2][3] - 通过能源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基建项目(中吉乌铁路)、新能源(阿拉木图光伏电站)等务实合作体现互利共赢 [3] 经济合作与现代化路径 - "共同现代化"理念摒弃零和逻辑,中国与中亚五国通过发展战略对接(如减贫中心设立)、技术共享(新能源、数字丝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7][8] - 合作领域从传统能源转向绿色矿产、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新增长点,中国新能源技术助中亚跨越式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8] - 中方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通过"鲁班工坊"培养技术人才,支持中亚产业升级 [7][8] 机制化合作与全球意义 - 建立元首会晤机制、13个部级合作平台及100对友城关系,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制度化合作 [9] - 该精神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南南合作范例,主张平等互利(非援助或地缘附庸),推动多极化国际秩序 [11][12] - 通过影视作品(《山海情》)、文化中心等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强化"心联通" [11]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0 08:24
展会概况 - 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6月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主题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 推动交流互鉴共赢"[3] - 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展商参展,22万种中外精品图书集中亮相[3] - 与去年相比新增9个国家参展,设立学术数字出版联合展台,展示1万余种优秀进口出版物[3] 参展机构 - 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等大型出版集团参展[8] - 香港紫荆文化集团、澳门文化公所、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等港澳台出版机构参展[8] - 湖南出版集团携2000种精品图书参展,举办8场主题活动[9] - 四川出版展区展出近600种出版物,包括《辑补旧五代史》等获奖作品[10] 重点出版物 - 精品出版物展集中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和相关学习读物[5] - 《习近平扶贫故事》已输出40余种外文版权,包含67篇扶贫故事[5] - 《马藏》丛书自2019年开始陆续出版,分为中国编与国际编[6]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累计出版千种,收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11] 特色展区 - 精品出版物展区500平方米,分为主题图书、哲学社会科学图书等六大板块[7] - 新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书"和"世界文化遗产图书"专题展区[7] - 北京展区以中轴线文化传承为主线,展示"北京文化书系"等精品出版物[8][9] 国际交流 - 第十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发给来自12个国家的16位人士[12] - 获奖者包括美国作家聂子瑞、伊朗吉尼亚出版社社长高拉姆·瑞扎·纽埃等[13] - 博览会关注全球各国文化,打造国际交流平台[13]
坚定不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 开放型世界经济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基础,深化国际经济合作,构建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体系[3]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理论证明自由贸易能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生产力发展[4] - 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时期往往伴随世界经济繁荣,而逆全球化则导致经济衰退,例如2008年后国际贸易低迷和增长减速[5] 中国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践 - 中国通过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行动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体现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立场[1] - 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促进经济全球化向普惠共赢方向发展[2] -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和贡献者,高水平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并促进改革[5] 当前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挑战与应对 - 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全球供应链,美国关税政策威胁国际经济秩序,需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6] - 技术变革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反对"脱钩断链",完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8] - 应对气候变化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反对将绿色标准变为贸易壁垒,促进绿色技术、产业和投资国际合作[9] 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具体举措 - 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13] - 打造贸易强国需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和服务贸易,完善数据跨境流动法规和碳足迹管理能力[14] -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增强内外联动效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力,确保资源能源和粮食安全[15][16] 全球经济治理与合作方向 - 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动WTO改革并参与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17] - 加快构建高水平自贸区网络,推动加入CPTPP和DEPA等高标准协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17] - 倡导普惠包容的开放型经济,帮助发展中国家弥合数字鸿沟,增强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10][11]
“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纪实
新华网· 2025-06-20 00:21
中国—中亚峰会核心成果 - 六国元首签署《阿斯塔纳宣言》和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世代友好原则 [7] - 宣布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4][7] - 共同宣布2025至2026年为"中国中亚合作高质量发展年",聚焦贸易畅通等六大优先方向 [11] 经贸合作进展 - 中国—中亚贸易额两年增长35%,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 [9] - 中国首次同周边单一区域所有国家整体签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 [11] - 中国将向中亚国家提供1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及3000个培训名额 [11] 产业与科技合作 - 中亚国家提出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字丝绸之路等新兴领域与中国合作 [12] - 中国承诺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促进数字基础设施联通及新质生产力培育 [12] - 建立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等4个专项合作平台 [8][12] 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 - 中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落地最多地区,涉及农业现代化、陆海联运等项目 [9][12] - 中哈、中乌互免签证政策生效,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 [9][12] 人文交流成果 - 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城数量突破100对,签署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合作倡议 [12] - 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及"中国—中亚文化和旅游之都"评选 [1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董事长王浩: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23:02
出口信用保险行业重要性 - 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险对稳定外贸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1] - 中国信保作为国有政策性保险公司,以提供全球经贸安全保险保障为使命,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1] - 2024年中国信保年度承保金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支持了四分之一的从中国出口,服务各类客户23万家 [1] 中国信保的业务成果 - 累计支持3.7万家外资企业从中国出口1.7万亿美元,向中国国内销售1.6万亿元人民币 [1] - 为外资企业在华采购、销售和对外投资提供"一站式"信用风险保障 [1] - 公司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跨国公司利用各国比较优势推动互利合作 [2] 国际合作案例 - 中法两国信用保险机构共同承保的远景动力法国超级工厂项目建成投产,项目设备来自中、日、韩、德等多国企业,融资方是西班牙和法国的商业银团 [2] - 此类案例是全球产业金融开放合作的多赢例证,未来将更多 [2] 中国信保的战略承诺 - 坚持协作共享,扩大合作生态朋友圈,加强与各级政府和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2] - 坚持携手共进,支持跨国公司运用信用保险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产能、金融投资、项目建设合作 [2] - 坚持创新共赢,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助力跨国公司加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 [2]
致力永久睦邻友好 树立区域合作标杆——习近平主席中亚之行推动中国中亚携手迈向共同现代化
新华社· 2025-06-19 22:30
致力永久睦邻友好 树立区域合作标杆——习近平主席中亚之行推动中国中亚携手迈向共同现代 化 新华社记者张伟 王雅楠 杜鹃 6月16日至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哈萨克斯坦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阿斯塔纳不到 48小时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密集出席十余场多双边活动,同中亚五国元首共叙传统友谊,共商合 作大计,共绘发展蓝图,达成百余项合作成果。 多国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此行推动全面提升中国中亚合作水平,对做 优做强中国—中亚机制、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 中国—中亚机制发展快、合作实、成果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各国人民期待、契合地区共 同利益,已成为区域合作的标杆。中国同中亚国家致力永久睦邻友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 代化,将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体现高度的政治互信" 本届峰会最突出的亮点是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积 淀,彰显着团结的力量、凝结着合作的智慧、守护着友谊的纽带、加固着信任的基石,体现了中 国与中亚国家对探索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期盼和决心。"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秘 ...